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1755800000026

第26章 培养独生子女的交往能力(2)

10岁的华华转学了。她在新学校上了没几天课,就嚷嚷着不想去了。妈妈问她原因,她很不耐烦地说:“我的同桌长得不好看;小组长总是找茬,说我值日做得不好、作业也交得晚;老师也对我不友好……学校里所有的人我都看不顺眼,这样的学校让我怎么呆呢?”

妈妈说:“这似乎并不是大家的错,我觉得是你不够真诚。你想,若是你总觉得大家不喜欢你,那么你自然也就不喜欢大家,你当然会觉得上学很没意思了。我建议你真诚去对待所有的人,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那时,你就会看见奇迹。”

华华听了妈妈的话,尽管半信半疑,但她还是按照妈妈说的去做了--不再和同学斤斤计较,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每天笑对所有的人。一段时间过后,华华再也没说过不去上学的话,她正和她的朋友们玩得开心……

从华华的故事可以看出来,真诚是一剂良药,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空气。如果双方都能表现出真诚来,那么人际关系会变得和谐,某些事情的处理也会变得便捷。一个人如果能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一切,那么他的生活、学习、事业就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那么,父母该如何教孩子学会真诚待人呢?

首先,要孩子丢掉“面具”。很多人在面对他人的时候并不是以真面目示人的,他们要么掩饰不足,要么掩饰秘密,表现在外的只有虚假,这样的人又如何表现真诚呢?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自己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过多的掩饰只会让人感觉到虚伪。

其次,要孩子明白,真诚必须要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孝敬、尊师、宽容、诚信、道歉……真诚不是外衣,应该是皮肤,只有让人从内而外都感觉到自己的真诚,才算真正的真诚。

第三,真诚不要过度。尽管一个人表现真诚是要发自内心的,而且不求回报的,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人的真诚是无限度地释放的。真诚不等于讨好,如果凭借贬低自己来换取他人的欣赏,这只是一种媚态;真诚也要看场合,不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最好不要轻易应承下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足也同样是真诚的表现。

建议8:让孩子说话一定要谨慎

“祸从口出”,意思就是“灾祸从口里产生出来,指说话不谨慎容易惹祸”。话不可乱说,因为有些时候,一些不恰当的话可能使得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曾经有位大学生就讲述了她实习时因为说话不当而遭遇的尴尬:

我大三的时候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一个到电视台实习的机会,当时台里分派了一位记者当我的老师。我当时只是为了和她尽快熟络,主动和她聊起了穿衣问题,她说了一些很普通的牌子,我想也没想张口就说:“那些牌子多没品位。”记者老师一听脸色就变了,而我依然侃侃而谈,说着自己身上的名牌。后来,那位记者老师连着一个星期都没再理我。而我去找领导协调,说老师都不给我派任务,我学不到东西。领导却批评我太过心浮气躁,还说我应该多主动和老师沟通而不是在背后指责她。

后来,这位大学生说:“之前,从来没人教过我该如何说话。我实习的时候每天都过得很惶恐,生怕自己说错话、办错事。”忽略了孩子说话方面的教育,却让她在未来吃了这么一个大苦头。看到这里,父母难道还没有引起警醒吗?

说话是一门艺术,父母应该让孩子也能熟练掌握这门艺术的技巧,要让他学会谨慎说话。

首先,让孩子想好了再说。很多从口而出的所谓的“祸”,大多都是因为说话人所说的话不经过大脑的思考而引起的。未经思考的话,可能会有武断的结论,可能会有不中听的言词,听话人心中不悦那是必然。说话要谨慎的前提,就是要说话前要仔细思考,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怎样说,考虑周全再开口也不迟。

其次,提醒孩子“话到嘴边留三分”。即便是考虑周全了,但话也不能说得太满。依然还是要留三分在心里,要给对方、给自己都留一个回旋的余地。这就是在告诉孩子,虽然想什么说什么是一种直爽的表现,但是太直爽就等同于鲁莽了。

第三,也要孩子明白,谨慎不代表沉默,更不代表奸诈。有的孩子一听说“说话要谨慎”,立刻就走入了一个极端,变得沉默不语。但这样的表现反而会失去他人的信任,也会给人一种不真诚的感觉,不值得提倡;而还有的孩子也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变得什么话都思考再三,心里的小算盘不停地打,算计着所有的话。这样的孩子就会心机太重,同样给人不真诚的感觉,也同样不可能会有知心的朋友。

建议9:教孩子克服羞怯的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羞怯是一种情绪。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羞怯的经历,只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程度各不相同。羞怯心理会对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羞于与他人沟通还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新闻中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很让人不可思议的事。

北京某重点高校的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原本想买一张回老家福建的车票,但阴差阳错,他却买错了车票到了南昌。而他出门前匆忙忘记带手机,身上也没剩什么钱。为了生存,他开始找工作。可是他生性内向,羞于与人沟通,无法同人正面交流,工作自然是没有找成。

后来,没有生活来源的他只得沿街流浪乞讨,因为天气炎热,再加上吃了霉变的食物,他昏倒在路边。好心的市民发现了他并报了警,他这才得救。

如果当成故事来听,这件事是多么匪夷所思,一个某重点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竟然因为内向羞怯,不能与人沟通而最终沦为乞丐。可它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因此,父母要重视起孩子羞怯的问题。

其实,羞怯本质上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它可能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性格、家庭、特殊事件……父母就要从孩子小时候起,积极开展教育,来帮助他克服羞怯。

那么,父母要怎样做呢?

