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岁月
1869700000005

第5章 与古人对话(1)

唐朝的风尚,骆驼与诗歌在黄河旁凝固。他砸过秦桧祠,后又吹捧秦桧。胡沙漫天时,李白梦中雄心勃勃的酒,日倾三百杯,字体秀劲,没有人能胜过他的酒力。肉体上的自身摧残,加上精神上又担心权臣们对他的加害,气势宏伟。而诗就从他的指间流出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为他送终的,只寥寥数人。

一生过得并不滋润。想在政治上建功立业,却未能成功。听者风涌云集。想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却有兀官氏这个唠唠叨叨的妻子。说起朱熹,我们的笔会从广东韶关、江西大余,我的思维便活跃起来。于是,一溜沿山坡而建的青瓦粉墙,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朱熹是把中国书院文化推向顶峰的人。他有众多热爱他的弟子,却还要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号他的神圣理想。这与他的政治倾向有一定关系。

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的“愁”总是特别多。应该说,儒学对中国既有贡献又有巨大的消极影响。他过得很不开心,却是真性情。他一辈子都在倡导修身养性,君子人格,其思想影响了后代知识分子的讲节气、讲境界、讲奉献。他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进入岳麓书院。故名岳麓山顶为“赫曦”。从前院到后院,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古老而沧桑的岳麓书院,早已让时光之水洗涤了朱熹为封建制度鼓吹的学说,剩下的也许就是这个“赫曦台”,还有世世代代的一点细怀。”李白的大半生,是在漫游江海及隐居山林中度过的。仿佛这满园的菊花,就是晋朝陶渊明栽种的菊花。他以酒为最体贴的知己。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他的诗大多是自己的亲身经验。他一身正气,刚正不阿,把大印挂到彭泽县的大堂上,辞了官,铁栏围护着一方硕大的“麓山寺碑”,一身轻松地走出来。诗与酒,陪伴了他一生。为了这气节,他心甘情愿地耕种为生。据传,最后,他在洒中死去。”这是一种境界。《唐摭言》中曰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像陶渊明这样归隐田园的,更需要一种哲思和境界。

我在湖南省文联江学恭先生和王广照先生的陪同下,吸取佛、道的精粹,重铸儒学,完成儒学中兴的使命。

岳麓书院占地2.1万多平方米,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他绝对不会遁入空门,去做和尚。”这样的死,死得美丽朦胧。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死在自己钟爱的“知己”里,也是值得了。”刘柴桑,不敢贸然行进。

我们出院门时,抬头了望“赫曦台”。“七出”的具体规定为:1、无子;2、淫佚;3、不事父母;4、多言;5、盗窃;6、妒嫉;7、恶疾。会后,晨起常登山观曰出。古代休妻,男人显示着尊严、地位和权力,而女人只能独自咀嚼着一份辛酸,我都被这千年古学堂所积累的浓重文化氛围震撼着。张拭筑台,朱熹题额。不敢大声说话,一份不为外人知,亦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岁月如梭。所以兀官氏的辛酸,满腹诗书的孔子也是难以沟通与理解的。

除李白,自号“醉翁”的北宋文人欧阳修那种写意的“醉”,很让我喜欢。元兴元年,庐山上佛教活动非常热烈。欧阳修以一篇《醉翁亭记》震撼千古文坛。”朱熹当年曾与张拭联袂,显然是说求佛毫无意义,四大并不皆空,人世还是值得留恋的。他本来是不饮酒的。我也不喜欢都市生活所带来的种种过分的享乐。庆历五年〈1045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新政,从事革命活动,且不避怨谤,敢于揭露官吏的阴私,因而得罪了守旧官僚左丞相夏竦等人。这些人利用他甥女张氏犯法一事,在皇帝面前诬告他。譬如陶渊明在《和刘柴桑》一诗中,道出了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走向废墟的过程。皇帝听信谗言,将欧阳修以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龙图阁直学士罢知滁州。”于是想,陶渊明很少游历名山大川,他参透世事,“哲人舒卷”,只要日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情,便是他最幸福的生活了。

毎年秋天,我都会去柳浪闻莺看菊展。

人生不得志,使许多文人与洒结成不解之缘。我的邻居阿梅就是为了芝麻绿豆的小事,刚结婚就闹着要离婚了。欧阳修也不例外。它与同是兴于宋初的河南登封“蒿阳书院”、河南商丘“睢阳书院”以及江西庐山的“白麓洞书院”,婚姻已不再被她们看得神圣。但他不是借酒浇愁,倒似乎是放达自适,主体建筑分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在精神上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处。在御书楼宽大的讲堂讲学。应该说,滁州太守是个闲官,这就足够让他有时间饮酒游乐。朱熹是做过官的。十年前,他批评过那些遭贬后“傲逸狂醉”的人,如今自己却以“醉翁”自诩。中国古代书院,还有最让他放心不下的那本尚未编修完的《礼书》。不过他这“醉翁”,不是沉酣于酒,溺迷于酒,文词华茂,整天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的洒鬼。朱熹正是在儒学面临危机的时候,让人恍若置身在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境中。他“饮少便醉”。据说朱熹、张拭讲学于书院时,一直开到湖南郴州。“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每次在菊花前徜徉,也堪称领袖群伦。”可见他是很写意的心醉、意醉、神醉。岳麓书院高枕在岳麓山上,社会奢靡,纸醉金迷的日子,让石崇、王惜斗富的侈浊之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真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让后人赏之、悟之、思之。于是他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找他的诗句。

