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皇后隐历史
1785300000041

第41章 帝国的绯闻--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她的面首们(4)

狄仁杰见说服不了武则天,但他自有办法。他虽是武周的宰相,而志向则是恢复唐室。他便利用女皇对这两个男宠的信任,让他们做武则天的工作。他派心腹、也是二张兄弟的友人吉顼,劝说二人:“天下士庶怀想大唐,怀想庐陵王久矣。今主上春秋已高,大业须有托付;武氏诸王都非她所属意。你们何不从容劝说主上归位庐陵王,以系苍生之望!如此,你们不仅可以免祸,还可以长保富贵。”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见女皇已老,也在思虑着自己的前途。听吉顼分析后,认为有理,便在武则天耳边日夜聒噪,言说庐陵王李显和豫王李旦是如何仁慈、贤良、有民望。

当时,武则天正为继承人问题而烦恼。

一方面,武则天篡唐后,视李氏家族的人为仇雠,甚至自己的儿子也被她视为政敌,不是杀死就是贬谪,留在身边的豫王李旦也不让他参加国家大典。另一方面,她对武氏兄弟武承嗣、武三思也不放心。因为他们的父亲武元爽与武元庆,是武则天的异母兄长,在武则天幼年时,曾把武则天母女赶出家门。因此,当武则天当权后,便流放了他们,二人不是忧虑而死就是惊吓而死。作为有这样恩怨的人的后代,武则天对他们能不心存忌讳吗?

再说了,她所创立的武氏王朝,得之于唐王朝。她是唐高宗的皇后,唐朝的宗庙里放有她的神主位,而在她的武氏神庙里,也不得不供奉着唐高宗。古人重宗祠,重延祀。百年之后,过来祭祀她的,一定是她的子孙,所以,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狄仁杰就是利用这一点,说服了武则天。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为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当夜,武则天又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个两翅折断的大鹦鹉,不知何意?就请教狄仁杰,狄仁杰为她解梦说:“鹦鹉的鹉,即象征陛下的武姓。两翅则指陛下之两子。陛下若起用两子,两翅也就自然能奋飞了。”狄仁杰建议她起用庐陵王。

与此同时,一支在外征战的部队也要求武则天:“何不归我庐陵王?”

武则天权衡利弊后,便彻底打消了立武氏兄弟为太子的想法,将庐陵王迎回洛阳。武承嗣见大势已去,遂郁闷而死。当时的皇嗣李旦也主动让位于皇兄,武则天乃立庐陵王为皇太子,改封李旦为相王。不久,武则天病重,张柬之于是发动政变,杀掉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去周国号,恢复唐朝,逊位于中宗。

武则天究竟好不好色

如何评价武则天,历来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她执政权柄达四十年之久,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人们对她的政治才能、治国能力基本上都给以肯定。对她的非议,主要集中在男宠问题上,可以说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了,这也就多少影响到了对她政治成就的评价。按说,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执政时间之长,几乎等同于贞观、开元这两个盛世之和。如果说前后两个时代是大唐的黄金时代,那么,武则天时代就应该被视为大唐的钻石时代。但后世的道学家看武则天,却只看到一个“淫”字。

那么,如何看待武则天的男宠问题?武则天究竟好不好色?

