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多情爱因斯坦
1787100000018

第18章 米列娃伤心而去;爱尔莎悉心照料(1)

柏林竟成分手地。

1913年,爱因斯坦(34岁)应普朗克之邀,返回德国,来到帝国的首都和心脏柏林,担任新成立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普鲁士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14年4月,爱氏全家正式迁居柏林,恢复德国国籍,直到1933年离开德国移居美国。期间,1920年,他还应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和保耳·埃伦菲斯特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

柏林市(Berlin)位于德国东北部,靠近波兰,人口300余万,德国最大城市,是欧洲大陆上仅次于巴黎、莫斯科、圣彼得堡(原列宁格勒),超过罗马、马德里的最大都市之一。它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平原广阔,运河纵横,施普雷河和哈韦尔河流经该市。帝国古老的工业中心,主要工业部门有电机、化学、精密仪器、印刷、服装、食品等。该市风景绝佳,其中公园、森林、湖泊和河流约占城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整个城市在树林、草地和水域的环抱之中,宛若一个绿色大岛。

柏林的建筑多姿多彩,蔚为壮观。人们徜徉街头,随处可以见到一座座古老的大教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和巍然挺立的连云高楼。既有巴洛克风格的灿烂绚丽的弗里德里希广场,也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申克尔剧院;既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有蜚声世界的现代建筑流派作品。这些美不胜收而又经历了历史沧桑的各具特色的建筑,使人强烈感受着柏林的古典与现代、浪漫与严谨的氛围。著名的菩提树街,是欧洲最著名的林荫大道。

柏林市内米特区西南缘挺立着勃兰登堡门,是曾经作为柏林象征的凯旋门,建于1791年,全部用乳白色花岗岩筑成,门楼上耸立着用青铜铸造的胜利神像。其西端为柏林动物园,建于1841年,饲养着许多珍贵动物,为世界最大的动物园之一。

柏林从19世纪普鲁士王朝开始,一直是“日耳曼帝国”的首都。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全年几乎都有文化节。常常在眨眼间,街道就变成了舞台,行人变成了观众。柏林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学术交流场所之一,有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电影节,还有音乐剧目“巴黎圣母”和众多国际著名的展览会和博物馆。1881年,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在柏林投入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19年柏林工人运动到1933年“疯狂天才”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期间的魏玛共和国时期被称为柏林的“黄金艺术年代”。1994年,中国北京、日本东京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为其“友好城市”。

当爱因斯坦带着一家老小离开苏黎世返德时,他满以为,新的环境可能会改变一下生活的节奏,使二人的情感裂痕有所弥合。但没想到,斯拉夫民族出身的米列娃与当地人难以融洽相处,导致她的性情更加急躁,家庭生活雪上加霜。就在他们刚到被柏林才几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这实际上也是他们夫妻之间关系的结束。

这时爱因斯坦也许会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听信双亲的意见,一意孤行,而造成了这种糟糕的局面。

理性地说,他们原本是两路人。米列娃因为身有残疾,德语又不是自己的母语,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内心非常沉重和忧郁。这与爱因斯坦的乐观、自信、潇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米列娃对爱因斯坦的爱,因欲完全占有,而给对方极大的压力。爱因斯坦所赞赏的波西米亚风的米列娃,失去了她本来的自在与独立,直接威胁到爱教授迁回苏黎世后所享受的自由与自主。尤其是在安娜事件中,她不分青红皂白、横加干涉的举措,实在太伤爱因斯坦,二人不可能再同居一室。所以,米列娃带着两个孩子又从柏林移居苏黎世,其实是给爱教授逼走的。两人的关系,在去柏林前后更加恶化。他们两人的故事,是真正的人间悲剧。

1914年4月10日,也就是他们刚到柏林后不久,爱因斯坦就在写给埃伦菲斯特的信中写道:“在柏林真令人愉快,可爱的房间……这儿的亲戚给我带来极大的愉快,特别是那位与我年龄相差不多的表姐,我们之间的友谊已经持续很久了。”

米利瓦很快亲眼目睹了丈夫和他表姐在一起的暧昧关系和不堪场面,实在是心似刀割,如雷轰顶。当她得知爱因斯坦在柏林的情况(除了与表姐在外置室,金屋藏娇,还另有一个女人,并无数次涉足柏林的那些风流场所)后,身心再也无法支持。

原来,爱因斯坦在刚到柏林的前两年里,还另与某女子有过私通,其时也正是他研究广义相对论的紧张日子。看来,人类的性爱同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一样,也是需要激情和真诚的。文明人的性爱,在本质上不是别的,而是艺术创作。再说,爱因斯坦在妻子身上又得不到满足。

1914年5月底,埃伦菲斯特夫妇曾到柏林拜访过爱因斯坦。在他的新家小住期间,埃伦菲斯特发现米列娃心情忧郁。后来他才知道,米列娃的忧郁不安与“第三者”爱尔莎有关。

仅仅待了3个月,无助的米列娃便带着两个儿子再次返回瑞士,而爱因斯坦则单独留在了柏林。夫妇二人的关系彻底崩溃。

1914年夏天,负气、绝望、心酸、哀怨的米列娃与孩子们回到苏黎世度暑假。其实,她已经想好了,此次分别就是他们婚姻的终结。爱因斯坦也有预感,在站台上,他目送米列娃乘坐的列车渐渐远去,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而他们已经认识18年、结婚11年,何况有了3个孩子(包括夭折的那个),何况爱因斯坦这样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人!

自此以后,米列娃再也没有回到爱因斯坦身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米列娃和孩子们一直生活在苏黎世,爱因斯坦则和爱尔莎生活在柏林。1916年,爱因斯坦写信给米列娃要求离婚。这个消息对于当时身体和经济均陷入困境的米列娃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病情加重,甚至多次躺倒在床。但是,她没有别的选择。

因为战争,生活在苏黎世的米列娃难以按时收到丈夫的汇款。为了支撑家庭,米列娃除了照料两个儿子,只得出去兼任音乐课和替人补习数学。与此同时,爱因斯坦在柏林与爱尔莎的恋情正进入高潮。米列娃听说后,真是心疼不已,寝食难安。

那些天,爱因斯坦正好有事路过苏黎世,但他没有去登门看望妻子。直到米列娃病情危急住进医院时,他才赶去看过她一次。

有一次,爱因斯坦在给朋友桑戈的信中说,米列娃在与他分手后,经常以各种理由索要生活费。他怀疑有些理由是编造的。他表达了对妻子的不满:“她是个报复心很强的女人,但是她在外人面前彬彬有礼,以至大家都被她的假象蒙蔽了。”

其实,不管米列娃的理由是否编造、要求是否过分,爱因斯坦都不应该怪罪她。因为,在这场失败的婚姻里,她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1919年,他们终于离婚了。

情书反映爱情下滑。

近年,爱因斯坦的一些情书手稿,竟被佳士得拍卖了90万美元,比以前他的“相对论”手稿还多了2倍。可见,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即使是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对他的罗曼史比对他跨世纪的经典研究仍有兴趣得多。

我们当然不会有这么多闲钱来购买爱因斯坦的情书,但我们可以有闲情来看一看爱因斯坦的爱情。反正,把人家的感情事件当成茶余饭后的话题,是很多现代人唯一的专长。爱因斯坦墓木已拱,应该不会怪我们才是。

从这些信件里,可以看出他和妻子的感情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