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的启示
1824500000015

第15章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4)

2.曾国藩的优势

曾国藩一生得以网罗那么多人才,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他能做到这一点,无疑也是有他特定的优势的。

(1)有稳固靠山

一个人如果没有靠山,就最好不要大刀阔斧地做事。自己连站都站不稳,又怎么能做得成这些需要大勇气、大智慧的事情呢?如果无论你做什么,上面都怀疑你,那你还怎么做事呢?

曾国藩最大的靠山,满族人是穆彰阿穆中堂。穆中堂是谁?就是曾国藩考试的时候的主考官,以前考取功名的人都要拜当时的主考官为师,做他的门生。穆中堂很赏识曾国藩,所以曾国藩能常常到他家走动。穆中堂是满族官员中少数懂得欣赏书画的人之一,他搜集了很多古物,而且中堂这个官也算不小了。按理说他收藏的东西,应该都是真品,不过如果有假的,那也是有可能的。现在就有很多人挂的画是假的,但是他一定是有真品的。

其实在美国,假珠宝是很畅销的。但是大家不要以为美国人真的都只买假珠宝,他们往往都是用很高的价钱买真珠宝,把它放在保险箱里面,然后买一个看上去一模一样的假珠宝戴在身上。为什么?第一,不用给一般人看真的。第二,万一被抢,也不会很伤心,这样他心里就踏实。中国人就不一样,比如你开一部凯迪拉克的车子,你最担心的会是什么?怕别人把你当司机。所以你就会一直说,“我买这部车的时候多少人在争,都争不过我”,你非说这句话不可,不然你就会很心虚。明明是主人,却怕被人当成司机,这才是中国人的真实心理,对此西方人是很难理解的。所以,任何东西只要加上“中国的”三个字,你对待学问的态度就要完全不一样。中国人的心思往往更细密,看得更久远、更深入,而且变化无穷。

穆中堂家里挂了一张仕女图,曾国藩去拜访的时候看到之后也很欣赏,他就问:“我能不能靠近一点去看?”穆中堂很高兴,就说:“想不到你也喜欢这个,你看吧。”他看完以后就说了一句话:“画得很好,像唐代的东西,可惜没有署名。”大家都知道,字画一定要有署名,那个署名才是最关键的。穆中堂也听得懂,曾国藩能看出这一点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这个人居然有这么高的修养,而且还这么胆大,敢在我面前说这种话”。他说:“没有署名?我拿下来看看。”一看,真的像明朝的东西,只是仿照唐朝的,而且仿得跟真的一样。之后穆中堂就留他吃饭,和他聊了很多关于书画鉴定的事情。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知识要广博一点,才能有很多话题,才能碰到什么人讲什么话,这样你就可以四方交友,就可以拓宽你的交际范围。如果你只会讲一种话,一个行道的话,那你的眼界永远都会很窄、很狭隘。

曾国藩既然敢指出穆中堂的画是假的,可见他们交情很好。大家想想,如果换作是你,你到老师家看到他家墙上挂的一幅字画是仿的,你敢说吗?中国人说话还是要看交情的,交浅不言深。假如你的老板收藏古董,你到他家看了之后发现其中有假的,你不能张口就说:“老板,你那古董是假的,你还搜集这么多干吗?这都是废物嘛。”不信你试试看这样说了第二天会怎样。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真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说的。

汉族人里面曾国藩最大的靠山则是洪秀全。没有洪秀全,曾国藩的场子也做不了那么大。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如果没有洪秀全,他肯定不敢也不能练兵,否则朝廷马上就会问:“你练兵是想干什么?”那他就有危险了。有了洪秀全,练兵就有了正当理由,他就可以招募更多的人,也可以带兵打仗,否则私人怎么可以有团练呢?第二,如果洪秀全的势力很小,那朝廷也用不着曾国藩,清朝的军队完全就可以应付了。因为朝廷军队应付不了,所以只好借重曾国藩了。第三,如果洪秀全很快就亡了,那曾国藩也会很快就跟着垮了,因为那时候他对于朝廷而言也就没有利用价值了。所以,洪秀全是他最大的敌人,同时也是他最大的靠山。

(2)有良好信用

一个人的信用度很重要,因为人们会互相传告。正因为如此,所以最后所有人都知道曾国藩很好。对于人才,曾国藩不但会赏识,还会栽培,也会加以重用,会给他机会,也会为他创造机会,全力推荐他,让他的才能与潜能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有了这样的好口碑,人才才可能愿意为他所用。

一不用人唯亲。什么人都用,但他们的待遇,以及对待他们的方式却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基本上一视同仁。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他必定还是会有亲疏感觉的不同。人不可能没有亲疏之分,我也不赞成当老板的就一定都要说自己的财产不留给子女这一类的话,我不主张这样。我们应该希望子女能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做得更好才是。

