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说明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但在胜利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大好形势,秦国最高领导层却缺乏思想准备。长平之战后,韩、赵使苏代说秦相范睢曰:如秦灭赵,“武安君(白起)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故不得已矣。”长平之战后,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十月,秦军又占上党,白起就留在这里,准备进攻赵国都邯郸。又令王龁率一支军队攻皮牢(翼城东北);令司马梗攻太原(今句注山与霍山之间地区)。这时,范睢对昭王说:“秦兵劳,请许韩、赵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白起“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范睢虽然犯了错误,但他提出的远交近功的策略思想,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是无法忽视的。,秦孝公后,秦惠文王即位,采用了将军司马错提出先易后难的策略思想;秦昭王即位后,又采用了范睢远交进攻的策略思想,对秦国的强大作出了贡献。今陈述如下战国时各国的改革,有的国家只能坚持一代,到第二代就趋向保守,不思改革,国家就走向了衰落。如魏文侯以改革命闻天下,魏武侯就转向保守,排挤走了吴起。其后,商鞅、公孙衍、张仪就从魏国到秦国去找出路。魏国就转化成了弱国。楚国也是如此,楚悼王用吴起变法,楚一度强大。楚悼王死后,宗法旧贵族射死吴起,楚国从此衰落。两相比较,人们不难受到启迪。今就秦国任用贤农,不断改革的事迹,陈述如下:
一、先易后难策略思想的出现与作用
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即位,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称王。他即位后,虽然处死了商鞅,但仍坚持继续改革,用人唯贤。商鞅变法时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人注意军工,如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工论,不得为属藉”,“有功者荣现,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秦惠文王仍然推行这一政策,所以险害商鞅的公子虔一类的宗室贵族仍然不受重用。所以,魏国的公孙衍、张仪一类士人就纷纷投奔秦国去找出路。秦惠文王任用的除法家外,还用纵横家、兵家和墨家。他任用魏国阴晋人公孙衍为大良造,接替商鞅死后留下的职位。公孙衍曾任魏国的犀首(相当于将军的官职),所以来秦后被称为犀首。此外,秦惠文王采纳了将军司马错的意见,重用了纵横家张仪。这些人对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秦惠文王时继续向外扩张。秦惠文王三年(前335)攻韩,取宜阳(今河南洛阳市西南);六年(前332),魏献阴晋给秦,秦改名宁秦(汉代改名华阴县);八年(前330),大良造公孙衍(犀首)率军攻雕阴(今陕西中部富县),大破魏军,斩首四万五千,俘魏将龙贾。这次战败后,魏国把占领的河西地献给秦国。十年(前328),令公子华与张仪率军攻魏,占蒲阳(今山西永济北)。为求和,魏又把上郡的十五县献给了秦国。这都说明秦国在与魏国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昭王四十九年(前258)九月秦又发兵,因白起有病,不能去,所以令五大夫王陵攻邯郸,屡次失利。白起病愈,昭王想使白起代王陵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秦惠文王当时面临着是先伐蜀,还是先伐韩的问题,这个问题说明秦当时面临着策略上的调整问题。巴、蜀是秦西南的两个小国。蜀王封其弟于汉中,为苴侯。苴侯与巴王关系好,巴与蜀有仇。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蜀互相攻击,两国都告急于秦,请求援助。而当时秦与韩国的关系也很紧张。张仪主张先伐韩,认为伐韩能“以临二周之郊,……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又说:巴、蜀乃“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不主张先伐蜀。将军司马错主张先伐蜀,理由如下:
其一,提出先易后难的原则,他说“臣愿先从事于易”,蜀是小国,又是“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容易达到目的。
其二,蜀国有今有“桀纣之乱”,伐蜀“又有禁暴止乱之名”。“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西南地区)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其三,如果“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而且,这还会引起齐、赵与楚、魏的反对。所以,不能先伐韩。
