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14·22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校】
公曰告夫三子,“三”前旧有“二”字,从邢本、朱熹本删,与下一律。
【释】
陈成子弑简公:“陈成子”,齐大夫成恒。“简公”,齐简公,名壬,公元前484-481年在位。
告于哀公曰:“告”,告诉、报告。
告夫三子:“夫”,指示代词,那。“三子”,即三桓,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鲁国政在三桓,故曰告夫三子。
以吾从大夫之后:“以”,因也。“从大夫之后”,犹言忝大夫之列,谦词。
君曰告夫三子者:此叹君失其权。
【训译】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了去上朝,告诉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国君,请讨伐他。”
哀公说:“(去)告诉那三位!”
孔子(出来)说:“因为我也算大夫,(这等事)不敢不报告。国君(却)说‘去告诉那三位’。”
(孔子)到三桓那里去报告,(三桓都)不同意。孔子说:“因为我是大夫,不敢不来报告。”
【章旨】
此章见孔子尽职而敬君。沐浴而朝,重其事也。
二十三
14·2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之,而犯之。”
【校】
勿欺之,“之”旧作“也”,改从皇本。
【释】
事君:指事君之道。
欺:欺骗。
而犯之:“而”,读为“能”,借字。“犯”,触犯、冒犯,指强谏。
【训译】
子路问怎样事君,先生说:“不要欺骗他,(但)能冒犯他。”
【章旨】
此章言事君之道。勿欺、而犯,皆忠也。
二十四
14·24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释】
上达:“上”,动词,向上。“达”,进至、看齐。下同。
下达:“下”,亦动词,向下。
【训译】
先生说:“君子向上看齐,小人向下看齐。”
【章旨】
此章劝人上进。旧或以上达、下达为达仁义、达财利,皆非。
二十五
14·25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释】
古之学者为己:“学者”,学文之人。“为己”,为修养丰富自身也。
今之学者为人:“为人”,为使人知也。
【训译】
先生说:“古时候的人学习是为(丰富)自己,如今的人学习是为(炫耀于)别人。”
【章旨】
此章叹时风不正,教人端正学习目的。以所学显扬、卖弄于人,是为为人。
二十六
14·26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
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校】
按:《论衡·问孔》引“使乎使乎”后有“非之也”三字,当是。增之惊俗,今依旧。
【释】
蘧伯玉:卫大夫,名瑗,孔子在卫时曾居其家。
与之坐:“与”,给也。“坐”,指座位。“与之坐”,让他坐下。
夫子何为:“夫子”,指蘧伯玉。“何为”,即为何,作什么。
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寡”,少也。
非之也:“非”,非议。“之”,指遽伯玉。
【训译】
蘧伯玉派使者到孔子那里。孔子让他坐下,然后向他打问:“老先生(最近)在干什么?”
(使者)回答说:“老先生(最近)想减少自己的过错而没能做到。”
使者出去后,孔子说:“(这是)使者吗?(这是)使者吗?”
