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1775700000044

第44章 经典雅致的文房四宝(2)

清代和明代好墨主要出在徽州。江西等地也有造墨的,但远不及徽州。徽州造墨的中心是歙县、休宁、婺源三县。歙县制墨的名家有程公瑜、吴守默、程正路、曹素功、汪近圣、程一卿、程怡甫、方密庵、汪节庵、方振鲁、江希古、汪希古等;休宁有叶玄卿、叶元英、汪时茂、汪次侯、吴吴生、吴天章、胡星聚、王丽文、叶拱辉、汪启茂、汪斗山、王尧章、汪采章、胡开文等;婺源有詹云鹏、詹衡襄、詹彩臣、詹方寰、詹成圭、詹从先、詹俟三、詹子云、余子上、余福从、余方也、程靖友、程秀夫、王晋卿、查享吉、查森山等。

古墨可依其作用的不同而分成 7类:

御墨

即封建时代皇帝自己写字用的墨,往往是宫中召集匠人制造的。明朝御墨传世的有“永乐国宝”,宣德“龙香御墨”等。清朝从康熙年间起由内务府自造御墨,以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朝都继续制造。这类御墨外间流传甚少。

贡墨

可分两种,一是封疆大吏或朝中大臣嘱制墨家制造进呈给皇帝用的;一种是地方上每年向皇帝进贡的,如歙县在道光以前,每年要进贡墨3次,分春贡、万寿贡、年贡。封疆大吏进贡的墨模刻精工,烟料上等,都是精品,上面有进呈者的名款、年号,有时还有制墨家的名款,如“太平清玩”既有“臣徐元梦恭进”款,又有“康熙乙末年臣曹定远谨制”款。

自制墨

文人或书画家向制墨家订制自己设计的墨。明清两代此风甚盛,如明代嘉靖年间罗龙文、清代康熙年间曹鼎望都以制墨著名,但他们都是向制墨家订制,并非自制。此类墨上有时有制墨家的名字,工料、图案、形式都要比门市上出售的高出一等,所以向来为收藏家、书画家所重视。

珍玩墨

用墨为原料制造的手工艺品,不是为磨用而是为玩赏的,如明代程君房的“百子榴”墨,重仅二三钱,根本不能磨用。另清程正路《墨史》中记载的“顶烟”,十笏一套,每笏形式不同,共重2~4两,每块墨平均只有二、三钱,如此小巧,分明也是只供赏玩之用的。这种墨多涂金敷彩,十笏或八笏一套,装在特制的漆盒中。

普通墨

这是墨的大宗,因质量的差异,同一个制墨家所制,价格相差可以达到10倍或10倍以上。其中较早的,如明墨或清道光以前墨。6,礼品墨。专为喜庆送礼用的墨,如送寿礼的“寿屏墨”,送婚礼的“百子图”墨,送学生入学的“手卷墨”等,这种墨注重外表形式,烟料往往较差。

药墨

因油烟不能入药,这类墨都用松烟,如乾隆时詹子云所制“八宝药墨”等。

中国四大名砚

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就已粗见雏形。刚开始时是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大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歙州次之。后始重端、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故史书便将“端、歙、临洮”合称为三大名砚。到了清代末期,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端砚

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端石出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和肇庆市一带,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绿色等。其主要特点是石纹丰富,有青花纹(砚面上带有青黑色花纹)、朱砂钉(如坚硬的红色钉头般的斑点)、五彩钉等,另有形似动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端砚上的纹彩和石眼是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砚的纹彩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玫瑰紫、胭脂火捺、猪肝紫、冰纹、翡翠、金星点、金银线、马尾纹、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墙青花、蛤肚青花、蚁脚青花、点滴青花、鱼仔队青花等,文人雅士们穷其辞藻,把端砚形容得百花齐放。端砚的石眼名称也很多,如鹤哥眼、鸡翁眼、猫儿眼、鸭鸽眼、绿豆眼等,其中以猫儿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线。总体上我们将其分为活眼、死眼和泪眼。活者限瞳外有数重眼晕;死者瞳外无晕且内外焦黄;泪者整眼朦胧昏涩且眼下见滴水状。活眼叉以晕层愈多愈青碧且直径在1厘米以上为极佳,死眼居其次,泪眼为再次,但有眼端砚总比无眼端砚要好。

