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耐心回答孩子的提问。孩子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的思维越活跃,父母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果问题太多令父母一时难以回答,父母也千万不要抱怨“烦死了,哪那么多问题”,以免打击孩子学习的欲望。相反,父母可以这样说:“允许你再问最后一个问题,其他问题留到明天再解决。”这样委婉拒绝才不会伤害孩子的好奇心。
其次,鼓励孩子亲手做实验寻找答案。在回答孩子的问题的时候,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和相关经验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有些问题,父母不必作出回答,而是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或者鼓励他亲自做实验寻找答案。
一个女孩做作业的时候遇到一道物理题:列车中有一个气泡水平仪,气泡突然向前移动,问列车的变化。在爸爸的帮助下,女孩用瓶子模拟了一个气泡水平仪,经多次试验证实气泡向后移动。具体原因爸爸无法解释,而是鼓励她请教物理老师。
做实验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巩固了他所学的知识,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为孩子的寻根问底创造条件。父母可以为孩子准备放大镜、天文望远镜、显微镜,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鼓励他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空中星星,或者拿出显微镜,观察圆葱表皮的组织结构。此外,父母也要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从而启迪孩子的智慧。
关键14:鼓励孩子树立远大志向
每个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都会有梦想,这是他在学习过程中的精神动力,也是成长道路上应该建立的人生观。但是很少有孩子的梦想能坚持到最后,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想由于受到外界功利性的诱惑,再加上没有被精心呵护好,导致它大多在半路就“夭折”了。
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中有30%的人没有理想,也不明白学习的目的。所以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大多数孩子小学好好学习为了上重点中学,上了重点中学为了上重点大学,可是大学一毕业,一下迷茫了,失去奋斗的方向了。
相信这一幕是哪个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孩子的理想到底来源于哪里?实际上一方面受父母、老师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学习中所产生的情绪和向往。
一位父亲经常鼓励儿子:“你长大后应该成为一名世界公民,到世界各地去工作。要实现这个理想,英语必须学好,才能和别人交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世界公民,还要熟悉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语文和历史很重要。同时,现在是经济时代,金融业飞速发展,风险大,收益也大,要想在这个行业崭露头角,就得是数学高手,计算得准而快。”
这位父亲的做法既帮儿子树立了理想,也让他知道了实现理想的途径是努力学习。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发现孩子的理想,进而引导他实现理想呢?
首先,呵护孩子年少时的梦。一般孩子小时候的理想都很简单,也常常变化无穷。对于他小时候的梦想,父母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告诉他哪些是没出息的,哪些是伟大的,也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鼓励的语言肯定他的梦想,并告诉他无论什么梦想,都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当然,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理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和对理想的认识,他会主动调整目标,寻找适合他发展的道路,
其次,开阔孩子的眼界。眼界决定高度,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也是孩子理想能否实现的关键。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后引导孩子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多读圣贤书,让他明白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从而体会古人忧国忧民的那份心境。同时,父母要尽量创造机会,鼓励他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拓宽他的视野,让他找到理想的意义和生命价值。
关键15:教孩子课前预习
古人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而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孩子通过自己思考,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自学。
但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却忽略了“预习”这个环节,主要原因是上课、作业已经让他疲惫不堪了,预习更是一种负担,而且意义也不大,反正这些知识老师上课时还要讲。其实,这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误区。预习这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提高孩子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可以使上课听讲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重视预习这个环节,并督促孩子做好预习工作。
首先,逐步培养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父母要鼓励孩子天天坚持。最初,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从一两门比较困难的学科开始预习,当取得一定的效果,孩子的信心增强后,再全面预习。当然,预习也要分轻重缓急,一般难一点的科目花的时间要多一些,比较容易的科目大概看一下,对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有可以了。此外,预习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每天做完作业之后。