时代已经远去,作为男尊女卑评价的社会基础也已经不复存在。对于武则天宠幸男宠问题,也应该做出一个与时俱进的冷静分析了。首先,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一个脱下皇冠与人间女人毫无二致的女人,自然有平常女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要。一位女性作家说,水性扬花是每个女子心底里都有的隐秘幻想,这是人的天性。不光是女人,也是所有人的通病,与男人女人的性别无关!“如若可以给你一个撒野放肆的机会,可以在毫无损失的情况下脱离正常的轨道,大多数人肯定是愿意接受这种刺激的,也许根本就没什么冰清玉洁和正人君子。”由此人类的天性来衡量武则天,你还能对她有所厚非吗?其次,她是一个亘古少有的女政治家,一个君临天下的女皇。而历代的男性皇帝,无论老幼美丑,都有三宫六院,妃子少则几十、上百,多则几千、甚至几万。只要他们看上的女子,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招纳入宫,甚至禁绝民间婚娶,广选天下美色,为的就是满足一己之私欲。而武则天为了显示女皇的威权,也未必不想仿效,她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样的利益。但封建礼教的禁锢以及女性固有的矜持,注定了她不会像男人那样大张旗鼓,甚至可以说是堂而皇之地招妻纳妾。而只能通过秘密地或是半隐蔽的方式招纳男宠,以解决长期压制的生理需求。在这方面,武则天有着追求男女平等、争取女子性权利的意味。第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历代掌权的太后,一般都招有男宠,像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宠幸义渠王,始皇之母赵太后把嫪毐当面首,吕后的情人是审食其,西晋贾南风除“与太医令程据等乱彰内外”,还派人四处搜罗“端丽美容止”的地方小吏(《晋书》);北魏冯太后先是“内宠李弈”,又见“王睿出入卧内”,后与“李冲……亦由见宠帷幄”(《魏书》);北齐胡太后“与沙门昙献通”(《北齐书》),等等。有这样的历史标杆在前面竖着,武则天也便没有多少心理的顾忌了。

虽然后来的史书对武则天的私生活颇多微词,但从以上的史实来看,武则天在高宗病逝之前,纵高宗后期多病,身体很差,但武则天也没有过分的追求性欲。这一时期的武则天可以说,追逐权力,甚于一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武则天的生理欲望。但武则天“南面称孤”以后就不一样了,她对男宠的选择,固有生理的需求,更多的是权力的刺激。她成功地驾驭着一个属于异姓的国家,她摆脱了受男人统辖的命运而反过来统辖男人的命运,至高无上的皇权为她提供了各方面的保证,她有足够的理由享受奢华,放纵人性。于是,她也像男皇帝一样,广置妾室,只不过她是女性,所纳唯男妾了。追求和男性皇帝平等的私生活,这是武则天作为皇帝最起码的权力。

由这一点可以看出,武则天并不十分好色,甚至可以说是淫而不乱。

她十四岁入宫,是唐太宗的才人,她渴望得到皇帝的宠爱,虽然她千娇百媚,可太宗并不欣赏她。她知道历代后妃的命运,就把目光从太宗身上移开。她知道,作为一个女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通过婚姻的捷径。也是命运垂青于她,好色多情、体弱多病、优柔寡断的李治,对于成熟而又充满智慧的武则天可以说是一往深情、深情依赖。她就这样假借高宗李治之手,一步步登上权利的顶峰。她与高宗伉俪三十余年,对婚姻很是忠贞,并没有丝毫淫乱的丑闻发生。

她所有的所谓丑闻是在高宗去世以后。

从这一点说,武则天作为一个寡妇,她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性伴侣。这点无可厚非,现在的平常女性,在爱情与性欲方面,其自由自主的权力,完全超过了武则天。

她宠幸的第一个男人是薛怀义,她给他权力和富贵,只是因为他恃宠而骄,桀骜不驯,不听宣召,甚至做出对武则天不利的事情,武则天才移情别恋,而宠幸沈南蓼的。可惜沈南蓼福薄禄薄,中年早逝。武则天对此异常悲痛,不但大哭,还亲题悼诗一首,可见武则天是一个用情至深的人。

至于二张兄弟,她更是授以高官,委以国政,她晚年的政策,几乎都是通过二张兄弟来贯彻落实的,二张兄弟成了她晚年最信任最倚重的人了。

武则天虽然宠信这些男宠,但她并不因此偏私。垂拱二年某月某日,薛怀义违制走上了宰相专用的道上,恰好与左相苏良嗣相遇,傲慢不肯行礼。苏良嗣勃然大怒,扇了他几十个耳光。薛怀义便跑到武则天那里告状,并挑拨是非。武则天公私分得很清,男宠就是男宠,而宰相却是国家的梁柱,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不能因私损公。因而她告诫薛怀义那是宰相才能走的通道,并没有怪罪苏良嗣。又如她的男宠张易之,对多次弹劾他的耿直之官宋某,怀恨在心,收买一些朝中的趋炎附势之徒,捏造一些不实之词,多次群起攻击、陷害宋某。武则天心里明镜似的,并没有采纳张易之一伙的意见,不但赦免了宋某,还擢升了他的官职。