秦惠文王采取司马错的主张,在更元九年(前316)派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张仪等人率军从子午道入蜀,在葭萌打败蜀军,灭蜀,后又灭了苴国与巴国。这是先易后难策略思想的一个大胜利。在此过程中,更元十年(前315),任命张仪为秦相。
司马错提出的“先易后难”策略思想,在当时是有意义的。战国初期,西戎义渠就已“筑城数十”,“称王”,活动在北地、陇西一带,以游牧为业。秦与义渠发生冲突时互有胜负。如,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攻义渠,取郁郅(今甘肃庆阳县);公元前317年,义渠趁东方六国攻秦之机,在李帛(地名)打败秦军。秦惠文王在平定巴蜀后,于更元十一年(前314),攻义渠,得二十五城。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由于楚怀王腐败与张仪对楚怀王的肆意欺骗,楚将屈匄攻秦,秦军在丹阳(今豫西丹水之北)大破楚军,俘楚将领屈匄等七十余人,夺取汉中。次年,秦又取楚之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先难后易策略虽非张仪提出,但张仪在执行时却很尽力。李斯在上秦王政的《止逐客令》中称赞张仪说:
不可。”昭王感到自己说不动白起,就使应侯去请白起。白起最终决定不行,就称病。昭王随使王龁代王陵为将,在这年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后来楚、魏联军数十万,攻秦军,秦军败。白起说:“秦不听臣计,今如何呢?”昭王闻之,怒。要白起去带兵,白称病。让应侯去请,仍不去。昭王于是免去白起职务而为士伍,后赐其剑,令自裁,白起遂自杀。
二、远交近攻策略思想出现与作用
秦惠文王公元前311年去世,其子武王继位。公元前310年为秦武王元年,武王对张仪不满,这年张仪离秦至魏,次年死于魏。武王即位四年而亡,其异母弟继位,是为秦昭襄王,史籍又称昭王。公元前306年为秦昭襄王元年。秦昭王在位时期继续向外扩张,在对齐、楚与三晋的战争中都有重大胜利。如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秦将白起攻楚,破楚都郢,秦设置南郡;次年,秦蜀守张若定巫郡(今川东及湖北一部)、黔中郡(今湖南西部与贵州东北部);三十五年(前272年),以前一年魏所献南阳地区为南阳郡,发兵攻灭义渠,设北地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
虽然如此,秦国最高统治集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昭襄王306年即位,宣太后乃其母,以太后身份干预朝政,影响极大。魏冉则是宣太后的同母异父弟,有立昭王之功,其后五次出任丞相,合计任相达二十五年之久。宣太后的同父弟,华阳君芈戎(又称新城君),曾为将军,有罪去楚,后被宣太后、魏冉召回,任左丞相。昭王的同母弟,宣太后之子高陵君、泾阳君也都参预国政。所以,秦国的军、政大权权为宣太后的家族所把持。魏冉等人都是当时秦国最大的封君,其“私家富重于王室”。为保护自身的特权利益,他们“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秦国的传统是重用客卿,然而魏冉等人却对进入秦国的士人严励稽查,不让他们进入。再如魏冉的封邑在山东定陶,在军事上他积极主张越过韩、魏两国去攻击齐国,以扩大自己的封邑,这种设近求远的策略,并不符合秦国的利益。这种情况导致了昭襄王与魏冉等人的尖锐的矛盾。
范睢,乃魏国人,想在魏国建功立业,在魏国中大夫須贾门下做家臣。后随须贾出使齐国,被怀疑受了齐国的馈赠,几乎被凌辱至死。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随秦出使者王稽到了秦国。通过王稽的引见,见了昭王。次年,以远交近攻之策说昭王,被任命为客卿。据《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载其上书与谈话所涉及的远交近攻之说内容主要如下:
其一、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范睢上书说:“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无能者不敢当职焉,有能者亦不得蔽隐。”其二、秦昭王三十七年(前270)范睢又对秦昭王说:“夫穰侯(魏冉)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繆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赵皆附,齐必懼矣。”这次谈话后,拜范睢为客卿,谋兵事。
