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研究、学习与效仿?因为他实在是我们理想的楷模。
什么叫“理想”?让别人满意的,就叫理想。但是如果有人挑你的毛病,那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因为本来任何事都是见仁见智的。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有人觉得好,就会有人觉得不好,有人认为有价值,就会有人认为这不算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尽量让更多的人满意,但你心里要清楚这个事实,不能过于看重或纠结于这一点。
什么叫“楷模”?楷模就是典范。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好好地探讨一下。
西方人为什么崇拜英雄?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人,那就是上帝;他们有一本共同的规范书,叫作《圣经》。而我们没有,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也找不到两棵一模一样的树,甚至连树叶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谁也不要学谁,因为学不像,而且就算学得很像,也会没有尊严,那你就变成他的奴隶,他的复制品了,毫无意义。我们不崇拜英雄,“你那么好,我还崇拜你,那我不成马屁精了吗?我干吗要给你锦上添花?”
我们比较重视的其实是豪杰,而不是英雄。我们也不认输,为什么不认输?因为我们知道人一认输就什么都完了,那就叫“泄气”。气一泄了以后,你想再把它充实起来就会很难。可以说中华民族就是靠不认输才得以持续绵延的。
我们只能靠典范、靠模仿典范来学习和提升。西方人往往会告诉你,你要学他,而且也会告诉你应该学他什么什么,都会讲得很清楚。而中国人却不是,中国人只会告诉你要把他当典范,至于你要学他什么,每个人可以不一样。其实这也是受《易经》的影响,《易经》就告诉我们,宇宙的一切一切,四个字就讲完了,那就是“大致如此”。大概就是这样,不可能百分之百完全一样,这也是合乎自然的现象。我们模仿典范也只需要做到差不多就好,因为条件不同,环境不同,你不能过于勉强自己完全遵照别人。
有人可能会说,不是要“见贤思齐”吗?见贤思齐的前提是要有同质性,如果没有同质性,最好就不要学。比如一个人很会弹钢琴,你就拼命想跟他看齐,而你根本连五线谱都看不懂,那你就是要累死自己。或者一个人很会打篮球,你就要向他看齐,可是你身高不够,你再跳也跳不了那么高,那你学他就也是要累死自己。如果你打篮球,他也打篮球,他打得比你好,那你向他学习就没问题。所以同质性很重要,异质性太高的,不要勉强自己去学,你就好好做你自己,好好走你自己的路就行了。
(第一节)学曾国藩一生三不朽
曾国藩一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是三不朽的典范。什么是“三不朽”?“三不朽”就是指立德、立功、立言。
我们为什么把立德摆在最前面?一般人总认为立德最难,其实立德最容易。因为你不必做大官,不必有大事业,也不必写书,只需要立德就够了,就能不得了了。其次比较难的是立功,因为你需要有机会,如果没有机会,那么即便你本事再大,也立不了功。最难的还是立言,因为你写书,即便写了一辈子书,你的书能够存留二十年就不错了,很多书都是没过多久就不知道被丢到哪里去了,没有人再会记起。大家应该知道,台湾现在印的书,其实有80%最后都在切纸厂被切掉了,你不要以为大部分书都很畅销,没有那回事,所以立言也是高度困难的。可是曾国藩却三样都做到了。
一、立德:晚节得以保全
曾国藩最了不起的是他能功成身退,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一般人一旦有了权力以后,都想一直做到死,其实这是对自己很不利的事情,可是真正要放弃却很难,刚开始都会说“我做到某个层次就怎么怎么样”,可是真到了那个时候,他就不会信守承诺了,就想一直做下去才好。就算有任期制也没有用,他也还是要继续干预。所以有的是明的“太上皇”,有的是暗的“太上皇”,有的更有意思,是自己认为自己是“太上皇”,你说可笑不可笑。
曾国藩能做到保持晚节,其实晚节不保是很不幸的事情,但是晚节又很容易不保。有一句话叫“老来入花丛”,那就是典型的晚节不保。
台大有位教授,他写了一本书很畅销,然后书店老板就请他吃饭,“你这本书让我赚了不少钱,我请你吃饭,以表我的敬意”。吃完饭书店老板又说:“我们去舞厅吧。”这位教授马上说:“这怎么行?我是教授,怎么可以进舞厅?”书店老板就说:“你就去一次有什么关系,下次不去了,不要说你不去,我也不去了。”教授一听,“就一次?可以,只有一次”。然后过了一个星期,就变成这位教授打电话给那位书店老板:“我请你吃饭,吃完去舞厅。”“你不是说不能去吗?”“一次,就这一次。”然后一次加一次,又一次,再一次,最后把所有的版税都花光了,把房契也拿出来当掉了,这就是晚节不保。
二、立功:开创中兴大业
