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请允许我用左手敬礼
1856300000012

第12章

丁晓兵当指导员时,连队有个战士小何,自称小小哲学家,迷上了萨特、尼采,崇拜虚无主义哲学。班长叫他立正,他偏稍息,叫他向左,他偏向右。一时间成了连队的“名人’’。

丁晓兵找到他:“听说你懂得西方哲学?”小何白他一眼:“是又怎样?”“学点哲学很有必要,可你为什么不好好训练呢?”“看透了!”

“什么叫看透,说来听听。”

“我觉得人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活得太没意思……”“所以你就不想训练了?”丁晓兵打断他的话,“你错了,不要以为西方一切都好,萨特先生认为存在是虚无的,那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小何不禁一一怔:指导员也懂这个!无所谓的表情从他脸上褪去。

指导员转身向连队茕区后的小树林走去。小何愣了片刻,不由自主跟上去。

小何:“指导员,你也喜欢哲学?”丁晓兵:“可能没你研究深,偶尔看看书。”小何有点不好意思:“那、那你说说呗。”丁晓兵:“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生存,我们说无根无据的幻想是虚无的,但我们每天每时的真实生活也是虚无的吗?只要我们用心创造,就能实现存在的价值。”

小何停下脚步,望着指导员的背影,好像陷入了深思。指导员也停下脚步,但他没有回头:“想想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我随时欢迎你来和我探讨哲学问题。”

经过几天翻来覆去地想,小何渐渐觉得自己所谓的虚无正是不敢面对真实的生活表现,自己对哲学问题的片面理解正应和了自己懒惰、逃避和缺乏信心的心态。

这一回,小何主动推开了指导员的门。指导员不在,他的大书柜一下子吸引了小何。指导员的书真多呀!何止有萨特、尼采,还有黑格尔、叔本华,何止马克思、恩格斯,还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小何又惊愕又兴奋。

“学习哲学切忌断章取义,一定要全面系统地了解,才能得到正确结论,指导工作和生活,否则,极可能误入歧途。”身后传来熟悉的男中音。

小何回头一看,果然是指导员。指导员从书架:抽下一本《哲学简史》。

两杯清茶,一本书香。两个人面对面坐下来。一个伲伲而谈,一个连连点头。

指导员从虚无主义的产生、发展,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再说到马克思主义对虚无主义的批判……

窗外的阳光渐渐斜到了大边,当小何走出指导员的房间时,他做了个深呼吸,他前所未有地产生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小何从此大变样,人也变得朝气蓬勃了。指导员在讲评工作时,充分肯定了他的进步,表扬他刻苦学习的精祌,指出他为连队作出的贡献,极大地鼓舞了他。

丁晓兵当指导员时,连队一个战士患抑郁症自杀身亡,虽然被定性为非责任事故,丁晓兵还是一直深深自责。这几乎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因为这件事,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很痛苦。痛苦是因为他发现战士的心理问题太晚。

当教导员的时候,丁晓兵专门从地方聘请了专家,开通了心理门诊热线,进行心理咨询。从反馈情况看,竟有好几个战士跟心理医生谈到自己手淫的问题,这个问题巳使他们背上很重的心理包袱。表现突出的是二营一个战士。住院期间,见到女的,路都走不动,医院说他思想道德有问题。可丁晓兵并不这么简单地看问题,他认为青春期战士对异性特别关注,也是一件正常的事,对于类似情况要正确看待。青春期生理问题,过去是难言之隐,现在必须要登人大雅之堂。

厂晓兵立刻开始研读弗洛伊德,研究性本能学说。并把这个事情摆上了工作日程,对全团67个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战士给予特别的关注。他还请妻子帮他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请心理专家来指导,结合部队自身实际,梳理出“心理自我调节12法”,发到了每个战士手里。

丁晓兵的书架有一个特点:杂。文、史、哲、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等等无不涉猎。丁晓兵认为,就像人要吃得杂些,营养才平衡一样,书也要读得杂些,知识才全面。他还总是跟干部们说:“带兵是一门科学,你不学习,总是按老经验办事,就不可能带好兵。“

丁晓兵和陶婉珠都是团级干部,这么多年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唯一让他欣慰的是积累了不少书。课余时间,丁晓兵应酬极少,除了加班工作,就是回家看书。马克思说:“人是靠思想站立的。”爱因斯坦说:“人是靠思想在这个世界留下痕迹的。”丁晓兵则说:“这世界上最值钱的是思想,最令人敬佩的‘富翁’是精神的富有者。作为个人,我要当好自己思想的创业者。”

正是凭着这样的理性追求,丁晓兵为官做人的一大特色就是有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为了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想水平,丁晓兵如饥似渴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那些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他更是百读不厌。毛泽东的《矛盾论》,丁晓兵反复阅读了十几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眉毛胡子一把抓”、“弹钢琴”、“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这些概念和观点,他不仅深刻领会其要义,还能自如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人生追求中去。

