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的启示
1824500000016

第16章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5)

第一,以农民为主。农民一般不善言辞,表达能力不好,很难自圆其说,可是很能吃苦,有干劲,有骨气。当年统一集团创业之初,所招募的人几乎都是中学老师,把台南县的很多中学老师招去当业务主干,而在那之前中学老师要想进企业是很难的。当然后来不行了,社会情况变了,统一集团想维持这个风气也维持不了,但是最起码它的基础奠定得非常好。一家公司如果要招人,就要把招募原则定下来,同时要想清楚为什么这样定。统一集团当时选那些中学老师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实在,有干劲,因为“打仗”(这里指创业)是很辛苦的,不是整天光靠一张嘴就行的。

第二,原来的八旗兵、绿营兵通通不用,为什么?因为怕他们把原来那些坏习气带进来。现在有很多公司只要应届毕业生,不要有经验的,就是因为有经验的人可能已经沾染了一些坏习气,他们可能会把这些坏习气带进公司影响其他人。但也有公司专门要有经验的人,这就是不同的理念与不同的做法。

第三,不完全以才华用人,所用之人必须本质朴实,此为基础,始终坚持最古老的德本才末原则。这是中国人选择人才的标准,曾国藩自始至终都按照这个标准选用人才。

4.重德胜于其他

他说古往今来因为用才失败的,约占百分之八九十,因为用德而失败的却只占百分之二三十,为什么?因为品德修养高的人往往会畏惧别人对他的议论,他就会好好地约束自己,但是有才能的人则往往由于过于自信,过于看重自己的能力而自视甚高,以致对他的诽谤、议论越来越多,最后没办法处理。所以有才能的人最后往往也死于才能。

自古以来不论中外,“精于刀者死于刀,精于游泳者死于水”,精于管理的人也经常会死于管理,为什么?因为他把管理看得太万能了。其实管理只是一种工具而已,真正的关键还是管理者的品德。凡是百年老店,其之所以能存在那么久,大多与德性有关,与技术、管理等的关系反而没有常人所想象的那么大。只是一般人并不真正懂得什么叫德性,也看不起德性,所以才会非常重视管理、技术和设备之类的因素。

给大家讲关于程学启的一个故事。他是太平军的勇将,不是湘军的人。他出生农家,自幼就丧母,由奶妈养大。湘军攻打安庆久攻不下,曾国藩得知太平军最善战的就是程学启,于是很想挖墙脚,把他策反过来,就用《三国演义》的方法,我这里再次提醒大家,《三国演义》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宝库。曾国藩派人抓他的奶妈,然后逼他投降,这其实就是三国里面姜维的故事,姜维怎么都不肯投降,可是蜀军把他母亲抓去以后,他因为孝顺,最后就投降了。曾国藩对程学启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最后程学启也因此归降湘军,被分到曾国荃部下。

换作是你,对被策反过来的猛将,会不会相信?曾国荃就不敢相信他,但是又需要用他,所以每次打仗都派他做先锋,可是回来之后又不让他进城,让他在外面,把粮食运出去给他吃。大家想想看,如果你是程学启,你会有什么感想?“你又怕我,又想利用我”,所以他几次想自杀,但是因为奶妈还活着,他不忍心丢下奶妈一个人才作罢。

最后曾国藩把他推荐给李鸿章,李鸿章的淮军后来发展得那么好,程学启的贡献其实非常大。等他被李鸿章用得很上手的时候,曾国荃又后悔了,跑去找他哥哥曾国藩说:“那么好的人才你怎么给别人?你给我啊。”曾国藩说:“来不及了,我现在不能从李鸿章那边又把程学启拉回来,那样我们家太不像话了。”我相信大家从这个故事和曾国藩的这些话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以德服人才是最有效的赢得民心的方法,重用有德之士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5.“五到”考查标准

对于文官和武官,考查的标准也不一样,毕竟文武有别。文官要有操守,但是不能有官气,要有条理,不能说大话。武官要能服众,要不怕死,要不计名利,要能耐受辛苦。曾国藩根据不同的需求,以及人才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规范,然后分别对其加以要求。左宗棠是文人,他是不会带兵的,那他凭什么打仗?就是凭那些武官,武官们会打仗,但是左宗棠有谋略。谋略与阴谋、奸诈是不一样的,谋略主要表现在策略方面。

无论文官武官,只要能做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再加上为人忠义,曾国藩就破格提拔,或者极力推荐。

(1)身到

你要亲自到现场去了解一下,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走动式管理”。《易经》里面有个临卦,也是说你要亲自到现场去,直面事实与实际情况,自己去看一看到底怎么回事,别人说的不可尽信。

