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
1877000000020

第20章 报告文学的历史痕迹和现实景观(1)

近十多年来,报告文学在我们的文坛叱咤风云,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屡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产生重要影响。这是一项文学的盛事,也是我们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喜人景象。

报告文学以它成功而又辉煌的成就丰富了我们的文学宝库。报告文学正在以一个文学家族里的新成员的身份开辟着文学的新天地。在过去的日子里,许多优秀报告文学作家作品的涌现和受到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似乎在说明,我们不仅是一个有古老文化传统的诗的国度、散文的国度,今天,中国也正在或是已经成为了一个报告文学的大国。

一、报告文学的现实景观

比起诗歌、小说和散文、戏剧这些古老的文学艺术体裁来,报告文学不过是个年轻的小弟弟。可是,也许因为年轻,它才英姿勃发,有所作为。在人们称之为新时期(1978年以后)以来的文学创作运动中,文学创作在各个领域和门类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一个人们普遍认同的事实。但是,人们也许不难看到,在所有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报告文学的崛起与迅速发展,是一个最为引人瞩目的现象。

在短短的十多年的时间内,报告文学就一下子使自己成熟独立起来,这确实是一个神奇的现象。

今天,当我们提到报告文学的时候,我相信人们大都不会陌生的。这是因为,今天,已经有许多的优秀作家聚集在报告文学的旗帜之下,有大量的着名报告文学作品在人们当中流传。报告文学的存在和表现已经是一个人们无法回避与否认的事实和现象了。如今,几乎所有的文学文化报刊,都在关注和刊发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作品每年都在以数百上千的数量增长着。不断有新人加入到报告文学的队伍中来。报告文学有了各式各样的评奖活动,还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报告文学创作及其活动,已经是我国文坛上的一处不断翻新变化的风景。

然而,就在不久的以前,在我们权威的文学基本原理、文学教程和文学史着作中,报告文学还是一个依附在散文文体中的小小文学品种。有的人甚至不承认它的文学地位,只把它看成存在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有的人虽然承认了报告文学的文学地位,可又视其为“二流文学”、“亚文学”。在报告文学已经萌生一百多年的时候,报告文学在我国竟然有如此的不幸境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误会,也不是有人有意要和报告文学过不去。我以为,最为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因为我们的报告文学还没有充分的把自己的个性和可能的有效作为很好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尽管我们曾经有过一直被大家普遍好评的报告文学,如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等的作家作品。但是,像这样优秀的作品毕竟较少。在不少标着报告文学的作品中,除过在真实性这一点上把自己和小说、散文等文体的区别表现得较为清楚外,在其他的表现中是看不出有多少独特的个性的。有不少今天认定的报告文学作品,在其初发表的时候,就是明文标着“散文”或是“通讯”、“速写”的。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长期就被人们看成散文欣赏着,示范着。

1963年初,《文艺报》在北京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上,有人发言认为,“报告文学的创作,近年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人说这是因为它在整个文学中的地位没有被确定下来的缘故”。“什么是报告文学?许多人说,历来着名的报告文学作家,都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的定义。”报告文学长时间的在新闻和文学之间游荡,被新闻和文学既接纳又排斥,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落脚之地。有的人勉强承认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可是,却把报告文学视为“二等文学”。1963年的3月中旬,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邀请了三十多位作家、记者,座谈了报告文学问题。有的同志谈道:“这次会议,扫除了把报告文学列为二等文学的错误观念。提高了报告文学的‘级别’,使它和小说平起平坐。报告文学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这是会议一个不小的收获。”《报告文学座谈会纪要》,载《新闻业务》,1963年5、6期。从这位与会者的欣喜和满足,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报告文学当时在文学界的地位了。在文学界尚且如此,在社会和读者中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报告文学的稚嫩,使得它名不正,言不顺,总是飘忽不定。

