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对孩子的不能集中注意力很担心:“我的儿子小的时候挺专心的,给他讲故事,他总能认真地听完。教他做游戏或者做手工,他也能玩很久。可是现在上学了却总也坐不住,干什么都只能坚持一会儿。我很担心他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许多妈妈盲目地把孩子多动的特点理解“多动症”。其实,容易分心是年龄小的孩子的共性。如果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可能缘于父母对他太娇惯了或者忽略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从小就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但只要父母对孩子进行专门的训练,孩子的这种现象是可以改善的。
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的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孩子年龄越小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短。一般来说4至5岁的孩子能够集中13分钟左右,5至10岁的孩子集中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孩子集中25分钟左右,13岁以上的孩子能够集中30分钟以上。父母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专注力的特点为孩子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法,比如,要求孩子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专心完成作业,最初可以规定一个长一点的时间,渐渐地再将时间的长度缩短。
其次,排除外界因素对孩子的干扰。当孩子专心做某一件事的时候,父母尽量不要打扰他,而是让他专心玩儿或者学习。尤其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妈妈不要在一旁看电视或者打麻将,要尽量为他营造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周围的环境也要尽量做到物品摆放有规律、有秩序。在学习之前,妈妈也要提醒孩子把所有的学习用品都准备齐全,把书桌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拿掉,以免孩子因为这些东西分散注意力。
关键8:教孩子学会阅读
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读书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很多问题也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历史上很多成功名人都自幼与书为伴,孩子的早期阅读对其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就拿孩子的考试来说,一个班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里学习,获取的知识是相同的。但考试的时候,有的学生能考100分,可有的却只能考50分。很多父母会认为,这和孩子的智商有很大关系。其实,除了和智商有一定的关系外,还和孩子头脑中所储存的信息和理解力都有很大关系。
一位小学老师教3年级学生自然课。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考到八九十分,可是有3名学生却考了十几分。于是,老师找这3名学生聊天,最后发现原来他们不是不会做这些题,而是语文学得太差了,根本就没有读懂题目,所以才考了这么一点儿分。当老师把题目一个个念给孩子们听的时候,他们几乎都答对了。
可见,理解能力低是孩子考试成绩差的最主要原因。那么孩子的理解能力如何提高呢?就要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他的阅读能力开始。
首先,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父母先要以身作则,在家庭中营造一种阅读环境,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喜欢上阅读。
其次,父母还可以常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让他感受浓厚的阅读氛围,鼓励他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来读。
第三,要引导孩子多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孝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传统经典,以扎牢他做人的根基。
第四,教孩子掌握阅读方法。不是所有的书都一样的读法,有的需要精读,有的泛读就可以了。父母要教孩子掌握不同读物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像日常报刊、杂志一类的读物,只需要翻看一下题目或者内容提要,大概就知道其中讲述的内容了。但像语文课文或者其他经典读物,则需要慢慢品味,有的甚至还需要多读几次,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
第五,鼓励孩子做读书笔记。要想提高孩子的阅读效率,读书笔记是阅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父母最初可以引导孩子在读书过程中摘抄好词好句,或者提炼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把一些感受、想法记录下来。
关键9:帮孩子提高记忆力
一个上小学1年级的男孩学习很努力,每天学习的时间都比同龄的孩子长,可是成绩却始终不理想。其实男孩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记忆力比较差。
妈妈曾想过多种方法,提高他的记忆力,可是收效甚微。每次看着儿子学习的态度那么认真,妈妈也不忍心再教训他,可是心里却很着急。
