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
1853000000014

第14章 探究篇,谁在对应试教育说不(3)

媒体报道的北京青年李兵杀死父母的个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李兵是某大学的学生。他在一天之内,分别将身为教授的父母残忍地杀死了,并将尸体切掉头颅装箱后扔到了大街上。用李兵的交代说:“这种无头尸体难于破案!”事后经医生检查,李兵的精神是正常的,并没有患什么精神病。可是他为什么要杀害自己的父母呢?

李兵从小非常听父母的话,从来没有和谁红过脸、吵过架,给人留下文质彬彬的好印象。受审时,他回答得很平静,并且遵照检察官的命令,有礼貌地点头微笑了一下坐下。从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杀害父母的负罪感。

当检察官审问他为什么杀死父母时,李兵回答:“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家庭对我的错误的管教方式。”

在外人眼里,李兵的家庭是相当完美的。李兵的父亲是北京某科研机构的高级工程师,母亲是中国某著名高等理科学府的副教授,姐姐在美国读博士研究生。李兵本人也以597分的托福成绩,被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录取,数月后即可赴美留学。正如李兵所说,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当今社会谁不羡慕呢!

“可是,谁了解我心理上的痛苦呢?谁又知道我生活在怎样一个压制的家庭环境中呢?”李兵讲起在杀死父亲之前,父亲讲的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要求、需要可以对爸爸讲嘛,何必走此下策!”同样,当李兵下午用皮带结成一个环套住母亲的脖子时,母亲用很少有的平静口吻对儿子说:“你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完全可以向我们提呀!”儿子却回答:“晚了,妈妈,你要早这样和我谈话,听我的意见,我也不会走这一步。但是,现在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当李兵讲完这段令人恐怖的凶杀过程时,他说:“他们都死到临头了,还在问我需要什么,好像我只是因为物质上的要求得不到,才去杀他们的。他们一点也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儿子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东西--平等、自主。”

从李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教育中的确存在许多问题。

李兵说:“我看父母每天工作很辛苦,年纪也大了,希望他们多睡会儿觉,就在清晨刷牙洗脸的过程中,把牛奶煮好了,把早点热好了。可是,妈妈却每每不高兴地说:‘早饭不用你管,有那时间多看看外文比什么都重要。’”“我很喜欢打网球,可是我那只网球拍子却只用过两次还是新的呢!妈妈不肯让我打网球,让我用跑步的方式来锻炼身体。照他们的话说,打网球时间控制不住就没头了,跑步再怎么跑也跑不过20分钟。”

“下午,我看书累了,打开录音机,随着录音唱了一首费翔的《故乡的云》。可是,没一会儿,妈妈就过来了,说‘该看书了,唱歌唱不出洋博士来’。”“有时,我正专心致志地看书,听到一阵鬼鬼祟祟的脚步声,接着一只手从我背后突然伸过来,翻开我正在看的书,看看下面是否藏着课外书。当我因受侮辱而愤怒时,妈妈的背影便消失在门口……”当检察官问他:“那么,你们每次的争吵都是怎样结束的?”他回答:“都是我不吭声了才算完。”“他们根本不容商量。”

李兵杀死父母诱因,同样反映出父母教育中的问题。如母亲发现儿子与女友散步,竟不顾大街上众多行人观看,勃然大怒训斥儿子:“你小小年纪怎么干这种事?你现在还没有权利花前月下,你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回家后,尽管儿子讲明了自己的恋爱过程,父母依然坚决不留余地地强调:“你必须马上和××断绝来往!”父母反复说:“你快要出国留学了,快要去攻读洋博士了,爸爸妈妈当年多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要不是‘文化大革命’……总之,你在事业上没有成功之前,你没有资格考虑这个问题!况且,××的家庭也不适合咱们这种家庭……”

的确,从表面上看,这些小事似乎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多少望子成龙的父母不也是这样对孩子吗?这里我们不谈孩子不该用这种方式对父母,也不谈作为一个大学生人性的泯灭,只谈作为父母怎么教育孩子。爱的前提是尊重,李兵心中的压抑已很久了,但没得到父母的关注,才酿成这幕人间悲剧。如果李兵父母在孩子涉世之初放弃逼孩子做“人上人”、“人外人”的目标,只引导、帮助孩子做“人中人”,那么,家庭悲剧不会上演。

尊重孩子快乐的权利,是父母对孩子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从以上李兵杀死父母的悲剧中可以看到,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完全向自己树下的愿望模式发展,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同时,如果父母对孩子仅有沟通,而缺乏对孩子的起码尊重,也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

让我们回到女孩的《十四条》的话题。

就在女孩的《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发表之后,有一位母亲在看到女儿用红笔标出来的这纸女生宣言后,第二天以《给晓琴的十四条回答》为题,写出了如下的母亲“宣言”