歙砚

始于唐开元年间。据宋洪迈《歙砚谱》的记载,说明在唐朝开元年间,叶姓猎人逐兽至长城里,见迭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自是歙砚名闻天下。据五代陶谷《清异录》的记载,唐开元二年,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麟月砚各一,歙产也。歙砚初产时间,应是开元之前,大约公元700年左右。歙砚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

歙砚的品种有罗纹、眉子、金晕、银星、古屏、玉带、紫云等多种,尤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得到一方长约尺余的歙砚,砚前刻有山峰36座,大小间错、延伸至边,当中琢成砚池,池中碧水荡漾,妙趣横生,他竟然以此砚换得苏仲泰一座豪华宅邸!现在,歙砚多次被作为“国宝”,送给外国贵宾。歙砚的名砚有“龙尾砚、眉子砚、龙潭石砚、金星砚、庙前青石、歙红”等。歙砚闻名是在南唐时代,由于歙砚石色青莹、石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元宗的喜爱,故歙州设置了砚务,并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搜罗佳石,为御府造砚。之后李后主所用的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成为天下之冠。歙砚石质坚密细腻,色黑深沈,纹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为上品。

歙砚石品很多,大致分为眉纹,是歙砚石中花纹之一。眉纹石按其石纹可分为七种,以雁湖、对眉子最佳。歙石中还有罗纹,石纹如丝罗形状,可分金花罗纹,操作数罗纹、松纹罗纹等。金星纹理也是歙石的一个品种,是砚石中融有谷粒的结晶物,撒布砚面,在光线照耀下,熠熠发光,犹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砚中的佳品。古代称为,罗纹砚,石纹有如罗丝精细,其色青莹,纹理紧密。刷丝罗纹砚,银色刷丝,如发之密。眉子砚,石纹像甲痕如人画眉,遍地成对。雨点金星砚,星如雨点,灿然遍地。

歙砚石质坚密细腻,色黑深沈,纹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为上品。

歙砚的制作与端砚的制作差不多。造型多样化,工匠用心立意后取材,达到歙石端庄、设计美观大方、浑厚特点。如北京故宫收藏的“歙石竹节砚”、“歙石鱼子竹节砚”。

洮河砚

因产于中国甘肃省临潭县境内洮河故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材料于深水之中,所以非常难得,是珍贵的砚材之一。洮河石质细密晶莹,石纹如丝,似浪滚云涌,清丽动人,有绿洮、红洮两种,而绿洮特别贵重。唐代洮砚制作比较盛行,与当时的端、歙、澄泥称为全国四大名砚。纹理不多,传世的作品也较少。洮河砚多为雕刻大面积的图意,它以线刻后填黑,清晰感强,以浮雕、透雕、高浮雕手法,雕工质朴。如宋代“洮河石蓬莱山方砚”。

洮河砚是古称,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现在被简称为洮砚。用以刻洮砚的岩石取自甘肃卓尼喇嘛崖,精品常卧深潭水底,取之极难,获之不易。洮河石的石品高雅,常呈绿色,但不翠绿,多为淡绿泛蓝,晕点片片,酷似薄云晴天﹔石质温润如玉,叩之却无脆声,浑朴而无火气。涩不损毫,滑不拒墨﹔发墨迅疾,久蓄不涸。总之,无论观赏,抑或实用,均属上乘,故被古代文人雅士共识为中国三大名砚之一,名列端、歙砚之后。呜呼,此乃画中窥美,欲亲眼目睹精品洮砚,难矣。它虽位列第三,存世量却远寡于端、歙,何耶?可能是佳石难求吧。

澄泥砚

以过滤的细泥的材料制作的砚具。它并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烧炼而成,也是中国名砚之一。澄泥砚制作起源于唐代,至宋代兴盛起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不损毫不耗墨,能与石砚媲美。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澄泥砚造型朴实无华、山东的鲁概砚都属于澄泥砚的一种。

澄泥砚始于晚晋唐初之山西绛州,是人工手作之陶类砚,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砖汉瓦,经无数改良而精制所成。佳品坚实过于石,不涸水不伤毫。色多作鳝鱼黄、虾头 红、 朱沙红、绿豆青等。真正澄泥砚制法因古人不轻易传授秘方于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后来制成之作品多不属佳品了。

中国各代名纸

我国纸的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纸很多,早期的纸如絮纸、灞桥纸、居延纸、中纸、罗布淖尔纸、旱滩坡纸、蔡侯纸等等,有的见于著录,有的是现代考古的实物发现。由于历史久远和当时生产的数量有限,这些纸已均无传世。

