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184500000052

第52章 马背英雄踏中原,满清盛衰日渐斜8

(五) 马背英雄踏中原,满清盛衰日渐斜8

黑暗的寂静:无口泥鸡啼无声——预言雍正朝

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泥鸡啼叫空无口,树产灵枝枝缺魂。

——《烧饼歌》

曾经,在曹魏的朝堂上,才子曹植面对哥哥已经举起的屠刀,痛苦地吟出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曾经,在玄武门处,李建成与李元吉还未来得及做出反应,就毙命于兄弟李世民的手中;曾经,东华门内,朱祁镇乘着弟弟病重之时,夺过了“救命恩人”的皇位……当人性遭遇权力,手足相残的悲剧便会上演,亲情注定要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对于这一点,好学且英明的康熙必定是知道的,但为了给自己留下的大好河山寻找一位合适的管理者,弄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在立储的问题上,康熙犹豫不决,使他的儿子们陷入了激烈争斗的惨剧中。即便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曾表扬自己的四子胤禛“性量过人,深知大义”,也曾派胤禛代自己主持祭祀大典,露出了立胤禛为皇位继承人的先兆,但当这位他属意的皇子登上帝位之后,仍然遭到了人们的质疑,正如易中天先生说:“胤禛在康熙的精心安排下当上了大清帝国的第五任皇帝,是为雍正。但他的悲剧性命运也就由此注定:没有康熙的精心安排,他当不了这个皇帝;正因为康熙的安排如此精心,他这个皇帝当得十分别扭。”

王位继承的合法性,自此就成了刘伯温预言 “点画佳人丝自分(即“雍”),一止(即“正”)当年嗣失真”中的雍正皇帝备受猜疑的一个原因。有人说是他篡改了康熙的遗诏。因为康熙临终前曾三次召见他,竟完全没有透露由他来继承皇位一事,这是不合常理的。而且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曾颁布一个诏书,即后来的康熙遗诏,其中的最后一句话是:“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这个遗诏是在康熙死后的第三天才拿出来的,有人认为雍正在这中间做了手脚,后面那句话是他自己加上去的。

“当年嗣失真”是否属实,成了后世对雍正继位疑案争议的焦点,而无数的野史版本更是将其传得沸沸扬扬,至今无休。命运像是与雍正有仇,又像是在与后世之人开玩笑,令雍正执政的开端充满了疑惑,就连其生命的终点也如谜一般让人困惑。

雍正是怎么死的?他一生没有得过重病,死前三四天还在处理国家事务,并没有什么征兆,却突然在一天深夜召见皇子和近臣,当时已经不能说话了,又过了一两个时辰就去世了,时年58岁。按照当时的情形看,雍正似乎是暴病而亡,但是他生前并无重病,更令人疑惑的是,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雍正当时病症、病情的记录,这也是不合常规的。于是,雍正的死因也就成了历年来困扰史学家一个问题。

有人说他是被人砍掉头死的,那敢砍他头的人是谁呢?是一个叫吕四娘的女人。她是雍正朝吕留良文字案中主角的孙女,于满门抄斩中侥幸逃脱后,练得一身好武艺,然后入宫杀了雍正以报家仇。专家学者并不赞同这种民间传说,他们分析:按照当时清朝的严格制度,吕四娘是不可能逃跑的,即使逃跑了,也不可能混进皇宫杀了皇帝。

目前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说法是:雍正帝是长期服用丹药中毒导致死亡的。雍正信道教,曾请两个比较有名的道士进宫传授他道术,帮他炼丹药。正长期吃丹药,其中含有铅、汞等一些有毒的重金属,最终导致了他的死。

近来,学者金恒源对雍正的死因又给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执政七年,政敌基本上都被铲除后,比较清闲的雍正开始贪图女色。“概括起来,雍正之死同他多年勤政之累的体力透支有很大关系;同他心神长期不得安宁、夜不能寝、精神不能贯注、惧怕报应有很大关系;更同他长期以来不断服用丹药、体力大量积毒有关;他晚年为求长生加大剂量服用丹药,乃至乱服春药更是导致他最终猝死的直接原因。”

仔细想来,关于雍正之死,不论是吕四娘之刺杀、丹药中毒,还是服用春药过量,对于一位帝王来说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人们对于雍正其人的反对态度,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雍正一朝就像刘伯温所言,“泥鸡啼叫空无口,树产灵枝枝缺魂”,一切都是黑暗、无声的。事实上,作为一位帝王,雍正是合格的,至少他的勤勉,是任何专家学者都无法否认的。

帝王的工作是没有人监督的,从明朝后期的那几位皇帝便可知,如果他们不乐意,完全可以撒手不管,因而这是一份做与不做全凭自觉的工作。面对这样的工作,雍正不仅没有偷懒,还做到了“朝乾夕惕,宵衣旰食”, 意思是说:清早就穿衣服起床了,很晚才吃点东西,说明他整天都是很勤奋地工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以这样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做了十三年。虽然雍正帝的在位时间比康熙和乾隆都短,但是他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在了治理国家上,使他这短短的十三年变得无限丰盈。

此外,雍正还是个厉行改革的皇帝。樊树志先生说:“用人和理财有方,雍正时期进入了清朝最富庶的阶段。”确实,康熙晚年由于管理不利,官员贪污腐败,国库亏空多达800万两白银。雍正刚刚即位,就做出了惩治官员腐败的决策。一个月内,十三道谕旨,一级一级向下传,中央查地方、后任查前任,就连老百姓也被牵涉进来,雍正告诉他们谁也不许借钱给地方官员抵挡亏空,如此强大的力量和周全的措施,古未有之。整治腐败还有一项政策就是耗羡归公。雍正规定耗羡归公就是把征收的这一部分附加税归国库所有,作为“养廉银”,用来奖励清廉的、有政绩的官员,是吏治的一大进步。

为强化皇帝集权,雍正创立军机处,内设军机大臣,具体处理各部事务。他还推广了密折制度,就是奏折可以直接呈送皇帝本人。这样广开言路,雍正就可以很及时地了解下情,也可以使官员之间互相监督,避免了偏听偏信、冤假错案的产生。雍正取消了人头税,改为摊丁入亩,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他废除了从宋朝流传下来的贱籍,把原来的贱民编为民籍,社会上就只有军籍和民籍。这是一种进步,无论从观念还是从社会现实来说,都是毋庸置疑的。

短短的十三年内,如此多的政绩,雍正为国家、为百姓做了很多实在的事情。他令康熙晚期已经出现的问题得到了遏制与解决,也为后来乾隆的统治打好的基础。在这种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雍正的作用显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当人们提及“康乾盛世”时,却往往会忽略掉这位勤俭的帝王,可见,这并非只是雍正一人的悲哀而已。

常识纪:

养廉银

据史书记载,清朝官员的薪俸非常微薄,为了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各级官吏想尽办法增加灰色收入。雍正皇帝为了整顿吏治,自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起,从地方火耗和税赋中抽出部分,给官员发放“养廉银”。顾名思义,其本意是想以高薪养廉,避免贪污事件的发生。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薪水的10倍到100倍,但仍未能杜绝官吏以各种方式盘剥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