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请允许我用左手敬礼
1856300000013

第13章

他没有斋名斋号,他的画室就是连队的荣誉室。他说,八连是一个英雄的连队,是他曾经战斗过的连队,墙上挂的是英雄的画像,连志上记载着英雄的故事。来这里能和英雄对话,来这里能找到平衡,来这里能感受崇高,来这里能修身养性,来这里能激发斗志。这里是一个心灵的磁场,他喜欢这里的环境和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可以洗涤灵魂陶冶情操。

笔者:听司机张林说,你常去烈士陵园,是真的吗?丁晓兵:是真的。我爱去烈士陵园看看。到那个地方对人的心灵是一种洗礼,可以寻找出共产党人为何奋斗、为谁牺牲的答案。面对那一块块墓碑,再浮躁的心也会在瞬间沉静,我仿佛看见塞碑后有一双双追问的眼睛,那是长眠在那里的英雄们的眼睛,英雄无语,可英雄的精神、信仰、信念却可以芽透时空,直击我的灵魂。

笔者:你到烈士陵园去寻找的精神寄托,那到底是什么东西?

丁晓兵:我每一次去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我想寻找的东西,

那是一种崇高的信念。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母校南京政治学院盛沛林教授的一篇文章《常去这里看看》,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染红了五星红旗,许多革命先烈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他们去了,却把幸福宁静的生活留给了我们。当我们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团,在烈士墓前摆上烟酒果品时,更应当在自己的心灵深处设个祭坛,使自己不要说出伤害先烈的话、做出伤害先烈的事。

笔者:英雄难当,活着的英雄更难当。你是一个活着的英雄,面对那些永远倒下的英雄,你是怎么想的?

丁晓兵:你说得很对。要不说组织上在宣传活着的典型时会格外慎重呢,难就难在活着的英雄要在平凡的人生中走对、走稳、走好自己的路,还要成为平凡人心中的导向和榜样。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考验是很长的,借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亊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亊。”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拄做依托,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牢牢把握住人生的航向,我经常告诫自己:无力驾驭自己命运的人,不配拥有英雄的称号。我常去烈士陵园,为的就是从烈士的身上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共产党人的人生真谛……

在8720部队招待所,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斜斜地洒进来,像一根根停泊在琴身上的琴弦。丁晓兵逆光而坐,侃侃而谈,年过40的他看上去不可思议的年轻,这种年轻并非仅仅来自于他光洁的额头,或是乌黑的头发、挺拔的身姿,更多的来自于他眉宇间那股勃勃英气,言谈间那份咄咄锐气,他关于精神、关于理想、关于信念的思考像这一束束柔软而坚强的阳光,直射进采访者灵魂深处。从有关资料中我们了解到,丁晓兵的信念之树能够这样根深叶茂,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当年,丁晓兵一战成名,成为感动中国的时代英雄后,一度被掌声鲜花包围着,被媒体记者、青年学生追逐着,姑娘们滚烫的求爱信雪片般向他飞来。在家乡合肥,他那年轻英俊的照片贴满了大街小巷,各大单位竞相邀请他回去作报告、搞座谈。安徽省和合肥市相继作出关于开展向丁晓兵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丁晓兵携爱人陶婉珠回乡探亲,走到哪里,都会有热情的人们蜂拥而至,像“追星族”一样,人们请求他签字、合影,人们喊着:“丁晓兵!我们崇拜你……”常常是他走到哪里,交通就堵塞到哪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到备受追捧的“明星”,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丁晓兵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沉淀,甚至来不及适应,转眼间的盛名、突然的荣誉,让这个只有20岁的年轻人有些把持不住了。丁晓兵渐渐有了些微妙的变化,言谈间,举止间,餺出不经意的自负。毕竟,他太年轻了,还难以正确把握这扑面而来的一切,他还不知道,跟权力一样,荣誉也是一柄双刃剑。

