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1755700000011

第11章 孩子的行为不是偶然的,解读其背后的心理(2)

因此,当孩子嫉妒别人时,我们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摆脱这种病态心理的干扰,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 鼓励孩子化嫉妒为进取

赵帆的好友写作能力很强,每篇作文几乎都会被当作范文。对此,赵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常常当面讽刺好友,还在背后说好友的不是。

一段时间内,赵帆总对妈妈说:“我内心隐隐作痛,不由自主地恨她。”

妈妈开导她说:“嫉妒别人是很痛苦的,心里恨别人,又无法说出真正原因,而靠讽刺、背后说坏话来发泄,既不会减轻妒意,又不能让自己更加进步……”

赵帆觉得妈妈说得很有道理,问:“妈妈,我该怎么办?”

妈妈说:“你应该化嫉妒为进取。虚心向人家学习,共同探讨写作技巧,争取在写作方面有所提升,你等于守着一个‘小老师’,学习起来多方便啊!而且,你数学不错,应该认真努力在数学方面创造骄人的成绩。”

后来,赵帆逐渐战胜了嫉妒心理,并在主题班会上勇敢地发言说:“当你看到他人优越而产生淡淡的酸楚时,只要想到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就能克服嫉妒,不断进取。”

孩子产生嫉妒心理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那么,我们就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开心结,鼓励他化嫉妒为进取,引导他向对方学习,告诉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这样,孩子就不会遭受嫉妒心的折磨,而是会虚心向对方讨教,进而奋发向上,取得进步。

▲ 做不爱嫉妒的妈妈

13岁之前的孩子在言语行为方面,往往会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如果我们常常与同事、朋友、亲戚暗自比较,胜出时沾沾自喜,落后时嫉妒对方,孩子难免会向我们“学习”。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爱嫉妒时,应该检查自己是不是一个喜欢嫉妒他人的妈妈。如果是,就一定要先转变我们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只有我们做好榜样,加上正确的引导,才能帮孩子从爱嫉妒他人的“迷网”中解脱出来。

▲有效转移孩子的嫉妒心

一天,杨洋从表哥家回来,对妈妈说:“哥哥有好几十辆玩具汽车。”说完,又没好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妈妈,你也给我买。”

妈妈一听就知道,杨洋是在嫉妒表哥,于是说:“你哥哥的大部分玩具汽车都是用自己的压岁钱买的。只要你能把零花钱省下来,也可以搜集自己喜欢的东西。”杨洋喜欢书胜过汽车,结果后来,他真用压岁钱和省下的零花钱购买了很多套图书,并放满了自己的小书柜。从此,他再也不为别人拥有什么玩具而痛苦了。

妈妈并没有简单地给杨洋讲“为什么不能嫉妒他人”等道理,而是建议杨洋用有效的办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以此来转移嫉妒心理。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果我们再能帮孩子从思想上意识到嫉妒的弊端,孩子就更不会盲目地嫉妒他人了。

30. 告状:客观分析孩子的告状动机,不武断处理

“爱告状”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表现,主要在幼儿时期比较明显。如果孩子正处于这个阶段,面对前来告状的孩子,我们是该及时制止,以避免他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还是该耐心“审查”他的“状子”,以免他受了欺负,无处“胜诉”?我们该如何处理,其实要看孩子告状的动机。

一天,老师对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说:“你们看到操场上的滑梯被围栏围住了吗?最近几天不要去玩滑梯,滑梯正在返修中,否则会有危险。”

当天下午,语嫣就看见同班的几个小男孩正站在围栏外玩耍,其中一个男孩还准备钻进围栏,于是,语嫣大喊道:“别进去,老师说有危险。”

看几个男同学不理会,语嫣就又喊:“你们要是不出来,我就去告老师。”

几个男孩也喊叫道:“你去告状吧,我们不怕,我们又没有进去!”

于是,语嫣给老师报告了情况。老师一边肯定语嫣,一边去查看,只见几个小男孩都钻进了围栏,正在那里“研究”器械呢!

