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歌”在羌语中称之为“祖惹木”。
“吉农吉刹”为祭祀民歌,歌曲曲调单纯,边歌边夹说白或快板,类似说唱音乐。
[第一节]风俗歌
“风俗歌”在羌语中称之为“祖惹木”,专用于传统风俗仪式活动,主要是指祭祀、葬礼安魂和婚礼祝愿时唱的反映民俗、礼仪方面的民歌。包括“吉农吉刹(十月男子节)”、“瓦尔俄足(五月端午妇女节)”、婚嫁歌、礼仪歌、出征歌等。
“吉农吉刹”为祭祀民歌,歌曲曲调单纯,边歌边夹说白或快板,类似说唱音乐。
婚嫁歌包括嫁歌及喜庆歌。嫁歌又称姊妹歌,姑娘出嫁前夕,由陪伴新娘的妇女们和新娘唱。喜庆歌则是新郎家为庆祝喜事而唱的歌曲。内容有赞颂新娘的美貌和服饰以及祝贺辞等。婚嫁歌的演唱形式多为两人对唱及重句对唱,也有齐唱和集体重句对唱。
礼仪歌主要指羌族人民欢迎和欢送客人时演唱的歌曲。这类歌曲曲调比较明朗,节奏规整。反映了羌族人民热情大方的性格特征。
出征歌是指出征打仗时演唱的歌曲,分为出征和凯旋两类。
一、吉农吉刹
羌族人民称“吉农吉刹”为十月男子节,在十月举行,但并非每年都有,是在一年内村寨中无18岁-50岁的成年男子死亡的情况下举行的祭祀山神、庆贺羌历新年、祈求丰收的歌曲。
该套“吉农吉刹”的速度缓慢,旋律进行很平稳,主要以二、三、四度为主,音域不宽,除了第一首有十一度以外,其余的都在五到八度之间。在该套曲中均以五声徵调式为主,强弱之间的对比较为明显,节拍多是二拍子或三拍子,或者变换拍子。曲式结构没有固定形式,不规整,音乐的素材较单一,多用主乐句进行重复和拓展,分句比较清晰,有一定的呼应性。
二、瓦尔俄足
“瓦尔俄足节”又称“领歌节”、“五月端午耍山节”、“五月端阳妇女节”等,它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举行的只有妇女参加的节日活动。它本是传统的祭祀性节日,祭的是羌族妇女心中的歌舞女神“萨朗姐”,今天,它已经逐步演变成了羌族妇女游山赏景,既祭祀又歌舞的节日。“瓦尔俄足节”现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瓦尔俄足节”歌的旋律属于五声调式体系,仍以五声徵调式为主,在十二首歌中徵调式的歌曲九首,羽调式、宫调式、转调的各一首,旋律、节奏、节拍均与“吉农吉刹”相似。与简单、古朴的舞蹈相配合,节奏富有律动感。典型的节奏为“长短长型”和“长短型”。结构不规整、不方正,以主题音调为基础,加以重复、变形或展开。
“瓦尔俄足节”歌和“吉农吉刹”套曲都是祭祀歌曲,但是今天在羌寨的流传度却各有不同,后者流传的面窄,能唱的人很少。而前者在羌族妇女中流传面较宽,能歌者多,常常被作为山歌演唱。两者的音乐风格、调式调性、曲式结构、节奏、节拍等诸多的音乐元素都有相似之处。只是前者的音乐较后者更富于变化,抒情咏叹性更强一些。
虽然“吉农吉刹”的流传度并不宽广,能歌者较少,但“吉农吉刹”是更为正统的祭祀歌曲,长期以来仅用于祭典、娱神,演唱者主要是巫师。
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很少再举行此类型的祭典活动,歌曲的传承趋于中断,能歌者很少了。而“瓦尔俄足节”是羌族进入父权制度以后残留的母权制的遗风,并非父权制时期的正统祭祀节日,祭祀的是女神,通过歌舞娱神又娱人。在长期的流传中游乐性日益增强,“游乐性”冲淡了“祭祀性”、“人性”冲淡了“神性”,这是它日益流传的条件和传唱度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婚嫁歌
婚嫁歌包括嫁歌和喜庆歌。嫁歌又称“姊妹歌”,是姑娘出嫁前夕,由陪伴新娘的妇女们和新娘一起唱的歌曲。内容有唱惜别之情、诉出嫁之苦或咒骂媒人,也有对新娘的劝慰。喜庆歌则是新郎家为庆祝喜事而唱的歌曲。内容上主要以赞颂新娘的美貌和华丽的服饰以及颂扬诚挚的祝贺为主。婚嫁歌的演唱形式多为两人对唱及重句对唱,也有多人齐唱和集体重句对唱。