看着儿子有些飘飘然,曾是一名老兵的父亲皱起了眉头。在关键时刻,他的一席话让丁晓兵刻骨铭心:“儿啊,你可千万别昏了头。别看你现在风光得很’要不了多久你还是你,而且是少了一只手的你。今后的路,还是要靠你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这些看似平实却充满人生哲理的劝诫,犹如一盆凉水浇在丁晓兵发热的脑袋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深思,理智告诉他,真正的英雄,不能捧着昔日的功劳簿,祈求今天的奖赏。更不能因为戴上英雄的桂冠,而摘下战士的头盔。他幵始冷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少曾经轰动一时的英雄,却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思考的结果是:信念不够坚定而导致英雄的光环失色,最终导致他们在选择和设计人生时,缺少应有的理智。看着陷入思考的儿子,父亲说:“有一个地方你应该去。”

儿子问:“哪里?”父亲说:“部队干休所。”父亲领着丁晓兵来到干休所。

这是一个老院子,院子里栽着些老树,老树下住着些老人。老人们悠然地打着太极拳、拎着菜篮子,和别处的老人并无什么不同。

在这些须发斑白的老人家里,一只只尘封的盒子被长满老年斑的手颤巍巍打开。丁晓兵惊呆了。

满满一盒子各式各样的勋章和军功章!由于年头久了,这些曾经金光闪闪的证章已经暗淡了,有的甚至锈迹斑斑。丁晓兵细细翻看,这些证章记录了老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曾经的赫赫战功。远去的战争硝烟巳经散失在历史的天空,但往事并非如烟。父亲说:“这院子里随便哪位老人当初都是声名赫赫的大功臣、大英雄。”

听着父亲的介绍,老人们咧开没有牙的嘴,笑了,他们摆摆手说:“都是过去的事了,不说了……”老人的笑淡然、安然,是大悟大彻后的宁静致远,是阅尽沧桑后的宠辱不惊。

丁晓兵低下头,看见自己胸前那一枚孤零零的一等功军功章,他的脸红了。

那一刻,丁晓兵真的感觉肉己那么渺小,那么肤浅。在采访中,一说到这里,他就感慨万千。

笔者:在你成长的道路上,见到那些军功章,见到那些耄耋之年的老英雄,一定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吧?

丁晓兵:当然是,就像一个正在发高烧的病人忽然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温度一下子降下来了,人也清醒了。当时,对我的震动非常大。我就想,跟他们比,自己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为了让自己真正理智起来、成熟起来。我听从父亲的教导,不仅要向活着的革命老前辈学习,还要向死去的先烈学习,从他们那里汲取思想营养和生命定力。跟着父亲,我又去了当地着名的大楚山烈士陵园。在那些陵墓前静默拜祭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墓碑竟然是无字的。父亲跟我说,因为战斗环境的严酷,有些人牺牲后连名字都查不出来了。但后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咱们的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父亲还说,成千上万的人前赴后继地倒在这里,是什么在支撑他们?是一种境界,是他们坚守共产党人的人生理想,对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尤其是对现在的你应该有很多启示。我父亲是50年代的老兵,生性寡言,但那天在烈士陵园,他跟我说了很多话,我明显感觉出了父亲话里的分量是沉甸甸的。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养成了时常去烈士陵园走走的习惯。

信念是铁,信念是钢

走出烈士陵园的那一刻,丁晓兵内心一片清朗,他清楚了今后该怎样对待掌声和荣誉,今后的人生之路怎样才能走得稳当、扎实。

笔者:可不可以说你后来持续感动中国的20年人生基调就是在那个时候奠定的?