1)只有我们的帮助,你才能独立。

2)你打个碗,可以原谅;你要是说谎,绝对不行。

3)而你要参考我的“模式”。

4)父母、儿女都有自尊心;若谈“隐私”,你在18岁前的监护权归父母。

5)你要先把父母当朋友。

6)若有故意拿自己儿女作出气筒的人,则是天下最无知的人。

7)能认识到是我宠坏了你,你就别“坏”了。

8)犯过的错误决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犯了。

9)我们确应该注意方法和语气。但,同样一句话,是命令,是建议就看你是怎样理解的。

10)以后最多说三次。11)我已给你讲清楚的、我同时也改正的坏习惯,你决不能有同样的坏习惯。

12)父母最需要爱。

13)我累时,确需要有人递杯茶。

14)父母不是完人,该你学的,该原谅的,该摒弃的,需思考的是你;还有一句,父母不是“省长”,你的要求,大多是不能满足的。

从这位母亲上书的《十四条》回答中,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是有沟通愿望的,但这位母亲与孩子的沟通,缺乏耐心,缺乏自信,缺乏经验,同时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还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如果这位母亲不是即兴而作,而是慎重地回答孩子建议的话,可以说,这是一位被孩子的信惹得有些激愤了的母亲。

毫不意外,两篇《十四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两篇短文在《中国青年报》引发了一场“两代人能否沟通的大讨论”。

在这位母亲以爱心、泪水、怒气凝成的《十四条》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群焦虑、无奈、愤怒的父母。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这《十四条》回答得句句情深意切。然而,如果按照这位母亲的《十四条》去做,很可能会使两代人冲突升级,甚至发生各式各样的悲剧。父母为孩子列出的《十四条》是对孩子言行的高度约束,甚至对法律赋予未成年人的权利不理睬。而女生晓琴提出的《十四条》是孩子们向父母提出的抗议,也是孩子们向父母提出的权利要求。归根结底,这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两代人之间的权利之争,即父母的教育权与未成年人发展权之争。

“菜鸟”教育“老鸟”

在调查中,孩子的问题总是太多,而有一些问题在如今的年代提出,却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凭什么说男女同学不能正常交往?

以前的我,很是开朗,喜欢向别人诉说心情,但那件事,却彻底伤了我的心。

那是个阴沉沉的雨天,我放学刚进家门,就看见爸爸、妈妈怒气冲冲地坐在桌旁,桌上放着一封信。

我小心地走过去,问:“爸爸、妈妈这是谁的信啊?”

“你的!”妈妈气势汹汹地吼道,我被吓了一跳,这是谁给我的信?难道爸爸妈妈拆开看了,信上难道写了不能写的东西?一串问号使我拿起信,但又不敢看。

“看哪!拿出来看哪,才十多岁就给男孩子写信,向别人要什么照片。”

我颤抖地拿出信一看,果然有一张照片,而他,只是我小学的一位同学。我又连忙拆开信看,信中除了几句问候和鼓励我好好学习,其他什么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

“这是一个同学。”

“同学,什么同学,一个男孩子给女孩子写信,还写些什么外国字。”妈妈大声打断了我的话。

“妈妈,不是这样的,他是我的小学同学,现在外地读书,你问上面的英文是什么,一个是‘请原谅’一个是‘谢谢’,这是同学间的正常来往啊,妈妈。”

“正常来往?少和男孩子来往,你再不听,就把你赶出家门!”

“妈妈,你听我说……”

“不听,没有家教的东西,滚!”妈妈大声地吼道。爸爸也拿起那根象征家教的鞭子向我打来。

霎时,我的泪水涌了出来,一气之下,跑了出去。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男女之间为什么不能正常交往呢?

现在是什么年代了呀!爸妈,你们为什么还这样老土呢?在你们面前,我连一封书信的交往权利都没有,你们知道女儿有多伤心吗?

看到正处于青春初期的孩子有异性同学的来信,或亲近的举动,父母很容易从字里行间、言谈举止里“嗅”出恋爱的信息,于是惊慌失措之下便轻易给孩子扣上恋爱的帽子。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往往盲目,如果父母轻易地说孩子早恋,要么会让孩子有罪恶感,要么会弄假成真。有的父母将早恋与道德败坏等同,对孩子采取强行压制、打骂等极端方式,这样的教育常常适得其反。孩子学习压力大,容易移情于两性交往,寻求来自同龄人的关怀。父母与孩子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只能营造充满爱和沟通的家庭氛围,才能减少孩子对早恋的依恋性。

凭什么父母经常打牌,学生却不能有假期?

