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的孩子上课管不住自己,经常做小动作,时不时说几句话,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让他想一想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带给自己和他人不好的影响?当孩子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会打扰老师的上课,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还会影响周围同学的学习,他自然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渐渐地,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就能管住自己认真上课了。
35. 没意思,我不玩了!--教孩子学会分解复杂的任务
在生活中,孩子玩游戏的时候,经常是玩着玩着觉得没意思,就不玩了;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经常是写着写着觉得题太难了,就不想做了。当孩子面对复杂的任务时,他就认定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也就不会付出努力去完成。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做妈妈的应该怎么办呢?我们有的妈妈觉得,这是源于孩子缺乏耐心和毅力,于是就专门培养他的耐心和毅力。当然,这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其实,还有一种更实用、更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分解复杂的任务。也就是说,将一件复杂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的任务,然后分别完成,直至全部完成为止。
7岁的鑫鑫是个缺乏耐心的孩子,妈妈为了培养他的耐心,可是费了不少劲。一天,妈妈给鑫鑫买了一堆积木,对他说:“这些积木可以搭很多漂亮的东西,比如房子、动物、汽车,等等。现在你就用这些积木搭一座房子吧!”
鑫鑫很喜欢玩游戏,于是就高兴地动手去做了。但是,用一大堆积木搭一座房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鑫鑫玩了30分钟左右,也没搭出房子的样子,于是就失去了兴趣,对妈妈说:“没意思,我不玩了。”
妈妈说:“这样吧,妈妈和你一起来,我们一块搭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在搭房子之前,我们需要想一下,搭房子先需要做什么,然后需要做什么。”
“当然是先要搭地基了。”鑫鑫回答道。
妈妈高兴地说:“没错,儿子。那我们就一起搭地基吧!”
几分钟后,房子的地基搭好了,妈妈继续问道:“儿子,那下面我们需要做什么?”
鑫鑫有点迟疑地说:“我觉得应该是搭墙壁吧?”
“对极了!”
几分钟后,房子的墙壁也搭好了,妈妈又问鑫鑫:“最后需要做什么呢?”
鑫鑫笑着说:“当然是房顶了,不搭房顶,如果下雨就会漏雨了,那我们可就惨了。”
妈妈接着鑫鑫的话,继续说:“那我们就赶在下雨之前把房顶搭好吧!”
于是,母子俩又开始搭起房顶。很快,一座漂亮的房子搭好了。妈妈兴奋地说:“儿子,怎么样?多漂亮的房子啊,这可是你认真搭好的,妈妈真替你高兴。”
鑫鑫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动手搭好的,有些疑惑地问:“妈妈,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们是怎么做成的呢?”
妈妈耐心地说:“儿子,把一件复杂的事情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部分,然后再一步一步去做,就不会觉得它有多么难了!”
鑫鑫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当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部分,然后再按步骤去做,可以缓解孩子的焦躁情绪,使他更有耐心、更有信心,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任务。可见,这是孩子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所以,我们应该教孩子学会分解任务,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 帮助孩子将复杂的事情分解一下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喜欢依赖他人,什么事情都要靠他人的帮助,一旦让他自己去做,他就会畏手畏脚,觉得事情太难了,根本不能把事情做好。这时候,我们做妈妈的不能只是帮助孩子去做事情,而是要帮助他将复杂的事情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容易完成的事情,并逐一引导他去完成。
比如,孩子要学习骑自行车,我们就可以帮助他把学习骑自行车分解成3个步骤,第一步:让孩子学习推自行车,第二步:让孩子学习单脚滑行,第三步:让孩子学习上车练习。这样一步一步地学习,加上反复练习,最后就能很快地学会骑自行车。
▲ 孩子的学习同样需要“分解”
笑笑今年上4年级,数学一直是她的弱项,只要遇到综合应用题,她就会请求妈妈示范性地演示,但是一到自己就又不会了。于是,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对笑笑说:“我们一起来做一道题,我先做一步,然后你再做一步,怎么样?”笑笑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就这样,母女俩一人一步,一会儿就把一道应用题解答完了。笑笑觉得,把整个应用题分解成按步骤运算以后,看起来容易多了。于是,笑笑开始自己尝试这样的方法做题。
面对孩子学习的问题,我们同样可以教给他学会分解。我们帮助孩子把某些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让他从难度较低的小任务开始入手,一步一步认真去做,最终一定可以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
▲ 树立孩子解决复杂任务的自信心
当孩子面对一件很复杂的任务时,他就容易产生一种畏惧心理,觉得自己没办法完成。这时候,我们要对孩子说:“孩子,妈妈相信你!”然后,我们再帮助他分解复杂的任务,使他对每一个小步骤感觉不到吃力。在孩子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有动力,并相信自己能够独立完成。
