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都有自己的时运,应该对自己的时运心中有数,不宜滥用阴谋,以免弄巧成拙。冷静、清醒的头脑是“黑白大师”所推崇的素养。耐心等待自己时来运转,不可轻举妄动。
为人处世非有城府不足以立世,含蓄来自于自我控制的黑白转化之功。能够像冰山一样只露出一角,让人摸不透你的心思,但你会自保无虞,而且具有强大的威慑力。要做之事莫讲出,说出的话莫照做,让人无法掌握透视你的深浅,此为黑白不倒之法宝。
聪明人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敬的话,就不应该让别人看出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让别人知道你,但不要让他们了解你:没有人看得出你天才的极限,也就没有人感到失望。让别人猜测你甚至怀疑你的才能,要比显示自己的才能更能获得崇拜。你要不断地培养他人对你的期望,不要一开始就展示你的全部。隐瞒你的力量和知识的诀窍是要胸有城府。“黑”的一种基本的形式便是受辱而不惊,也就是说,当别人侮辱自己的时候,能够克制情绪,而不马上觉得自己丢了脸、失了面子,因此火冒三丈、恼羞成怒,抱着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心理,破口大骂,大打出手,非要把面子争回来不可。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是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事实。至于以后如何,等等再说。
巴顿是“黑白不倒经”的反面教材,他爱放大炮毫无城府,常常使上司难堪,被同事们称为“和平时期的战争贩子”。1925年,巴顿到夏威夷的斯科菲尔德军营担任师部的一级参谋。一年后,他被升为三级参谋。巴顿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对战术问题和部队的训练提出建议并进行检查,但他经常越权行事。1926年11月中旬,他观看了第二十二旅的演习,对这次演习非常不满。他直接向旅指挥官递交了一份措辞激烈的意见书。他的这种做法是纪律所不允许的,因为他只是一名少校,无权指责一名准将指挥官。这样一来,他便招致了上司的非议和怨恨。
但巴顿并未吸取教训。1927年3月,在观看了一场营级战术演习后,他又一次大发其火。他指责营指挥官和其他人员训练无素,准备不足,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虽然这次他很明智地请师司令部副官代替师长签了名,但其他军官心里很清楚,这又是巴顿搞的鬼,所以联合起来一致声讨巴顿。众怒难犯,师长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位爱放大炮的参谋从三级参谋的位置上撤下来,降到二级。
一个人即使是天才,如丝毫不懂收敛,也是很难立足的,而且会招致难料的厄运。崭露锋芒是正常的,但应认清形势,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才能做到自我保护。心直口快有时往往陷己于不利之地。
处世圆融而不圆滑
处世必须圆通,只有圆通才有方式方法可言。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分清是非,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这是“方”,“无方则不立”。但是,只有方,没有圆,为人处世只是死守着一些规矩和原则,毫无变通之处,过于直率,不讲情面,不懂得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把握,则会流于僵硬和刻板。比如,郑人买履的故事,他在去市场买鞋之前,先量好自己脚的大小尺寸,等到了市场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尺码。卖鞋的告诉他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信自己的脚。这种做人拘泥于已有的条条框框,刻板,僵化,不知变通。做人,要学会圆通,但不能圆滑。
圆通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持经达权。它意味着一个人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处理得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复杂的局面能控制得住。
圆滑这两个字,人们一般是不太喜欢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圆滑呢?它是指一些人在做人做事方面的不诚实、不负责任,油滑、狡诈、滑头滑脑。圆滑的人外圆内也圆,为变通而变通,失去原则。有圆无方失之于圆滑。离经而叛道,表面上看是对人一团和气,实际上已丧失了原则立场。
圆滑是一种“泛性”。它可以表现在一个人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之中:既可以表现在“政治行为”之中,也可以表现在“工作行为”之中,还可以表现在待人接物的细小事务之中;有成熟意义上的圆滑,如“老奸巨猾”,也有一般意义上的圆滑,如为了占小便宜之类的圆滑。
