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1775700000045

第45章 栩栩如生的剪纸塑艺(1)

说中国人心灵手巧一点也不为过,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活态民间文化传统中,民间剪纸塑艺是最具普遍性、生活使用最广泛、最具象征性的文化方式之一,那些栩栩如生的作品让每个观看的人都发出了惊讶的赞叹声。

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及传承

剪纸

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做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在诸多的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艺术中,都体现了远古艺匠运用这一艺术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极其明显的一致,充分说明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

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当然是在有纸以后。我国是发明纸的国家,早在西汉时代已开始造纸。至此,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然而,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

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剪纸的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职业艺人则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称为“刻纸”。

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纸制作皮影的,称为“纸窗影子”。现在某些地区仍有类似皮影风格的剪纸,可见这两种相近似的艺术形式相互间的影响和汇流。明清剪纸传世作品有刺绣底样、扇面装饰、窗花等,风格趋向精细秀丽。俗中求雅。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

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由于剪纸只是应民情风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历史时期面貌的作品传世。我们不妨从历代的典籍载记和文人的字行中,寻到一些蛛丝马迹。

“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唐·杜甫《彭衙行》)

“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李商隐《人日》)

“吴越践王于行吉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五代《武林梵志》)

“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周密·《志雅堂杂钞》)

“嘉靖中制夹纱灯,刻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罩色,熔蜡徐染,用轻绍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明·《苏州府志》)

“石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柳,罔不入神……” (清·《保定府志》)

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陪衬,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

各地剪纸荟萃

中国剪纸艺术风行南北,各具特色,以下逐一介绍。

山东剪纸

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山东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独具有审美功能,因此,民间的“伎俩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断若连的线条和细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

浙江剪纸

《武林梵志》载五代时“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描绘了吴越故地上曾出现的一个宏大剪纸景观。

民间剪纸传统在乡土之中延续传承经久不衰。至1953年以前,调查者曾记述:“浙江省的窗花剪纸各地都有,以金华地区永康、浦江、盘安,温州地区的乐清、平阳等地较多,风格各有不同,用途亦各异。”

从所采集的品看来,金华地区多为窗花和灯花,乐清的细纹刻纸主要用于装饰龙盘灯,平阳一带送礼时放在礼物上的“圈盆花”最有特色。其次,各地均有用以衣裙、鞋帽的乡花样。

题材常见为花卉瓜果、鸟兽鱼多,而戏曲故事则是永康一带的拿手好活儿。剪花的样子多是女子做姑娘时攒下的老辈儿花样;另有一部分是画佛像的民间匠人所为,再经由手艺高的巧手剪制。有的巧手当然也可以自己出样自己剪,甚至看完戏之后就能剪出成套的戏文。

浙江戏曲窗花擅取戏中典型的场面情节,充分体现人物的身段之美。有别于戏曲的是,剪纸为之配上了相适应的背景为衬,显示了特定艺术语言的优势。浙江剪纸造型讲究大的影像轮廊,而影像之中剪出细细的阴线。阴线的恰到好处,能使形象结构与画面的节奏都增添成色。

山西剪纸

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广灵窗花”为代表。

“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著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邳县剪纸

江苏省徐州地区流行的剪纸,以邳县的最见特色。其种类有二,刻纸为彩色门笺,多用蜡光纸拼色;剪纸除走方艺人的鞋花外,多为窗花。窗花题材有劳动场面、家禽牛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寿桃、花卉鱼虫、龙凤等。

台江剪纸

贵州省台江苗族的剪纸。以衣袖花、围腰花、帽花等刺绣底样为多。其图案题材虽也有龙凤、牡丹等,但与汉族的花样风格大异。尤其是衣袖花以针刺手法,更使人感到粗中见细的特色。

滦州布影

有二层涵义。一指河北滦县的皮影,据传兴于明初,但最早文献记载仅见清嘉庆年的《滦州志》。当地人不称滦州影而称“乐亭影”可能因唱腔为“乐亭调”而呼之。一指山东皮影。山东皮影据传也从河北传入,唱腔多为柳琴调。其刻工粗犷,敷色古雅,所演剧目为神话传奇和当地流传的历史故事。

