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任正非正传
1786800000026

第26章 独创任氏管理法(6)

任职资格是人才群体成长的组织保障机制,通过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和应用,逐步实现组织人才的有机增长,由此形成企业内部“能人”的批量生产。华为虽然最终也没有像任正非当年所期望的那样,诞生出100个李一男,100个郑宝用,但是却培养出了成千上万个素质整齐、做事职业、凡事能打80分的员工。这是华为能打国际仗的最重要基础——“众人划桨一样齐”的能力。

四、“鲶鱼效应”的极致运用。

但凡了解一些人才管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名词:“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为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会自然地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一条条沙丁鱼就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

这种被对手激活的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

一个企业的人才管理也是这个样子。无论是传统型企业还是自我管理型企业,时间久了,其内部成员由于互相熟悉,就会缺乏活力与新鲜感,从而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厌倦、懒惰、倚老卖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团队,制造一些紧张气氛。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努力工作的目的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物质,而更多的是为了尊严,为了自我实现的内心满足。所以,当把“鲶鱼”放到一个老团队里面的时候,那些已经变得有点懒散的老队员迫于对自己能力的证明和对尊严的追求,不得不再次努力工作,以免被新来的队员在业绩上超过自己。否则,老队员的颜面就无处存放了。

而对于那些在能力上刚刚能满足团队要求的队员来说,“鲶鱼”的进入,将使他们面对更大的压力,稍有不慎,他们就有可能被清出团队。为了继续留在团队里面,他们也不得不比其他人更用功、更努力。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任正非在华为引进了“鲶鱼效应”。1996年 1月,任正非做出了令业界震惊的举动:市场部所有正职干部——从市场部总裁到各个区域办事处主任,所有办事处主任以上的干部都要提交两份报告:述职报告和辞职报告。公司采取竞聘的方式,根据其表现、发展潜力和企业发展需要,只批准其中一份报告。在竞聘考核中,大约有30%的干部被替换下来。这就是震惊整个中国企业界的大事——市场部干部集体大辞职。

华为创业初期,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结构单一,销售靠“土狼”的拼命精神,就可以做好市场。1995年以后,华为交换机研发成功,进入了以开发、销售自主产品为盈利模式的高速发展阶段,技术和服务摆在了首位,因此传统的销售方式亟待转变。

任正非为什么要使出这么“狠毒”的一招呢?那些可都是曾经跟随他创业的老部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对于他们来说,这样做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任正非说:“华为在初期的发展,是靠企业家的行为,抓住机会,奋匀牵引;而进入发展阶段,就必须依靠规范的管理和懂得管理的人才。”

在华为,市场部是最风光的部门,掌握着丰厚的利润。市场部的每一立干部都是经过“摸爬滚打”过来的,打江山的就应该坐江山,这是中国位的传统观念。没有市场部员工们的兢兢业业,就不会有华为的辉煌。很人在那里干了好多年,付出了很多心血,这一突然的决定真让人有点接不了。但每个人都知道任正非的脾气,一言九鼎,而且每个人也都佩服他的超前思想。任总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作为老前辈,市场部总裁毛生江也参与了这场大运动。毛生江刚进入华为不久,就担任了销售C&C08交换机的开发项目经理,参加研发,之后转做市场。他跟人谈的第一桩生意是东北第一台容量超过两万门的交换机项目,合同金额1 000万元。1995年1 1月,毛生江开始担任市场部代总裁。这个突然的决定意味着他辛勤经营的成果将有可能付诸东流。刚开始他无法接受,但经过短痛之后,他重振精神,一切从零开始,开始了脱胎换骨的转变。2000年1月18日,毛生江被任命为华为执行副总裁。

任正非有一句话:“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华为许多人私下里都称毛生江为“毛凤凰”或者“毛人凤”,有位高层领导曾开玩笑问毛生江,你是不是一只烧不死的鸟?当时身心俱疲的毛生江回答:“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烧不死的鸟。”2002年,毛生江辞职,到尚阳科技担任负责市场营销的副总裁。

副总裁张建国也是这场运动中感触很深的一位。得知公司要进行辞职再上岗的消息,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好不容易打出了一片天下,又要退下来,无奈只好忍痛割爱了。后来他被调任人力资源总监,以后又不断提升。2000年,张建国离开工作了10年的华为,去麻省理工大学学习人力资源管理。镀了金的他,带着这份宝贵的经验,回国后在深圳创立了益华时代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00年1月,任正非在“集体大辞职”4周年纪念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这一运动。“市场部集体大辞职,对构建公司今天和未来的影响是极其深刻和远大的。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如果没有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所带来的对华为公司文化的影响,任何先进的管理,先进的体系在华为都无法生根。”