孩子记忆力差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还可能导致他产生自卑情绪。但父母也不必太着急,因为孩子记忆力通过后天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被开发利用,大部分脑细胞还没有利用起来,也恰恰说明人的记忆潜能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而且13岁之前是一个人一生之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如果这段期间,父母不给孩子正确的引导的话,他大部分记忆则是在无意识中获得的,孩子背广告词就是一种无意记忆的表现。
孩子记忆力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方法。因此,为了提高孩子的记忆力,父母一定要在记忆方法上下功夫,加强孩子这方面的训练。
首先,安排合理的记忆进程。父母最初可以鼓励孩子制定一个记忆目标,然后把这个目标划分为不同的近期目标,然后一个一个实现。比如,孩子每年需要记忆1000个英语单词,可以平均每天记3个。那么孩子每克服一次困难,就会获得一次信心,就会感觉记忆不是那么枯燥的事情了。当然,这个方法同样可以用在背诵课文上。
其次,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记忆。
曾有一位实验者要求3组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记住10张画的内容。第一组只告诉他们画了什么,并不让他们亲眼看到;第二组只给他们看,却不给他们讲解画的内容;第三组则
既看了画的内容,又听到了讲解。结果3组孩子分别记住画的内容的60%、70%、86%。
可见,眼睛、耳朵两种器官并用的记忆效果比只用其中一种要好得多。因此,在记忆过程中,父母要教孩子多看、多听,这样记忆才更深刻。
第三,鼓励孩子反复记忆。好多知识不是孩子听一遍或者看一遍就能记住的,要想真正掌握,父母就要鼓励孩子多复习,让他反复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父母可以通过默写的方式,帮助孩子掌握生字、生词。此外,父母还可以把一些形或音相似的字如种、钟、忠、肿、冲等联系在一起,让孩子辨别字形和字音,这样孩子会记忆得更快。
第四,教孩子简单的记忆口诀。死记硬背往往很容易忘记,而且比较难的字、词也比较难记。如果父母能够编造小故事或者口诀,给简单枯燥的知识赋予有趣的意义,比如,横“戌”、“戍”点、无点“戊”,“巳”满“已”半“己”不出,还有历史朝代歌、二十四节气歌、乘法口诀表等等,孩子记忆起来会更加顺畅。
第五,教孩子理解记忆法。一般某些知识孩子只有理解了之后,记忆才会更深刻。像概念、定理、公式、历史事件、文艺作品都是有意义的,父母可以教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各知识点中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再把这些知识记在脑子里。
关键10:教孩子学会创新
每个孩子天生就具备创新探究的潜力,但这种潜力在很多情况下都被父母无意间扼杀了。许多父母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平时为孩子买了很多玩具,可是不到几天就被他拆坏了。大多数父母看到这种行为,都会对孩子的“破坏”行为横加制止,轻则训斥,重则责罚。
实际上,拆玩具的问题几乎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存在。他不满足于表面的摆弄、按规矩操作,真正的兴趣在于了解其中的结构和原理,想弄清楚“小汽车为什么会转弯”、“洋娃娃为什么会发出叫声”、“人是怎么走进电视里然后发出的声音”……这种破坏性行为恰恰是孩子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而父母的横加制止却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实践、解决疑问的机会,很容易使他失去探索的兴趣,很可能一个“未来的爱迪生”就在父母的训斥声中毁掉了。恐怕这远远超过了玩具本身的价值。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叫孩子一味地“听话”,而是要注意培养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跳出常规模式思考问题。
首先,指导孩子拆卸玩具。大多数孩子只知道拆卸玩具,但不知道怎样还原。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拆卸,让他在拆卸的过程中了解玩具的结构和操作原理,同时让他记住拆卸的步骤,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把它复原。这样不仅使孩子学到了知识,也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探索欲望。
其次,多带孩子接触新鲜事物。创造力一般是建立在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孩子的知识越丰富,创造力也就越宽广。父母除了鼓励孩子多看一些探索、科技类的电视节目、图书外,还应该经常带孩子参观科技馆、艺术馆等地方,以此增长他的见识。
最后,对孩子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曾有一个孩子和老师说,他很想研究点儿什么,可是又不知道研究什么。这时,老师告诉他天安门广场上有很多口香糖黏在地上。就是这样一个提示,最后孩子研究出了除去口香糖的方法。这项研究成果还获得了科技创新一等奖。
父母子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比如,问孩子“茶叶喝完了,可以做什么?”“面粉可以做什么?”从而引导他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防止他形成思维定势。
关键11:欣赏孩子的新奇发现
古希腊一位哲人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的确,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只会把孩子的大脑变成一台应试机器,从而导致他失去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好多知识由他自己发现、探索,才会记忆更深刻。在生活中,孩子经常会兴奋地向父母报告他们的新发现。比如,“蚂蚁能驮动比它身体还大的食物”、“公鸡的尾巴比母鸡的尾巴长,而且头上还有一朵‘花’”、“水池里的水是旋转着流下去的”……然后引发一连串的思考。
