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李唐一枝独秀,李落众花齐放12
一只郭雀踏破足,飞来飞去终有止——预言郭威临天下
《推背图》第十三象 丙子
谶曰
汉水竭 雀高飞
飞来飞去何所止
高山不及城郭低
颂曰
百个雀儿水上飞
九十九个过山西
唯有一个踏破足
高栖独自理毛衣
滔滔的洪水奔腾不已,上面飞雀拼命地挣扎着想要逃离被吞没的命运。就在它们为生存而疲于奔命时,远处的城郭之上已经有一只飞雀安然地站立其上了。它睥睨着城郭之下的所有,又或者是悲悯地看着脚下的一切,无论存有的是何种心态,已经脱离险境的它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唯一的高高在上者。它就是“郭”上“雀”,即郭雀儿。
郭雀儿,是郭威的外号,有人说是因他脖子上刺有一只飞雀而得名,也有人说是因他年少时的经历而得名。郭威生于乱世,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县西)人。他不仅没有曾经历过盛极一时的雍容大唐,而且在三岁时那个传说中的李家王朝便被朱温的后梁替代了,此后他所闻所见皆是篡位夺权、改朝换代之事,因而他尽管年少孤贫,却始终秉持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信念,凭着自己的倔强和好勇斗狠的性格,再加上对时势的敏锐洞察力,一步步地朝着“将军”甚至是更高的目标前行。
初时,郭威是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继韬帐下的一名牙兵,深得李继韬的喜爱,甚至对其破坏军规之事也会加以偏袒。后来,李继韬被唐后庄宗李存勖所灭,郭威随军被收归了后唐的军队,做一名小差役,每天做着传递书信之类跑腿的工作。
就在此时,郭威遇到了对他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女子——他的妻子柴氏。这个美若天仙的女子,一眼就看出郭威是只“潜力股”,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地嫁给了当时一无所有,甚至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的郭威,而且还给郭威带来了一个后来名声比他还大的侄子,或者说是养子——柴荣,自然这是后话。
自从娶了柴氏之后,郭威心中那股要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又被唤醒了。他眼看着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觉得此人不值得亲近,便转而投到了他认为能成就一番功业的河南节度使刘知远帐下,而且很快得到了刘知远的赏识,“得以出入帷幄,受心腹之寄”。
郭威也没有令刘知远失望,他用自己学到不多的知识与计谋,帮助刘知远不断扩充实力。在契丹灭晋后的关键时刻,建议刘知远在河南建称帝,一跃成为了后汉的开国功臣。并且在此后的日子里,一直帮助刘知远出谋划策、稳定政局。
如此友好的君臣关系,虽不及唐太宗与魏征,却也默契十足,若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说不定也能创造出一段佳话。但历史和人生一样,总是充满了许多的偶然与巧合,刘知远刚刚登基一年,就很“偶然”地去世了,而他与郭威本可能成就的一段佳话也就被迫戛然而止了。虽然刘知远临终前任命郭威为托孤大臣,但皇位继承者隐帝刘承佑毕竟不是刘知远,面对任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的郭威,虽然在平定“三镇叛乱”、抵御契丹入侵时离不开善战的郭威,但郭威一次次的凯旋愈发地加剧了刘承佑对他功高震主的猜忌。
终于,在后汉隐帝乾祐二年(公元950年),刘承佑在他人的蛊惑下对郭威起了杀机,派使者前往魏州诛灭郭威。不料,所派之人反戈将消息透露给了郭威。郭威在谋士的帮助下,修改密诏,将后汉隐帝对他的诛杀令改为了对他所统领所有武将的诛杀令。如此一来,群情激愤,众人推举郭威为首,以“清君侧”之名,向都城开封进发。刘承佑听闻郭威起兵后,遂将其在京眷属全部诛杀,并派兵抵御。郭威再无顾虑,一举攻下开封,后汉隐帝被乱军杀死。
此时的郭威是否已有取后汉而代之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真的无心称帝,又或许是担心正统性问题,攻入开封的郭威表面看来并没有篡位的打算,而是在拜谒太后时提出了由汉隐帝的堂弟、武宁节度使刘赟继位的建议。还未来得及安排具体的细节,边关就又传来了契丹入侵的消息,郭威奉太后之命,点齐兵马出征御敌。
大军行至黄河渡口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南)时,数千将士兵变,纷纷要求拥立郭威为帝。仓促间,有人扯了一面黄龙旗裹在郭威身上,以示“黄袍加身”之意。事已至此,郭威只好“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大军稍作休整后,便班师回朝了。回到开封后,太后下诏郭威为监国。次年(即公元 951年),郭威正式称帝,是为周太祖,改元广顺,定国号为“周”,为和前世的周朝区分开来,史称后周,而郭威也就成了郭姓历史上出现的唯一一位皇帝。
至此,后汉亡、“汉水竭”,在混乱的时势中,到处都是企图自立为王者,正是“百个雀儿水上飞”“飞来飞去何所止”,最后的胜利只属于一个人,即“唯有一个踏破足,高栖独自理毛衣”,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郭姓皇帝——郭威郭雀儿,暗合了《推背图》中所言“雀高飞”和“高山不及城郭低”的预言。至于那句“九十九个过山西”,金圣叹先生也未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尤其是其中的“山西”一词更是给人以云里雾里之感,或许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李淳风和袁天罡预言的“误差”吧。
还是回到后周的建立,在郭威称帝的过程中,澶州兵变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其中“诸军将士大噪趋驿,如墙而进,帝闭门拒之。军士登墙越屋而入,请帝为天子。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或有裂黄旗以被帝体,以代赭袍,山呼震地。”竟是如此的熟悉。但人们对于这一情景的了解,更多的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因为他的帝位也和郭威一样,是被逼“黄袍加身”而得来的,而且显然是曾经做过郭威部将的赵匡胤借用了亲眼目睹的“桥段”。
至于这样的故事,到底是真如人们所知的“被逼无奈”,还是“早有预谋”,后世之人往往更倾向于后者,因此有人说所谓的郭威率兵出征抵御契丹的入侵,其实是他自己捏造的军情,因为就在他的部下发动兵变同时,竟然一点契丹进攻都消息都没有了,好像契丹根本未曾前来侵袭一样。于是,人们判断郭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部队带出都城的范围,方便上演那场“黄袍加身”的戏码。
但参考当时契丹的历史记载——《辽史?世宗本纪》——来看,人们的这种猜测并不正确,因为据《辽史》记载,当时的辽帝永康王耶律兀裕确实曾出兵洺州(今河北永年),不过并非大规模的进攻,只是普通的边境骚扰而已,见攻城无甚进展便自行退回丟了。如此一来,郭威捏造军情一说便不攻自破了,但这并不代表郭威的“黄袍加身”确实是为形势所逼的无奈之举,在未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其是偶然还是人为之前,距离那段历史已有一千多年的我们也只能通过猜测来解释心底的疑惑了。
事件纪:
三镇叛乱
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隐帝即位不久,扩国节度使李守贞在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自称秦王,联合凤翔节度使王景崇和占据长安的赵恩绾,发动叛乱,史称“三镇叛乱”。隐帝慌忙派出大将平叛,结果却节节败退。直到封郭威为军前安抚使,出征平叛,才获得了全面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