丁晓兵:是的。活着的、牺牲的英雄我都拜谒了,我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那段时间的确想得很多。这20多年下来,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们自身的生命能量,或者说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我们可能没有力量去把握,但有一条我们可以做到,就是通过把我们的生命与我们所从事的这样一种事业相结合,与党的事业相结合,与社会与事业融为一体,我们的生命才能得到延伸和扩展,才能得到丰富。换句话说,通过我们的主观努力,我们是可以提高生命价值或者说是提高生命的附加值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思考,这样一个对人生、对生命的理念,才影响了我20年来的许多重要的人生选择。

和丁晓兵的谈话进行到这里,我们想起一首诗。

就像一只鹰,既然已经选择了方向那就从雨中出发,无须彷徨既然天空有闪电,云层有沉雷那就让风雨雷电一块降临吧风狂雨骤正好锻炼一双翅膀我绝不会迷航因为有一盏灯,就亮在我们跳动的心上即使雷电猝然把我击落沉重地4丁在一片山上我也要从血泊中备起携带这座山飞翔就这样,断臂后的丁晓兵再次起飞了。这将是一次有准备的飞翔,这将是一次持久的飞翔,这将是一次目标更加高远的飞翔,他的方向朝着太阳!

这只折翅的雄鹰向着天地盟誓:“就算只剩下一只手,我也要用它拥抱生活,就箅是只有一只手,我也要用它拥抱太阳!”

20年,搁置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白驹过隙,搁置在一个人身上,却占据了人生13抑或14的时段,搁置在少了一只胳臂的丁晓兵身上,简直就是漫道雄关。

英雄两个字,寥寥20个笔画,几秒钟就可以写成,英雄丁晓兵感动中国的路,却走了整整20年!如果说,20年前,丁晓兵一战成名,他获得英雄的称谓还有偶然因素的话,那么,在这20年中,他把曾经在战火中取得的荣誉抹平,再用坚实的脚步,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一步步锻造出了一个共和国军人的英雄品格和英雄形象。他冲破了生死关,跨越了残疾关,迈过了荣誉关,翻过了利益关,所有的偶然,都因为时间的磨砺和巨大的付出,成为了必然,他在血里、火里、汗里、冰里九浸九泡、九蒸九煮,而后成了百炼成钢的真正英雄!

战时忘死,平时忘我,是丁晓兵坚定信念沃土上生长的参天大树,凭着这股子“气”,丁晓兵从排长到指导员、到政治处干事、到教导员、到政治处主任,再到团政委,甩着一只空袖管,一路艰辛一路歌,愣是趟出了‘条英雄之路。

1987年至1991年,丁晓兵任政治指导员,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次,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2次,被集团军树为“基层建设样板连”、“基层建设标兵连”,被南京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党支部被军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1992年至1卯3年,任政治处干事,先后近百篇文章被《解放军报》、《人民前线》等军地报刊发表,其中有2篇获得南京军区组织的征文一等奖。两次被军区政治部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1993年至1997年,任营教导员,把一个基础比较薄弱的营队带成全师全面建设比较过硬的先进营,先后被评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施工先进单位”,受师嘉奖1次。1997年底至2002年底,仟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处3次被师评为“先进政治处”,摸索总结的《抓住关键环节,提高群众性自我教育质量》、《着眼海关监管特点,狠抓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等经验做法被总部转发推广。在2001年,所在团队被总部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团”。2002年12月至今,任团政委,所在团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先后被武警总部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连续七年预防事故案件工作先进单位”、“抗洪抢险先进团”、“军事训练一级团”、“学习成才先进单位”。丁晓兵个人荣立三等功2次,一等功1次,2005年5月,他以名列榜首的高票光荣当选“中国武警卜大忠诚卫士”。

写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20年前那个叫王明的大学生,想起他写给丁晓兵的那些近乎“挑衅”的活。新闻媒体费了很大劲儿也没找到那位王明,希望王明能从网上看到那几十个丁晓兵专页、上万条有关丁晓兵的信息,希望他能从中得到欣慰:当年那个20岁的战斗英雄,如今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团政委。20年风雨兼程,20年一路髙歌。丁晓兵没有在掌声和鲜花中迷乱、昏头,却以残缺之躯书写着壮美的人生。“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武警部队“优秀干部标兵”、“全国自强模范”等荣誉,标志着他是一个不倒的标杆、一面不褪色的旗帜。

一路走来不回头!这是一个毅力多么顽强的人,这又是一条多么艰辛卓绝的英雄之路!

在采访中,陶婉珠为我们讲述了2003年7月丁晓兵带领部队抗洪归来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