【章旨】
此章批评蘧伯玉之使。言“欲寡其过而未能”,一则见其过多,一则见其无能,可见是揭主人之短,非议主人。孔子非之甚,故重言“使乎”。使不能扬主之长反揭其短,何得为使?旧以为赞其使,谬也。
二十七
14·2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释】
不在其位:“位”,职位、位子。
不谋其政:“谋”,虑也。“政”,事也。
【训译】
先生说:“不在它的位子,(就)不考虑它的事情。”
【章旨】
此章戒人侵官侵权。
二十八
14·28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释】
思不出其位:“思”,思虑、所思。“出”超出。“位”,职位。
【训译】
曾先生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超越他的职位。”
【章旨】
此章言君子不越职。
二十九
14·29子曰:“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
【校】
按:“之”旧作“而”,当是后人误改,今从皇本及敦煌一本等。(定州简本缺)
【释】
耻其言之过其行:“之”,结构助词。
【训译】
先生说:“君子以自己的言语超过自己的行动为耻辱。”
【章旨】
此章戒人莫要只说不做。君子当说到做到;只说不做,非君子。
三十
14·3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校】
按:“智”旧作“知”,从皇本、敦煌二本改。
【释】
君子道者三:“道”,讲说、讲究。下“道”同。旧或释行,非,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不为行。或释君子之道,亦非,下有“者”字。
我无能焉:“能”,能够、做到。
【训译】
先生说:“君子所讲究的三点,我都做不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勇气的人不恐惧。”
子贡说:“(这三点是)老先生说他自己。”
【章旨】
此章记孔子自谦,以勉人。
三十一
14·31子贡谤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校】
子贡谤人,“谤”旧作“方”,借字,今从《释文》所引郑本用本字。
【释】
谤:诽谤,公开指责人之非。
赐也贤乎哉:“贤”,多才、能干。“哉”,叹词。旧读问句,非。
夫我则不暇:“夫”,发语之词。“暇”,闲暇、空闲。
【训译】
子贡公开指责别人,先生说:“端木赐真能啊!而我却顾不上。”
【章旨】
此章戒谤人。言“贤乎哉”,是嘲讽子贡,而非赞誉。
三十二
14·3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能也。”
【校】
患己不能也,“己”旧作“其”,改从皇本等。
按:此与《学而》篇“不患”章(1·16)同,或不同弟子所记,故异“能”字。
【释】
能:能够、能做到、有本领。
【训译】
先生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没本领。”
【章旨】
此章劝人学本领。
三十三
14·33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释】
不逆诈:未至而迎曰逆。“逆诈”,预料人欺诈。
不亿不信:“亿”,臆测、猜测。“信”,诚实。
抑亦先觉:“抑”,转折连词。“觉”,发觉。
贤:多才也。
【训译】
先生说:“不预料(人)欺诈、不猜测(人)不老实,却也能事先发觉的,这是多才吧!”
【章旨】
此章论贤才有先知之明。不刻意预测推断亦能先觉,其人必多才智,故曰贤。
三十四
14·34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
孔子对曰: “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校】
栖栖者欤, “欤”旧作“与”,改今字。
孔子对曰,“对”字旧脱,从皇本等增。
【释】
微生亩:人名,旧云复姓微生,名亩,年长于孔子。
栖栖:“栖”,如鸟之栖木暂息。“栖栖”,栖之又栖、栖栖遑遑,奔波不定之貌。旧或释忙忙碌碌,非。
佞:有口才。
疾固:“疾”,恨也。“固”,固陋。
【训译】
微生亩问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栖栖遑遑的呢?莫不是为了(到处)施展口才吧?!”
孔子回答说:“(我)不敢施展口才,是疾恨固陋。”
【章旨】
此章言孔子周游列国之故。疾世人固陋而欲教化之,故栖栖于天下也。
三十五
14·35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释】
骥不称其力:“骥”,良马之称,千里马。“称”,称道。
称其德:“德”,品质。
【训译】
孔子说:“千里马不是称道它的能力,(而)是称道它的品质。”
【章旨】
此章以马比人,论人才重在品质。骥之所以为骥,不在其能千里,在其有能千里之德。善人之所以为善人,不在其做善事,在其有做善事之德;贤人之所以为贤人,不在其才多,在其有多才之德。
三十六
14·36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释】
德:恩德。
直:直率、不曲。
【训译】
有人问:“用恩德回报怨仇,怎么样?”
先生说:“(那又)用什么回报恩德呢?(应当)用直率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章旨】
此章论报德、报怨,戒人不能以德报怨,诚圣教也!
三十七
14·37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释】
尤:责怪。
下学而上达:“下”,向下。“上”,向上。
【训译】
先生说:“没有人会了解我了吧!”
子贡问:“为什么会没有人了解您呢?”
