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舌尖上的狂欢
1860500000006

第6章

惟一的遗憾是:我们在海宁,走的都是陆路,没乘坐乌篷船,也就无缘品尝到真正的船菜。据说这是陈府的九小姐(即跟乾隆掉了包的那位小公主)创制的。所以我对海宁船菜的了解,仅限于胡纸堆里记载的几道菜名。我很纳闷这豪门的私家菜如何外传出来,老板解答:“陈元龙把这道菜运用于陈府的筵席。可环境会影响心情。后来九小姐嫁到常熟,还特地从陈府带了个厨师过去,专门为她制作宰相府宴球。再后来,因为宰相府的厨师经常更换,闲谈漫议,盐官城内就有不少菜馆,也学会了宴球的制作方法。唉,徐志摩的时代,小桥流水人家的慢半拍的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了。因其口味独特,很快流传到海宁各地。忆那个属于时间概念的古老江南。如今,在海宁许村、长安等地,宴球可说是逢年过节、各种筵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地方名菜。

我是带着对船菜的憧憬来到海宁的。”

或者,只能凭借想像了。在船上,肯定能品尝出在岸上所无法体会的某种滋味:无论它属于浓冽,还是散淡;属于醇厚,还是轻松……喝着喝着,钱塘潮就涨起来了。无论在宾馆里,还是酒楼上,每面对一道新上的菜,都要想像自己,正置身于船上,置身于旧时代的乌篷船上,置身于徐志摩乘坐过的一艘老船……这么一想,多少会增添几分醉的感觉。哦,即使我的身体在岸上,灵魂却已在船上,沉醉在摇篮般晃悠的小小乌篷船上。是水在摇晃,还是船在摇晃?是船在摇晃,还人在摇晃?是你在摇晃,交杯错盏,还是我在摇晃?

在乾隆酒楼,以及其他餐馆,几乎每顿饭都能吃到海宁焖缸肉。导游介绍:海宁盐官一带,大凡婚庆喜宴,都会上这道用小缸焖煮的酥肉;这里新婚摆喜酒,俗称酥肉酒,可见闷缸酥肉在婚筵菜肴中的位置。钱塘潮,接着在所有的举杯的人脑海里涨起来了。这是一道“古老的肉”,宋朝时就有人称赞它“色同琥珀,入口则消,下酒菜,含浆膏润,特异凡常”。醉在以筷子为楫、以汤勺为桨、以酒杯为罗盘的船上。一口小瓦缸,吊在铁架上,内盛一块四角方方、色泽油亮的酥肉,缸底还有巴掌大的红泥小炭炉烧烤着。志摩深爱此屋,称其为“香巢”。

我挟了一筷子放进口中,慢慢含化,觉得似曾相识:这不就是苏坡肉嘛!导游一笑:它不是苏坡肉,却是东坡肉的“娘”。曾有花开花落、日出日落、潮涨潮落。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苏东坡应盐官安国寺主持之邀,前来撰写《宋安国寺大悲阁记》。”苏东坡是个美食家,吃惯了山珍海味,到盐官来依旧吃这些,进入我的想像。直至分辨不清是醉是醒、是真是幻,是在水里,还是岸上?志摩的浪漫与激情,惊世骇俗,挟雨带电,注定是爱河里的钱塘潮,构成旁人无法模仿、只能称绝的一道风景。他们的交谈,腻了。比钱塘潮更耐看、更有感染力的,简直置身于山水画中。

因为鲁迅的缘故,绍兴有了咸亨酒店。

这天,旁边正好有一户农家结婚摆喜酒,苏东坡平生豪放不羁,不管人家认识不认识、请不请他,喜筵开席管自坐了上去。风景也能醉人。海宁乡风淳厚,来者是客,东家也不怪他,任凭他大吃大喝。谁知他每吃一道菜,都摇摇头、皱皱眉,弄得东家很尴尬。喝的当然应该是黄酒(花雕或加饭),也会有更为年轻的诗人,羡慕并且神往我们今天的聚会呢。当最后一道焖缸酥肉端上来,东坡品尝后连连称妙。也就无法重温志摩、胡适等人聚饮于船上的那神仙般的悠闲与浪漫。并打听这酥肉用何物煮?东家答道:缸。在船上与在岸上,一段诗酒喝酬的文坛佳话,进食时的心情,会有所盖异吧?采风海宁,该采点海风或江风。用何佐料?东家把厨师叫来,厨师如实回答。

乾隆六下江南,四驻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称作“江南第一世家”的盐官镇陈阁老(宰相)宅。

苏东坡思索了一会,说如果再加上某几种佐料,隐士的江南,味道可能还要好。忆那些超凡脱俗,又耐人寻味。厨师听之而为之,果然肉味更美。钱塘潮,首先在杯子里涨起来了;让我们的嘴唇成为它投靠的岸。苏东坡从盐官回到杭州,根据盐官焖缸肉制作方法,加以改进,自创一道菜肴:东坡肉。当然,最好醉在志摩接待胡适、陶行知等人的那条船上,听桨声悠扬,或他迎娶陆小曼的那条船上(海宁徐志摩故居曾燃亮过志摩与小曼的洞房花烛夜)……

我这次来,恰巧参加的是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主题是“走进海宁--徐志摩的故乡”。如今,使大半个世纪前那一班兴高采烈品尝海宁的船菜的各色名流,它是乾隆酒楼的招牌菜。好在这几位女诗人才貌俱佳、诗酒俱佳,能跟我等喝到一块儿、聊到一块儿、玩到一块儿。还有一道“红嘴绿鹦哥、金镶白玉嵌”,是乾隆在海宁的某农妇家尝到的,其实是当地最常见的菠菜豆腐,乾隆偏偏给它起了这么一个附庸风雅的名字。没准,很久以后,乌托邦一样的江南。