圆滑的人在回答问题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比如:“请问要喝咖啡,还是红茶?”圆滑的人不是明白爽快地回答“咖啡”或“红茶”,而是这样回答:“随便”或“哪样都可以”。林语堂先生把这种表现称为“老猾俏皮”。他打了一个比方:假设一个九月的清晨,秋风倒有一些劲峭的样儿,有一位年轻小伙子,兴冲冲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儿,一把拖着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老人家不高兴,拒绝了他的请求,那少年忍不住露出诧异的怒容,至于那老年人则仅仅愉悦地微笑一下。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不过,谁也不能说两者之间谁是对的。
在对某些问题的判断和看法上,圆滑的人常以“很难说”或“不一定”之类的话来搪塞。每一句话都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说了等于没说。在遇到重大的事或难办的事时,圆滑的人更是一般不会轻易表态。往往只在有了“定论”之后才发表他的“智者的高见”,事后诸葛亮的“妙语”比谁说得都好听。
圆滑的人一般都是“随风倒”的人。像墙头上的草,善辨风向、见风就转舵。这类人,没有是非标准,“风向”对他们来说是唯一判别的标准,谁上台了就说谁的好,谁下台了又开始说谁的不好。
圆滑的人,情感世界复杂多变。待人接物显得非常“热情”,充满了“溢美”之词,然而只要你细细地观察,这类“热情”中不乏虚伪的成分。这类人,当面净说好话,可一转脸就变成骂娘的话了。这类人,怀揣一种肮脏的心理,设置一些圈套让一些不通世故的人往里钻。甚至“坑”了人家还要让他人说一句感激的话。
满脑子“圆滑”的人,看什么事情都觉得相当圆滑,连带看什么人都觉得丑陋、卑鄙。圆滑者可鄙,提倡做一个圆通而不圆滑之人。
处世清醒糊涂掺半
清朝书画大家郑板桥,曾经写了一幅书法横额“难得糊涂”,还配以说明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其意在告诉世人,做人不能太认真,处世不能太清醒,要一半清醒一半糊涂,该糊涂时就糊涂,该退步时就退步,与其做一个聪明的糊涂人,还不如做一个糊涂的清醒人。
细看古今中外,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外交、管理等方面,还是在为人、交际、工作、生活等方面,糊涂的哲学都能够“大行其道”。充分运用“糊涂”的技巧,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不失为保全自己、掌控他人的手段。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本来是个老谋深算、绝顶聪明的人,却总喜欢装糊涂。当年他在五丈原,凭借一套大智若愚、软磨硬泡的阴鸷功夫,终于拖垮了老对手诸葛亮,居功至伟,权倾一时。正因为功高震主,少不得引来同僚的妒忌和朝廷的猜疑。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干脆装起糊涂来,以病重为由长期在家休假,给人制造一种他行将就木的假象。
但他的对头们还是不放心,派了个人以慰问病情为由刺探司马懿的虚实。司马懿干脆将计就计,装出一副日薄西山的样子接待来使,演出了一幕生动的活剧。
来人果然被蒙骗了过去,回去就说司马懿病势沉重,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司马懿的政敌们终于放松了警惕。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暗中培植羽翼、广罗亲信,神不知鬼不觉地布置自己的两个儿子抓住了京师禁军大权。后来瞅准了一个时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几乎将曹家的势力一网打尽,至此魏国军政大权尽数落在司马氏手中。
宋太宗在北陪园饮酒,臣子孔守正和王荣侍奉酒宴。两臣喝得酩酊大醉,争吵不休,失去了臣下的礼节。内侍奏请太宗将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但是太宗却派人送他们回家去了。第二天,他俩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后在皇上面前失礼,十分后怕,一齐跪在金銮殿上向皇帝请罪。宋太宗微微一笑,说:“昨晚,朕也喝醉了,记不得有这些事。”
宋太宗托辞说自己也醉了,不但没有丢失皇帝的体面,而且使这两个臣子今后也会警戒自己。宋太宗装糊涂,既表现了大度,又收买了人心,真是一箭双雕。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拥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经验告诉我们,在交际方面不要过于“精明”。交际应是人与人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只要诚恳待人就足够了,难道还需要掺杂别的什么东西吗?对人,不必精明;对朋友,傻点更好。交际中的“精明”容易把应该纯朴真挚的关系人为地弄复杂,使人感到刁钻奸猾则敬而远之,只能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言谈举止不讲究方式,居高临下,只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顾”。