高密剪纸

山东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

佛山剪纸

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由于其剪纸制作方法采用了剪、刻、凿、印、写、衬等,在种类上便可分纯色剪纸、铜衬料、铜写料、纸写料、金花、银写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时很讲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纸上或特制的铜箔、锡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铜写料最具特色,溶汇了绘、刻、写的技法,使作品苍劲右拙、金碧辉煌。佛山剪纸在一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筑、家具雕刻的底稿,后又用于室内装饰。贴在门楣、柱枋上,也用于祭礼、扎作、花钱、炮竹等装饰。

浮山剪纸

山西的浮山有“剪纸之乡”的美称。其剪纸遍布全县并流行于晋南一带。其形式有窗花、礼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个月“桥花”串连起来,用于儿童生日庆贺。浮山剪纸广泛用于生活中的服饰、枕头、兜肚、遮裙、钱包、鞋帽、手帕的刺绣底样,以及丧葬、祭礼、祈祷所需的纸幡、金银山、桥马人物、斗旗等。还用于农家门帘、桌围、椅搭、盖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贴图案。

蔚县剪纸

河北蔚县剪纸,相传已有两百年历史。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安塞剪纸

陕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带流传的剪纸。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门画、炕围花、挂帘花、窑顶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围肚花等等。内容分几种,一是用于春节美化环境,吉祥如意的题材很多,如飞禽、花草、牛羊猪狗、狮子老虎等;二是用于婚娶装饰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双鸟禽等;三是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底样的,多双石榴、双桃、虎娃等图案;四是用于迷信礼仪的,有财神爷、灶王爷,还有用作招魂的纸人等。

陇东剪纸

甘肃省庆阳、平凉两个地区流传的剪纸。陇东剪纸历史久远,风格粗犷夸张。东部的正宁、宁县、合水、庆阳、华池、环县等地剪纸较为古朴雅拙;中部西峰、镇原一带风格秀丽工整;西部泾河上游的平凉、泾川、崇信、华亭、庄浪一带风格较为简洁明快。题材上多飞禽走兽、民间故事、戏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门花、炕窑花、窑顶花、箱柜花、粮囤花、灯笼花、喜花、吊帘花、礼花、寿花和刺绣用的底样等。

南京剪纸

江苏南京的纸,据史载明代已流行于民间。其中以喜花和斗香花著称于世。旧时,南京人婚嫁喜庆,都在箱、柜、被、枕等嫁妆上缀以用大红纸剪的各种喜花。其图案题材则根据需要和特定的剪纸外形,填满花叶等吉祥纹样。可谓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特色。斗香花的题材则有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纹样、花卉等。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红、桃红、绿、蓝、桔黄、淡黄、黑等七色蜡光纸组成,有十分强烈的效果。南京剪纸除斗香花和门笺是刀刻外,多数喜花是用剪刀剪成。

杨柳青剪纸

历史悠久的杨柳青剪纸向其他美术品类借鉴表现形式丰富自己。比如这些年兴起的国画形式的剪纸有中堂、条幅、横批、通案、扇面等;内容有花鸟、草虫、人物、山水、脸谱等,还有美术家参与创作的剪纸。其类似年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新颖。特别是在传统年画的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杨柳青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门神、缸鱼、婴戏娃娃等。传统年画往往不被一些新家庭接受,刻成精美的剪纸后,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能被青年人接受,而且深受喜爱。杨柳青人绣花的“花样子”都是来自于剪纸图案。

这些花样子有门帘、窗帘、墙布(墙围子)、枕套等,还有用于服饰,儿童戴的花兜兜,俗语称“供花”,也有人在祝寿的寿面、寿桃上用福寿等前纸覆盖,俗称“饭花”等。几十年前,杨柳青高家花样子远近闻名,人称“高花样子”。

民间剪纸中的奇葩,窗花

窗花:吉庆有余

窗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逐渐成形。如果在新春佳节到陕北、陕西、甘肃一带农村走走,您会发现千家万户老百姓家的窗户上,都贴着红红绿绿的剪纸。有的一张占一个窗格.有的几张相连组成一组占几个窗格。剪的都是老百姓熟悉的东西,有十二属相、花草虫鱼、水果蔬菜,还有戏曲传说人物等。这种剪纸因为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通常又叫“窗花”。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