曾国藩是清朝的中兴大臣,对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大家都公认的,这些也都可以算是他的功绩。清朝那时候实际上已经快速地在没落了,他带领一帮人才把它振兴起来,成就是很辉煌的,虽然这个振兴也只是暂时的,但是最起码让清朝又能再多撑一段时间。那时候他的势力之大,大家对他的尊敬,以及后来世人的评价,都表示他的确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三、立言:家书广为流传
说到立言,曾国藩所著书籍中流传最广、声名最着的可以说就是他的家书。但是大家是否想过,有谁写家信会让所有人都知道的呢?所以也不排除他借家书来向皇帝表明心意的可能。如果这条推测真的成立,那就不得不说曾国藩这招很是高明。中国人是没有秘密的,曾国藩写信给他弟弟,写信给其他任何人,都会有人传,然后就会有人密报至朝廷。皇帝听了以后就会比较宽心,就会心想他还会讲这样的话,应该不至于会叛乱。另外,他还有一本书,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挺经》,一直流传至今,而且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依旧非常适用。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冰鉴》也是出自他之手。
(第二节)学曾国藩做千古完人
一、德才兼备,文武双全
有一位史学家叫郭斌和,他曾对曾国藩作出极高的评价。他对曾国藩的第一句评语是“才德俱备,文武兼资”。这是很难得的,因为一般能文的人多半不能武,能武的人则多半不能文,很少有人二者皆能的,而且文武本身就是很难兼备的。他还很具体地分析了曾国藩的特点,我们一起来好好体会、领略一下。
二、有宗教家的信仰
第二句话是“有宗教家之信仰,而无其迷妄”。这个“迷妄”是宗教家要特别小心的,一个人一头栽进某一件事物中后,往往就会觉得里面的东西样样都是对的。我们举佛教为例,因为它跟我们的内心最接近。佛教本身最要紧的就是没有分别心,可是台湾所有的宗教,包括佛教在内却都在说“别人的都是邪教,只有我的是正的”。这很明显就是不对的,你怎么可以有分别心呢?
作为一个宗教家,千万要记住,你可以说你的教义怎么好,但你千万不能去妄批别的宗教不好。但是现在各个宗教都很难做到这一点,道教说佛教不好,佛教说道教不好,基督教说其他教都不好。我很客观地讲,排他性最强的是基督教,佛教反而比较宽容,应该算是比较宽缓的,但是各个门派之间仍旧存在彼此否定的现象。这就叫“迷妄”,迷惑而不切实际。曾国藩就有自己很坚定的信仰,但却没有这种“迷妄”。
三、有道德家的笃实
第三句话是“有道德家之笃实,而无其迂腐”。一般人讲道德,多半会流于迂腐。什么叫“迂腐”?迂腐就是守旧,不随着时代而改变,即便不合理的事情,也还要坚持。所以我一直不太赞成用“孝顺”这两个字。中国有“孝道”,有“孝心”,有“孝敬”,什么时候冒出一个“孝顺”来?我就不清楚了。如果你爸爸叫你做坏事,你也要顺他吗?你也要听他的吗?有的妈妈还告诉儿子:“隔壁家在盖房子,那里砖头一大堆,我们家刚好缺三块,你去拿,但是你不要一下子就拿三块,那样人家会看到,你一次拿一块回来就好。”还有的妈妈看到公共汽车来了,就把雨伞给儿子:“儿子,你拿伞上去多占个位置,先不要管我,我马上就来。”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事。那么作为子女,这些话你要不要听呢?听了之后还算孝子吗?而这种孝子又有什么用呢?
顺是很可怕的事情,但是不顺就是叛逆了。所以如果懂《易经》,你就会知道,站在不顺的立场来顺,才会顺得合理。千万不要盲从,盲从是很可怕的。爸爸的话如果是对的,那我就没有理由不听他的;爸爸的话如果是不合理的,我也不能当面顶撞,不做就是了,说不定他是说给别人听的,过去就过去了,或者说不定他是考验我的,他叫我去拿别人的东西,就是要看我到底会不会拿”。所以一定要有这种警觉性,自己要有独立清醒的判断,绝对不能说父母教什么,你就都听,就盲从。
因此为什么道德总是会让大家怀疑而不相信?因为道德家很容易唱高调,只会讲好听的,自己却做不到,而且一味守旧,哪怕不合时宜、不合情理,也要坚持固有的观念或做法,这就叫迂腐。
四、有艺术家的文采
第四句话是“有艺术家之文采,而无其浮华”。其实我用“可怜”这两个字来形容艺术家,应该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当你把全世界比较有名的艺术馆都看完以后,一定会有一种感觉,艺术家真的是走投无路了。你说你画得很像,人家画得比你更像;你说你画得不像,人家画得比你还不像;你说你什么都不画,可以到纽约去看,一块大白布早已经挂在那里。凡是你能想到的,人家都已经做了,那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所以既然不能画,有人干脆就拿墨来泼,就开始乱来,搞得乌七八糟不像样,还美其名曰“创新”。虽然还真泼出一派来了,但后面的人再要学,就学不像了。再来说音乐,老实讲,真正能靠音乐吃饭的人不多。大家想想看,一个大合唱团、大乐队那么多人,要维持其运转需要多少费用?所以我们真的要特别疼惜艺术家,我很少用“疼惜”这两个字,因为他们确实是有很大的抱负才会走上这条路的,否则的话,如果只是为生活,我想大概很多人不会走这条路。