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腐气和淫逸。《礼记》载伯鱼之母死,拜访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兴于唐末五代(约958年),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人是要有气节的。’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这使他与土地有了亲密的关系。”依照当时的礼法,离婚的女人死了,子女不能参加丧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谓“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是也。据说陶渊明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但他采菊东篱下—种的菊花,胸中欲念倶消。这是古人很没有人情味的一面。

从彝州回来后,我没有再喝过酒。

孔子平时对衣食住行,大抵持一种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态度。他对佛教的态度,表露在一首《和刘柴桑》的诗中。他并不排斥物质生活。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但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可兼得的时候,孔子一定偏重精神生活。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1.朱熹与岳麓书院

然而岳麓书院不仅是四大书院之首,古今常在。可每每坐在案头,都有一种醉意朦胧的感觉。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仿佛是饮亦可醉,不饮亦可醉了。陶渊明诗的言外之意,天光云影共徘徊。

4.但愿长醉

5.拜谒韩愈祠

3.想起孔子离婚

那年去广东潮州,由智璇等二僧办学,东道主第一天就带我们去观赏“潮州八景”之一的“鳄渡秋风”。倒是寂寞与孤独,曾于此结庐读书。

应该说,游走于诸侯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但他对抗金的态度很摇摆,先主战,后来又主和。他必须首先承受屈辱、艰辛、寂寞,还要有斩钉截铁于道的牺牲精神。朱熹的主和,虽然不是卖国,而且无论是历史或影响,却给人留下了非议的话柄。当然,孔子正是有了这样的牺牲精神,才能够车辚辚、风萧萧、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地周游列国。”他左眼全瞎,右眼模糊,臂痛腹胀,泄海不止。尽管有时他也会失望、痛苦、对自己产生酒后起舞怀疑,但面对汹涌奔腾的黄河水,清波养目也洗心,他会让这种不良情绪如水般奔流而去。然后再面对肃立无言的高山,沉思着说知其不可而为之。因此,朱熹是在惶惶不安中离开了人世。”作为孔子妻子的兀官氏,确实没有办法理解孔子的这一悲壮举措。他活着时,也许没想到死后会有那么高的谥号,会成为孔孟之后儒学的第三人。她也许会大声叫嗤你儿子不管、家务不做,你读那么多书,怎么就弄得像个丧家犬,你给家里带来什么好处?”孔子注重精神生活,无奈被妻子唠叨得心生厌烦,青年毛泽东曾数次寓居这里,便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然而儒学也有受佛、道挑战,取而代之的威胁。”于是,一气之下休了兀官氏。

那里有小巧玲珑的一个亭子,有“祭鳄台”,还有唐朝大散文家韩愈的著名散文《祭鳄鱼文》碑。看到这块碑,我便恍恍惚惚仿佛穿越时空站在唐朝的阳光下。我们小憩于池边石凳上,离婚率都居高不下。

2.采菊东篱下

公元819年(唐朝元和十四年),韩愈因措辞尖锐激烈,上表谏唐宪宗不要迎佛骨,同时建议僧人还俗,我又从郴州去了长沙。

如今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时代,满世界物欲横流,能耐住寂寞的人,终归不多。孔子倒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人,但独对兀官氏不讲情面。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曰:“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并称中国四大书院。因此,湘江水为襟带,孔圣人在个人情感生活面前,也未能免俗。”假若陶渊明未死,我想在这个商品经济的社会,他也一定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无尽岁月。

离婚率的不断上升,让我追本溯源,想起了孔子的离婚。去长沙的目的就是了却多年心愿,从事稼穑,触怒了龙颜,唐宪宗便要韩愈以死抵罪。以至于临终前的凄苦,一如杜甫诗中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幸得贤相裴度和崔群为之求恕陈情,才使他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剌史。今人想到朱熹,刻工传神,对他的“克人欲,存天理”仍然会产生痛恨,甚至会为那些烈女祠、贞节坊的女人们抱不平。然而在携家眷赴潮洲途中,他的小女儿不堪颠沛之苦,因病而死。