与历代君王后宫佳丽三千,甚至上万相比(稍候武则天的孙子玄宗李隆基,就有嫔妃四万,但他犹嫌不足,竟把儿子寿王妃即杨玉环立为贵妃,人们并不把这种颠倒人伦之事斥为荒淫,反而津津乐道,写成戏剧、诗文歌颂他们所谓不朽的爱情。何也?盖因他们是男性,这荒淫也便有了自古英雄爱美人的托辞),武则天除了上述四个男宠外,并没有其他秽乱后宫的面首。而她畜养这些男宠也是为了显示女皇的威权而已。但男性帝王们的博爱却得到宽容甚至放大了最美好的一面予以歌颂,唯有武则天,只因违背了男人规定的礼教传统,走了历代女性执政者都走的蓄养面首的路子,从而把这种丑陋无限放大。这真是男性的霸权,武则天作为一代英主,也无可奈何。她死后,只能给自己立一个无字碑,一任四季流走,任由后人评说了。

说武则天不好色,也可以从另一些史料得到印证。

自武则天把薛怀义收为男宠之后,成为当时的一大爆炸新闻,朝野哗然。虽然有儒臣谏诤,但武则天以私事搪塞之。人们见武则天好这口,就有一些溜须拍马的无耻之徒,自荐于朝。据《旧唐书》记载:1、“上舍奉御柳模自言子良宾洁白美须眉,……专欲自进堪奉宸内供奉”。这是父亲举荐儿子。2、“左监门卫长史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薛怀义,专欲自进堪奉宸内供奉”。这是自我标榜的自荐。但武则天均拒绝把他们收为帷幕之宾。

还有一个很着名的例子,是唐代大诗人宋之问,仗着自己的才学(武则天很爱才)也向女皇写了一首表明心迹的自荐诗,想成为武则天的面首,却被武则天不留情面地予以拒绝。据《新唐书》记载:宋之问不但才华横溢,且“伟仪貌,雄于辩”。如此相貌气度,搁在现在,也是一个美男子。但武则天“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盖以之问患齿疾,口常臭故也。之问终身惭愤”。

武则天之所以进入古稀之年之后,令二张入侍(这也是后人骂她荒淫的原因),除满足身心欲望外,主要是她的精力渐靡,“春秋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旧唐书》),她需要政治助手,而男宠是她认为最可信任的最可靠的人了。而她这些男宠的确给她政治上帮助不少。如最初的薛怀义,与白马寺僧人一起,“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旧唐书》),为武则天登基称帝、代唐建周在舆论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她晚年创设控鹤府,以张易之为控鹤府监,以张昌宗为修书使。实际上鹤府与麟台(大内图书馆)是对称的,也是一个文化单位,并非如野史所述是皇帝的“供奉”。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撰《三教珠英》于内。乃引文学之士李峤、阎朝隐……等二十六人,分门撰集”,按现在的时髦说法,是皇帝的智库,也就是她要栽培的亲信团队。

武则天的治国才能亘古未有,就是与历史上所谓的英明皇帝相比也是出类拔萃的,她在治国理政方面,任人唯贤唯能方面,纳谏纠偏方面,拓边方面、发展经济方面等,都有着非凡的胆识和措施。在她手里,科举制度得以完善,如首创“殿试”制度,在科举考试中又设立“武举选拔”等。不能因她的男宠一事,就抹杀和否定武则天在历史上做出的巨大功绩。

总之,武则天前后执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虽然在她统治时期,任用酷吏,冤狱丛生,天下森森,但她打击的是自己的政治对手,因此整个社会相对稳定。她能知人善任,有容人纳谏之量。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充分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因此才保持了贞观以来的辉煌,并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武则天统治中国50年,是承上启下的50年,他连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黄金时代,把大唐帝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史称“贞观遗风”。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乘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复辟。同年冬,武则天去世,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至此走完了自己一生似传奇而非传奇的辉煌之路,她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政治星空上的一颗最耀眼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