先生说:“(因为我一生)不怨恨天,不责怪人,(一心)向下学习而向上努力。了解我的,大概是天吧!”
【章旨】
此章记孔子叹道不行,晚年之语。下学,学而不厌也;上达,欲以明道也。
三十八
14·38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校】
按:“诉”旧作“愬”,二“欤”字旧皆作“与”,改今字。《说文》亦引作“诉”。
【释】
公伯寮:鲁人,姓公伯名寮。
诉:诉讼、告状。旧释谤,不确。
子服景伯:鲁大夫,“景”为谥。
夫子固有惑志:“夫子”,指季孙。“固”,固然、纵使、即使。“惑志”,被蛊惑之心志。
肆诸市朝:“肆”,陈尸。“市朝”,偏指“市”,街市之上。
道:指孔子所主张者。
命:天命。
【训译】
(子路宣扬先生的主张,)公伯寮把他告到了季孙氏那里。子服景伯将这事报告给了(先生),(并且)说:“即使季孙氏被他蛊惑,我也有能力使他陈尸街头。”
先生说:“我的主张将要被实行吧,是天命;我的主张将要被废弃吧,(也)是天命,公伯寮他能把天命怎么样?”
【章旨】
此章言道之废兴由天命,亦见孔子不畏强权。谋道在人,行废则由天命,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
三十九
14·39子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作者七人矣。”
【校】
按:诸“避”字旧皆作“辟”,从皇本、正平本、敦煌二本改今字。
又按:“作者七人矣”前旧有“子曰”二字,当是后人误增,从《四书辨疑》说删。或别为一章,无义,非。
【释】
贤者避世:“避”,回避、躲避,去而不遇。“世”,社会。“避世”,隐居也。
避地:去其所厌之地。
避色:“色”,人之容色。“避色”,避其令人厌见之色。
避言:远去而不闻其言。
作者七人矣:“作”,犹行。“作者”,行此四者之人。“七人”,不可确指。或以为即《微子》篇(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七人。
【训译】
先生说:“多才的人躲避污浊的社会,次一等的人躲避讨厌的地方,再次一等的人躲避讨厌的脸色,又次一等的人躲避讨厌的言语。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人了。”
【章旨】
此章论处世之道。言作者七人矣,可见是说前人,言前人之贤者能如此。
四十
14·40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
【校】
按:“欤”字旧作“与”,改今字。
【释】
石门:齐邑名。《左传·隐公三年》:“齐侯、郑伯盟于石门。”杜注:“石门,齐地。”旧释鲁城门名,非,鲁人不得问“奚自”。
晨门:晨启门者。
奚自:“奚”,何;“自”,由、从也。
孔氏:指孔子。
【训译】
子路晚上睡在石门城的城门口,第二天早上开城门的人(发现了他),问:“从哪儿来的?”
子路说:“从孔氏那儿。”
开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知道不能做而偏做的人吗?”
【章旨】
此章反映孔子当时已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出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执著其道也。
四十一
14·41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校】
荷蒉,“荷”当作“何”,涉下字误偏旁,《释文》一本及《汉书》所引皆作“何”。改之惊俗,故依旧。
【释】
有荷(何)蒉而过孔氏之门者:“何”,《说文》:“儋(担)也。”“蒉”,音溃,草筐子。“孔氏”,指孔子及其弟子们。
有心:有用意。
鄙:粗野。
硁硁:音坑坑,象声词,形容生硬。
斯己而已矣:“己”,谓己知,承上句省知字。
厉:和衣涉水。
揭:撩起、卷起衣裤涉水。
果:果断。
末之难矣:“末”,犹无。“难”,读去声,诘难、批驳。
【训译】
先生(有一天)在卫国敲磬,一个担着草筐的人(正好)从他们的大门前面经过,(听到磬声,)说:“有心呀,这磬敲得!”过了一会儿,(又)说:“粗野呀,硁硁地。如果没有人知道,就自己知道算了!(好比过河,)水深就连衣趟,水浅就撩衣过。”
先生(听见了),说:“真果断!(我)无法反驳他了。”
【章旨】
此章亦论孔子之执著。硁硁乎磬声中透露出坚定与执著,故荷蒉者如此言。深则厉浅则揭,意当识时务,随机应变。
四十二
14·42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释】
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此《尚书·说命》语,今本作“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丧,其惟弗言,群臣咸谏于王”。“高宗”,指殷高宗武丁。“谅阴”,当如《尚书大传》作“梁闇”,借字,本指低矮之舍,即所谓墓庐。此做动词,指居于低矮之墓庐。“言”,指言政事。
薨:天子死之称。
古之人:指古代所有刚即位的新君。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总”,总束己事。“冢宰”,宰臣,百官之长。
【训译】
子张问:“《尚书》里说:‘高宗住在墓庐,三年不说话。’什么意思?”