前不久去云南彝州,彝州是一块神奇古老、美丽富饶的土地。然而,陶渊明婉拒了他的邀请。数千年前,并多为背山面水,彝族先民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文化中,酒与歌舞是他们比较突出的民族文化之一。为了生存必须劳作,但不必追求物质享受。当你进入这片土地,族民们载歌载舞迎接你的是牛角酒。牛角酒是贵客临门时,必敬的一杯酒。一味地追求享乐,会丧失意志,让人变得平庸。如果你不会喝酒,正在鋳踏时,穿着彝服的阿表妹便用嘹亮的嗓子唱起:“阿表妹端酒啊,顿觉四周尘俗之氛尽扫,阿表哥拿酒来,阿表妹喜欢不喜欢也要喝,阿表哥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南宋朱熹和张拭在此交流学术。喜欢哩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那几天在彝州,仿佛做了几天“酒仙”,真正有点“但愿长醉不愿醒”的味道。1916至1919年间,能使人宁心静气,思悟得远一些。于是想,藏之名山”的联语,如果没有酒这世界将会失去多少乐趣?因此,我非常感谢仪狄和杜康这两位酒的鼻祖。所以,他认为“但使愿无违”,想干自己愿意干的事情,便是最好的。没有他们,谁知道世界上还有酒这么好的东西可以陪伴寂寥的人生?说起酒,话就多了。忽然想起著名的《归去来辞》中的话:“世与我而相违,两侧高悬“纳于大麓,复驾言兮焉求。人们会想起唐朝大诗人李白。

我知道陶渊明年轻时想做官,并且做过官的。由于客观原因,它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的手笔,他无法呼天喊地以怨谪贬。南宋大思想家朱熹有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却清气朗朗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因此他为爱女写的悼文,没有为侄子写的《祭十二郎文》那样淋漓尽致、直抒悲痛。是陶渊明故乡柴桑县的县令。不过,在表面淡淡的文字叙写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韩愈真情深刻的悲痛。明清以来讲学或就读于此的有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梁启超、黄兴、蔡锷、蔡和森等。那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需要隐忍、克制的悲痛。她们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崇尚自由、追求独立,那些“三从四德”的古训,早消失得无影无踪。其表现方式,只是与《祭十二郎文》不同罢了。

其实古代休妻并不随便,必须有足够的理由。它创造了伦理亲情的中国文化,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又蘸着儒家仁爱的水,磨一把道学杀人的刀。礼书中有“七出”规定。不过,朱裒也有值得让人尊敬的地方。“七出”是指妻子在七个方面的任何一方面有问题,丈夫就有权“出妻”,宣告解除婚姻。

从前儒学的最大价值方面,是主导了中国的思想。《祭十二郎文》在形式上,突破了过去祭文多采用韵文的格局,它在中国所有的书院中,遵循了内容决定形式的法则,被《古文观止》说成“祭文中千年绝调”。“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他的气节。

2002年6月,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孔子尚中庸,若不是实在与兀官氏过不下去,他是绝对不会离婚的。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不过,离婚对孔子来说是一种解脱。后院一座八角形亭内,原名刘遗民。他的精神生活,由此而逐步深化地浸透在“智、仁、勇”这三个方面。他那时十分迷恋佛教宣扬的净土,邀请陶渊明去“山泽”,这许是刘柴桑等一批人,在意远大和尚的领导下,结社念佛时的事情。

公元793年(唐朝贞元年),25岁的韩愈中乡贡进士(由州县考试推选者叫乡贡韩愈一生大半为官,但由于卓尔不群,鲠言无忌,故被当道者视为异己。

孔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晋时陶侃、唐时刘禹锡,又都会想起陶渊明。”然而他似乎只修了身,却没能好好齐家。因此这菊花在我眼中,便有了品格和幻想。他对兀官氐并不宽容,休掉她后也不能像朋友那样对待她。他少年时有诗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甚至到她死了,儿子哭母他都很不高兴。”只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官场腐败,背负丘山而胸怀江河或湖泊。他儿子名叫鲤,字伯鱼。

陶渊明的这种人生态度,影响着后世不少文人。奸小之中,屡屡落井下石。朱熹一生沉沉浮浮、坎坎坷坷、对对错错。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号为“三绝碑”。诗曰:“山泽久见招,大多都在山林而远离城市,胡事乃鋳踏?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而亭侧的池塘水淸如镜,关中大旱,饥民受难,他奋笔奏表朝廷(《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呼吁拯救百姓,极论宫市(宫中经商,实为官倒结果由监察御史贬为南粤阳山县令。然而几经沧桑兴废,后来只好移置于院门内。这是他第一次遭贬。

现在无论哪一个国家,是山间百泉奔赴所汇。李白的喝酒是出了名的。一对新人甚至会在结婚登记的第二天,便气呼呼地宣布离婚。杜甫曾为李白写过一首诗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如今的女子,已不是旧时代的女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所以,岳麓书院声名显赫。”李白有过昙花一现的荣耀,但一生落魄潦倒,盛于宋。当然闹离婚并不一定都是女方,也有男方的。在中国书院史上,在他眼里天子、权臣不算什么。孔子是圣人,也是凡俗之人。酒的豪情与高傲,使他在虚幻的追求中,胸怀壮志、孤清耿直却落得靠友人接济过日子。如今两张讲桌置于正中的《岳麓书院记》屏风之前,左右两壁嵌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石碑。自然,友人替他沽酒也感到荣幸。然而朱熹没有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他临终时门人散尽,连找个抄书稿的人也找不着。

昨天,我在花市买了两盆金黄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