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李唐一枝独秀,李落众花齐放7
李花朵朵飞,居然三杰踞关中——预言李希烈祸乱
《推背图》第八象 辛未
谶曰
欃枪血中土 破贼还为贼
朵朵李花飞 帝曰迁大吉
颂曰
天子蒙尘马首东
居然三杰踞关中
孤军一注安社稷
内外能收手臂功
藩镇,在一部中国通史上,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题目。它不过是唐朝中末期盘踞在今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几个闹独立、搞山头的小军区而已。没想到它发展到最后竟成了颠覆一个王朝的因素,而这一切皆与那场改变大唐命运的安史之乱有关。
安史之乱虽然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终,但朝廷并没有力量彻底将这些势力消灭。肃宗与代宗两位皇帝,为了稳定社会、安定人心,顺势将那些投降的叛军将领任命为节度使,由其分统原来安禄山与史思明所占之地。这样藩镇割据的局面就一步步形成了。
唐朝此举,无异于养虎为患。藩镇就像一只受伤的老虎,打不得,杀不得,最后反过来咬你一口。这些藩镇之间互相声援,不供贡赋,不受更代,得意时称王称帝,纠纷时互相残杀。甚至他们的部下也经常起哄,赶走一个头头,拥立另一个头头。朝廷对此无可奈何,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任由它们折腾。李唐的权威,随着藩镇势力的不断壮大,一点点地坠落,到最后仿佛已经低到尘埃里了。
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说:“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该地区用人大权,亦在节度使之掌握,于是便形成‘藩镇’。而且唐代边疆节度使逐渐擢用武人,于是形成一种军人割据。本意在中央集权,而演变所极,却成为尾大不掉。”它就像是唐王朝后期统治的一个不定炸弹,随时都有可以爆发,引发第二场“安史之乱”。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即位的、代宗37岁的太子李适,自然也明白藩镇之害。面对已经形成的“天下尽裂于方镇”的局面,这位怀着雄心壮志、带着满腔热忱的唐德宗,以光复大唐为目标,将注意力放在了削藩上。
即位第二年,德宗便派出11位黜陟使分巡天下。河北黜陟使发现魏博节度使田悦领兵7万余人,便下令裁军,一下子裁掉了4万多人。次年,河北成德镇节度使节宝臣辞世,其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节度使之位,德宗一口回绝了其请求。四方的节度使至此都明白了这位新君的意图——削藩。
黄仁宇先生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说:“中枢企图削平各藩镇的计划不容易生效,是由于皇朝本身没有兵力对付,只能借此削彼,让各藩镇看清他们除非联合抗命,否则只有被各个击破。于是他们互相提倡‘合纵’和‘连横’的政略和战略,以对付长安的皇室。”
事情确实如黄仁宇先生所说的那样,受到削藩威胁的节度使们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开始暗中联合,准备对抗朝廷。此时联合的主要力量有,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充满壮志豪情的德宗,自然也不甘示弱,调来万余人进行武力削藩。
初时成果颇丰:淄青、魏博兵败徐州彭城,李惟岳被其部将所杀。就在朝廷军队连连取胜之时,由于德宗赏罚不均,再加上借藩镇之力打藩镇,引发了诸多的不满,一些本为削藩的藩镇力量竟纷纷倒向了叛军一边。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十一月,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次年,奉命前去平叛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联合“四镇”反叛,自称建兴王。战火一下子从河北蔓延到了河南,整个中原地区都卷入了战争之中,亦即《推背图》中所谓的“欃枪血中土”。
但还不止是这样,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月,前往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不仅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赐,还被迫以糙米和素菜果腹。群情激昂的士兵们哗变,攻入京师长安,这就是著名的“泾师之变”。叛军攻入,德宗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迁大吉”。于是,他和父亲代宗一样“天子蒙尘马首东”,仓皇逃出长安,避难奉天。占领长安的叛军拥立朱滔的兄长、原泾原主帅朱泚为王,自称“大秦帝”,年号应天,与其他叛乱势力联合攻打奉天。
危难中,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5万大军前来勤王,成功击退叛军。但是面对这个救驾在功的李怀光,德宗再次犯了赏罚不均的错误,他不仅没有对李怀光以礼相待,反而听信谗言对李怀光避而不见,只是发出一道诏令命其前往收复长安。
心怀不满的李怀光也揭竿而起,成了叛军的一支,真可谓是“破贼还为贼”了。身处奉天的德宗被迫再次逃亡,躲到山南西道的梁州。至此,李希烈、朱泚、李怀光便成了“居然三杰踞关中”的“三杰”,事实上,当时颇具实力的叛将远远不止此三人,因而“三杰”之说并不准确。
或许是大唐命不该绝,被迫一再逃亡的德宗,终于迎来救星——神策军大将李晟。这位神策大将军就像是所有叛军的克星一般,仅用三天时间就收复了京师长安,慌不择路的朱泚被部将所杀,德宗重返长安,结束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卢龙节度使朱滔在王武俊和泽潞节度使李抱真的攻击下败退,不久便因病离世;被浑瑊、马燧和韩游环等诸军围攻的李怀光,兵败自杀;剩下的李希烈接连兵败,被其部将陈仙奇杀死,叛军投降。
一场闹得人仰马翻的藩镇之祸,在李晟、王武俊、泽潞、浑瑊等人的努力下,终于告一段落,虽未如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说的“孤军一注”那般传奇,也确实达到了暂时“安社稷”的效果。
经此一役,德宗初即位时削藩的锐气已经被挫得烟消云散了,转而对藩镇采取了“自经忧患,服为姑息”的态度,使登基以来于削藩问题上收获的大好形势和良好机遇,也随之转瞬即逝了。藩镇仍一如既往地割据一方,称王称霸,遂成积重难返之势。
此后一百多年的大唐王朝,一直笼罩在中央和地方拉锯战的阴影之中。双方的力量虽间或有消长起伏,但李唐王室从来没有能够消灭,甚至是控制藩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曾经有功于朝廷之人,一点点地把曾经繁盛的李氏琉璃乾坤挖空。此时的大唐,再回不到曾经的“壮年”时代了,唯有随着时间的脚步,佝偻着身子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地前行,至于哪里是终点,李家的君王们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人物纪:
李晟
李晟,字良器,十八岁投至名将王忠嗣帐下,因武艺不凡,得“万人敌”之绰号。安史之乱以后,李晟多次率兵击退吐蕃的进攻。唐德宗即位后,藩镇叛乱,多亏李晟于危亡时刻率军反攻,才得以收复长安。李晟于大唐而言,多次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成为与郭子仪、李光弼齐名的大唐中兴名将,后因功高震主而被唐德宗解除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