一步一个小成功,一个个小成功又会堆积成大成功,孩子不仅把事情做好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对孩子来说,以前那些看起来无法解决的事情,现在只是一个个小小的挑战而已。当孩子再次面对复杂的任务时,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畏惧,而是开始尝试自己一步一步去完成。
36. 每天我有25个小时啊!--建立起孩子的“时间观念”
对孩子而言,时间就是生命,谁能拥有更多的时间,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良好的时间观念,有助于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他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做妈妈的要建立起孩子的时间观念,指导他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1957年,他获得世界最高物理学奖--诺贝尔奖。之后,人们纷纷请教他的成功之道。李政道思考了很久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普通人每天有24个小时,而我每天有25个小时。”难道李政道真的比其他人“多”出1个小时吗?其实是因为李政道是一个非常擅长利用时间的人。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情拖拖拉拉,写作业磨磨蹭蹭,这些问题一直都困扰着我们很多妈妈。其实,只要我们根据孩子的情况,帮助他建立时间观念,教给他合理利用时间,他也可以每天有25个小时。
佳音上3年级了,不管是做作业,还是做其他事情,她总能认真完成,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做事太慢了,每天晚上的作业要写到9:30左右。
这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了考试中,她由于做题很慢,经常答不完卷,但凡是她做完的题目,基本都是正确的。虽然佳音答题的准确率很高,但是总得不到好成绩。因为时间不够用,最后的几道大题总是空着,而佳音却说:“妈妈,其实这些题我都会做。”
为此,妈妈经常对佳音讲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做事磨蹭会带来什么不好的后果。而且,妈妈还开始训练佳音,让她有时间紧迫感,比如,佳音做事情的时候,妈妈会要求她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久而久之,佳音逐渐有了时间观念,做事的速度也逐渐提高了。
其实,佳音的问题就出在没有时间观念上,她总觉得:“不急,慢慢来,只要做好就行了。”结果,虽然做题很认真,也能做对,但是时间却花费了很多。慢慢地,通过妈妈的训练,佳音有了时间紧迫感,建立了时间观念,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 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们需要巧妙地培养他的时间意识。在平日里,我们要多把“时间”挂在嘴边,比如,早晨叫孩子起床,我们可以说:“孩子,现在已经6:30了,快点起床吧!”送孩子到学校,我们可以说:“现在已经7:30了,你们还有30分钟就要上课了,妈妈下午4:50来接你放学。”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开始问:“妈妈,现在几点了?”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我们的影响下,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建立良好的时间意识。这种时间意识的建立,不是基于强调和压迫,也不是基于严厉地管制,而是在生活中自然进行的,这种方式更易于让年龄小的孩子接受。
▲ 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无论孩子在做什么事情,我们千万不要说“时间不多了,快一点”、“到时间的时候,我就去叫你”等诸如此类的话,否则孩子始终不能有良好的时间观念,而且还会让他产生依赖心理,更不能让他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因此,孩子在做事情之前,我们首先要估计出他尽最大能力可以完成某件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他在这个时间内完成。比如,我们规定孩子15分钟内要穿好衣服、整理好床铺,10分钟内要洗漱完毕,30分钟内要吃完早饭,等等。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我们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任务,我们要相应地给予“处罚”。比如,我们规定孩子吃晚饭的时间是5:30至6:30,看动画片的时间是6:30至7:00,如果他因为磨蹭而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那么他吃饭拖延了多长时间,看动画片相应要减少多长时间。我们要让孩子有时间紧迫感,让他明白时间的不可逆性。
▲ 教孩子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东汉学者董遇好学不倦,他经常利用“三余”时间来学习。所谓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是一年中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是一天中的空闲时间;雨天不便出门,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以利用很多零碎时间,比如,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时间、等车的时间、睡觉前的时间,等等。如果孩子懂得善于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并把它们合理地安排到自己的学习中,一分钟一分钟的时间积少成多,就会变成一个惊人的数字,孩子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因此,我们要教给孩子利用零碎时间,比如,孩子等车的时候,可以用来背诵课文、公式、单词;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可以用来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孩子晚上睡觉前,可以回忆当天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等等。