想当年,丁晓兵最初打动陶婉珠的,就是他善于学习’喜欢思考,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超过一般人。现在,学习和思考更提升了他为官的魅力。

一位机关干部说:“我最佩服丁政委的就是他说话从不啰唆,一般情况他不念稿子,脑子里理出个一二三,开口就讲。旁征博引,说什么都是头头是道,而且激情澎湃,政委讲话,大家就爱听,既简明扼要,又激动人心。”

学习和思考是丁晓兵的一对翅膀,让他飞得更高更远。丁晓兵常想,为什么有些人在战场上的生死关都过了,却经受不住和平环境中的冲击和考验?为什么有些人曾在鲜红的党旗下真诚承诺,却又最终背叛了自己的誓言?为什么有些人的人生结局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为什么在有些人身上,坚守信念就那么难?认真的思考让他得出这样1个结论:战场上的考验只是生死一瞬间,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所面临的名利得失、进退荣辱,比战场上的生死考验还要严峻,还要复杂,还要现实。一个人不管过去多么辉煌,如果放弃了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就会从思想上的庸俗幵始,逐步导致政治信念的动摇,最后就有可能丧失官德、人品,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追悔莫及的痛苦。

笔者:听说你经常组织官兵到驻地参观名胜古迹,还经常收集名言警句让大家学习,让大家思考,你是希望他们在那里学到什么呢?

丁晓兵:希望大家在文化的熏陶中提高素质。很多的名胜古迹,包括一些寺庙,里面有很多历史文化积淀的成分。中国的老百姓为什么那么信奉关公、诸葛亮,敬仰岳飞,因为他们承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在老百姓眼里,他们就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

中国有句古话叫“上善若水”,这里面就包含着很多做人的哲理。水往低处流,启示我们眼睛不要只往上看,还要往下看,要关注那些弱势群体。第二层意思,构建和谐社会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公平,公平才能和谐,水是公平的。水有三态:液态、固态、气态,有巨大的灵活性,遇到寒气,它就凝聚在一起了,遇到困难了就需要有这种凝聚的精神。还有水溶万物而不争,这就是一种奉献的精神。还有水的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些东西恰恰是在建设和谐警营中,值得我们思考的,对我们做人做事大有裨益。这就是先进文化啊!中国历来推崇的“松柏精神,云水风度”,能帮助我们修身养性。

有时候一副对联,就是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在驻地祥福寺方丈室里就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亊到知足心常态”,下联是“人到无求品自高”。怎么说呢?这里面可能有消极的成分,但是我觉得,在当今社会,特别是一些物欲比较强的人应该看一看、悟一悟,或许可以起到一个平衡心理、理顺情绪的作用。这些东西对启迪人生,净化我们的精神境界,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些年我们先后参观了无锡的一些老街、公园,包括天下第二泉,江南第一名园寄畅园,还有张文谦故居,无锡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发区,华西村,小天鹅集团等。每一处都浓缩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出去看一看,对官兵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文化的熏陶。

后来我为什么要学一点画、练一点书法啊?我也是觉得我是在皁受文化。有些名画,你看到的是一行小字,看的是几尺的画面,但如果细细地琢磨、感悟的话,这里面有很多东西,不论是对做人做事,还是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认知,它都可以折射出很多东西。一幅精品书画就是一种文化的承栽,一种对美的诠释。

深秋,无锡郊区,烈士陵园。

墓碑,一排排,一列列,整齐而执拗地挺立,仿佛是整装待发的队伍,静默中蕴涵着蓬勃的生命、雄壮的力量。钢枪已擦亮,子弹已上膛,只待军号吹响,朝天阙,待从头金戈铁马意如铁。

冬日,江南的阳光依旧温暖,娇嫩的花朵到底撑不住劲儿,枝头零落,残红依稀,只有秋菊正当时令。这是一种奇异的花,花朵硕大,色泽明丽,却全无妩媚妖娆之气,天生的肃穆严谨,天生的骄傲矜持,仿佛花中王子,花中君子,那气质天生就该站在烈士陵园这样的地方,与英雄相伴,与烈士相惜。松柏经了春夏的历练,越发老绿,也越发沉稳,像沉思的哲人,围护在墓碑四周,像围护着一方圣土,围护着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