首先,多给孩子以抚慰与鼓励。既害羞又胆怯的孩子,他的所作所为有时候会显得很“丢脸”,或者很“没出息”。但即便这样,父母也不要就此训斥或责骂他,他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抚慰。父母温柔的话语、平和的态度,以及充满希望的目光与表情,都会对孩子起到鼓励与安慰的作用,都能帮助他平复紧张的心情。

其次,帮孩子扩大交友圈。越是羞怯,朋友就越少;而接触的人越少,羞怯感就会更甚。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慢慢来,哪怕先从交一个朋友开始。当孩子逐渐熟悉交友的过程和与朋友相处的感觉之后,父母再带孩子到同龄人多的地方去,继续鼓励他融入一个又一个小集体,结交更多的朋友。

第三,家庭环境的改善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家庭总是对孩子打骂,或者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就会缺乏依靠与亲情,很容易有羞怯心理;而还有的家庭中,父母自己就很羞怯,办事畏畏缩缩,这样家庭的孩子也会步父母的后尘。因此,父母要尽量创造一个平等、温馨、安全的家庭环境,以此来克服他的羞怯情绪。

第四,教孩子一些克服羞怯的小技巧。如何与人打招呼,玩耍的时候如何与别的孩子相处,怎样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在家为孩子搞一些小训练,让他知道遇到各种情况该怎么去应对,这会让他心里有底,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他的羞怯感会小很多。

建议10:不让孩子谈论他人的隐私

隐私,大多是指不愿意告诉人或者不方便告诉他人的事情。而且,隐私大多都是与他人无关,只关乎当事人自己利益的事情。也就是说,隐私就是个人的事情,他人是无权过问,更无权谈论的。很多孩子可能会“童言无忌”,对于他人的“小秘密”他总是很轻易就说了出来,父母应该及时制止孩子这样的行为。

晓东放学后很郁闷地回到家,告诉爸爸说他的同桌发誓再也不理他了。晓东说:“同桌跟我说他小时候偷过超市里的一根棒棒糖,告诉我这是小秘密。我不过就是把他的小秘密告诉了另一个玩得很好的朋友而已,再说,我也让朋友不要告诉别人了。他还那么生气干什么?”

爸爸听后却摇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啊!同桌信任你才告诉你个小秘密,你却转头就告诉别人了。换做是你,你会怎么想呢?别人的小秘密就是他的隐私啊!你赶快去和同桌道歉,求得他的谅解吧!”

的确,很多孩子也许会和晓东一样,认为不过就是一件小事,从他的嘴里传到了别人的耳朵里而已,有什么呢?虽然在外人看来没什么,但在当事人自己看来这就是隐私,自己的隐私被人传来传去,换位思考一下,谁又能开心得起来呢?

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随便就谈论他人隐私,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严重的还有可能因为触犯他人隐私权而受到法律的惩罚。孩子要想和朋友好好相处,除了良好的沟通,还要注意一个界限:朋友的隐私不要去触碰,不要去打探、谈论。

在这一点上,父母先要给孩子做个榜样,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父母不要偷翻孩子的抽屉、偷看孩子的日记;孩子告诉父母一个小秘密,父母就要能够为他保守下去,等等。

之后,父母就要提醒孩子,“好奇心”不要太强盛,要平和一些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多看看书,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不要总将眼睛停留在他人身上。以打探他人秘密为乐的人,绝对不会有好人缘,而且他的事业也绝对不可能成功。

父母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不要辜负他人的信任。有时候,秘密压在心里时间久了,就会变成心理负担。有的人会将秘密告诉他最为信任的朋友,以帮助自己减轻压力。如果孩子也从朋友那里听到了某些秘密,父母要提醒他,朋友的信任不能辜负,否则他失去的不仅是这一个朋友,有可能是他未来的人脉,只因为他不能保守秘密。