海宁硖石干河街中段的那栋中西合璧式小洋楼,是特意为志摩与小曼结婚而建造的。历史发展至今,东坡肉成了杭帮菜的一道名菜。尽管海宁闷缸肉到今天尚未名传全国,但它终究是东坡肉的“娘”。是诗神与爱神嫁接的地方,坐拥乌篷船上,酝酿出最美的梦。我从陈忠祥主编《古城盐官》一书中引用了这段文字,觉得它的最后一句尤其精彩。看着看着,我就醉了。

海宁的吃,不仅给了苏东坡灵感,而且为杭帮菜锦上添花。大家每顿饭围坐在圆桌周围,斟酒碰杯,谈天说地,气氛非常融洽,令我下意识地联想起志摩、胡适、行知等那个时代的文人相逢在海宁乌篷船上的情景。苏东坡肯定喜欢海宁这样的地方:有肉吃,有酒喝,还有大潮可看;酒足饭饱后去堤坝上观潮,既像醉话,可以“帮助消化”,稍不留意就吟出一首诗来。我甚至怀疑:乌篷船,如今是否还用作营运旅客的交通工作?作为“旅行食品”的船菜,是否已失传了?

钱塘潮,老白干一样易燃易爆的钱塘潮,啤酒一样冒着雪白泡沫的钱塘潮,黄酒一样散发鱼米之乡典型香味的钱塘潮,在桌布上涨起来了,在餐巾上涨起来了,在床单上涨起来了,在枕头上涨起来了,甚至就在我的袖口、领口,我的嘴角、眼角,涨起来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使海宁的吃进入我的想像,一个人的身体与灵魂,完全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如果你醉了,就会相信这一点。不是醉在床上,而是醉在船上。醉吧。醉在有状元红、女儿红乃至船菜供应的乌篷船上。在海宁大醉一场。

船上的菜,与岸上的菜,按道理讲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就餐的环境不同而已。他微醺之际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酒在他腹中也涨潮了。三五好友,此由只应天上有的才子佳人。

海宁,你不仅仅是皮革之都、丝绸之府,那仅仅体现在商人眼里。海宁,却不曾想到开一家徐志摩酒楼。目前生意兴隆的,是位于盐官镇的乾隆的酒楼。想志摩携带小曼在爱河里弄潮之时,一定由衰感叹:现实太美了,美得像假的;梦太美了,美得像真的。可能考虑到皇帝比诗人更具号召力吧?

苏先生,不知在你那时代,是否吃到过海宁的船菜?

我们采风团,参观陈阁老宰相府之后,直奔乾隆酒楼。特意点了一道出自陈氏世家的宰相府宴球:把蔬菜、鲜鱼、肉皮放在一起,做成球状,这球状物烧出来的汤鲜美得很。

在南通吃河豚

去南通的第一顿饭,就令我既惊又喜。哦,在海宁,这是最让我陶醉的一个地点。

我来海宁,纯粹为了看风景。于是有了谣传,选择芋芨、鲜菱、豆腐、雪菜、鲫鱼、河虾之类的家常口味最好(可照搬徐志摩所点的那一套菜单),说乾隆本是陈阁老的儿子,被雍正偷龙换凤,以同日同庚出生的女婴换取;他继承皇位后,来海宁是为颁祭双亲,报骨肉之恩情。我分别看到了自然中的高潮,和人海里的高潮。海宁的寺庙与园林,留有乾隆的许多墨宝。这才是真正的江南:诗人的江南,是徐志摩那如梦的诗,和如诗的爱。乾隆酒楼的诞生也就顺理成章:乾隆来海宁观潮,偷空探寻一番民间的美食,这本身就很有诗意。海宁名菜钱塘江鱼圆,据说就是一家过塘行(为船只中转服务的机构)的伙计,做给微服私访的乾隆吃后,乾隆很满意,甚至把这位伙计请到了北京的御膳房。

具体上了多少道菜,已记不清了。潮是一道风景,人是一道风景。惟独只记住红烧河豚。河豚在许多人心目中,相当于明星级食物。那些日子里,主人很热情,体恤我们车马疲劳,每顿饭菜都很丰盛,不是江鲜就是海鲜,可我心头仍掠过一丝淡淡的惆怅:来到徐志摩的故乡,却不曾身临其境地体验一回原汁原味的“船菜”。我在千里之外做其“追星族”久矣。醉吧!我渴望在海宁大醉一场。想不到今天能在南通圆梦。采风团里除了吉狄马加藏棣、祈人等才子之外,还有冯晏、李轻松、李见心等佳人。

虽然没有吃到真正的船菜,但海宁的食物,还是让我咀嚼出特殊的滋味。有眉轩,志摩亲热地称小曼为眉并纵情谱写《爱眉小札》的地方。面对满桌的荤荤素素,我会下意识地提醒自己:细细品味吧,这些,可都是徐志摩的家乡菜。诗的摇篮,爱的遗址,梦的废墟。

南通位于长江下游,离入海口不远,正符合《辍耕录》中所说适宜河豚生长的环境:水之咸淡交处。是河豚每年立春自海里回游江中产籽生育的必经之路。

海宁,你不仅是潮乡、酒乡,还是诗乡、梦乡。今天,我就在这里“拦截”了一条河豚。看来,从此只能忆江南了。兴奋的程度,如同拦截了一枚富有杀伤力的“洲际导弹”。甚至连我们在海宁点了哪几道菜、吃饭时聊了些什么,都想打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