羌族的婚嫁歌从多方面反映了羌族人民特有的婚俗。通过别具特色的婚嫁歌不仅可以听到羌族妇女的哭诉,还可以看到情调别致的婚嫁场面,看到他们特有的精神面貌与民族性格。羌族男女从提亲到结婚要经历很多的仪式,而每一次仪式中都有本民族相应的风俗歌曲,有订婚后男方到女方送聘礼,临嫁姑娘在清点礼物时唱的《过礼歌》,有媒人带领迎亲队伍到娘家唱的《结亲词》,有姑娘出嫁前夜唱的《花儿纳吉》,姑娘上轿前唱的《嫁女歌》等。
婚嫁歌的曲调比较丰富,而且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也有一定的即兴性,速度缓慢,音域都在八度以上。多数以五声徵调式为基础,用“清角为宫”或“变宫为角”做上五度或下五度的转调。从曲谷乡的四首歌曲可以看到乐曲大多是四二拍,强弱较分明,速度舒缓,多是二句体或三句体。
黑虎乡的“迎亲歌”和“苏因波”节奏鲜明、曲调明快,具有很强的舞蹈性,而黄先生记谱的“喜庆歌”是以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来表现姑娘出嫁时候的害羞和喜悦的心情。
[第二节]酒 歌
羌族是一个古老而智慧的民族,羌族人民朴实勤劳、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时至今日仍保留着古朴、深厚及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民间音乐。酒歌是羌族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一朵盛开在岷江河畔川西北高原上美丽的羊角花,多姿多彩,散发着尔玛人淳朴的气质。它不仅是羌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同时还真实地反映着羌族的文化状况、社会经济、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等,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无论从其形式到内容,还是从思想性到艺术性,都无不真实地反映了该地区羌民族的历史生活习俗和社会风貌,表现了羌族人民独具一格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这首酒歌,从篇幅上看衬句的篇幅远远超过了正句,平缓而自由的旋律在表达对友人的酬答祝福时,又吐露出了些许对人生的感慨和回望。在优美朴实的羌笛衬托下,男女声对唱,群起而舞,突显了羌人热烈豪放的风土情韵。
[第三节]劳动歌
在羌族的舞蹈中,有许多舞蹈的内容和形式都以直接或间接性的方式反映劳动生活的真实情景,其表现形态和动作均给人以生动的农舞形象感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
这首民歌是羌族人民劳作时所唱的丰收舞蹈歌曲,曲调简单,篇幅较短,拍节奏感强,给人以一种边劳作边歌舞的动感,加上歌词极具口语化,充分表现了劳动时的欢乐情景。其舞蹈中出现的左腿跪蹲与胴体轴向转动的动作,展示了羌民围着丰收的玉米包在搓粒的场景;舞者拉着自己的长衫衣角,做屈膝和胯部转动时又表现了在堆满粮食的晒场上筛簸谷物的场景;在舞蹈中出现的摸摆律形态则又像茂密的农作物随风摆动,给人一种飘逸秀美的感觉。这样的一幅丰收美景,无疑展现了羌族人民丰收时的喜悦之情,也赞颂了羌族人民勤劳朴实的品质。
[第四节]舞 歌
一、丧葬歌(丧事萨朗)
羌族在古时候惯用火葬,《吕氏春秋·义尝》中有记载:“羌氐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大约在距今二三百年前改为土葬,唯凶死者用火葬。出殡那天,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唢呐声声,哀歌绵绵。
无论是火葬还是土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亲属围绕死者跪拜,喝丧酒、唱丧歌,通宵达旦。丧葬歌主要表达对死者的哀悼、怀念之情,祝愿死者的灵魂早日进入天国,同时也对逝者家属表示安慰等。