可以说,语嫣的“状”告得很及时,也很正确。她告状的动机是担心同学受伤,而且是在提醒无果的情况下,才给老师告状的。而老师也肯定了语嫣,使她对是非对错更有了清晰的认识。

当然,孩子每次告状时不一定出于同一个动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1、被别人欺负后,想寻求大人的保护。

2、遇到棘手的问题,用告状的方式以求帮助。

3、检举他人的错误行为。

4、追求自我表现,并希望获取赞扬。

5、自己犯了错误,出于“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的心理而告状。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对于孩子不同的告状动机,我们自然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不能一概而论或不问青红皂白地武断处理。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引导孩子,他才会逐渐从依赖走向成熟。那么,针对孩子的不同动机,我们具体该如何处理呢?

▲ 寻求保护型

童童生性胆小,每次和小伙伴玩不了多久,就会回来跟妈妈告状说:“妈妈,某某抢了我的玩具。”“妈妈,某某打我。”“妈妈,我不想和他们玩。”

妈妈听了,也不知道是该直接去干预,还是该单方面安慰童童。每次,妈妈也只能视具体情况和自己的心情来解决了。

如果孩子是因为性格胆小怯懦,总是感到自己受到了欺负,并因此来向我们告状的话,我们及时安慰孩子是非常必要的,但最好不要直接去找其他孩子进行所谓的“调解”,更不要去责备其他孩子。

教育心理学认为: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在相处中,由于性格、志趣、习惯各不相同,产生矛盾和摩擦是必然的,而这些矛盾绝大多数都是非原则性的,孩子们也是能够自行化解的。所以,我们的干预有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

而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大胆自信的性格,并适时启发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问孩子:“他们为什么要抢你的玩具呢?”“你觉得该怎么办呢?”或者建议孩子邀请其他伙伴来家里玩,通过友好互动来培养孩子的与人交往能力。长此以往,孩子性格变了,就不会动不动来告状了。

▲ 自我表现型

如果孩子是因为好表现,希望获得妈妈的肯定来告状的话,我们就要让孩子知道:“做好自己,提醒他人。”

比如,孩子对妈妈说:“我一直在好好写作业,可是某某却一直在玩玩具。”那我们就要先肯定孩子说:“你做得很好,你自己做好了,就是在给别人做榜样,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不用来告诉妈妈,而是提醒他,如果人家不听你的,你管好自己就可以了。”

这样,既没有打击孩子的做事的积极性,又婉转让孩子明白:告状是没必要的。

▲做贼心虚型

有的孩子明明自己错在先,却赶快去给老师或妈妈告状,以免受批评和惩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了解事情真相,分清责任,更要让前来告状的孩子知道,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

有时,我们会遇到两个孩子一起来告状,那就让他们各自陈述事情经过,并各自找自己的问题,只要有一个人说出自己的不是,双方就会化干戈为玉帛。时间一长,孩子就不会因想逃避责任而告状了。

31. 虐待动植物:坚决制止,但不要“以暴制暴”

一天,20岁出头的王凯看见一个小孩子正用砖头砸一只小猫,他气愤之极,并狠狠地把小孩骂了一顿。后来,王凯回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曾虐待过小动物,比如,他常常用水枪喷爷爷养的小鸟,看着小鸟在笼子里乱飞乱撞,内心居然有一种成就感。

而且,他小时候也特别喜欢虐待如壁虎、癞蛤蟆、鱼等动物,有时手段还异常残忍。。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凯不再虐待动物了,性格中也没有暴力倾向。长大后,他对自己小时候虐待动物的行为也感到不能理解,觉得非常残忍。他在思考:难道孩子喜欢虐待小动物是天性吗?