(2)心到

心到是最难的。与人说话,首先要看他有没有用心在听,如果没有用心听,你就要少说几句,然后告辞,因为对这种人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什么都没有用。比如你跟老板说事情的时候,他开始翻桌上的东西,这时候你就要知道不要多说了。我曾经看过一个中医,在当时很有名气。我年轻的时候也很相信中医,我就去请他看病,后来我就不去了,为什么?因为有一次他给我开处方的时候,一手拿着单子,一手在算盘上拨弄,嘴里还说:“这股票怎么跌了?”我听了之后就不敢再找他了,他万一给我开“台化三股”,那种药单子我怎么敢用?这就是明显的心没有到的表现。

(3)眼到

眼到就是要亲自去看一看,看了一遍,再看一遍,看两三遍之后,你才可以基本相信。

(4)手到

亲自去看的时候,还要随时做记录。曾国藩自己就非常重视这一点,他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做记录做得非常好。大家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因为记忆很快就会忘记了。随身带一个小册子,随时记,需要用的时候可以随时翻,这样不容易出错,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5)口到

虽说不能随便说话,应该慎言,但是该说的话却是一个字都不能少,有时候你少讲一句话、少说一个字,就可能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因为语言是无限的,它本身的意义无限,人对它的理解也无限,所以如果该说的话你不说,或者不说清楚,那就可能导致麻烦不断,后患无穷。

如果他经得起你前面这些严格的考查,又真的很忠义,你就可以提拔或者向上推荐他,肯定不会有问题。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现在有人要大力提拔你,甚至破格提拔,你敢不敢接受?我们已经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当他要破格提拔你的时候,就是准备把你送到监狱里去了。当他很信任你的时候,就会开始让你帮他做坏事了,而你还觉得很荣幸,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进监狱。所以当有人要破格提拔你的时候,要赶快看这个提拔你的人是谁。有些人赏识你,你可以接受,但是有些人赏识你,你还是赶快溜为妙,千万不能一有机会就一定把握。

曾国藩是把人才安放在适当的位置,必要的时候还要加以合理扶植,要适当满足他们升迁的需求。但是现在呢?很多人恰恰不想升迁,有人就跟我说,以前的人都不想退休,巴不得多干几年,现在他想早点退休,每天都在等,都在等到能退休的时候就赶快溜,这是当今社会上一个不太好的现象。

四、勤教:栽培一个人不容易

用闽南话讲,勤教就是牵教,边牵他边教他,边带他边教他。你如果赏识一个人,就不要浪费他,要用心培养他,好好带他,好好教他,帮他把缺点慢慢修正过来,帮助他成长进步,使他能更好地胜任将来的职位。而且你带得越久,对他越了解,你就越能充分发挥他的潜能,他也会更配合你,你们之间就会越来越有默契。

1.勤教四法

(1)教化

前面我说过,现代人只懂得教育,不懂得教化。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教化,只有教育,一天到晚都在谈教育,很少有人能体会到什么叫教化。而且即便是教育,也已经不像真正的教育了。

台湾以前有酒家,现在还是有的,只是名称变了。我第一次上酒家是谁带我去的呢?我爸爸。我记得当时我还对我爸爸说:“我是读师范的,我能去吗?”他说:“我带你去,你就去。”回来的路上我又问他:“你为什么带我来?”他说:“我带你来,是要让你知道社会上有这么一种地方,你要知道该怎么去面对它。如果我不带你来,你自己鬼鬼祟祟地跑来,那更糟糕。”另外,我不抽烟,也是我爸爸的功劳。我爸爸是抽烟的,他每次要抽烟,就叫我给他点烟,那我自然有时候也会跟着抽。可是我一抽,就觉得“哇,怎么这么难抽”,刚开始还不敢说,后来还是忍不住问他:“烟怎么那么难抽?”他说:“你才知道。我就是因为戒不掉才痛苦。”就这一句话,我从此再没抽过烟。这就叫教育。而不像现在,现在很多的教育完全没有智慧,没有艺术,这对于现代人而言其实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除了教育,我们更需要教化。所谓“化”,就是所有人跟你在一起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你潜移默化、无形的影响。你周围的人自己主动去改变自己,而不是你硬性的规定,不是你逼迫他,不是你立下规矩要求他,也不是你要考核他。他跟你久了以后,慢慢变得跟你一样,这就叫“化”。“化”是很难的,要“化”就得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如果只是不断地口头上讲大道理,即便是苦口婆心,也仅仅只是教而已。

人们常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指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他们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人师”则是以自身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所以经师兼人师才谈得上教化学生,也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2)甄别

曾国藩接见过一个人以后,他事后都会做一个记录,就好像我们现在接见完一位客户,就要做客户资料表一样。他见完一个人,回来就会标上一个特定的识别符号。比如凡是打三角形的,就是不能用的;凡是打圆圈的,就表示这个人可以用;凡是打两层圆圈的,就代表这个人非常好;如果是一竖或者一点的,那就是根本不用谈,可以直接打入冷宫,这种人完全不能用。他做这些记录,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脑子一片混乱,对见过的所有人的情况都能心中有数。那么现在我们一般人能这样做吗?不能,因为别人会专门去偷看我们的记录,一旦曝光就可能得罪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