在白起与昭王的上述矛盾中,范睢是难逃其责的。尤其是白起提出不应攻邯郸是有一定道理的,范睢作为相在这样的问题上不表态,正是其失职的表现。而且,范睢思想狭隘,用人唯亲。如:郑安平是他在魏国遭凌辱几乎致死时,救出他的恩人。在攻邯郸时,范睢举荐郑安平为将军与王龁率兵攻邯郸。在楚魏联军救邯郸时,郑安平所率二万人被包围,后投降,被赵封为武阳君。再如,范睢是依靠王稽进见昭王的,昭王五十一年(前256)范举荐王稽为河东守,但王稽却暗“与诸侯通”。按秦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范睢所谈上述三点内容,都为昭王所接受,并逐渐变为现实。第一是范睢要求在用人上要赏罚分明,用有功,昭王逐渐把范睢等人提拔到了重要的职位。第二是加强王权,打击宗法贵族势力魏冉等人,这点昭王也作到了。第三是贯彻远交近攻的策略原则,兼并各国土地,这点昭王也积极地加以贯彻。昭王甚而对平原君说:“昔日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说明,昭王对范睢的看重。
从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策略之时起,昭襄王就积极地加以执行。昭王三十九年(前268)秦派五大夫绾率兵伐魏取怀(今河南武陟西南)。昭王四十一年(前266)秦又攻取魏的邢丘(河南温县东)。
范睢曾向昭襄王提出一个灭韩的计划。他说:“秦韩之之地形,相错如绣。……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不如收韩。”又说:“王下兵而攻荥阳,则巩、成皋之路不通;北断太行之路,则上党之师下,王一兴兵而攻荥阳,则其国必亡。”昭襄王称赞他讲的话,于是伐韩。
昭王四十二年(前265),秦攻取韩之少曲(今河南济源东北)、高平(今河南济源南)。公元前264年,秦将白起攻韩,取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等等。
秦对韩国的进攻导致了后来秦赵长平之战的发生。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攻韩,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完全隔断了韩与上党郡的交通线。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而归附了赵国,赵封冯亭为华阳君。赵派老将廉颇屯兵长平以拒秦兵。
所以范睢有罪,王稽之罪当死,郑安平也系重罪。据云梦秦简《编年记》载:昭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范睢)死。”这说明王稽与范睢被处了死刑。范睢之死说明当时执法是公允的,是不徇私情的。这正是真正的法家的执法特点
赵国国君中计,就用赵括代替廉颇。这时秦用白起为大将军,王龁为裨将。秦军佯装败走,引诱赵军出击。赵括中计,赵军分两处被秦军包围,并被截断粮道。赵军被困,四十余日无粮,赵括率军突围被射死。赵军瓦解,向秦军投降。赵军投降后,白起竟下令把归降者全部坑杀,仅留下幼小的二百四十人归赵。长平之战,赵军前后总共损耗四十五万人。秦军也“死者过半”。这次战争是战国时期最激烈的一次战争。秦国由此显示了其实力的强大。
秦惠文王取河西等地的前后,秦国在的兼并、扩张事业面临着策略上的调整。秦惠文王九年纵横家张仪入秦。张仪出身魏国公族的庶子,曾与苏秦从鬼谷先生学纵横术。《汉书·艺文志》说:“纵横家之流,盖出于行人(使者)之官。……其当权事制宜,受命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崇尚)诈谖(欺诈)而弃其信”。这句话意思是说:纵横家当权办事,非常灵活,不受辞令的约束。不正派的人来做,就会欺骗别人而无信用。张仪一生的主要事迹就是游说六国侍奉秦国,即连横事业,为秦兼并六国服务。
“惠王用张仪……,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遂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秦惠文王在位共二十七年(前337——前311),在位期间,取魏之河西、上郡、取得巴蜀及义渠二十五城、取楚之汉中,为秦国以后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应看到,先难后易策略思想的提出是秦国当政者思想方法的一个进步。秦国按着先易后难的策略去兼并别国的土地,大大加快统一别国的进程。
其三、数年之后,范睢在昭王空闲时,又说:“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击断无讳(畏),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非王子孙也。”于是,昭襄王“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乃拜范睢为相。收穰侯之印,使归陶。”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封范睢于应(在河南宝丰县西南),号为应侯。
昭王四十七年(前260)派左庶长王龁在长平与廉颇军相持。范睢用反间计,散布流言,说廉颇好对付,秦国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其实赵括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空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