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的启示
1824500000025

第25章 学曾国藩到底学什么(2)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因为他有足够的雅量。他在这方面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第一,要能听真话,可以容纳不同的意见,不自以为是,不固执己见。这对一般人来讲,可能还相对比较容易,但对一个有权有势的人而言,却是高度困难的。我问大家,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是最早退化的?耳朵,而不是很多人所以为的脚。人一出生,耳朵就开始退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对别人的话越来越听不进去,所以越老越固执。因为我们会以为自己有了经验,别人才刚开口,自己就会赶紧说:“不用讲了,我都知道,你其实根本不懂。”所以我建议年纪大的人都开放一点,多听听别人的话有什么关系呢?不要太性急,要平和一点,包容一点。

第二,要能与胜过自己的人相处,并向他们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以求不断长进。要做到这点也是很难的。曾国藩是不太懂谋略的人,大家不要以为他自己很会指挥,很会打仗。他打胜仗都是听谁的话?听胡林翼的话。胡林翼很会出点子。但是关键在于他作为一个领导者,他能听进去属下的话,大家都认为这样好,他就说“好,就这样办”。所以其实当领导的人不一定要样样精通,你只要协调能力高,会用人,并能真正用人,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就可以当好领导。而更为可贵的是,他还能放下身段,虚心向所有具备胜过自己的优势的人请教学习,这就是“不耻下问”。他只求自己获得实实在在的长进,而不在乎一般人所在乎的面子与虚名。

第三,要能扩大舞台,使大家都乐于共事。其实刚开始他也不太推荐人,认为推荐人就要负责任,何必给自己找麻烦,后来还是别人劝他,他才慢慢转变观念。把舞台扩大,用我们现在很流行的话说,就是“把饼做大”。让更多人有机会在这个舞台上和他共同做事情,同时还要让大家很乐意一起共事,这就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领导人的人格魅力,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等。但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么做不是出于功利考虑,而是从人的价值实现角度出发。也就是说,之所以不断扩大舞台,壮大队伍,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主要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只是为大家提供正当方便的晋升途径,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本来也是在上者的责任与义务。

二、刚柔相济,外圆内方

曾国藩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他很出色地做到了刚柔相配合。他告诉我们,为公办事的时候,一定要刚健倔强。曾国藩自幼受家训影响,“做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什么叫“刚”?“刚”就是倔强的意思。老实讲,曾国藩本来脾气也是不好的,他也很有个性,可他却能做到坚忍,这就证明他的意志力是很强的,“遇到任何挫折,我都坚忍不拔,我一定要突破它”。

他打仗的时候,皇帝会经常隔空指挥,叫他这样,叫他那样。那他有没有听话?他没有完全听话,这也就是说曾国藩并不是愚忠之人。前面提到他正带兵攻打安庆的时候,太平军把江浙一带全控制住了,咸丰皇帝让他撤出安庆,先把江浙收回,他就据理力争,最后终于使朝廷改变旨令。

这就告诉我们,为公办事,你该强硬的时候就要强硬,你该不听话的时候就是要不听话,你该坚持的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可是为私呢?争名夺利的时候,你就要谦让柔顺。为公要倔强,为私就要让,要柔,要退,要顺,要不与人争,不邀功。“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为人尽量谦虚谨慎,礼让低调,才不致处处树敌,才能不仅在官场如鱼得水,更能获时人尊重、世人敬仰。

适当的时候保持刚健,确实是必要的,但是千万记住,不可刚愎自用,刚健与刚愎自用完全是两回事。在京城的时候他刚得过火,因此遭受了很多挫折,才渐渐悟到“过刚易折”,那样自己受的伤害会很大,所以他就慢慢把刚转化成为刚健的意志。意志的确要刚,但是方法要柔,这叫“内方外圆”。一个人一定要内方外圆,“里面”方方正正,但是“外面”要做到随机应变,这样你才能够应付所有外来的变数。

58岁的时候,曾国藩当上了武英殿大学士,要知道,那是非常有社会地位的官职。他的儿子曾纪鸿当时考中秀才后,几次考进士都没有考取。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说,曾国藩其实完全可以利用他的势力,可以去走后门,可是曾国藩没有。他写信告诫纪鸿:“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让纪鸿考试之前不可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不可以送条子请人帮忙。其实当时很多人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曾国藩告诉他儿子,“这是你进入社会的开始,你一定要自重,否则的话,别人就会看不起你”。纪鸿没有考中进士,曾国藩就把他接到自己身边,亲自教他,坚持不走后门。

我想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好好反省的。我们现在很多人走后门,总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但到最后,总是闹到所有人都知道。我对中国人研究了很久,我可以讲,中国社会是一个完全没有秘密的社会。什么事情最后都会让大家全知道。中国人一开口总是说:“你不要告诉别人。”对方马上会说:“我跟别人讲什么。”然后出去之后立刻告诉别人,这才叫中国人。他心里会想:“你叫我不要告诉别人,我就听你的?我要不要讲是我的事情。”