任何一种文体的建立,都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间成熟的。报告文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长时间经受曲折,是并不奇怪的事情。在我国,即是像小说这样的体裁,走向成熟和独立的道路也是十分漫长的。我们读了文学史以后,就会明白,小说也是在经过了神话传说、六朝志怪,到了唐代,才有了一种大的变化。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我前次说过: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底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纪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有意识的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而且文章很长,并能描写得曲折,和前之简古的文体,大不相同了,这在文体上也算是一大进步。”此后,再经宋、元的几番衍进后,到了明清之时,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四部古典文学名着”的出现,小说走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报告文学,作为新的文学体裁和品种,同样是有一个生成和发展的过程的(后面将会专门探讨论述)。我国的报告文学,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之后,到本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迅速的成熟起来了。1978年1月,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是我国报告文学新里程的开始,也是我国的报告文学步入成熟的开始。这部作品的发表及在文学领域和整个中国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强烈影响,清楚的使人们看到了报告文学的创作特点和表现形态,以及它的分明而突出的社会作用和力量。这之后,迅速有一批作家调整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完全自觉而有意识的投身到报告文学的创作中来了。

例如,理由。理由是以写小说而走向文学的。在从事报告文学创作之前,他已经有不少的小说作品发表。可是,在他1978年写作发表了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并获得成功之后,他就是十分自觉和热衷于报告文学的创作了。还有一些人,则完全是受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和感染,一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就选择了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作家作品的迅速增多和全社会对报告文学的重视,都是和《哥德巴赫猜想》有一定关系的。我们必须要承认,在此之前,真正把报告文学创作作为目的的作家是极少的。大多数人写报告文学,是一种“业余”行为。但是,不少人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就完全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历史上是一个新的重要的现象。许多的作家热衷于报告文学的创作,使报告文学创作的局势迅速改变,新的、优秀的作品大量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的认识和总结报告文学在文体上的自身特点,体会和寻找报告文学在创作中的特殊规律,渐渐的,报告文学的独特性和创作规律,在其不断的发展和作家们大量实践活动中较为清晰的显露出来了。所以,现在的报告文学,已经是一种在其文体和创作实践上完全区别于小说、散文的独立文体了。

报告文学的突出表现,使人们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无法对其忽视。人们在充分的认识和感觉了报告文学的社会作用之外,文学界的有关人士,还及时的对报告文学在其形式上的独立现象进行了总结和肯定。人们也许记得,早在1982年的时候,着名诗人、文学批评家,当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光年在谈到报告文学的创作时就说:“报告文学的兴起,确实很值得祝贺。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几年来,报告文学一直是打先锋的。在拨乱反正的斗争中,在向人民报告时代的佳音,描绘社会主义新人,反映群众的喜悦、疾苦、愿望和要求这些方面,报告文学有时起着直接推动生活前进的作用。”“人民需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开始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在文学领域中,报告文学兴旺发达起来,由附庸蔚为大国。”张光年:《报告文学随感录》、《社会主义文学的新发展》,见《惜春文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版。1983年3月24日,在全国四项文学评奖授奖大会上,他在讲到报告文学创作的时候,再次说道:“我热烈祝贺我们的报告文学近两年又获得丰硕的成果!不久以前,我曾经兴高采烈地宣称,由于我国报告文学作家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来,报告文学这一生动活泼的文学品种,已经由附庸蔚为大国。”现在,在报告文学又经过了许多的发展和演变之后,报告文学的“大国”气象和“大国”“风范”表现得更加的充分和突出了。有心的人也许不难感到,报告文学独立的背后,是有着人的思想认识独立作为支撑的。而人的思想认识的独立之所以能够实现,又是同社会历史环境和政治生活的改变密不可分的。因此,报告文学的独立,不纯粹是个文学的现象,它同时是一个政治和思想文化现象。

报告文学是新时期隆起的文学大山。

报告文学是中国文学现今发展阶段的一颗明亮的新星。

现在,如果还有人把报告文学视为一种“边缘文体”,那他实在是对于报告文学的情况缺乏了解,是对其业已建立的独立个性和品格的忽视。如果还有人只把报告文学看成是文艺的“轻骑兵”的话,那就只能说他对报告文学认识了解是片面的。报告文学的现实景观,要用一个军旅词语比喻的话,那他就应该是一支拥有各种新式武器的现代化的集团军了。报告文学创作既是今天我国文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人民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报告文学正伴随着我们的现实生活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二、报告文学的萌生与正名

