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李斯特
创作背景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是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被称为“德国人世俗的圣经”和“欧洲现代诗歌的皇冠”。戏剧描写魔鬼梅菲斯特和上帝打赌,说他可以把浮士德这样的哲人引向堕落。梅菲斯特来到浮士德的书斋,年老的浮士德感叹自己一生埋首故纸堆,到头来一事无成,十分烦恼。梅菲斯特乘机劝其从事欢乐的事业,并给他签下条约:梅菲斯特今生做他的仆人,满足他的一切需要,当浮士德感到满足的时候,浮士德就为梅菲斯特所有,来生做恶魔的仆人。
在梅菲斯特的帮助下,浮士德和玛格丽特相爱。为了与浮士德幽会,玛格丽特接受浮士德的建议,用安眠药使母亲入睡,结果用量过大,致母亲死亡。浮士德又失手杀死了她的哥哥。在浮士德随梅菲斯特去寻欢作乐的时候,玛格丽特被关入监狱。浮士德的良心受到谴责。这是上卷的内容,描写的是人世的市民生活。
梅菲斯特迷醉了浮士德,把他带到了一个王国,又用魔法让他与古代的美女海伦恋爱结婚生子,但仍以悲剧结束。
浮士德又想在海边建立一个自由的王国,当他以为已经成功而感到满足的时候,梅菲斯特带走了他的灵魂。但天使们赶来,挽救了浮士德,并把他带去天堂。
此后,许多人都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的音乐作品,比如古诺的著名歌剧《浮士德》、柏辽兹的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惩罚》、瓦格纳的《浮士德序曲》、舒曼的《浮士德的场景》、布索尼的歌剧《浮士德博士》等。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是其中著名的一曲。
据说李斯特读了歌德的《浮士德》,不由拍案叫绝,他曾以此为题材写过歌曲、合唱曲、管弦乐曲。后来是接受柏辽兹的建议,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交响曲。
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不是用音乐来讲故事,而是通过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以及内心的矛盾冲突的刻画,来概括原著中的意境。他为这个交响曲加了一个副标题:“据歌德作品而为大型管弦乐队、男高音独唱和男声合唱而写的三幅性格画。”
1857年,李斯特开始写交响曲《浮士德》,并于同年12月5日初演。而后又加修订,直到1880年才最后定稿。
作者风采
李斯特·弗伦茨(Liszt Ferencz,1811-1886),匈牙利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公爵埃斯堤哈齐的领地多波扬村。他的童年同莫扎特和贝多芬十分相似,自幼就有神童之称,九岁时就举行第一场钢琴独奏会。1821年去维也纳,随萨利耶里学习作曲,
跟随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学习钢琴。十二岁因即兴弹奏贝多芬给他的一个主题而被贝多芬亲吻。
1823年,李斯特来到巴黎,与帕格尼尼、柏辽兹、舒曼、肖邦以及文学界、绘画界名流交往。他在看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后,大为震惊,又受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宏大气势影响。一方面,他把帕格尼尼的绝技表现到钢琴上,另一方面,他让钢琴有了一种特殊的音响,有了宛如整个交响乐队的效果。他出神入化的钢琴技巧为他赢得了“钢琴大王”的美誉。大诗人海涅在听了他的演奏后惊呼,说他“施展着接近于神话的魔力”。俄罗斯大音乐家斯塔索夫和谢洛夫一起听了李斯特的演奏后说:“我和谢洛夫二人听完音乐会后,好像神经错乱的人一样,彼此没有说几句话,就匆匆各自回家了,为的是快点写出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狂喜。那时我们彼此立誓,从今以后永远把……这一天定为神圣的日子,而且至死对这日子的情景不忘。”
1848年至1861年,李斯特一直住在魏玛,并且担任魏玛歌剧院指挥。他的指挥声名很快和他的钢琴家声名一样响。他有十年之久一直以指挥家的身份站在魏玛的舞台之上,在他的努力下,一大批长期不被承认的歌剧得以重见天日。
