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抱怨、发泄不满和牢骚的人,其内心多深藏有关欲求不满的实质。比如,凡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意愿,情感方面的问题,工作方面的欲求得不到满足,等等。经常对别人诉说对工作环境不满的牢骚话,以及对人事方面的埋怨,或许是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而把责任推给单位的表现。这种人通常不会承认失败等不愉快的经历,也极力否认内心的自卑感,反而会设法找出适当的理由替自己辩护。这种人有一股极想出人头地的欲望,可自己偏偏没有这份才干,于是就自欺欺人,寻求心理平衡。
爱自吹自擂,这种人不管在什么场所都爱把话题引到自己的身上,吹嘘自己当年如何奋斗的经历。从某方面来分析,当一个人不想直接表现出怨言和欲求不满的意思,没有采用愤愤不平的表达方式,相反却是以自吹自擂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看出,其陷入某种欲求不满的环境中,可能升职途径遭受阻碍,或者无法适应目前所处的环境;内心希望忘却现实,喜欢追忆往事来弥补内心的缺失。从话题里,别人会发现潜藏在其内心深处的一股无可救药的欲求和不满的情结。
爱插嘴、说话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支配欲和自我表现欲都特别强,甚至根本不把对方看在眼里,完全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觉得大家都得听从自己的主张,是个自始至终都喜欢占据优势的人。
说话毫无头绪、话题很离谱的人,缺乏理性思考,思想不集中,给别人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当然,一个优秀的谈话者,是很少谈及自己的东西的,而是将对方引出来的话题进行分析、整理,不断地从对方身上吸取许多知识和情报。在一些情况下,有的人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倾听对方的谈话上,从性格上讲,这一类型的人很能理解别人的心思,而且宽容大度,有真正的君子风范。
常常用幽默的方式来挖苦别人的人,大多心胸比较狭窄,有比较强烈的嫉妒心理,有时甚至做出一些落井下石的事情。其有较强的自卑心理,生活态度较消极,常常进行自我否定。
善于自嘲式幽默的人,通常具有一定的勇气,敢于进行自我嘲讽,心胸多比较宽阔,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能够经常地自我反省,进行自我批评,寻找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说话的习惯:自然之中,揭示心灵
要想了解一个人的个性,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由对方的描述中道出自己的个性如何。可惜的是,一般人有时也未必真正了解自己,由自己描绘出来的自己恐怕都会失真。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个人的说话方式,正反映了其内心深层的感受,说不定透过说话方式来判断一个人,会更为真实可信。
每一个人的说话习惯不尽相同,经过统计归纳发现,一个人的说话习惯与其行为模式有直接关联,利用这种关联作为识人的基本资料,远比透过星相去了解一个人更为可靠。
在“称谓语”中习惯把“我”挂在嘴边的人,具有幼稚、软弱的性格。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谈话中频频使用“我”的人,自我表现欲强烈,时时不忘强调自己,唯恐别人忽略了自己。而习惯使用“我们”或“大家”来代替“我”的人,具有随声附和或依附团体的性格。喜欢在谈话中引用“名言”的人,大多属于权威主义者。不论场合、不分谈话对象和主题,在与别人的交谈当中,会使用名人的格言来驳斥对方或证明自己论调的人,往往缺乏自信,习惯借助他人之名来壮大自己的声势。说话时如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有类似的“狐假虎威”现象。
说话时喜欢夹杂几句外语,令听者感到困惑和别扭,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希望借着语言来掩饰自己的弱点,多半是对于自己的学问、能力缺乏自信所致。
谈话中喜欢引用长辈说过的话,比如常将“我妈说……”挂在嘴边的人,表示其在心理和精神上尚未独立。而有些女性喜欢借用母亲的话来表现自己的意志,如“我妈妈说你很有风度……”等等,表明她们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独立自主的个性。
如果一个人在叙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是单纯地在叙述,不加入过多的自我感情色彩,而且将自己置于事外,则表明这个人比较客观、理智,情感比较沉着和稳定,不会有过激行为。
相反,一个人在叙述某一件事的时候,自我感情非常丰富,特别注意个别细节,则说明这个人感情比较细腻,会一触即发。