那是一个星期天。陶婉珠身着军装,默默地走在同样身着军装的丁晓兵身后。今天,她又要陪着丈夫去这个灵魂的家园了。

在丁晓兵心中,战友的外延很宽泛,凡是和他拥有同一信念的人都是他的战友。所以,这一块块无言的墓碑被他视为知己。

陵园静极了,偶有一只鸟儿脆叫一声,掠过枝头,滑翔而去,然后是更静的静。丁晓兵的心里却无法平静,墓碑在他眼前错综幻化,幻化作枕戈待发的军队,幻化作厮杀的场面,幻化作猎猎的战旗,闪动的钢枪,幻化作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他知道自己的手心出汗了,他听见了自己评评的心跳,触摸到了胸中鼓荡的激情。他的眼睛湿热了,这眼泪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囚为感动。

司机张林不远木近跟着。给政委开车有一年了,在张林的印象中,政委对舞榭歌台、酒肆胜景了无兴趣,偏偏对这个郊外的烈士陵园情有独钟。不高兴了,他来,高兴了,也来。有时是嫂子陪着来,更多时候是他独自一人来。来了,就一块碑一块碑地看,一块碑一块碑地摸,看过了,摸完了,就静静站着,似乎在沉思,又仿佛是高僧人定,进入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高远境界。政委的这一癖好在小张眼里颇为奇特。丁晓兵找了一个安宁的地方坐下来。在茫茫的天地之间,这里是一个无声的世界。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都市的霓虹,没有官场的倾轧,没有利益的纷争,一切都归于平静和永恒。

夕阳、古树、墓碑、坟茔,像一个个静止的音符,在这里演奏着一首无声的英雄乐章。

躺在这里的英雄们,他们都曾有过叱咤风云的人生经历,都曾有过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时间过久了,日历变黄了,人们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只有墓穴上长满根须的植物将他们的故事告诉天空和大地。

丁晓兵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考。生命竟然是这样的脆弱,生和死就是那么一个短短的瞬间。仔细想想,那天,如果手雷炸伤的不是右臂而是其他要害部位,也许自己就没有今天了。

已经从死神的大门口走过一遭的丁晓兵,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的思考。他在想,当年先烈们在为国献身的那个瞬间,他们在想什么?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他们为国捐躯?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面对这五光卜色的诱惑,他们还能成为人们崇拜的英雄吗?如果他们也遇到人生的不如意,还能用英雄的浩然之气来面对叫?

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来自各方的诱惑太多了,人们所依托的一些基本理念、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人在这种冲击波面前迷失了方向,丢失了精神家园。从英雄到囚徒,这是多么可悲的人生蜕变!

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烈士陵园里,面对一块块、一排排庄严肃穆的墓碑,丁晓兵也常常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是一个人两个人在这里长眠的话,不能说明什么,可成千上万的英雄能慷慨赴死却说明了一个道理:人是需要有信仰的,信仰是他们坚守的人生理念。烈士们长眠在这里,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那种人生的信仰和境界,是我们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财富。

每来一次烈士陵园,丁晓兵都有一种新的感悟,对人生都有一种新的认识。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能提升生命的质量和价值?在与烈士们的心灵互访中,他找到了一种支撑,一种安慰,一种鼓励。和在这里长眠的英雄相比,自己是一个幸运者,活着已经是很好了,还有什么私心杂念不能抛弃呢?

丁晓兵另外一个常去的地方是八连的荣誉室,这里平时也很安静。安静的地方才能安下心来,丁晓兵这样说。工作中遇到不痛快的事,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他常常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坐,静下心来想想。

他来八连荣誉室更多的时候是练字作画。屋里有一张简易的写字台,七面摆满了纸、墨、笔,案头上还放着书法字典、名言大观、古诗词鉴赏。他说,写字、画画不但可以修身养性,而还可以提高艺术修养。

八连的荣誉室里存放着一本丁晓兵的字画集,每一幅作品都是他精心创作的。

古人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笔者相信,这里说的是形与意的结合,人与物的和谐。

鉴赏字画,笔者还不是行家,可我们还是被眼前的这本画册吸引了。那字遒劲有力,挥洒自如,笔走龙蛇,自然天成,笔画里藏着剑骨柔情。那画也别具特色,以“竹、梅”为多,那竹有清风飘逸之感,那梅有傲雪洒脱之势。诗言志,画寄怀。作者写竹写梅,是他喜欢竹梅胸怀坦荡、髙风亮节、迎风傲雪、坚忍不拔的品格。丁晓兵在他的一幅作品里直杆胸臆:我愿做一竿翠竹,有骨有节,顶天立地,虽然难为栋梁,也能撑起一片天空;我愿意做一朵红梅,不邀春,不媚俗,一身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依然香如故。平心而论,这字画的确有不同凡响之处。更令我惊讶的是,这字这両是用左手写的,看着眼前的両册,我怎么也想像不出,一位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怎么会舞弄起这高雅的东西来。

独臂写丹青,作者在体验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在完成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超越?

大凡酷爱书画的人,大都为自己的“书斋”取个雅号一一宁静斋、致远斋、书韵斋、琴心斋,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