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任正非正传
1786800000020

第20章 沙场纵横,狼性尽显(11)

这场“世纪之讼”是华为全球化战略的转折点,不能硬打硬拼,走间接路线,寻找同盟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这件诉讼案给华为,或者说给经验尚缺的所有中国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究竟该如何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

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方面,华为做得非常好。从1996年就瞄准国际市场的华为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是做得比较早的,很早以前就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建立了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其次要加强合作伙伴建设。华为的有关人士在谈到此次诉讼案的体会时,对合作伙伴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简单地说,跟美国人打官司就要派美国人去,而且必须在美国;你在德州打官司,你必须是德州的律师才能到德州打官司。就好比北京律师不能到深圳去打官司一样,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要有一些合作伙伴。”

再次要舍得花钱请最好的律师。在思科诉华为一案中,华为建立的原则,是在美国请最好的律师事务所来应对官司,换句话说就是“用美国的方式,在美国当地打赢官司”。据相关媒体透露,其所聘请的著名律师开价高达每小时630美元,但最终的结果证明华为的钱没有白花。

最后一定要以实力证明自己。据了解,业内人士将这一和解的结果归结为华为能够理性地用实力证明自己。据介绍,华为每年拿出10亿元来搞研发。倪光南先生在总结思科华为一案时指出:“在信息领域来讲,核心技术,大量的知识产权,之所以华为的知识产权技术能够站得住,就是因为自己开发了整个的软件系统,所以可以在这个产业里边不至于受到人家的压迫,赢得最后的胜利。这一点非常重要。”

九、永不熄灭的战火。

经过激烈的较量,虽然思科占了上风,保住了霸主的威严,但是华为此次对它造成的冲击波很大。虽然官司结束了,但是市场上的硝烟永远没有熄灭。官司只是两家展开较量的信号和序幕。

通过与思科的官司,华为的名字开始在国外叫响。这一案件并没有使华为受到多大的负面影响,国际市场销售和业务量翻番增长。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rchitects战略咨询专家弗兰克。祖贝克谈道:“如果思科有一个全球市场的噩梦,那一定是华为。”

经过一场殊死较量,思科不得不重视这个后来者。虽然2005年钱伯斯访问华为,打破了僵局,但是未来激烈的竞争是必然的。钱伯斯不止一次地强调,未来的竞争对手可能来自亚洲,特别是中国,在钱伯斯看来,思科最大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原有的市场巨头,而是以华为为代表的新型。

思科与华为从电信领域到企业网,在传统网络产品中展开了全面竞争。自从华为与3COM联盟以后,思科在中国市场上多了不少羁绊,只能反复强调自己的技术优势,打出“给用户带来总体价值提升”的牌。对于华为的强劲势头,思科大伤脑筋。然而,华为的野心不断扩张,不仅在中国市场上,还跑到国际市场上和思科较劲,思科更是煞费心机。

在拉斯韦加斯召开的思科合作伙伴大会上,钱伯斯以幻灯片的形式清点了思科的新老对手,并预测,思科未来最强劲的对手是Google、微软、阿尔卡特和华为。身为行业大亨的思科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它要遏制挑战者。华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绝不甘于仅仅局限于狭小的生存空间,任正非要做世界级的企业,要把华为带向世界。随着世界电信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世界霸主思科和本土老大华为的冲突在所难免。

2006年8月15日,华为赢得了Leap无线在爱达荷州博伊西、内华达州里诺和华盛顿州SPOKANE的3G网络合同。这标志着,这个来自中国、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攻伐的电信设备制造业的后起之秀,正式进入美国市场。

2007年,华为与美国移动运营商Leap Wireless达成第一次合作,帮助Leap Wireless 在美国华盛顿州、爱达荷州、内华达州等西北部地区部署CDMA 3G网络。同年7月11日,华为又获得了Leap Wireless的CDMA2000网络合同,为其全资控股子公司Cricket Communications(Cricket),以及Denali Spectrum(Denali)在美国选定城市部署CDMA 3G网络。

这个破冰之举很快带来了连锁反应。2008年10月20日,加拿大运营商Telus和贝尔 (Bell)共同授予华为UMTS,HSPA网络合同。根据合同,Telus和Bell将采用华为第四代基站建设面向HSPA+/LTE演进的下一代无线 接入网,整网预期在2010年完成交付。

曾经一度,华为停止了在北美的拓展,因为这个成熟的市场难以渗透,但是现在到了突破美国市场的最佳时机。原因在于,老牌的设备商因为金融危机元气大伤,在大家都缺钱的情况下,华为的低价优势显得极具吸引力。

华为虽然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目前也仅占据1%的份额。据统计,2008年这一区域的领导者摩托罗拉市场份额为46%,阿尔卡特朗讯21%,北电网络13%,爱立信为10%。

任正非没有泄气,他表示,既然有了机会,华为就不会放过。于是华为开始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在领导层中聘请了大量美国本土员工,并将雇员数从200人增至500人。

在华为努力开拓疆土的时候,3COM这个危机时刻伸出援手的伙伴出了问题,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出售其主营业务。3COM认为,如果能够被华为收购,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2007年9月,华为联手国际私募资本贝恩以22亿美元现金收购3COM。根据协议,贝恩资本将收购3COM超过80%的股权,华为收购其余股权,并与3COM建立商业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华为将持有16.5%的3COM股份。3COM董事会批准了收购协议。据3COM递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如果交易在某些情况下未能完成,3COM公司需要向贝恩资本和华为支付不超过2000万美元的费用,若交易因某些情况而终止,收购方也需要向3COM支付6600万美元。

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却有8名美国议员提出了一项议案,认为3COM收购交易威胁到了美国国家安全。原因是美国情报部门向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威胁评估报告,称贝恩资本和华为联合收购3COM交易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美国政府一直担心其敏感的通信网络被国外所控制。在3COM的产品中包含一项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帮助客户抵御黑客的入侵,美国国防部正是3COM的主要客户之一。

华为拟收购3COM公司的交易遭遇了政治反对,终告失败。

2008年3月21日,贝恩资本宣布,正式终止与3COM签署的收购协议,这也意味着,从去年2007年9月与华为联手提出高达22亿美元的收购计划以来,这一全球关注的电信领域并购最终失败。美国国内业内在为这一收购失败惋惜的同时,暗示出美国在国家安全方面一贯的紧张和神经质。

虽然遭遇不幸,但华为并没有气馁,它更加努力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2009年3月30日,在美国达拉斯,华为全球销售与服务总裁胡厚崑和Cox无线业务副总裁Stephen Bye的手握在了一起。被美国电信运营商Cox Communications(“Cox”)选中,为其提供端到端的CDMA移动网络解决方案,这对于华为来说是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不仅是华为第一次成功打入北美电信运营设备供应市场的标志,也为华为2009年300亿美元的订单目标贡献了一笔。

华为在美国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