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184500000042

第42章 枝枝叶叶皆色朱,混混沌沌世难明12

(四) 枝枝叶叶皆色朱,混混沌沌世难明12

日月沉黯,李花开遍长安城——预言李自成进京

《推背图》第三十二象 乙未

谶曰

马跳北阙 犬嗷西方

八九数尽 日月无光

颂曰

杨花落尽李花残

五色旗分自北来

太息金陵王气尽

一枝春色占长安

卦曰:木下一头了,目上一刀一戊丁。

——《烧饼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党人的满腔正气与满腹悲凉,还未来得及从世人的心中淡忘,“大才豪气,笼盖当世”的英雄袁崇焕便在人们铺天盖地“汉奸”的责骂声中,错被凌迟处死。已尽末世的大明王朝,就像赶着要去投胎一般,焦急地“铲除”着所有阻碍其步入深渊的力量。

眼看着大明王朝毫不痛惜地自毁长城,其他人也纷纷加入到了拆除明朝“长城”的队伍中来。在这些后加入的力量中,张献忠与李自成无疑是最有影响力、也最为人们所熟知的。

张献忠,出身于黄土高原上的一个贫苦人家,“身形魁梧,剽劲果侠,声如巨雷,面目微黄”。自幼他便不是读书的料,尽管也曾进私塾读过两年书,但最终还是因常与同学打架而离开了令他感到压抑的学堂。

然而,这个后世人眼中一个不折不扣的杀人魔王,并非只有蛮力的莽夫,据曾与张献忠朝夕相处的西方传教士回忆,张为人“智识宏深,决断过人”,令两位传教士“亦暗暗称奇”。此外,每遇战事时,张献忠“战辄先登”,亲临前线指挥。在对待下属方面,“张献忠人甚聪明,与士卒同甘苦,自由谈话,表现坦白,温情大量,慷慨态度,且尝与属下饮食。”

可见,不论是智力、胆识或勇武,张献忠都算得上天姿非凡。所以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王嘉胤据府谷、陷河曲之时,他毅然地舍弃了正规的官兵身份,加入了义军的队伍,从军人变成了“流贼”;所以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乱世之中,他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成为明末两大农民领袖之一。

但张献忠毕竟不是完人,他最大的缺陷便是急躁的个性。回顾多年的起义生涯时,就连他自己都意识到了简单粗暴,缺乏长远打算的问题。或许这就是他与李自成最大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种个性的差异,张献忠只能占据川蜀一地的“八大王”。虽然他也曾在成都称帝,建立自己的大西国,实现了《推背图》中“犬嗷西方”的预言,但最终还是在征战的途中结束了其“败寇”的人生。

与张献忠相比,明末的另外一位农民领袖——刘伯温预言中的“木下一头了(即“李”),目上一刀(即“自”)一戊丁(即“成”)”——李自成是成功的。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不少笔墨着力描写李自成,《碧血剑》一书仿佛是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翻版,金大侠对李自成农民起义的态度,认可中又带着些许惋惜,同情中又有诸多批评。李自成在其笔下生猛鲜活,但又不够大气,只能算个草莽英雄,或者可以说是个成功的军事首领。

从闯将到闯王,自称党项族后裔的李自成,在农民起义的队伍中一点点脱颖而出。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荥阳大会时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赢得了各部首领的赞同,声名鹊起的李自成理所当然地成为接替高迎祥的人——下一任“马跳北阙”即闯王的继任者。自此,他的人生开始了迈向巅峰的旅程。尤其是在明朝的三世老臣杨嗣昌“益忧惧,遂不食”而死,也就是所谓的“杨花落尽”之后,李自成从此再无对手,由他率领的义军也成了最有可能完成改朝换代的力量。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正月,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走到这一步,按照正常人的思维,义军应以西安作为根据地,进攻明首都北京。可李自成偏偏有他自己的想法,西安称帝后就径直带军冲向了北京。他亲率执蓝旗的御营中军进德胜门,另四支是前后左右营,分别打着黑、红、白、黄四色旗的前后左右营,进攻朝阳、阜成、宣武、正阳四门,果真是“五色旗分自北来”。

包围北京仅一天之后,北京城不攻自破、明朝灭亡,正应了“一枝春色占长安”、“太息金陵王气尽”之语。随后义军进京的盛况可以说是空前的。因为他手下那个颇有政治头脑的大将李岩,在义军还未到达北京之前就一直在做相关的人在宣传工作。在李自成军舆论的引导下,苦于明朝压榨的北京百姓对义军充满了期待。再加上李自成曾当众立誓“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更令人们对于这个即将到来的新王朝充满了信心。

李自成终究还是人们失望了。战场上,李自成是个豪迈爽朗、勇猛磊落的好将领,但当他以百姓代言的身份摧毁了腐朽的大明王朝之后,其性格中狭隘浅薄、好大喜功的一面马上就把他定位在了金銮殿上。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纸醉金迷的欲望诱惑迅速腐蚀了义军上下。

为上者一味沉浸在胜利的享乐中,李自成的二把手刘宗敏甚至打了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园园,招致了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则像一个打家劫舍的土匪,在占据了北京城这个“大户人家”之后,能想到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把大量的金银珠宝抢到自己手中,就像他自己所说:“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至于如何让自己的故乡西安也变成如北京城一般的“大户人家”,则完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为下者在刚刚占领的北京城内肆意妄为,士兵烧杀淫掠,将领谋取私利,颇有些政治头脑的李岩渐渐失去了发言权。当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李自成几乎连战将都派不出去,兵无战心,士无斗志,一战崩溃,一败涂地,最终落了个与黄巢无异的“李花残”的下场。

由一个距离九五之尊的皇位仅一步之遥的高峰,一下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究其原因,还在李自成个人身上。摆脱不了的小家子气,使他成为了明朝灭亡后的第一个破坏者,就像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所指出的:“顺政府这时正陷于狂欢的追赃行动中,不能冷静下来考虑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同时,他们从拷掠第一个贪官起,就重蹈9世纪时变民领袖黄巢所犯过的错误,那些饥民出身的新官僚在使人眼花缭乱的珠宝金银之前,几乎是一霎时就把最初起事的精神,丧失殆尽;在宦官和宫女包围的皇宫中,李自成无法跟往常一样同他的高级干部生活在一起。”

李自成注定无法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搞政治是一门艺术,需要天赋和后天的努力,才能将这门艺术发挥到极致。而李自成心中狭隘的意识使他不知该如何驾驭这个到手的庞大帝国,再加上身边无谋士、胸中无远虑,使得原本已经胜利在望的改朝换代的大业最终功亏一篑,而他自己则像“年年苦恨压金线”的“贫女”一样,经历万般辛苦,不过是为身后的另一个王朝做“嫁衣”罢了。

人物纪:

杨嗣昌

杨嗣昌,字文弱,明代湖南武陵县碴口坡人。出生于书香世家,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中进士。入仁后,杨嗣昌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一度辞官归隐的杨嗣昌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后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关诸处,以知兵闻名朝野。崇祯十年(公元1638年),杨嗣昌受命为兵部尚书,主持镇压兴起的农民起义。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初,追剿农民起义失败的杨嗣昌,因忧愤交加而旧病复发。三月,杨嗣昌在多日未进食后死于湖北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