所以,适当地允许孩子参与我们家庭中的事情,将有利于他各方面的成长。当然了,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决定他可以参与的事情,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参与一些简单的、贴近他生活的事情,比如要去哪里游玩、去小朋友家做客要带什么礼物,等等;而对于年龄稍长一些的孩子,他的生活经验也丰富了、思想也发展了,就可以让他考虑一些比较难的事情了,比如他的房间中要加一个怎样的书柜,关于书柜的颜色、样式等等都可以参考他的意见;而当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之后,我们还可以鼓励他做家中的小会计、小统计员,他可以帮我们管账,或者帮我们记录一月生活日志,等等。
▲ 适当地对着孩子诉一下“苦”
我们的确是比孩子成熟,可有些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难题”,我们更会有数不尽的烦恼。我们可能会去向另一半诉苦,可能会向我们自己的父母诉苦,还可能会向关系亲密的朋友诉苦。可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适当地对着孩子诉一下苦呢?
我们这样做并不会丢脸,这也是要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有需要依靠的时候。适当地将我们的苦恼对孩子倾诉一下,也许他的童言稚语反而会给我们一些灵感,而且他的还能带给我们欢乐,帮我们缓解内心的烦躁。
29. 来,帮帮妈妈!--记得给孩子创造点做事的机会
有时候孩子在我们眼里就是那么“一无是处”,比如有的妈妈就总是抱怨:“我家那孩子不爱学习也就算了,整天玩儿不说,竟然连家务事都不会干。”而有的妈妈则会一脸无奈地说:“我的孩子从来都不主动帮我做事,他自己干起活儿来还慢吞吞的呢!”其实仔细想一想,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
一位妈妈是这样说的:
儿子上5年级了,起先我认为他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所以什么活儿都不让他干。可他每天回到家除了玩儿还是玩儿,一说让他学习他就磨磨蹭蹭的。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特别着急。
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后又和往常一样边学边玩儿,在那里消磨时间。我生气了,随口就说:“不学习的话,过来帮我刷碗。”儿子坐在那里想了想,后来还是过来了。我告诉他刷碗的步骤之后,就让他自己去干了。我在一旁偷眼看了看,发现他做得还挺用心。
结果第二天,儿子放学回到家,很乖地先做完了作业,然后跑到厨房问我:“妈妈,有什么能让我做的吗?碗还刷吗?”我惊讶地看着他,要知道之前他可是从来都不主动帮我做事的。于是,我让他去阳台上浇花。
后来,儿子每天都变得勤快了起来,他“包揽”了每天浇花和遛狗的任务,有时候他还会“兼职”洗碗工与洗菜工。可是他的学习却并没有被耽误,反而变得更加精力集中了。
原来,我给他创造了一个做事的机会,就能带给他如此大的变化啊!
看完这位妈妈的故事,我们还能说孩子的“一无是处”是他自己的问题吗?显然不能了吧?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需要改变一下了。其实正是因为我们总认为孩子不爱学习,总认为他不会干活儿,所以我们就希望他能好好学习,于是也就不给他做家事的机会。孩子的生活单调而乏味,除了学习就是玩儿,他自然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他也自然做什么都慢吞吞的。那么,我们该怎么改变呢?
▲ 提醒孩子要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可能会担心,如果让孩子去做家务事,这不就占用了他的学习时间了吗?学生的主业不就该是学习吗?这样做似乎不太妥当吧?可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假如整天都让孩子对着书本,或者一回家他就没有别的事可做,就是在那里看书,他的学习效率一定不高。
所以,我们只要减少孩子学习的时间,让他提高学习效率;减少他玩耍的时间,匀出一部分时间去做家务事,这样就可以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要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提醒他,放学回家或者假期在家时,该学习的时间要认真一些,在一定的时间内,争取将作业快速而又准确地做完,该复习的、预习的课程也要能高效完成。在这个期间,不要想别的,也不要管别的事情。这样他自然就能快起来了。
▲ 适当地为孩子安排一些固定的家务
适当地为孩子安排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会使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家庭中的一员,他会认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自己也能帮得上妈妈的忙,这也会带给他一种成就感。有了这种感觉,他就会自觉提高自己的办事速度。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帮我们拿杯子、递筷子;年龄稍长一些的孩子,我们则可以鼓励他帮我们整理叠好的衣服、刷洗碗筷、打扫房间等等。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将一些家务事当成是孩子的固定任务交给他,这也是培养他责任感的好时机。
当然,在安排这些“任务”时,我们一定要顾及孩子的能力。有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大都有一种“我是英雄”的感觉,很多时候他们可能会逞强硬要去做某些事。所以,我们要尽量考虑全面,为他安排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让他远离那些对他来说有些危险而且他又做不到的事情。不过,我们虽然不让孩子去做,但可以让他看。比如,我们在拆洗抽油烟机时,可以允许孩子在一旁给我们打下手,并给他讲解一些注意事项,这也是在向他传授一些生活知识。
▲ 与孩子一起分享做家务的乐趣
乐乐在家是一个劳动的好手,她帮妈妈做了许多事情。之前,妈妈曾经担心乐乐会因此耽误学习。不过她发现,乐乐自己就能处理好学习与劳动的关系。而且,劳动过程中,乐乐向妈妈请教,妈妈给乐乐指导,乐乐的调皮给妈妈带去了欢乐,妈妈的耐心又让乐乐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常识。妈妈发现,她的家庭生活竟然如此快乐。
我们可能会担心,让孩子做事,他的能力够吗?他会不会一直在添乱?我们不要带有这样的想法。孩子不会做,我们教给他就好了,看看乐乐和妈妈,她们不是也非常开心吗?