集体大辞职,再竞聘上岗,任正非很好地利用了“鲶鱼效应”,重新激活了市场部的活力,为华为朝气蓬勃地走向未来做了准备。

第三,知本为上的薪酬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拥有优秀的人才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财富。确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既能留住现有的优秀之才,又能招揽新的人才,成为企业管理者慎之又慎的决策。

西门子全球总部人事副总裁高斯曾坦诚地说:“我们西门子这么大的公司能凝聚在一起,凝聚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金钱,二是人力管理。”

任正非崇尚知识的力量,“坚持人力资本的增值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实行“知本主义”——把知识资本化,认为知识创造技术,技术造就产品,承认知识创造财富,给创造财富的知识以合理的回报。这种“知本至上”的薪酬体系既吸引和留住了人才,更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驱动着华为不断地进步。

一、高薪酬是第一推动力。

可以这样说,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回报。而企业给员工最好的回报就是高额的薪酬。薪酬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关心的话题,同行业的薪酬行情如何?整体的薪酬市场又将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考虑到这些问题,对于本公司的薪酬战略又应该如何制定呢?这一些不仅仅是领导者,更是员工在关注的问题,它是关系到公司人员流动的一个关键要素。薪酬福利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处理好薪酬福利的管理实在太是一门艺术了。

在华为,薪酬的基本工资构成是:基本工资、股票、福利、加班费、补助和奖金。粗略算来,基本工资和股票占薪酬的一半,奖金占到薪酬总数的近l/4。华为对是否给员工增加几十块钱工资丝毫不犹豫,它的高薪比起同行来要显得很“大方”,它以相当于普通企业数倍的薪水“囤积”人才。

1992年底,李一男刚到华为,经理告诉他说,华为骨干工程师的收入有希望在两年以后达到西方普通人的水平,李一男听了很兴奋。然而,速度比想象的还要快,一年后他的收入就达到了西方普通人的水平。2001年,当他走出华为时,已经拥有数千万了。事实上,很多在华为工作了十年之久的高管或技术骨干,离开时都有上千万的身家。目前在华为,身价达到数千万元的员工有可能在百人以上,达到百万元的则不下上千人。

2000年,华为到南开大学招聘时就承诺“月薪不低于4 500元”。据一位华为人提供的2002年的工资情况是:大学本科毕业生5 000元/月,研究生6 000元/月。而另一份资料则说早在2000年时,学士学位的员工的月薪达7 150元,年终还有10万—16万的分红;双学士7 700元/月,硕士学位8 800元/月,博士10 000元/月。这个水平比深圳一般公司高出15%—20%左右。

一位辞职的华为人说:“华为对技术开发人员的确很够意思,像我1995年刚进公司的时候,他们就开出了6 500元的月薪,后来慢慢涨到了12 000元,加上其他的补助,拿到手上的数字还要高一些。”在办好一切辞职手续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还拿到了一大笔年终分红,吃惊之余“几乎都有点后悔离开华为了”。

1996年,华为曾经以10万美元年薪,聘请一批“海归派”来搞技术研发。一位从事芯片研发的工程师,华为开价年薪40万美元,等他到位以后,华为发现他有更大的价值,立即涨到了50万美元。

1998年10月,中兴和华为在清华园进行了一次招聘“大战”。10月中旬,本来是中兴先来,但是院领导不大同意,只好先开开“见面会”。

11月中兴再来,已被华为占了上风。原来华为10月27日就“杀”了进来,以高薪为诱饵,“后来者居上”,原先与中兴签约的十有七八倒向了华为。

华为如此的大手笔,令许多大公司都很生畏惧。

2004年5月22日,华为到TCL的大本营——广东惠州举办现场招聘会,或许是出于无奈,李东生只好组织本部的主要技术、管理骨干和全体研发人员前往南昆山旅游。

一位摩托罗拉的管理人员称:“摩托罗拉要挖华为的人很难,可华为要挖摩托罗拉的人就容易多了。”