报告文学是一种新的年轻的文学形式。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关于报告文学的萌生时间,还是存在着不少分歧的看法的。今天,弄清报告文学的起源问题,尽管对现实的报告文学创作并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无疑对于认识报告文学的特性和创作规律是有益的。

关于报告文学的起源,有两种意见:

起源于近代说

持有这种意见的人认为,报告文学的起源是伴随着近代的新闻报纸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日本作家川口浩的看法,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在《报告文学论》一文中,川口浩认为,报告文学“这种文学形式,当然不是从前就有。这始终是近代的工业社会的产物。印刷发达之后,一切文书都用活版印刷的形态而传播,在此,才产生了近代的散文——即一般叫做Feuilleton(通俗文艺,小品文——引者注)的形式,Reportage(报告文学——引者注)就是这种形式的兄弟”。川口浩接着说:“因为机械工业的急剧发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的进展,在文学的领域,也和在政治的领域一样地驱逐了Romantic(罗曼蒂克——引者注)的成分。在熔矿炉喷着火焰,兵工厂生产着最精巧的杀人机器的现在,什么星啦紫罗兰啦的故事,已经变成了时代落伍的作品,要靠文字吃饭的人们,无论如何也非应顺新闻杂志的势力不可。这就是近代的集纳主义(Journalism)和Feuilleton产生的社会的根源。”川口浩:《报告文学论》,1932年1月20日《北斗》,第2卷第1期。沈端先译。

塞尔维亚人,着名的新闻记者巴克认为“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就是报纸。它的存在是为了给读者以新闻,读者在他进早餐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世界动态的日志,他要知道发生了些什么事,为何发生和如何发生等”。巴克:《基希及其报告文学》,原载《论报告文学》,泥土社,1953年3月版,张元松译。在我国,1931年7月,袁殊在《文艺新闻》18期上发表了《报告文学论》一文,袁殊认为,“‘报告文学’,这一名词在中国还是很新的。”“报告文学是纯然的文学:这名词,有时也称为‘通讯文学’,是从‘Reportage’的译语;而这‘Reportage’是从‘Report’(报告)这字变化出来的新名。这文学的形式,自然不会是自古已有的;它是一种近代工业社会的产物。”茅盾1937年2月20日在《中流》第11期发表了《关于“报告文学”》的文章,这是有关报告文学创作的一篇十分重要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茅盾认为:“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个匆忙而多变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式样。”周立波说:“报告(Reportage)是近代文学的一种新形式。”因为有人坚持报告文学古已有之的观点,冯牧在1988年8月27日发表在《文艺报》的《报告文学漫议》一文中强调说:“报告文学,作为文学中的一个门类,不但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我不能同意这样的看法,认为现代报告文学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文学品种。”

报告文学是近代社会伴随着新闻报纸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这是大多数人的研究结果和看法。可是,具体到哪位作家的哪一篇作品是第一篇报告文学,意见就是五花八门了。有人认为,美国作家杰克·伦敦1903年发表的《深渊中的人们》是最早的报告文学。也有人认为法国作家“左拉是近代报告文学的创始者”。等等。至于近代作家的作品被认定为是报告文学的那就更多了。例如,高尔基就说:“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在其形式上也可说是报告文学。”在这个问题上,是难以有个统一的意见的。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都是自然而正常的现象。笔者比较倾向同意这样的看法:即捷克作家基希和他的作品是近代报告文学出现之后的代表。日本人川口浩说:基希的作品“创出了一个新的文学形式”。川口浩:《报告文学论》,1932年1月20日《北斗》,第2卷第1期。沈端先译。周立波说,报告文学的发迹,“有人追溯到各代的散文。德国诗人海涅的《旅行记》,美国杰克·伦敦描述阿拉斯加和荒原远海的文章,辛格莱‘社会情况’的笔记,都可以说是一种报告。不过,直到德国基希(基希是捷克人,1921年迁居柏林,用德文写作——引者注)诸人的作品出来,报告才成为一种不能被人轻视的独特的新形式”。周立波:《谈谈报告》,《读书生活》,1935年第2卷第12期。基希不光用他大量的作品丰富了报告文学,而且,还对报告文学有不少的理论研究。他的研究,对于人们认识报告文学的个性特点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