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习惯于进行因果和逻辑关系的推理,给予一定的判断和评价,说明这个人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客观和注重实际,自信心和主观意识比较强,常会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于他人身上。
如果一个人的谈话属于概括型的,非常简单,但又准确到位,注重结果而不太关心某个细节过程,平时关心的也是宏观的大问题,则显示出这个人具有一定的管理和领导才能,独立性较强。
如果一个人谈话非常注重过程中的某个具体细节,对局部的关心要多于对整体的关注,则表明这个人适合于从事某项比较具体的工作。这一类型的人支配他人的欲望不是特别强烈,可能会顺从于他人的领导。
有的人出口无赘词。这种人出口成章,但是句句无赘词,交谈中始终掌握总的核心。这种人并不多见,他自己有什么嗜好,绝不到处瞎吹,也绝不会胡乱批评别人。其脑筋灵巧,工作能力强,前途大好。
出口无废词的人,一般而言,属于不说便罢,一说起话来就口若悬河,这种人善于卖弄三寸不烂之舌,论实力,往往是微不足道,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善于掩饰自己的无能。说得多,做得少(有时候,做了也等于没做——效果很差,或是错误百出)。推卸责任是他的看家本领。
另外,还有一种出口无赘词的人。他们不善言辞,说起话来木木讷讷地,光看外表,还以为是个无能之辈,实则不然。他们善解人意,绝不让人难堪。个性正直,言行一致。少说多做,而且所做的事都有板有眼,绩效彰显。
谈话的口语:平常口头禅,映射品性
一位知名人类行为学家曾说:“人类有两种表情,一种是脸上所呈现的表情,另一种是说话时传达给对方的信息。”可见,语言是人类的第二表情。而语库中使用率和重复率较高的口头语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由于习惯而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它具有某种心理投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说话者的内心世界。
口头语所暴露的,常常是心理和思维的惯性,下面仅对常见的一些口头语进行介绍。
1. “凭什么呀”
无论大事小事,公与不公,有些人都会附上句“凭什么呀”。
事情不该是这样的,但却这样发生了。或出于心理失衡,或基于愤世嫉俗,总之,就是看不惯那些与意愿相悖的事,并以重复出现的这句口头语来鸣不平,缓解郁闷。这种人正直,却有几分神经质。苛刻,但不一定专门针对你。对公平和特权十分敏感,“凭什么呀”,其实是在诉苦,抑或是在控诉,典型的“愤青”情结。
2. “不靠谱”
老是把“不靠谱”挂在嘴上,事事担心,觉着“人人不靠谱”“事事不靠谱”,实际上是主观在“怀疑一切”。只是他们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并非事事都真的可疑,可疑的只是他自己。因为不确信结果,所以就怀疑一切,这不是防微杜渐,而是为不自信和不敢承担结果找托词。这种人多疑、苛刻,既求细节又重结果,容不得半点差错和不顺心,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很多时候,他们顾虑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很难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往往把一些意外的因素主观地归结到他人身上。
3. “事情不是这样的”
“事情不是这样的”,这句口头语是特别提醒,它告诉大家,下面我要讲自己的观点了。无论正规场合,还是私下聊天,他都非常害怕自己被忽略,因此总是想通过否定别人来突出自己,某种程度上也可看出其自我认同相对较低。这种人有主见,任性,同时也很脆弱。很多时候,他是“刀子嘴豆腐心”,未见得有多难相处,只要给予必要的尊重,他就会返还给你加倍的热情,把你当成忠实的合作伙伴或知心朋友。
4. “我晕”
相信这句口头语,会让很多人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无论MSN在线,还是在职场,或是私下聊天,“我晕”都随处可见。别人帮她递错了东西,“我晕”;听到她不知道的八卦,“我晕”;被人恭维,“我晕”;车钥匙没带,“我晕”……
任何时候,只要事情不是预计和想象的那样,都会“晕”。其实问题一般没那么严重,但总是习惯于在潜意识里夸大成像,并在表露于口头语的夸张情绪中反映出来。
这种人活泼,坦诚,不隐讳个人感情,但容易意气用事。一句“我晕”,将所有的人和事一视同仁,等量齐观。所以,他们善于从广度上发现问题,但不擅长从深度上思考问题。
5. “好呀好呀”
或许是他们压根就没想过要去拒绝别人,也或许是他们不善于说“不”,总觉得拒绝是件害羞或不好的行为,因此,无论分内分外之事,都习惯性地“好呀好呀”。这种人性格爽朗,热情大方,内心善良,待人接物比较随和。但在很多事情上缺乏主见和立场,给人感觉是个“老好人”。他们的性格也会给一些爱占便宜的“坏人”有机可乘,更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