二不嫉妒贤能。很多领导是嫉妒贤能的,只要你做得比他好,他就会觉得脸上无光,他就想把你除掉,那你就惨了。英雄是什么?就是悲剧人物。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都是被逼出来的,都是走得很辛苦,最后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比如林冲,一身的武艺,最后结果怎么样呢?很凄惨。不招安是死路一条,招安还是死路一条,朝廷怎么都不会放过他的。有才干的人往往更容易成为别人的眼中钉,处境也往往更艰难。而上级对下级要能做到不嫉妒,是需要很大的胸怀和度量的。

三不排斥异己。很多人经常会把不同意见的人排挤出去,这就是度量小,而且也就划分帮派,划定范围了,这样场面怎么可能做得大呢?所以首先要有度量,能容人容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3)有广大舞台

最后他的场子越来越大,人才越聚越多,势力范围越来越广,声势也越来越强,只要他一造反,清廷就完了。所以当时有很多人纷纷鼓励他:“你干脆自立为王,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既然皇帝不相信你,你跟皇帝对着干好了。”可是他却无动于衷,要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曾国藩其实并不是天生就懂网罗人才、识人用人这一套的,他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很小心谨慎的,不敢随便推荐任何人,所以他推荐的人也很少。后来就有很多朋友跟他说:“你这样不对,你要趁现在的机会多聚集人才,多推荐人,最后就算清廷怀疑你,也拿你没有办法。”他听了之后觉得有道理,才开始慢慢改变作风,开始推荐人才。他也懂得用正牌、副牌。后来湘军其实就使用了正牌、副牌,因为当湘军越来越壮大的时候,这还不够可怕,要命的是所有人都把曾国藩当老大的时候,朝廷的天子就受不了了,所以曾国藩就一定要有副牌。湘军是正牌,淮军就是湘军的副牌,这样才能避免别人说都是湘军的人。

但是因为曾国藩和李鸿章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人,所以湘军和淮军最后的组织气候也完全不一样。这到民国以后就可以看出来,军阀里面只有淮军的将领,而没有湘军的将领。所以一个人的领导风格,其影响会很长远。可以说李鸿章造就了一批民国初期的军阀,而曾国藩领导湘军,到一定的时候他就解散了湘军。其实对于这一点,曾国藩也是深感愧疚的,“人家用最好的年华、最好的青春跟了我,打完胜仗以后我就叫他们回家,这说得过去吗?”但是任何事情都会有利有弊,你不可能说只取其好,而不要其弊。因此你能考虑的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利弊多少的问题,然后选择利大于弊的方式,或者尽量放大利而缩小弊,“不要想有,不要想无,想加减就对了”。

现在很多公司其实也在用这种策略。因为一家公司如果市场占有率太高,别人就会说它在垄断市场,马上就会有人与它竞争。所以当它有产品出来以后,并不马上推出来,再做两三个副牌。一种产品同时推出好几个牌子,别人一看就会想,已经有这么多家在竞争了,自己就不要再进去了,而事实上它们是一家。所以,这并不是我们现在才有的先进观念,古人其实早就已经在使用。

三、慎用:用错人后果很严重

为什么要“慎用”,而不能随意乱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罩门”,

“罩门”一般用来指一个人身上自己看不到的地方,但也可以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之处。所谓的人才,是你用对地方,他就有用,用错了地方,他就没用,甚至还会给你惹麻烦。比方说一个很喜欢与人接触的人,把他放在仓库当看守,那不是折煞人才吗?一个人如果一看就精于计算,那他往往就很会理财,你把他放在财务部门就一定没错。再比如,一个人做事粗心大意,你如果让他做会计,做出纳,那不是自找麻烦吗?因为这种人往往是不重细节的。所以,一定要很谨慎地安排各种人才,适才适用,才能人尽其才。

1.领导者的大事

“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另外竟无可着力之处。古人说:‘若从流俗毁誉上讨消息,必致站脚不牢。’侍平日短处,也只是在毁誉上讨消息。近则思在用人当否上讨消息耳。”曾国藩说领导者在用人方面必须慎之又慎,而且除了好好用人以外,根本没有其他着力点。古人说,如果只从一般的风俗习惯和坏话好话上讨消息,脚就一定会站不稳。因为对于一件事情,会有人说这样,有人说那样,根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才好。

有一个父子骑驴的故事,讲的是有一头很瘦的驴,刚开始父亲一个人骑,大家就骂父亲:“你自己骑驴,你儿子走路,你好意思吗?”父亲一想也是,于是就让儿子去骑。可是大家又骂儿子:“你爸爸跟在旁边走,你骑驴心安吗?”儿子觉得说得也有道理。后来就两个人骑,可又有人说:“你们是想把驴子累死吗?”所以两个人干脆就都不骑了,都下来走。有人看见又说了:“你们这是干什么?有工具不会用。”这也对,反正怎么讲都对,最后他们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在中国社会,很多事情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经验不同,所以看法就会不一样。因此不能给中国人太大的自由,只能给中国人合理的自由,否则根本没有办法做事情,最后一定要有人拍板定案,给出最后结论、判定或决策。