而且中国人都有一个非说不可的人。我跟你讲一件事情,你说“我绝对不告诉别人”。那你后来是不是故意要违背自己的承诺?不是,而是你回去碰到老婆,就会想:“别人都不应该知道,老婆应不应该知道?如果我连老婆都不说,将来暴露出来,老婆一问我事前是否知道,那我就完了,从此就信用破产了。”所以你就下定决心,任何人都不可以说,但是老婆一定要说。然后告诉老婆不要告诉别人,这是天大的机密。老婆说:“你说这话太过分了,我什么时候泄露过机密?”可是她一安静下来,就又开始想:“什么人都不应该知道,要不要让妈妈知道?”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告诉不可,不告诉他将来会闯祸的人。中国人是全世界对机密的传播最感兴趣的人,你越跟他说不要说,他越蠢蠢欲动,越是不说不行。

我觉得这其实是老天对中国人的好,因为这样就让机密永远无法存在,那就会让人不太敢做坏事了。中国是一个全民制衡的民族,因此我们不要有形式上的制衡。西方是要有形式上的制衡。可我们中国人呢?如果你当官,有人专门制衡你,你高不高兴?“这就表示你根本不相信我,你不相信我,那我干吗还对你守信用?”因此闽南语有句话叫“严官府出厚贼”,你管得越严,他花样越多,你不管他,他反而还没那么多事。所以我们现在的很多思路,很多做法,实际上都并不适合中国人的本性,因为很多思路大多是从外国搬过来的东西。

一般人都会做的事情,曾国藩当然也可以做,他可以说:“没办法,风气就是这样,大家都这样做,我如果不这样做,我儿子就会吃亏。”可是他始终坚持,吃亏就吃亏。所以其实当曾国藩的弟弟、儿子都是很吃亏的,因为他管得非常严,要求也异常严格。

那曾国藩是不是老好人?绝对不是。他认为“谨于小而反忽于大,且有谨其所不必谨者”。一个人如果对小事情就很谨慎的话,对大事情反而容易忽略掉,而且不该谨慎的也谨慎,什么事都谨慎,那最后就会慢慢发展到只求苟安,没有过错就行,而不求振作有为的地步。我们常说“抓大放小”,就是应该这样才对,大事情抓紧了,小事情马虎一点,其实没有关系。你如果样样都计较,那就没有人能够跟你配合了,别人最后就会只求保平安,只想着“多做多错,我何必呢?”了,那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就没有人才了。可见曾国藩自始至终都是在替国家着想,而不是替他们家族,更不是替他个人谋取利益或好处。

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1.准备好了再居高位

曾国藩怎么就能获得这些成就?我们都知道他出身农家,中了进士以后,他的官运也不亨通,在清贵的翰林院待了九年。所谓“清贵”,就是名望很高,但很清贫。大家想想看,假如你中了进士,你是喜欢被派到地方上去,还是喜欢留在宫廷?留在中央还是去地方?其实各有利弊。你到地方,虽然没有留在中央那么光鲜,但是天高皇帝远,就更容易有所作为;你在中央,表面看似很风光,可是你顶多能做做参谋,出出意见,根本没有实际的工作可以做。

曾国藩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九年,这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在那里只有升迁,但是没有实权。一般人往往耐不住,或者觉得怀才不遇,或者跃跃欲试,浮躁不安。曾国藩却没有,他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他知道如果一个人还没有准备好,就得到机会居高位其实是非常不幸的,因为这样最后会害己害人。因此他利用这段时间不断反省自己,踏踏实实地学习提高,在品性陶冶、意志锻炼和学问精进上,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根基。

2.写有恒箴要求自己

28岁中进士的时候,曾国藩就写了一个有恒箴:“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以前我所喜欢的事情,过一段时间才知道全错了;把故有的东西抛弃掉,新的就马上来了。这听起来好像是求新求变,其实不是求新求变。现在大家都不断地在讲创新,讲求新求变,我认为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会让下一代感觉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就是不好的,就会让他们进一步产生喜新厌旧的习惯,一味地鼓吹求新求变会害死我们的子孙。因此我认为“创新”应该改成“创意”,改成“创善”。“创新”这个词是外来词,但其实它的原意本来就不是创新,而是说我们要做得比以前更好,这跟新旧没有关系。

他改名国藩,决心以恒的功夫来自我要求,“凡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这就是他自己下定的决心,然后遵照此走下去,他才得以慢慢地把自己的命运改掉。