另外,孩子也要用心呵护自己的隐私,不要轻易将其透露给外人知道。

建议11:教孩子不乱猜疑他人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三国演义》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曹操刺杀太师董卓失败,逃往洛阳途中来到了吕伯奢家。因为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来了,非常高兴,于是就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他自己则到西村去买酒。哪知道,曹操听到了磨刀的声音,又听到吕伯奢的家人说“缚而杀之”,他立刻起了疑心,以为他们要杀死自己。因此,曹操不分青红皂白,拔剑杀死了吕家上下所有的人。而离开吕家之后,曹操遇见了买酒归来的吕伯奢,因为担心自己会被告发,他又挥剑砍死了吕伯奢。

一家无辜的人,只因为曹操的猜疑,竟白白丢了性命,这不能不说是一出因为猜疑心理而导致的悲剧。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总是对他人抱有猜疑的心理,那么他除了会失去朋友之外,还有可能会犯下不可饶恕的过错。

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因为猜疑而导致的悲剧,比如,丈夫猜疑妻子不忠而导致家庭破裂,父母猜疑孩子不好好学习而使孩子愤而离家出走,朋友间的猜疑使得挚友反目……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真诚相对的,胡乱甚至无端的猜疑,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因此,父母要尽早对孩子进行教育,使他逐渐减少直至杜绝猜疑的心理。适度的坦诚相见,合理的信任诚实,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所需要的。

那么,父母该怎样帮助孩子杜绝猜疑心理呢?

首先,让孩子有个开阔的心胸。越是小心眼的人,他想得就会越多。父母要帮助孩子通过多学习知识、多接触事物来使他有一个开阔的心胸,让他凡事都能看得开一些,不为一些小事计较。

其次,提醒孩子,要让事实来说话。猜疑大多都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简单来说就是瞎想。孩子在没看见事实之前,千万不要随便就下结论,更不要随便臆想,否则就会很容易产生猜疑的心理。

第三,教育孩子,学会理性思考。所谓理性思考,就是综合事情发生的环境、条件,以及他人的性格、为人等情形,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好好思考一番。父母要教育孩子,遇事先要保持冷静,合理的分析将有助于消灭萌芽状态的猜疑。

第四,告诫孩子,不要轻信他人的流言。流言是最可怕的东西,即便是真理,经过流言的传播,它最终也能变成诅咒。他人的流言,会将个人的猜疑越扇越旺,最终导致一个人丧失理智。流言都是不可信的,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第五,让孩子注意加强交流。沟通是解除疑惑的最好办法,而许多猜疑也不过是因为彼此沟通不畅而产生了误会。所以,孩子可以多和他人作交流,一些问题也就能顺利解决。

建议12:教孩子远离嫉妒心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有了它,不但不能尽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而且也玩忽了自己应尽的职守。所以它不仅危害别人,也会危及嫉妒者本人。”这就是嫉妒的危害,害人害己。

科学家曾经做过研究,认为婴儿在30个月内并没有太明显的嫉妒表现,而随着他慢慢长大,有的孩子就开始和周围的孩子攀比,对一切自己没有的东西以及没有达到的目标都感觉到非常不甘心。

小凡3岁的时候,有一次看见小表姐家有漂亮的芭比娃娃,而她自己只有很普通的布娃娃,她很不开心,便偷偷地将小表姐的芭比娃娃丢进了卫生间。

而当小凡7岁的时候,她的嫉妒心更强了。同学明明问她借童话书,她却撒谎说自己没有。妈妈问她为什么要撒谎,她说:“明明家有钱,房子比咱们家大,他还有那么多玩具。我不想让他什么都超过我。”

孩子的嫉妒心有时候会让父母都感觉很不可思议。嫉妒情绪强烈的孩子,会有过分强烈的好胜心,但同时他也可能会产生虚荣、攀比、欺骗的心理,同时他还可能做出一些很出格的事情。面对嫉妒的孩子,父母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与合理的处理方法。

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不要因为孩子有嫉妒心就训斥他。如果父母将“嫉妒可耻”的认知传递给了孩子,可能会更加深他内心的矛盾和扭曲;但同时,父母也不能因此就惯着他,说一些“给你买更好的”之类的话,那只能更加增加他的攀比心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让孩子表现出自己的嫉妒,帮助他纾解内心的压力,鼓励他多与其他孩子交流,这样孩子也许就能缓解妒意。

接着,引导孩子看清嫉妒的危害。可以给他讲一些故事,比如中国古代庞涓嫉妒孙膑、李斯嫉妒韩非子、潘仁美嫉妒杨令公等,以害人开始以害己结束的故事;或者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他有一个真实的感受;还可以帮助他进行换位思考,让他想象如果是自己被人嫉妒了,自己心里会怎么想。当孩子看清楚嫉妒危害的时候,他的这种心理和行为就会减少。

最后,让孩子不要忽略自己的长处。有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这是导致他嫉妒的根源。父母要告诉他,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比别人强,如果总是嫉妒别人,就等于是在贬低自己、蔑视自己。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让他要相信自己。

建议13:教孩子把握交友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