在羌族里,有一个传统习俗,当寨子里6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时,村民才会在寨子里举行丧葬祭祀活动。上面几首丧葬歌曲,曲调单纯沉闷,曲调类型较少,速度缓慢,多采用变拍子,节奏自由,开头常有叹息声做前引,音域较窄,常在一个八度之内,旋律以级进为主。旋律线以上弧性为主,这与哀怨悲痛的哭泣声调和内心情绪相吻合,能够在祭祀活动中充分表达出人们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悼之情。
二、锅庄舞曲
羌族同我国的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俗话说“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便是羌族人民的真实写照。这首歌锅庄(萨朗)舞曲充分表现了羌族人民在欢乐的节日里载歌载舞的情景。
该歌曲为五声徵调式,但最后三小节突然交替到宫调式。旋律进行以四度上扬为特色,表现了开朗、活泼的心情。节奏前密后疏,形成了一定的对比。这首歌曲短小精悍,具有极强的舞蹈性。
(萨 朗)黄银善记谱词意:妹妹爱唱爱跳,妹妹爱唱爱跳。
一边唱一边跳,妹妹爱唱爱跳。
该萨朗舞曲同样也为五声徵调式,萨朗在羌语中的意思即为“又唱又跳”。此曲旋律活泼、欢快,具有浓郁的舞蹈性,从歌词中我们仿佛可清晰地感觉到羌族姑娘婉转动听的歌声与柔美灵巧的舞姿。
三、铠甲舞曲
铠甲舞广泛流传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聚居地黑水河流域的沙坝、赤不苏地区及羌族聚居地理县。铠甲舞是一种身着铠甲而跳的祭祀性舞蹈。它动作较为简单,男子威武有力,女子灵巧轻盈,形成一种刚柔并济的鲜明对比。其表演所唱的歌曲刚健雄浑,多为羌族典型的二声部民歌。
这首二声部乐曲曲调悠长,节奏松散自由,行腔中多见衬词且有装饰音行进于旋律间。旋律框架以加入变宫音的六声徵调式为外壳,在旋律的进行过程中商与徵相交杂,以羌语吼声烘托出古代武士庄重的节拍,浓浓地表现出羌文化中“铠甲舞”独有的风韵,向人们展示出一种难于言表的古羌文化的美感。
四、其他舞曲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流传着“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的说法。羌族姑娘个个美丽大方、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羌族姑娘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通过歌舞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情感。
羌族的歌舞中包含着特定的文学内容,边歌边舞均结合具体的内容给予叙述的词句,使歌舞的形象变得极为生动、活泼。羌族歌曲《羌家姑娘》正是以朴素而不乏华丽的表现方式,将羌家姑娘善良温柔、美丽大方的形象展现出来,曲调婉转、优美、动听。
羊角花是羌族人民最喜爱的花,也是最具特色的花,它象征着羌族人民的古朴与纯洁。相传为了促使人间的羊角姻缘早日喜结连理,在每年四月羊角花开的时候,女神就会降临凡间,藏在林荫丛中唱情歌,以点燃青年男女心中的情火,吸引他们到林中唱歌跳舞,促使羊角姻缘成双成对。
“带着蓝天的祝福,带着白云的问候”,羌族正是深藏在这川北群山之巅的云朵中的民族。歌词自然优美、通俗易懂,具有地方特色,尤其是“那渍拉娜耶……”衬词的运用,恰到好处,展现出了这片古老的羌族热土深厚的文化生活。
“纳吉纳拉”是羌族人歌唱中最常用的歌词之一,“纳吉”表示“好男孩”,“纳拉”表示“好姑娘”,这二者合在一起既是爱情的象征,又体现着民族世代相传的深意。该曲为五声徵调式,其旋律舒展缓慢,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伴随着下滑音和语气助词,更能够将心中的爱恋之情娓娓道出,开朗而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