一个人如果总是听别人批评自己这,批评自己那,因而很怕这样,又很怕那样的话,那这个人就很可能站不稳,总是调来调去,最后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们每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短处,而这一般也都是通过别人的好坏评价去发现的。那么,了解自己的短处,检讨自己,改变自己是否一定就好呢?那要看你的出发点,看你改变的根据是什么。如果只是因为在乎别人的意见,因为别人说自己不好,那这种改变就没有太大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改变是根据天理的改变,符合天理就改,如果不合天理,那么,不管别人怎么说都不改。这才是儒家所讲的“慎独”,一辈子坚持做自己,只要自己合乎天理就可以,因为不一定别人讲的就对。

曾国藩说,作为领导者,只应该在一件事上检讨自己,那就是用对人没有,把人安排在合适的地方没有,这就是领导者的责任。这句话对现在很多当老板的人而言,应该会是一个很大的启发。人才,你用对了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如果你用错了,还能怪谁呢?

“现成人才虽然稀少,只要在上者留意,讲求用人,则可陶铸人才而转移风气。人才的消长盛衰,在上者负很大责任。”其实每一代都有人才,只是人才永远是稀少的。如果人才很多,好不好呢?不一定好,反而还有可能会让天下更乱。现在教育虽然已经普及了,但要培养出大师却更难了。而且整个社会的新问题仍在层出不穷地涌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甚至反倒有下降的趋势,很是令人担忧。

人才虽然少,但是只要“在上者”用心,仔细留意,把这些人挖掘出来,然后再加以锻炼培养,就能慢慢转移风气。天下的风气是由少数人改变的,而不是大多数人。只要上面的人一改,下面的人往往马上就能跟着改。什么叫“风气”?就是一阵风过来,所有的草都被它吹得整整齐齐的,这就叫“风气”。“在上者”对于人才问题负有很大责任,所以“在上者”必须大力发现、推荐、培养,以及任用人才,从而形成人才济济、人尽其才的大好局面。

此外,还要借助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君子之道。“君子之道”中什么最重要?忠诚。以忠诚为天下倡,在转移风气方面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忠诚的首要要求,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一个人在什么位置就要做什么事,尽什么责,全心全意完成自己的使命。

2.谨慎考查人才

“求才必试以艰危,用人当择以实效。”对于人才,必须要试,不试怎么能知道到底行不行呢?所以正式任用之前,一定要经过测试,经过考查。曾国藩采用什么办法进行测试与考查呢?这个方法大家可以作参考。曾国藩通常会先给对方少量的生活费。要想考查一个人,必须先让他吃好饭,否则他很难配合。有人可能会认为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试用”,其实不是。很多事情一旦制度化,往往就会背离其初衷,没有用处了。现在的公司一般都会有三个月试用期,可是最后呢?倘若试了之后觉得这个人不行,公司能轻易辞退他吗?不能,因为到时候他要么苦苦哀求,要么恐吓,要么利诱,公司能有什么办法?我们不是没有制度,只是无法执行。

曾国藩就不一样,他只是给对方少量的生活费,意思是“我也没有用你”。等你一切安置妥当之后,他再亲自接见,然后详加观察,主要考查其能力与个性。他会安排对方在自己身边工作一段时间,透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并对其加以一番历练,最后觉得合适才会派出去。我们现在能做到吗?很难做到。因为现在的制度、社会不允许我们这样做,现在动不动就是窃取商业机密,所以一开始就要签署保密协议,否则万一发生意外,就得吃不完兜着走。

曾国藩让他们从基层做起,由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按实际表现给予升迁。这一点,台塑(由HTC掌门人王雪红的父亲王永庆创办)做得很好。在台塑,不管你是谁,都一定要从基层干起,你哪怕只干八天、十天,但是最起码要经历一下,你才能知道基层的苦处。否则你一来就当主管,完全不了解下面的人什么情况,你怎么可能做好事情呢?这样慢慢地走弧线上来才对。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曲线,而不是直线,凡是直线升上来的,最后结局往往都不会很尽如人意。

另外,对初来的人要特别谨慎,因为你对他还不了解,但是深知以后,就要推心置腹,放胆重用。我们常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其前提是他要通过考验,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觉得他可以信赖,而不是说看到任何一个人从一开始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就太鲁莽,太冒险了。但是,当你完全了解一个人之后,你还不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就是你的错了。

3.湘军招募原则

湘军的招募原则有这样几点,大家也可以作为招人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