37. 我只要坐在书桌前就好了!--避免孩子“磨洋工”
我们做妈妈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比其他孩子更多的知识,希望他比其他孩子学得更优秀,于是就减少他休息或玩耍的时间,巴不得他每天坐在书桌前学习。只要看到孩子在玩,我们就觉得他是在浪费学习时间,就赶紧让他回来学习。更有甚者,即使是孩子在休息或玩耍的时候,还会不停地向他灌输有关学习的知识。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我只要坐在书桌前就好了,不管我是不是在认真学习,妈妈就不会叨唠我了。”孩子每天都坐在书桌前,一学就是好几个小时,装出一副努力学习的样子,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磨洋工”,只是出工不出力,学习拖拖拉拉,时间全被浪费掉了,更不懂得合理利用时间。
博超今年上4年级,在小学阶段,4年级是个分水岭,是很关键的一个时期。妈妈为了让博超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提高他的学习成绩,为他制订了学习时间表:早晨6:00起床,复习40分钟的英语;晚上吃过晚饭写作业,写完作业再复习1个小时的功课,然后预习30分钟的功课,晚上10:00睡觉。
妈妈原本以为,博超只要照着做,对他的学习就会有很大的帮助,成绩就可以得到提高。但是,1个月之后,妈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博超在她面前就很认真学习,学习任务也能完成得很好,但是博超不在她面前,经常是晚上10:00也完不成作业,只好早晨起来补,这样一来,早晨复习英语的计划也就被打乱了。
经过几天的细心观察,妈妈发现了问题,博超虽然坐在书桌前,但是却一直“闲不住”,一会儿挠挠头,一会儿动动椅子,一会儿站起来玩一下,写作业拖拖拉拉,根本没有合理利用自己的学习时间。
于是,妈妈调整了博超的学习时间表,让他有休息和玩耍的时间。因为博超很喜欢玩象棋,妈妈还专门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后,安排了一段“玩象棋”的时间。这样一来,博超的学习精力集中了,学习兴趣更大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可见,妈妈单方面要求博超学习,并给他安排密集的学习任务,并没有带给他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而让他出现了“磨洋工”的现象。相反,妈妈调整了博超的学习时间表,并给他安排了喜欢的活动,最终让他的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针对孩子的情况,及时找出他“磨洋工”的原因,寻找调整、改进的方法,让他轻松而愉悦地学习。
孩子“磨洋工”的现象,不仅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还会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穿衣、洗漱、吃饭、收拾书包,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避免孩子“磨洋工”,他不仅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将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孩子出现“磨洋工”的现象呢?
▲ 教给孩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
作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从侧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在写作业时是否认真,是否会出现“磨洋工”的现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
首先,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能让他静下心来写作业。然后,我们要教给孩子写作业时需要注意的细节,避免产生拖拉的现象。比如,孩子在写作业之前要做好准备,喝水、上卫生间,把作业记录本、写作业用的书本和文具放在书桌上;写作业的时候,没有特殊情况不许离开座位,不许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每做完一门功课,就要自己检查,然后在作业记录本上勾掉相应的一项……
▲ 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有时候,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我们经常不厌其烦地提醒他,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其实,我们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就是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我们先要估计出孩子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然后要求他在这个时间内完成,时间一到就要立刻停止,不能再继续下去。这样一来,孩子就有紧迫感,就不会磨磨蹭蹭了。
▲ 不要让“包办”成为孩子“磨洋工”的借口
有的妈妈觉得孩子太小,看到孩子做事太慢,就动手帮助他,结果,他反倒因为有了依靠而不会主动提高做事的速度。孩子明白,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妈妈都会过来帮助,自己慢点也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包办”往往变成了他“磨洋工”的借口。
因此,我们要正视孩子的能力,鼓励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他一开始做得不好,我们也要肯定他的行为,进而指导他怎样把事情做好。当我们不再替孩子包办并肯定他的行为时,他的动手能力就会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