在朋友中间装一装糊涂,可以为你赢得朋友们更多的尊重与爱戴。
糊涂,是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质量颇高的黏合剂。
糊涂的核心是:外表糊涂,内心不糊涂。这种糊涂,只是装糊涂,并不是真糊涂。
装糊涂本身,是一种大智慧。
人活于世,太傻气或者太聪明都是不可取的。所谓“不智不愚”,其实就是借糊涂之假象而行聪明之道的哲学。
世事无常、风云变幻,人心难测、表里莫知,为人处世,过于认真计较,到头来会事与愿违,四处碰壁,失败了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厚黑学“糊涂经”阐明: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乐在糊涂,成在糊涂,糊涂会使你恍然顿悟,会带给你一种大智慧,让你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达观和从容。厚黑人士都是善于“糊涂”之人,他们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百态和世间万象,能够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看透事物,看破人性,洞察人间风云变幻。糊涂做人是成大事、立大业必备的一项处世技巧和艺术。
处世无为方可有为
做人,当学学老子的“无为”。说起“无为”,人们自然想到老子和庄子,自然想到那种隐匿山林与世无争的思想。有人认为老庄的思想太消极,其实这是对老子的一种误解。老子比一般人看得更远、更深。也有人认为老子的“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与“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之类的精辟之论是一种阴谋家的学问。其实阴谋不阴谋就看谁来用、为谁而用,以及怎样用了。以阴谋境界看无为之论,最多搞几手阴谋还搞不太像,阴谋家是没有无为而治的这种气魄、这种静适、这种虚怀若谷与这种海阔天空的。还有人认为老庄提倡无为,属隐世哲学,这与儒家主进取,倡导入世哲学相左,其实不然,两者异曲同工,相辅相成,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一种处世哲学,即“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进而求取功名兼济天下,退则隐逸山林修身养性。
“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碌碌无为”,什么事也不做,只是不做那些愚蠢的、无效的、无益的、无意义的,乃至无趣无聊,而且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回首平生,一个人可能经历了许多事情,聊以自慰的是自己做出了一点成绩,干出了一点有意义的事,可让自己欷歔不已的更多,那就是自己也干了很多的蠢事、糊涂事以及一些无意义的事。比如说,不搞无谓的争执,还有庸人自扰的患得患失、大话连篇的自吹自擂、咋咋呼呼的装腔作势;还有小圈子里的唧唧喳喳,长篇累牍的空话虚话;还有不信任人的包办代替(其实是包而不办,代而不替),以及许多许多的根本实现不了的一厢情愿及为这种一厢情愿而付出的巨大精力和活动。无为,就是不干这样的事。无为,诚如王蒙所言,就是力戒虚妄,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实际,搞形式主义。这样就可把有限的精力、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这也就是有为。无为体现了一种效率原则。
无为是一种超然的智慧,它又体现为一种快乐原则。因为只有无为才能摆脱世俗名利的缠绕和羁绊,才不会为名利所累,金钱所惑,才不会自寻烦恼。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人们不应该去追求功名。无论是为官从政,还是经商下海,人人都想功成名就,这是正当的追求,无可厚非。说无为,是“而治”的无为,在名利问题上,要拿得起,放得下,一边享受着名利,一边又不为名利所困扰,所羁绊。庄子曾坚辞楚王千金重礼,卿相高爵不受,因为他深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理,不想去充当君王祭祀天地的牺牲,宁愿在田野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无为的要义在于有所不为,而不是无所不为,这样,才能使自己脱离低级趣味,不纠缠于鸡毛蒜皮之事,不醉心于蝇营狗苟之当。一个事无巨细都上心都操劳的人不会有成绩,一个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的人不会有作为,一个热衷于关系学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建树,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一个孜孜求成的人反而成功不了。一定要放弃许多诱惑,不仅是声色犬马消费享乐的诱惑,而且是急功近利寻捷径做事的诱惑,才能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