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做家务的乐趣,这样一来,我们的烦躁情绪也会自然而然地消退。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在孩子帮我们做了家事之后,一定要及时对他说一句“谢谢”,这样的鼓励会使他更加积极。
30.妈妈错了!--向孩子道歉,能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古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只许自己任意而为,不允许他人有正当的权利。这样一句说来“问题很严重”的话,却经常被孩子暗中用在我们身上。没人不犯错误,我们做妈妈的自然也是如此。只不过,我们总是教育孩子“你不能犯错”、“你要知错就改”,可是到了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却将这一条直接就跳过了,我们对自己的错误不承认、不反省,反过来还要说孩子:“你敢和我顶嘴?”
在这样的一种“不平等”的状态下,孩子又怎么可能提得起精神来去积极做事呢?他内心的不满势必会转换成“行为反抗”,他会认为“反正我做什么都不对,妈妈做什么都是对的,我那么积极有什么用”,所以他才会变得拖拉起来。
▲ 训斥孩子之前先检讨自己
天降大雷雨,妈妈要儿子赶紧去拔掉电视电脑的电源插头,儿子跑过去直接拽着电线就要拔。妈妈看见了大喊:“哎,这样就扯坏了!你怎么不拔插销?”儿子却说:“之前几次看您不也是这样做的吗?”妈妈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
训斥孩子时,我们都显得相当“自然”,只要我们看着有不顺眼的地方,张口就会说出来。可很多时候,我们的训斥却会招来孩子这样的反驳,一下子就会使我们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我们该时刻审视自身,训斥孩子之前,先要好好检查检查自己。如果我们之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那么就不要只去训斥孩子了。因为在家中,我们是孩子的榜样,我们做得好不好,孩子都会为我们“模仿表现”出来。而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不仅要严格要求孩子,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家里可以订一个公开的规则,全家人互相监督,这也就能避免我们只批评孩子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
▲ 虚心对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承认错误,这在所有人看来都可以算是一件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事情。原本做错了就已经很难受了,而在有些人看来,承认错误就是在承认自己的不成熟,这也是很让人抹不开面子的。尤其是对我们来说,要说对孩子承认错误,我们就会感觉这将有损我们的威严。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一位小学生在他的日记中是这样写的:
那天爸爸打坏了一个水杯,但妈妈认为是我打坏的,于是就严厉地批评了我。我觉得很委屈,都告诉妈妈说那不是我干的了,可妈妈就是不相信我。还好,爸爸澄清了事实,妈妈这才发现原来她训错了人。
后来,妈妈很诚恳地向我道了歉,并说:“以后要是再有这样的错误,你可得提醒着我一些,让我别那么急躁。这个监督妈妈的任务,可就交给你了啊!”我真佩服妈妈的勇气,看到妈妈这样诚恳,我觉得以后我可得少犯些错误,而且做事也要快一些,这样也就不会给妈妈添许多麻烦了。
当然,我接受了妈妈给我的那个“任务”,我们全家也要一起进步嘛!
看到孩子这样说,我们还会感到虚心向孩子承认错误是件丢面子的事情吗?没有必要了吧?我们如果能虚心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不仅不会让孩子瞧不起我们,反而还会使他更加尊重我们。而且,我们就自己的错误道了歉,孩子也就能虚心向我们承认错误,这将能拉近亲子间的距离。我们再对孩子讲一些道理,他就不会有不满的情绪,就能虚心接受了。
▲ 道歉时不要牵扯出孩子的事情
有的妈妈虽然是对孩子道歉了,可是她道歉的方式却有问题。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
妈妈有几次从卫生间出来没关灯,小翔提醒了她,妈妈发现自己错了,于是就道歉说:“哦,我错了,以后我注意。不过,你看你有时也不关灯,而且你还会因为洗手而把水溅得到处都是。不仅如此,你有时候回家还不关门呢!你就连书包都不好好放。你说多少日子是我替你整理书包的?你的书本、作业本、铅笔盒,你就不能好好放吗?而且你收拾东西动作还那么慢,做什么都磨磨蹭蹭的。哦,对了,你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看看,总关心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连作业都没做吧?唉,你啊……”
小翔听着妈妈的话,越听越不对劲,到了后来,他完全没觉得妈妈是在道歉,他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被训斥的一方。
看看小翔的妈妈的做法,这样的“道歉”还能算是道歉吗?原本是说我们自己的错误,可后来变成了训斥孩子,孩子能愿意听吗?这样不诚心诚意、不就事论事的“道歉”,孩子也一定会反感。如果是正处于十几岁“叛逆期”的孩子,他可能还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叛逆。
所以,我们道歉的时候一定要只说自己的事情,只就自己做错的地方道歉,不要一下子就转到孩子身上,借机发挥。
31. 妈妈也可以慢吞吞!--不掩饰自己,会让孩子更喜欢
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有急性子也有慢性子。有的妈妈自己就是慢性子,自己做起事来就磨磨蹭蹭、优柔寡断,可是一到教育孩子时,却会冲着孩子喊:“快点快点!”仔细想一想,这是不是很不讲道理呢?
