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福德是北美的一个边境市镇,离休伦100多里,与加拿大的萨尼亚市隔水相望。
去那里工作,意味着爱迪生就要离开家独立生活了。早上一起床,爱迪生就开始整理实验器材,把他们分别装在几个大箱子里面。妈妈一边帮助儿子收拾衣物,一边嘱咐他生活上的事情,可是爱迪生没有兴趣听妈妈的唠叨。
“妈妈,爱迪生研究所搬家了!”爱迪生只在意他的实验室。
妈妈看着自信的阿尔瓦,这个才16岁的少年,已经过早经历了人生的历练和磨难,可是他还是那样向上、有生气。可见,他是个强者,南希女士似乎从阿尔瓦身上看见了未来辉煌的前程。
当爱迪生大包小裹的出现在斯特拉福德枢纽站的时候,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他。
他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报童出身的电报员,这些年因惹事出名;他的箱子重重的,一定装满了那些帮他惹事的实验器皿;他惹事的代价不小,不但妨碍了别人,还把自己弄成了聋子……可麦肯齐先生偏偏说这是个出色的电报员!
起初,同事都不服气,处处小看爱迪生。可是随着爱迪生开展工作,他们却不得不平等看待这个年轻的同事了,特别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他们不得不钦佩这位年轻发报员的智慧。
1864年的冬天特别冷,位于休伦港和加拿大萨尼亚市之间的大湖封冻了,湖面的船只不得不停止航行。两岸的人们无法通航,给互相往来带来的麻烦,好在还可以互发电报联系。所以最初的几天,爱迪生和同事们忙坏了,他们的业务比平时增加了数倍。直到有一天一个最坏的消息传来了:湖底的电缆被冰块切断了!
人们陷入无奈的烦恼之中。中断了电报联络,人们还是第一次发现,他们已经对电报这种通讯方式产生了依赖。他们已经离不开它了,特别是交通阻断的时候。
电报所的人都没有事情做了,电报员们整天靠喝酒、聊天度日。爱迪生却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冥思苦想。他觉得有一个好办法在前面等着他,他的思考不能停下来。
那天,爱迪生突然对大家说:“有办法了!我能让两个城市恢复电报联系!”
人们扭头瞅了瞅这个还是个孩子的电报员,没把他放在眼里,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
“听我说,这个办法肯定行。”爱迪生认真的说。
大家便安静下来,给他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有人则是想看他继续出丑。
“先给我一辆火车头和一个司机吧。然后看我的。”
人们不明白,什么时候火车头变成了电报设备、火车司机可以顶替电报员了。
“好吧。我们看你怎样与对岸联系。”
铁路局的人想看看这个大男孩究竟要干什么,反正现在也无事可做,让他试试吧。
爱迪生便来到湖边一个路段,那里停着一辆机车。已经有些人等在那里看热闹了。
爱迪生自信的地爬上机车,“我只是想试试,但愿他们能注意到我……”
然后,爱迪生拉响了汽笛,“呜呜,呜,呜呜呜,呜……”
在场的人们都不知道这个孩子玩的是什么,都很失望,觉得被他的恶作剧愚弄了。
“我们可能上当了!”“狠狠揍他一顿吧!”
这时,在场的电报员突然听出来了,爱迪生正在用笛声向对岸发送摩尔斯电码。
“喂,大家别生气,他在发送电码!”同事不禁连竖大拇指,表示对爱迪生的佩服。
人们将信将疑,静观事态发展。
很快,对岸萨尼亚市的人们也注意到从对岸传来的有节奏的汽笛声。他们不明白那边的美国人在玩什么把戏。人们用很奇怪的心态听着、议论着对岸的汽笛声。
“难道是什么节日?”
“是个恶作剧吧?这伙美国人,真有意思。”
碰巧,萨尼亚市一个电报员也到湖边散步。电报通讯中断了,他无所事事的。见人们都望着对岸的休伦方向,很好奇,便走过去打听发生了什么事情。
“对岸的美国人可能闷得发疯了,玩上汽笛了。你听……”一个老人对他说。
他便侧耳细听,马上他以电报的职业敏感发现了汽笛的规律:这分明是摩尔斯电码啊!
他觉得很有意思,马上进行翻译。
你好,萨尼亚市的人们,我是电报员爱迪生……
“上帝啊!他们在给我们发电报!”他大声告诉人们。
然后,他也跑到湖边一的火车上面拉响汽笛,把摩尔斯电码发送回去:“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休伦这边的人们也听见了来自对岸的汽笛声,爱迪生马上让他的火车安静下来,认真记下对方发来的电码,并迅速译出来:爱迪生先生,我代表萨尼亚市的市民向您的智慧表示敬意。
“上帝!他们收到了,回复我们啦!”
人们欢呼起来,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是真的。爱迪生自豪地从机车里出来时,人们把他举起来扔带天上,接住,再扔到天上,“你是个天才!”
就这样,用汽笛发送电码,两个城市恢复了电报通讯。
大干线铁路公司的总经理听说爱迪生用汽笛发送电码成功,对他很是钦佩,就正式让他做斯特拉福特枢纽站的电报员,专门接受夜里来的电文,每月可以得到25美员的工资。
从此,爱迪生成为一位专业的电报员,这个职业,也成为爱迪生青年时代谋生的主要手段。由此,他告别了自己的少年时代,走进了青年时代,爱迪生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向他招手了……
爱迪生一生受到过几次大的打击,可是他从未向命运低头,一直坚守着儿童时代树立的信念,使自己一次次走出困境,踏上新的旅途。也为他最终走上科学发明的道路,做好了意志品质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