这里介绍一些唐宋以后的名纸。

宣纸

因产于宣州而得名。唐以前开始制造,开始以檀树皮为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楮,桑,竹,麻等十数种原料制作。宣纸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搓折无损,利于书写绘画,墨韵层次清晰,有独特的渗透,润墨和一次吸附性能,落墨着色,能呈现出明显的书画虚实相同的独特风格,写字骨神兼备,作画墨韵生动。另外它还耐老化,防虫蛀,耐热耐光,适合长期保存,“千年年美纸”,“纸中之王”的美称。

宣纸根据其加工不同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不熟宣。生宣纸又叫生纸,生产后直接使用,吸水性,润墨性强,强用于泼墨画,写意画。笔触层次清晰,干、湿、浓、淡,变幻多端。熟宣纸,以生宣纸经过矾水浸制者叫做熟宣或矾宣。经过加矾,砑光,拖浆,填粉,深色,洒金,加蜡,施胶等工序而制成,作书画不易走墨晕染,适宜于画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和写楷隶书。此纸久后会漏矾脆裂。唐朝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北宋的澄心堂纸都是熟宣纸。

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种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写字或作画,墨色洇,散较缓,适用于书写小幅屏条,册页或用作兼工带写的绘画。

宣纸又按用皮料的不同比重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按尺寸分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四、尺六、尺八等规格;按厚度分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四层几种。最薄型的宣纸是特制的,主要用于拓片、拷贝、印刷古籍、装帧印谱;品名有棉连、扎花、罗纹、龟背纹、蝉翼等。

水纹纸

唐代名纸,又名“花帘纸”。这种纸迎光看时能显示除帘纹外的透亮的线纹或图案,目的在于增添纸的潜在美。制法有二:一为在纸帘上用线编纹理或图案, 出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透亮而呈现于纸上;其二为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用强子压在纸面上,犹如现在通用的证卷纸,货币纸的水印纹。明杨慎《丹铅总录》云:“唐世有蠲纸,一名‘衍波笺’,盖纸纹如水纹也。”

薛涛笺

唐末五代名纸。是一种加工染色纸,因为由薛涛创制,所以得名。薛涛,唐长安人,幼年随父亲宦居四川,后父逝,沦落风尘成为乐妓。她善作诗填词,感当时纸幅太大,亲自指导工人改制小幅纸。因用薛涛宅旁浣花溪水制成,因而又“浣花笺”。相传薛涛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纸面上加工制成彩笺。这种纸色彩斑谰,精致玲珑,又称“松花笺”。后历代有仿制。

澄心堂纸

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宣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有的五十尺为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一。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这种纸,特意用自己读书批阅奏章的处所,澄心常来贮藏,供宫中长期使用,所以称“澄心堂纸”,后世视为艺术瑰宝。

谢公笺

这是一种经过加工的染色纸,为宋初谢景初(1019~1084)创制,因而得名。谢氏受薛涛造纸笺的启发,在益州设计制造出“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专用纸。这种纸色彩艳丽新颖,雅致有趣,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种色,与薛涛笺齐名。

高丽纸

又名韩纸,高丽贡纸。古代高丽国(又称高句丽,朝鲜)所产之纸。北宋陈 《负暄野录》云:“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仿制的高丽纸。

金粟笺纸

宋太祖赵匡胤提倡佛教,全国印经之风盛行,为适应这种需要,当时歙州专门生产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的经纸,硬黄纸,又名蜡黄经纸,或称金粟笺。金粟寺在浙江海盐金粟山下,因寺内抄经需纸特多,故纸名“金粟笺”。它的特点是质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 色美丽,寿命很长,虽历千年,犹如新制。

玉版纸

一种洁白坚致的精良笺纸。宋黄庭坚《豫章集,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古田小笺惠我百,信知溪翁能解玉。”元费著《蜀笺谱》:“今天下皆以木肤为纸,而蜀中乃尽用蔡伦法,笺纸有玉版,有贡余,有经屑,有表光”《绍兴府志》:“玉版纸莹润如玉。”

白鹿纸

《至正直纪》:“世传白鹿纸乃虎山写之纸也。有碧、黄、白三品,白者莹泽光净可爱,且坚韧胜江西之纸。赵松雪用以写字作画,阔幅而长者称白,后以白不雅,更名白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