先生说:“为什么一定要(殷)高宗?古代的新君都是这样。(因为)旧君去世以后,(朝廷)百官在三年之内都把自己的职事归纳起来听冢宰号令。”
【章旨】
此章言古代国君守孝之事。
四十三
14·43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释】
上:指在上治民者。
礼:礼仪法度。
使:使役。
【训译】
先生说:“上边的人喜欢礼,老百姓就容易使役。”
【章旨】
此章言在上使民当好礼法。一切有法度可依,故民易使。
四十四
14·44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校】
修己以敬人,“人”字旧脱,从高丽本、正平本增。
【释】
君子:指在上治民者。
修己以敬人:“修”,修养、修正。“敬”,尊敬、尊重。
安人: “安”,安宁、安乐。
【训译】
子路问(怎样做一名在上治民的)君子,先生说:“修养自己以尊敬别人。”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
(先生)说:“(再就是)修养自己使别人安乐。”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
(先生)说:“(再就是)修养自己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安乐,连尧、舜恐怕都担心做不到吧!”
【章旨】
此章论治民君子当先修己。所谓修己,包括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理政能力。
四十五
14·45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校】
按:“逊悌”旧作“孙弟”,从皇本、正平本及敦煌一本改今字。
【释】
原壤:孔子乡里故旧。《家语·屈节》载:“孔子之旧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将助之以沐椁。子路曰:‘由也昔者闻诸夫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夫子惮矣,姑已若何?’孔子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况故旧乎?’”
夷俟:“夷”,借为“跠”,蹲。“俟”,等待。
逊悌:恭逊敬长。
长而无述焉:“述”,《说文》:“循也。”谓遵循。“无述焉”,无循于逊悌之道,无长进也。旧释称述,非,此就原壤自身作为言,不谓他人。
贼:害人者。
【训译】
原壤蹲着等(先生过去)。先生(走到跟前,)说:“小时候就不懂礼貌,长大了毫无长进,老了还不死,这是害人虫!”一边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章旨】
此章斥原壤不逊悌,教人要有礼貌。言老而不死,知其已老;称言不逊悌,知其年必小于孔子,是孔子为长者。见长者跠俟而不起身迎候,是不逊悌,故孔子骂之。以杖叩其胫,令站立也。
四十六
14·46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欤?”
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校】
按:“欤”旧作“与”,改今字。
【释】
阙党:孔子所居党名,五百家为党。或称阙里,小名,二十五家为里。
将命:奉传主人之命。
益:进益、上进。
居于位:“位”,指主人之位。
与先生并行:“先生”,指其主人。“并”,并排。
速成:“成”,成为能发命之人。
【训译】
阙里有一个童子替主人传命,有人(向先生)问他说:“(他)是求上进的人吗?”
先生说:“我见过他坐在主人的位子上,见过他与主人并排而行。(说明他)不是求上进的,是想速成的。”
【章旨】
此章亦戒不知礼之人。童子而居主人之位,是有做主人之心;与主人并行,有等同主人之行,故知其为欲速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