其次,教孩子掌握必要的预习方法。预习一般分3个环节,即读、画、思。读,要求认真读教材,把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标注出来;画,要求把重点字词、概念、公式和不懂的地方画下来,作为第二天听课时的重点;思,要求掌握课本大概内容、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点,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延伸出自己的想法。
最后,检查孩子的预习效果。当孩子预习结束后,父母要及时肯定他的表现,还要检验他的预习成果,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比如,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大声朗读课文,和孩子一起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看法等,这样孩子的预习效果会更好。
关键16:教孩子课后及时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呈现先快后慢的速度。研究也表明,人从学习知识开始,20分钟后即已遗忘41.8%,如果时间过长,遗忘差不多时才复习,那就几乎相当于重新学习一遍。
也就是说,孩子所学的知识不是一次性就能全部理解和掌握的,需要多次复习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由此可见,课后及时复习是孩子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着孩子的学习质量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养成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并让他掌握预习的方法。
首先,帮孩子回忆当天所学的知识。按照正常的学习次序,孩子应该先复习,再写家庭作业。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父母不必要求孩子一本正经地坐在书桌前复习,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他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比如学了哪些生字、公式。当孩子基本掌握这些内容后,父母再要求他做作业。孩子年龄大一些的时候,妈妈就可以让他自己复习了。当然,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也会暴露一些问题,父母要抓住机会带领孩子回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培养他复习的习惯。
其次,指导孩子复习的方法。很多孩子容易忽略教科书的用途,其实教科书是知识点最全面,也是最权威的复习资料。孩子的复习一定要以教科书为根本,复习的方法主要就是看书,但看一定是建立在预习、听讲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已经理解的内容可以少花一些时间,对于难点、疑点、印象模糊的地方可以多花些时间。同时,课后练习题是检验孩子知识点是否掌握牢固的不错的方法,父母要鼓励他适当多做练习。
最后,鼓励孩子养成定期复习的习惯。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孩子除了每天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外,每周进行周小结,每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期中、期末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很有必要。这样不仅能巩固孩子对知识的记忆,也可以使他对每一节、每一章甚至整本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关键17:让孩子及时认真完成作业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检验孩子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也是对重点知识的巩固。但许多父母提起孩子做作业就头疼。
一些孩子磨磨蹭蹭,明明20分钟能完成的作业,东张西望、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吃零食,至少要花两个小时;作业本经常是字迹不清,很潦草,态度非常不认真;遇到不会的题目,不懂得自己思考,总想着让父母帮忙解决……
这种现象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尤为突出。其实,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在他的思想里还没有建立责任的意识。所以,这种敷衍了事、边做边玩的心态就变成了孩子的普遍现象。
要想让孩子认真完成作业也不是很难的一件事,只是一个习惯的养成而已。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扮演了重要角色,既要提高孩子对作业的认识,也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把握分寸,以启发式的方式解决孩子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那么,父母如何做到以上几点,并把握好启发式的方式呢?
首先,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作业是孩子的一项任务,父母绝不可以代劳。而且每个孩子都应该养成放学回家先做作业的习惯。最初的时候,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可以陪在他身边,促进他养成放学后就做作业的好习惯。当这个习惯养成后,父母要逐渐减少陪同的时间,比如,由1个小时变成半个小时,再变成10分钟,这样慢慢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也不要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要引导他独立思考。
其次,培养孩子做作业时的好习惯。第一,做作业前,父母要鼓励孩子把学习中要用到的学习用品都准备好,以免写作业中途分心去找。第二,写作业前最好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复习一遍,然后再做作业。
第三,写作业要注意字迹工整,还要劳逸结合,最好每隔20-30分钟就放松一下眼睛,缓解大脑疲劳。第四,作业完成后,养成独立检查的习惯。
关键18:让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
做错题时,很多孩子喜欢为自己找借口,什么审题错误、潜在已知条件没有挖掘出来、计算错误……仿佛把一些错误都归于马虎,然后安慰自己下次一定要认真,就这样“蒙混过关”。可是下次同样的错误还会再次出现,就这样越积累越多,最后导致孩子自己也弄不清楚是马虎,还是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的问题了。
这个时候,一个错题本对孩子来说就很有必要了。它不仅能帮孩子从根本上改掉马虎的毛病,而且孩子也很容易在错误中找到不足。因为一个错误实际就是一个盲点,如果对待错误的态度不积极,或者缺乏正确的方式解决错误,错误就很有可能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