我们自己可以慢吞吞的,可孩子为什么却必须要动作迅速呢?再反过来想一想,我们总是催促慢吞吞的孩子要让他快一些,这会不会对他的自信心也有影响呢?
女儿陪着妈妈一起逛街,妈妈想要买一件裙子。一家家店逛过去,妈妈先是拿不准要挑什么样子的,只能慢慢地看。最后还是女儿替她决定了样式,可到了后来她又拿不准到底要什么颜色的。妈妈想要淡蓝色的,但看着白色的似乎也不错,拿着两件裙子她对比了好久。
正在这时,12岁的女儿又说了:“妈妈,要淡蓝色的吧,精神、清爽。白色的太素了。”妈妈惊讶地看着女儿,女儿什么时候变得能这么利索地决定事情了呢?明明记得之前她很磨蹭的,要做什么还得妈妈替她决定,现在倒是反过来了。
回家的路上,妈妈和女儿随便聊了起来。妈妈惊讶地发现,女儿长大了,性格也成熟了许多。女儿笑着说:“妈妈其实您慢一些也没关系,您这样反倒让我轻松了许多呢。”妈妈听了也笑了……
我们一直埋怨孩子的拖拉,他在我们的要求之下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必须要快起来,慢下来是不好的事情。可其实,我们自己都是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选择有些慢,决定有些慢,我们倒不如真实地将自己的这一面展现给孩子,这也能帮他放松心情。
▲ 别装出麻利的样子来
有的妈妈生性就不是那样急火火的,她的性格就是个慢性子,可为了让孩子能改掉那拖拖拉拉的习惯,妈妈也不得不装出一副麻利的样子出来。但孩子也不是单纯得什么都不懂的,他也会发现妈妈其实也是个慢性子。因此在孩子看来,妈妈自己都慢吞吞的,却反过来要求他要快一些,他心里会觉得很不公平。
我们只要正常地表现自己的性格就好,不一定非要装出很麻利的样子。毕竟我们这样装出来的“急切”,也会让孩子感觉到不自在。如果我们天性很慢,我们自然地流露自己的天性就可以了,我们这种沉稳的态度也会让孩子变得安静下来。
▲ 帮孩子缓解紧张感
我们一直催促孩子要快一些,我们总是刻意为他营造一个很忙碌的生活环境,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紧张,而我们虽然是这紧张气氛的制造者,可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我们也会感染这种气氛,我们和孩子可能都会感到无比的压抑。
因此,我们该适当地表现出我们的本性来,慢就是慢,这样的慢也是一种悠闲,会缓解孩子过于紧张的情绪。孩子会发现:“啊,原来妈妈也可以这样慢悠悠的啊!这下好了,可以喘口气了。”孩子的生活是需要张弛有度的,我们不能总是用那种紧张的情绪来压制他,也不能总是用快节奏的生活速度来约束他。适当的时候,我们也要释放自己的原本性格,帮助孩子平复那种紧张感。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调节与放松。
▲ 和孩子一起纠正慢性子
前面我们提到过要教育孩子纠正慢性子,那么既然我们自己也是慢性子,我们就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共同纠正这种缓慢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两点,其一就是先要告诉孩子慢性子的利弊,我们要告诉他慢的好处与坏处,争取让孩子能正确体会慢的意义,使他能在该慢的时候慢下来,不该慢的时候快起来。其二,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进行快速做事的锻炼。比如,我们可以比赛谁穿衣服快,比赛谁能最快把自己洗干净的衣服叠好,等等。
而且,我们和孩子一起进行锻炼,这对孩子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我们取得的成就又能成为激励他更快进步的动力。同时,这也能拉近亲子间的关系,不仅我们和孩子的慢性子能得到纠正,我们也能体会到那份和孩子一起度过的快乐。
下篇 教孩子学会合理地利用时间
我们做妈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学习好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是会合理利用时间的孩子。对于孩子而言,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习的内容是无限的,只有让他学会合理地利用时间,才能发挥他最大的潜能,才能提高他的学习效率,才能让他取得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