在去年暑假里,我没有参加任何提高班项目,我的一个远房亲戚见我数学成绩只是在中等偏上程度,便说要为我搞补习,妈妈一听,马上答应下来了。同我一起搞补习的还有一个同我年纪一般大的女孩。那个亲戚是个老师,她买的教材很难,我都不会做,而那个女孩都有姐姐帮助,写完了很多,我只能自己做。妈妈得知后,打完牌回到家,很生气地把我的书本一撕,吼道,你还想不想读书?你干脆不读了,浪费我的钱。妈妈看那个女孩做完了那么多,马上说,你呢,你干脆不读了,气死我了,只做了这么点题。我当时就蒙了,说,妈妈,你就算是再怎么望女成凤,也不应该说出这么极端的话呀,我当时只能默默地流着泪把试卷捡起来,又含着泪继续做。为了博得妈妈的欢心,我只好向那个女孩求救,让她把答案告诉我。唉!我当时真的好伤心,为我妈妈伤心。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正在房间里做着作业。这时,妈妈的手机响了,妈妈接完手机后对我说,她今天要出去玩,让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洗脸、洗脚、睡觉。可是,我不想让她出去玩,想让她留在家里陪我,可妈妈不肯,我只好拦在门口,阻止妈妈出去,恳求她留在家中。我们僵持了几分钟,妈妈跟我说好话,可是我没听。妈妈只好用扫把打我,打到了我耳朵,痛极了,深深地痛进了我的心,为什么父母总是可以玩,而我们就得不停地学习、学习呢?连假期也不放过?难道父母就一定比我们知识多?

“一到星期天,小朋友来找我玩,你就不让我去:‘他在学习呢,你们自己去玩吧!’一句话就把我的朋友们打发走了。可当一大帮人来找你玩时,你马上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和她们在客厅里唱歌、跳舞、打麻将,叽叽喳喳地叫,嘻嘻哈哈地笑,都要玩翻天了。这时候,你总会把我一个人关到小屋里,让我看书学习写作业,过一会儿还要过来叮嘱一遍:‘安心学习,别总想着玩,听见了吗?’我听见的只是你们震耳的欢笑声。记得你对我说过:‘好孩子,你还没到玩的时候,好好学习吧,噢--我还没到玩的时候?什么时候才到玩的时候呢?是到你那么大才行吗?”孩子最后的诘问值得我们深思。

学习是孩子的权利,玩也是孩子的权利,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就是剥夺儿童的健康生存权利。可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反差:同样处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同样需要不断学习的成年人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休闲娱乐,而孩子的课余玩乐所受限制却越来越多,做游戏限制,和同学玩限制,看电视限制,上网更限制。甚至如上所述连假日都不放过。

这种“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家教方式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孩子眼里,大人的生活丰富多彩、随心所欲,而孩子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娱乐时间少之又少,为此孩子十分苦恼、郁闷。关于中小学生每天用于课余作业的时间,教育部曾做出科学的指导: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每日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5年的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就有“自己看电视却不让我看”“在家玩牌打麻将”这两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对父母的心理抵触。

凭什么剥脱我看电视的权利?

四年级的时候,父母为了让我养成良好的习惯,锻炼我,突然间就给我制定许多规矩。

其中有一条是不允许我看电视。

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一个小学生,突然间就失去看电视的权利,这是一个打击。

从他们口中,他们对于我看电视是这样理解的:电视对学生百害而无一益,电视让学生不重视自己当前的学习任务……我当时成绩确实很差,但我心里明白得很,这并不是电视所引起的,他们没有找到根本之所在,就实行强行政策,对我确实不公平。

为了证明他们观点的片面性,我以后照样看电视,并且当着他们的面看,听着他们的责骂声,我这时并非心想看电视,而是想证明自己在看电视和学习中可以把握好分寸,不会出现电视误学习的这一现象。

面对孩子对电视的痴迷,很多父母疑惑不解,电视到底有什么魔力,让孩子如此迷恋?还有网络?

我们知道,中国一亿多独生子女面临同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没有玩伴,在一些家庭,父母很少能够成为孩子的玩伴,且中国孩子面临的学习压力重,没有太多的时间玩。而电视节目直观、形象、变化多端、色彩斑斓的特点,正迎合了儿童好玩的心理,使得孩子像喜欢玩具一样喜欢它们。他们通过看电视带给自己愉悦的心情,让自己处于非常轻松的状态。同时,动画片夸张、跳跃的表现形式深受孩子们青睐。

在家里,孩子听命于父母;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导。在孩子的现实生活中,似乎所有的人都比他强大,都比他有权力。而在动画片里,老鼠可以戏耍猫,狐狸可以借力于虎,孩子们在动画片里看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自由和平等。孩子们内心渴望的理想世界,在动画片里,可以一一实现。

许多孩子说,他们喜欢奥特曼,是因为奥特曼的世界里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种种梦想,他们渴望自己像奥特曼一样强大、威武、受到拥戴、崇敬。

父母对孩子喜欢动画片、奥特曼甚至网络的不解,实质上牵涉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也是令父母们极其尴尬的一种现象。

过去是孩子不了解父母,父母在孩子眼里很神秘,很有权威性;如今却反过来了,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很神秘,孩子知道的许多事情,父母却不清楚。

这就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根本变化。

一个中学生说,现在许多父母都是“菜鸟”(指在网络上表现笨拙的人)。他们却是“老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