6. “你先听我说”
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看法,而一个“先”字,表露出他担心对方误解自己的心理。总之,他一方面希望别人重视、尊重他的意见,另一方面又在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误解。这种人自信心控制欲强,自认能将对方说服,令之相信。沟通中将别人打断,或不让对方说话,又表明他的性格有些急躁,内心常有不平。
7. “不信咱打赌”
假如某人的口头语经常表露要跟你打赌,并不证明他一定有把握,因为这类人有时更易相信侥幸。假如中奖率与车祸比率差不多,他宁愿相信中头彩,也不愿相信自己会遭车祸。
这种人自信,敢于冒险,但有时盲目乐观,对负面结果估计不足。其固执己见,认定的事情一般人很难扭转。他未必好赌,但“赌徒”心理时常会左右他做出不恰当的决策和举动,让事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经常使用如“嗯……还有……”“这个……”“那个……”的人,表示他的话不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无头绪,思绪无条理。但即使同样使用连接词,谈话中经常使用“但是……”“不过……”的人,一般可以认为其思考力较强。当他们在讲话时,脑子里还会浮现相对语以资过滤求证。所谓能言善辨、头脑敏锐的人,就是指此类人。但是如果此种语调反复出现多次,其理论也随之翻来覆去,迫使对方紧随不舍,不知不觉中被牵着鼻子走,失去了招架之力。经常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人,说话办事都比较小心谨慎,一般情况下不会招惹是非,是个好好先生。也正是因为如此,说话难免时断时续,只好在重新整合之时,才可以继续下去。这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经常连续使用“果然”的人,多自以为是,强调个人主张,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强烈。
经常使用“其实”的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大多比较任性和倔强,并且多少还有点自负。
经常使用“最后怎么样怎么样”之类词汇的人,大多是潜在欲望未能得到满足。
经常使用“确实如此”的人,多浅薄无知,自己却浑然不觉,还常常自以为是。
经常使用“我……”之类词汇的人,不是软弱无能想得到他人的帮助,就是虚荣浮夸,寻找各种机会强调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经常使用“真的”之类强调词汇的人,多缺乏自信,唯恐自己所言之事的可信度不高。可越是这样,结果往往不如其意。
经常使用“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命令式词语的人,多专制、固执、骄横,但对自己却充满了自信,有强烈的领导欲望。
经常使用“我个人的想法是……”“是不是……”“能不能……”之类词汇的人,一般较和蔼亲切,待人接物时,也能做到客观理智,冷静地思考,认真地分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不独断专行,能够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反过来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经常使用“我要……”“我想……”“我不知道……”的人,多思想比较单纯,爱意气用事,情绪不是特别稳定,有点让人捉摸不定。
经常使用“绝对”这个词语的人,武断的性格显而易见,他们不是太缺乏自知之明,就是自知之明感太强烈了。
经常使用“我早就知道了”的人,有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只能自己是主角,自己发挥。但对他人却缺少耐性,很难做一个合格的听众。
喜欢使用名人的用语和典故的人,一般来说大部分都属于权威主义者。
经常使用流行词汇的人,热衷于随大流,喜欢浮夸,缺少个人主见和独立性。
经常使用外来语言和外语的人,虚荣心强,爱卖弄和夸耀自己,也是一个用语言掩饰自己弱点的人。他这样做,无非是加强说话的分量,同时也表示自己的见多识广,来抬高身份和扩大自己的影响。
经常使用地方方言,并且还底气十足、理直气壮的人,自信心很强,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
另外,口头语经常挂在嘴边的人,大多办事不干练,缺乏坚强的意志。有些人说话时没有口头语,这并不代表他们从未有过,可能以前有,但后来逐渐地改掉了,这显示出一个人意志力的坚强和追求说话简洁、流畅的精神。
若想通过口头语更好地了解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如何,需要在生活和与人交往中仔细、认真地揣摩、分析,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