很多艺术家都挖空心思要推陈出新,其实这种思路和方向是有问题的。一幅画、一首曲子是否能够传世,不是像不像、画得好不好的问题,也不是用什么乐器、加入什么元素的问题,其关键是它有没有灵气。没有灵气的东西是不可能传世的。古董也要看有没有灵气,作品也是看它有没有灵气。一个人活着也是看有没有灵气,没有灵气,那就是一条肠子到底,那就不会有大作为。“浮华”就是豪华而空洞不实,这是艺术家尤其要避免的,很多艺术家往往沉溺于艺术技巧或艺术语言的表达,过于追求华丽外表,哗众取宠,而内里却空洞无物,苍白无力,没有灵气,这种作品肯定难以打动人心,也不会具有持久生命力。
五、有哲学家的深思
第五句话是“有哲学家之深思,而无其凿空”。什么叫“凿空”?就是立论无据,流于空谈。每次选举,你去问基督徒也好,问佛教徒也好,你问他们谁会赢,他们都会告诉你:“我们宗教不干预政治。”其实他们不是不讲,而是不敢讲,要是万一说错了怎么办?给一般老百姓算错的问题还不大,一旦涉及政治,凭空乱说的后果就会很严重。而每年去抽签看国运,抽出来的也总会不一样,所以也会让人不知道该信哪个才好。
一般人则更是如此,现代人越来越强调独立自主性,越来越强调独立思考,但是往往喝了一点墨水,就像干瘪的麦穗一般高昂起头来高谈阔论,凭空说大话,殊不知自己所言脱离实际、空洞无物,其人更如井底青蛙般浅陋无知。
六、有科学家的条理
第六句话是“有科学家之条理,而无其支离”。科学最要命的就是破碎到无法整合,这也可以说是科学存在的最大、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对于一个问题,你很难找到固定的答案,各种学说盛行,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各自也有各自的道理,显得支离破碎,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让人莫衷一是,痛苦万分。
七、有政治家的手腕
第七句话是“有政治家之手腕,而无其权诈”。你如果把“权谋”变成“诈术”,那后果就会很严重。“权谋”绝不等于“权诈”。你可以变化无穷,可以出其不意,可以尽情使用各种谋略,但绝不能存心耍诈,那就既违反了你立人的根本原则,也违反了道德,而无德者从长远来看,通常都是不可能取得长久成功的。
八、有军事家的韬略
第八句话是“有军事家之韬略,而无其残忍”。老实讲,军事家往往到最后都会认为战争就是要杀人,所以慢慢地就会有一点残忍的倾向,会变得很凶狠,很恶毒。这往往不是他生性如此,而是因为长期在那种环境和氛围中受熏陶,已经形成习惯了。所以对于大多数军事家而言,他们自己就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调整,去改变,以回归自己的善良、温和本性。但不管怎样,军事家的战略意识、远见以及胆识,等等,还是很值得我们一般人学习的,只是要坚决抵制其残忍倾向。
(第三节)学曾国藩百炼终成钢
曾国藩为什么能把他成功的基础打得那么稳、那么牢,一定有他的原因,不可能没有原因。任何事情一定有它成就的因缘。根据我对曾国藩的了解与研究,我认为以下三点非常重要。
一、良师益友,遍结同人
在必要的时候,总是会有良师益友及时出现,适时地提醒他。人有时候是需要有人来点醒的。所以我们常常说“点他一下”“请多多指点”这类话,因为当局者往往是很迷糊的。这不是谁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人看自己的事情经常看不清楚,而看别人的事情反而看得很明白。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一生中最好有几个好的老师,好的朋友能及时地给自己一些提醒。
唐鉴当初劝他出山,“眼下洪杨作乱,三湘正遭涂炭。南望家山,不胜悲念……”。郭嵩焘也说:“难得而易失者,时也。顺时而动……”而张亮基、罗泽南更了不起,张亮基自愿交出领导权,罗泽南则大方地把自己手中的一千名团勇,也就是打仗的人,交给曾国藩。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拱手让给别人,一般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左宗棠更是咄咄逼人,痛骂得他无地自容,这就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他“下猛药”,否则是叫不醒他的。
除了良师益友的帮助,曾国藩自己还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之士。因为他知道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的能力绝对赶不上集体的力量,所以一定要有人帮忙,才能做大事。比如当时非常有名的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都是湘军的主要人物,他们都是由曾国藩大力提拔,后来成为封疆大臣,真正的国之栋梁的。胡林翼甚至还超越了他,比他的职位还要高,可是他也不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