最近几年的校园招聘中,华为的展位面前都被围得水泄不通,而华为也能够屡屡得手,从国际巨头手中抢人才,大量招聘国内各所名牌大学优秀学生,完全得益于它的“杀手锏”——起薪点高,福利可观。用华为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人才提供了“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每一个被录用的人都为此自豪。

华为的高薪主要是来源于总裁任正非的企业精神。《华为基本法》第六十九条:“华为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的阶段,员工的人均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

近几年,华为内部股改为期权后,新来的员工收入要少一些,但达到年薪15万元也不是难事。在华为,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以千人计;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以百人计;其他人,虽没有年薪10万元,绝大多数也不会少于年薪5万元。

在高薪的诱惑下,一批又一批的通讯人才涌入了这个本来就人才济济的地方。很多业内同行指责华为利用金钱囤积人才,是对通讯人才的极大浪费。对于“浪费”一说,华为的总裁任正非颇不以为然,他认为,任何一家企业都离不开人才,华为能走到今天,取得如此的业绩,就是大批优秀人才努力的结果。

另外,光基本工资就高出别的企业好几成的华为自然不会在福利待遇等方面输于别人。任正非在制定华为的福利政策的时候,就从员工真正想从福利中获得什么出发,在给员工比同类企业多的高工资的同时,还包括了一系列诸如培训、分红、职工小区等其他待遇。可以说,除了一般的福利政策以外,华为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企业都有的、吸引人才的特殊福利。

对于那些已经和华为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来公司报到时的路费和行李托运费等可以享受实报实销:从学校所在地到深圳的单程火车硬卧车票、市内交通费(不超过100元)、行李托运费(不超过200元)、体检费(不超过150元)。上述费用所有票据在报到后的新员工培训期间统一收取、报销,并在报到的当月随工资发放。虽然仅仅是报销报到费用,每个人只有几百块钱,但一次性招聘数千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国内绝大部分公司都很难做到。

并且,华为新员工在正式上岗前的为期几个月的内部培训期间,工资、福利照发不误。

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华为福利一个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将其货币化,打到职工的工卡里。深圳关外为1000元/月,国内其他地区800元/月。这笔钱每月定期打入工卡,可用于购买车票,在公司食堂就餐,在公司小卖部购物。

在华为,发放额度最高的福利分别是交通补贴、出差补贴和年终奖。(1)交通补贴。这种补贴只有深圳总部员工享有,国内其他分支机构没有这笔补贴。由于深圳总部的园区离深圳市区很远,许多家住市里的员工上班都要花不少的交通费用。因此华为给员工们每月支付800—1000元的交通费用。交通补贴每月都直接发到员工的工卡里,不得取现。在每年年底高于一定数额或离职时可以一次取现,扣20%的个人所得税。

(2)出差补贴。这种补贴分国内出差补贴和海外出差补贴,根据职位、出差地的艰苦程度、危险性等标准计算,标准乘以实际出差的天数,就是可以拿到的补贴。一般在出差回来后报销时领取。具体来说,华为员工国内短期出差补助标准为100—200元人民币/天,交通费、住宿费、通信费实报实销。技术支援或市场部人员在国内常驻外地,补助标准按地区艰苦程度分为几档,一般50—100元/天,住宿费用另外计算,如果住宿在当地的办事处则没有住宿费用。研发人员如常驻外地研究所不享有该项补助。

员工在海外连续工作3个月的可以享受海外出差补助,标准为50—70美元/天,香港为300港元/天。常驻海外的员工,根据当地情况,补助标准分为几档,一般50—85美元/天,当地越艰苦、越危险,补助越高。2004年,华为的海外补贴降低了标准,一般国家降到税后30美元/天。公司还会替员工交纳社会保险基金。按照每月基本工资15%的比例划拨,员工离职时可一次性提取,扣20%个人所得税。

(3)年终奖。在华为的薪酬体系里,奖金的数量占到了所有报酬的近1/4,华为公司每年7、8月份都会有一个规模非常宏大的“发红包”活动。那时公司的高层几乎全部出动,根据员工的贡献、表现、职务等分股票发奖金,一般员工在1万—3万元左右。一般来说,市场系统、研发系统的骨干最高,秘书、生产线上的工人等做重复性工作的员工最少。

华为给员工最大的回报是丰厚的股权。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最初选择去向的时候放弃中国移动、摩托罗拉等知名企业而远赴深圳,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冲着在同业中久负盛名的华为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