13岁之前的孩子,在某个时期会对“生命”、“死亡”、“疼痛”等概念产生好奇心理,但又不可能亲身去尝试,只好在小动物身上做实验,以比较残忍的手段对待它们,来试探它们的生存能力。正如一个小男孩想知道金鱼有没有心脏,于是就把自家鱼缸里的一条名贵金鱼活活解剖了。当然,这只是孩子虐待动植物的一种原因。

有的孩子在生活中很少遇到让自己激动、兴奋的事情,则在虐待动植物中寻求刺激;有的孩子好胜心很强,但又在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就通过伤害动植物来获得心理安慰;而有的孩子常常受到父母或老师的责骂,或常常被其他孩子欺负,内心有压抑感,而通过折磨小动物来发泄情绪、释放精神压力;有的孩子则是因害怕小动物而去虐待动物……孩子虐待动植物的原因有很多,但无论出于哪种原因,我们都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行为与暴力倾向挂钩。当然,我们一定要坚决制止孩子,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孩子明白道理,懂得爱护动植物。

▲ 别拿动植物“撒气”

李杰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而妈妈一生气就会拿小狗出气。一次,妈妈拿起小狗就往墙上一扔,小狗从墙壁上滑下来,吓得缩在墙角瑟瑟发抖。在妈妈的影响下,李杰在生气的时候也会去踢小狗。渐渐地,小狗就成了家人的“出气筒”。

如果我们有拿动植物出气的习惯,孩子也会效仿,而且孩子不会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只会把虐待动植物看成是发泄情绪的方式。所以,我们不要虐待动植物,孩子也就少了一个可以效仿的对象。

▲ 给孩子灌输“爱护动植物”的概念

如果孩子无端地虐待动植物,我们就要让他知道,动植物和人类一样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虽然是高级动物,但没有权利肆意伤害它们。只有人类和动植物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得以平衡发展。

另外,我们可以让孩子饲养一些小动物或者养一些花花草草,相信在他照顾动植物的过程中,爱心和同情心会生起,也就不会做出虐待动植物的行为。

▲ 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有的孩子不认为虐待小动物时,小动物会痛苦。这说明孩子的移情能力差,很难设身处地替小动物着想。那我们就要告诉孩子说:“你这样对待小动物,它会很痛,如果有人这样对待你,你也会很疼啊!”

我们也可以轻轻地扭一下孩子的胳膊,问他疼不疼,让他知道,无论动物的身体有多小,感受都是一样的,而动物发出的叫声,就是痛苦和害怕的表现。当孩子知道,虐待会给小动物的身心造成伤害,他自然就不会用残忍的手段对待它们。

而植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优化环境的“良臣”。我们要让孩子懂得保护树木花草,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当孩子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就不会随意破坏身边的植物。

▲ 增强孩子的胆识

媚媚一直很害怕小蚂蚁,如果家中发现蚂蚁,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受。她不敢用脚踩,就会用开水烫,或用火烧。

为了解除媚媚对蚂蚁的恐惧感,妈妈专门找了一些关于介绍蚂蚁的科普光碟。媚媚看了之后,对蚂蚁的团队精神和分工合作意识产生了小小的敬意,慢慢地,她没有那么害怕蚂蚁了,也就不再去虐待它们了。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产生恐惧的时候,要么会选择逃避,要么会选择攻击,而媚媚选择了攻击。也就是说,有的孩子会因害怕小动物而虐待动物,比如蚯蚓、蚂蚁、蚂蚱、蚕等等。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鉴媚媚妈妈的做法,让孩子通过学习科普知识,增强对这种动物的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孩子也就增强了胆识,也不会因恐惧而虐待动物了。

32. 说谎: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诚实是每个孩子先天就具备的品质,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天生会说谎。然而,孩子这天生的好品质怎么会遗失呢?原本纯真可爱的孩子,为什么会谎话连篇呢?

妈妈对蓉蓉管教很严,平时,蓉蓉稍一犯错,妈妈就要赶快进行纠正和批评,这使蓉蓉从心理上很害怕妈妈。

一次,妈妈给蓉蓉买了一个电子词典,并一再嘱咐不要弄丢。一个月后,妈妈发现蓉蓉没有用过词典,就问:“你的电子词典呢?”

蓉蓉说:“借给同学了。”

“赶快要回来啊!”妈妈“义正辞严”地说。

几天之后,蓉蓉也没拿回来。妈妈一问,蓉蓉却说:“我是要回来了,不过,又转手借给另一个同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