但有些父母却常常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新发现,甚至有时还对他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因为这些新发现对父母来说并不新奇。但孩子的新奇发现是他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增长知识的好机会,而且其中不乏很有价值的发现。
一位妈妈带着儿子爬山,只见儿子蹲在地上,看着地面很入神。妈妈走过去一探究竟,才发现地上有一个蝉皮。儿子以为他还活着,但却见它一动不动,问:“妈妈,这只虫子是不是太胖了,所以飞不起来了?”儿子的问题引得妈妈笑了起来,但在欢笑之余,妈妈认真给他讲解了蝉的习性,并允许他把它带回家做标本。
孩子的新发现不仅说明他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也表示他在思考。所以,当孩子有新的发现时,父母应该为孩子的行为感到高兴,同时还要鼓励他的新发现,从而激发他的求知欲望,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首先,肯定孩子的新发现。当孩子欣喜地向父母报告新发现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满怀热情地分享孩子的快乐,“是什么?让我来看看”、“真的吗?到底是什么回事呢”、“你真细心,竟然发现了别人发现不了的新东西”,当父母以一个赏识的态度鼓励孩子的发现,引导他思考时,他就会在发现中慢慢增长知识。
其次,拓宽孩子的思维能力。父母不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相反要积极营造环境,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好奇心。比如,父母可以经常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问题的范围可以涉及日常生活常识、历史典故、地理知识、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这样既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也能提高他的探索能力。
关键12:用短期的目标鼓舞孩子
目标就像地图,指引着孩子朝着某个方向前进。相反,没有目标,孩子可能总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安排、别人的想法,却没有奋斗的动力。而且做事情缺乏长性可以说是当前孩子的通病,有些孩子无论父母怎么鼓励、怎么鞭策都不能激发他积极向上的斗志。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这个最终目标看起来既宏伟又遥远,在孩子看来简直无法达到,比如,“考上××大学”、“成绩排到年级前10名”,再加上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那么这个目标很可能起不到指引方向的作用。
实际上,要变这种现状,父母可以采用分割目标的方法,即不要一下子要求孩子达到最终目标,而是把大目标分割成几个小目标,最后拟定一个在短期内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当孩子实现这个目标后,再鼓励他追求下一个,就这样鼓励他脚踏实地向最终目标一点点迈进。
如果孩子通过努力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会增加他的信心,使他从心底产生“我要努力”的愿望和决心。这种达到目标时的喜悦和满足感将会成为他实现下一个目标的新的内在动力。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如何使用短期目标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呢?
首先,长期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当孩子有了明确的长期目标后,学习动力才会更高。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设定明确的长期目标,比如,“考上××大学”、“数学成绩考到90分以上”等。要注意的是,孩子设定的目标一定要合理,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
其次,鼓励孩子制定短期计划。有了长期目标以后,父母要鼓励孩子根据长期目标制定短期计划,比如,要提高英语成绩,就要先分析英语成绩低的原因,可能是听力比较差又或者词汇量比较少。找到原因后,再制定合理的短期目标,比如,每天背诵10个单词,或者听30分钟英语听力。
最后,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一起写下来,贴在书桌或者其他更容易看到的地方,以鞭策他进步。此外,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父母也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当孩子有松懈的趋势时,鼓励他坚持下去。
关键13:鼓励孩子寻根问底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知识或者东西,他很快就能学会。碰到他感兴趣的话题,它也会寻根问底,不停地追问,直到问出个所以然来。其实,这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
中学生姆佩姆巴在做冰激凌的实验时,在热牛奶里加了糖,没等牛奶冷却,就把它放进了冰箱里。结果他发现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结冰要快得多。
他没有放过这个发现,而是刨根问底,求教于某大学教授,最后他的这个发现得到了证实。最后这种现象被称为“姆佩姆巴现象。”
有人说:“科学是寻根问底的孩子。”因为许多发现都是在这种寻根问底中发现的。因此,作为父母,应该鼓励、支持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行为,也许哪一天他就成了未来的科学家。
那么,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