李斯特作为作曲家的名头与钢琴家一样响亮。他长期与作曲家柏辽兹、肖邦、舒曼、罗西尼、瓦格纳和文学家雨果、缪塞、乔治·桑、巴尔扎克、大仲马、海涅、德拉克洛瓦等在一起,这必然会刺激起他的创作欲望。其实他早在十四岁就写出了歌剧《唐·山乔》,并于1825年在巴黎大歌剧院上演。他一生不但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曲,还创作了两首交响曲、十二首交响诗、十五首匈牙利狂想曲等,使他跻身于一流作曲家行列。
李斯特晚年随影响他一生的两个女人之一的维特根斯坦公爵夫人一起去了罗马,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合法结婚。公爵夫人开始全力从事宗教事业,李斯特也转向了宗教的研究,1865年接受低品神职而成为李斯特神父,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宗教音乐,包括《圣伊丽莎白逸事》和《基督》。李斯特在罗马待了八年,做了四年的神父,然后重返魏玛,重新从事他的音乐家和教育家的事业。
1886年7月31日,他因病在女婿瓦格纳的家中逝世。
作者欣赏
《浮士德交响曲》共三个乐章,它们分别是《浮士德》《玛格丽特》《梅菲斯特》。
第一乐章《浮士德》,一开头就非常特别,大提琴和中提琴缓慢奏出的第一主题几乎听不出调式调性,很像现代音乐中的“音列”,它是由十二个音阶中的所有音构成的。
这个主题给人迷茫的感觉,好像是浮士德沉浸在迷途之中,彷徨徘徊,苦苦思索而又不得其解,陷入一种绝望的痛苦之中。
紧接着,这个主题的速度逐渐加快,双簧管和大管独奏之后,第二主题出现了。这个主题是浮士德希望的开端。它有前后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音乐略显紧张,似乎有点心烦意乱,象征浮士德对真理的探求。
这个主题被称作“浮士德主题”,它在此后几次反复后,第一主题隐隐约约地进入,似乎是梅菲斯特在引诱浮士德,但很快就被单簧管和法国号奏出的第三主题冲散。
这个主题温暖如歌,充满活力,浮士德似乎恢复了青春年华,可以去追求幸福和爱情了,因此,这个主题也被称为“爱情主题”。
第四主题以铜管乐器明亮地奏出,表现了浮士德性格中英雄性的一面。他毕竟是一个哲人,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乐曲也预示一种光明的结局。
第二乐章《玛格丽特》以木管奏出一段引子,然后是双簧管在小提琴的伴奏下奏出牧歌式的第一主题。
这个主题纯洁明净,是玛格丽特优美风度和纯洁性格的写照。
第二主题标明为“充满爱情的甜美”。第一主题表现的玛格丽特尚在爱情的朦胧阶段,而第二主题所表现的玛格丽特已经对爱情充满憧憬了。
法国号的奏响,第一乐章中的“爱情主题”出现了,表明浮士德闯入玛格丽特的生活,在此后的发展中,表明了浮士德和玛格丽特已经结合在一起了。
第三乐章《梅菲斯特》。
梅菲斯特是一种玩世不恭的虚无主义的代表,与代表文艺复兴以来到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探索真理、热爱生活的浮士德形成鲜明对比,是当时两种世界观的不同表现。李斯特在音乐中所理解和表现的梅菲斯特,同样是代表了社会的落后与反动的一面,但是他的处理和文学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他的梅菲斯特与浮士德有时候是一个共同体,而分别代表人性中正和反的两个侧面。因此,这个乐章并没有另外为梅菲斯特设计属于他的主题,而是使用第一乐章中浮士德的主题,然后把它们歪曲变形,让原来充满睿智和英雄气概的主题变得很可笑。玛格丽特主题也出现在这一乐章中,只有这一主题始终保持着纯洁,如天使的歌声一般。最后,这一切不安、躁动、讽刺的喧嚣在管风琴庄严的乐声中消失,乐曲把人们引入一种圣洁的境界。
李斯特在这里也加入了人声的歌唱,男高音用玛格丽特主题的变形演唱歌德原著中的几行诗句。
一切无常者,只是一虚影。不可企及者,在此事已成;不可名状者,在此已实有。永恒的女性,领我们飞升。
全曲在肃穆庄严而又兴奋的气氛中结束。
版本推荐
伯恩斯坦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及唐高伍德音乐节合唱团版,DG公司,片号:DG447449-2
这是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的一款经典版本。伯恩斯坦的指挥无懈可击,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演绎也非常精彩。
索尔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及合唱团,Decca公司,片号:Decca 466 751 2
英籍匈牙利指挥家索尔蒂曾在李斯特音乐学院从名师学习指挥,他对李斯特作品的理解是有独到之处的。这款唱片的录音效果也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