我为什么断定说曾国藩读《易经》读得很通,因为他三番两次地提到《易经》。“读易,明白孔子推崇恒卦。”孔子一生提倡道德,他也反复提到过恒卦,“恒,德之固也”“恒,杂而不厌”“恒以一德”。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是一回事,能不能持久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后者才是关键,长期坚持“恒”,才能使道德稳固。你说你不害人,但是你能够维持几天呢?你不知道,因为说不定你明天就害人了。所以你能够持久,才是真正有那种修养。“我不贪财,是因为钱太少了,钱多我就贪了。”现在有太多人是这样,别人说“我给你一百”,他就会说“一百算什么,谁稀罕?不要”。更有甚者,“你给我一百,好,我收下,我拿去交给警察,这样我可以被人家表扬”,这就叫你丢我捡,双方合作演一出戏,然后得到表扬。这是非常没意思的事,假仁假义,迟早是会被戳穿的。

“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间,彼此相感互通,当然很好,但若不能恒久不变,社会怎能安定,家庭怎能和谐?”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社会安不安定,能不能进步,最要紧的是什么?是婚姻,是夫妇这一伦是否错乱。结婚千万不要当儿戏。

我结婚那天,最后弄到没有吃饭,要知道我这个人是从小就要按时吃饭的,不吃饭就会很难过,所以当时我脸色就不大好看。我爸爸一看到我这样就问:“怎么了?今天怎么不高兴呢?是你结婚啊。”我说:“我肚子饿。”他说:“我告诉你,那是我故意的。”我说:“为什么?”他说:“我就是要告诉你,结婚不是那么容易的,结一次就够了。”一听这话,我肯定就再也不想结婚了。

可是现在结婚,新郎要出来讲话,新娘也要出来讲话,玩这玩那,五花八门,闹成一团,非常有意思,所以有人就还想再来一次。我们现在真的是不了解古人的用心良苦。为什么以前中国人结婚都是父母的事,而不是当事人的事?因为父母就是要利用结婚这个机会把下一代推荐给亲戚朋友,给大家留下好的印象,这对孩子将来是会有帮助的。

家庭破裂是我们现在社会最大的乱源,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历代的伟人,大部分都是单亲家庭产生的,他们就做得很好。单亲家庭的家长如果心想“我要对孩子负起更大的责任”,这样就对了;如果灰心丧气地觉得做什么都没用,没有办法,那就真的完了。无论如何都不能说不行,说不行是没用的。那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已经离婚了,就不要再提从前的事情。其次,应该告诉孩子,“你爸爸因为有事情到国外去了,他在忙,我们等以后再跟他见面”。你如果恶狠狠地说“你爸爸是死鬼”,那小孩肯定就会受到创伤,你不停地抱怨,就会导致孩子的爱情观不正确,将来他会对爱情感到恐惧。所以你这其实是在伤害他,那他还怎么能成为正常的人?

既然发生了,你就要正面地应对它,你要付出更多来弥补孩子所受的创伤。你要告诉他“这件事情是偶然发生的,不是必然的,天下好男人好女人多得很”,你要健全孩子的心态。千万不要拿单亲家庭作借口,对孩子也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父母无论如何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关于家庭教育问题,其实有一个观念最重要,那就是,夫妇是什么?在卧室里面才是夫妇,出了卧室就不是夫妇了,就要么是别人的父母,要么是别人的子弟。

所以我们看了曾国藩说的这些话,应该有个正确认识,道理永远是对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是你的方式、方法是可以调整的,你仍旧要贯彻自己应该走的路。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恒呢?“刚上柔下,各得其位。上下一致,完成任务”,这才是致恒之道。

这是恒卦,下面是风,上面是雷,叫作雷风恒。上面是长男,下面是长女,这就可以看出,《易经》其实已经很明确地说了,一定要男人追女人才行,如果一个男人在追求你的时候连一顿饭都要“你出一半钱,我出一半钱”,那你就不要跟这个人一起吃饭了。这个卦的前面一卦是女的在上,男的在下,但是结了婚以后,就变为现在的男的在上,女的在下,这个秩序都摆得很清楚。记住,看卦一定要从下往上看。

你如果很柔弱,那你固执是没有用的。你合理地刚直,才不会让自己后悔。可是当你不正直的时候,就一定会遭受耻辱。《易经》讲这些都讲得非常清楚,到底你该怎么办,你要自己去琢磨。上面是“不当,无所得,盲从招祸,妄动,急动,无成”。《易经》往往用非常简单的几句话提示你,可是这些话分析起来却是变化无穷的。其实我们要想一次把它讲通是很难的,比如上图中的三爻和上爻,二爻和五爻,初爻和四爻,都是一刚一柔,都是相应的,单单这个相应的变化就值得我们好好去体会。

3.没有什么不可改变

“余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后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

曾国藩30岁以前最喜欢抽烟,可以说手不离烟,甚至可以说片刻不离,后来立志要戒烟,到现在也再没抽过。这就说明习惯是可以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