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华西语文学刊(第九辑)
1891700000031

第31章 试论汉语和日语中“素”/「素」的意义用法(2)

上述例句里的“素人”与日语的「素人」相同,表示“对某事经验不足、不熟练的人;未将某事作为职业、专业的人”。在台湾,人们将“未经过专门训练的艺术家”称作“素人艺术家”。“素人”在大陆地区常称作“业余(爱好者)”“外行”,但《人民日报》在报道上述台湾新闻时,直接沿用了台湾的“素人”一词,未将“素人艺术家”称作“业余艺术家”。

不少大陆地区出版的汉语辞书都没有收录“素人”一词,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辞海1999年版》。但于1986年至1993年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7〕收录了该词,并引有章炳麟、鲁迅的用例,如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的“古者,宗法行于大夫,元士,不行于齐民;今者,宗法行于村落素人,不行于都人士”,鲁迅《书信集?致李桦》的“作绍介文字,颇易为,一者因为我虽爱版画,却究竟无根本知识,不过一个‘素人’。”另外,于1990年出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8〕也收录了“素人”,同样引用了鲁迅《书信集?致李桦》中的用例,并标明日源外来词及其日语读音。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作出以下判断:“素人”在清末民初已经通过曾经亡命日本或有留日经历的学者如章炳麟、鲁迅等一批人的使用而流入汉语。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素人”一词很少出现在大陆的出版物中,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素人”才重又经由台湾传入大陆。

(二)素材

高野繁男在『近代漢語の研究』中指出,「素材」一词是近代菊池大麓在翻译『修辞及華文』(『百科全書』所収)时所创制的和制汉语词。

原書:the mining by the rocks;and the manufacturing by the raw material and the facility for mechanical power;(P.744)

訳書:採鉱ノ業ニハ堅岩硬土ヲ開クノ難アリ製造ノ業ニハ素材ト施工品ノ利害損益ニ大関係ヲ為スアリ。(P.59)

高野繁男认为,「素材」在现代日语中意为“原料、木材、题材”等,这里指「原料」,此为原意。但无论哪项语义,此处为「素材」之最早用例。

但是,唐末新罗的汉学家崔致远所著《桂苑笔耕集》中有“百堵皆作三旬而成,然后郢匠劳功,素材变质,优人展妙,赪壤凝华,攒空而烽橹高排,架险而闉闍耸起”的描述,此处的“素材”就是“原料”之意。而从时间上看,此用例相比『修辞及華文』更为久远,因此,「素材」一词源自『修辞及華文』的说法值得商榷,需对“素材”/「素材」的来源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汉语和日语中的“素材”/「素材」有什么意义用法呢?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12)このように、自然素材かつメンテナンスも容易にできるので、環境性能は高いと言える。

13)素材が上質であれば、多少の縫製ミスや地味なデザインは十分にカバーできる。

14)豆腐もうどんも、ごぼうも海藻もなかったアメリカで、あれだけ自然食品店や伝統的な素材が並んでいるというのは、いい意味で衝撃でした。

上述例句中的「素材」意为“基本材料,原料。”例12)的「素材」表示建造机械、建筑物的材料,例13)中的「素材」表示缝制衣服的材料,例14)的「素材」表示烹饪菜肴的材料。上述例句里的「素材」在外观上都是可视的,这是它们共同的语义特征。

15)その劇は民話を素材にしたものだ。

16)芸術は愛情がなければ、素材を生かすことができない。

上述例句里的「素材」意为“创作戏剧、艺术作品及文学作品的材料”(『明鏡国語辞典第二版』『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多用于艺术创作的场合。但下面的用例又怎样呢?

17)ただし月刊誌や単行本に長い歴史的論評を書くわけではないから、あくまで身近な新聞素材にこだわった。

18)この国会等で行われた議論というものが中心になって検討の素材になるということである。

19)惑星の運行や日月蝕の長期にわたる天文観測の莫大な記録がつくられたが、これらがヘレニズム科学の形成に重要な素材を提供したことは疑うべくもない。

20)世界のあらゆる宗教の素材を自由につないでいくことにためらいのない意識が芽生え、それを前提とした宗教運動があらわれつつある。

上述例句中的「素材」超出了艺术创作的范畴,扩展到了新闻报道、国会讨论、科学及宗教等领域。由此可见,「素材」不仅可用来表示艺术创作的材料,还可用以表示人类的语言活动及思维活动等诸多领域的材料、资料等。

而汉语中的“素材”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21)但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大地上大象成群结队,成为工匠进行艺术创作的素材。

22)他们都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素材与最新的作曲技法相结合,探索中西文化的有机贯通。

上述例句中的“素材”意为“创作雕刻、音乐等艺术作品时所使用的、未经加工的材料。”(《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等部分词典),但下列句中的“素材”又如何呢?

23)“我希望记者们严肃对待奥运会的安全问题,不要把这件事当成新闻炒作的素材。”

24)当地还有许多国内少见的病例,是医学研究的难得素材。

25)当地的情况对区内的经济理论研究也具有某种启发的意义,至少提供了可资研究的现实素材。

26)作为民主派与政府合作的结晶,呈送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为决策之素材。

上述例句中的“素材”并非是指用于艺术创作的材料,而是指涉及报纸、医学研究、经济理论研究及政策制定等领域的人类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因此,相比“艺术创作的材料”这一词典的解释,同日语的「素材」一样,汉语的“素材”意义也要宽泛的多。

综上所述,汉语的“素材”不具有日语「素材」的“基本材料。原料”之意。两者虽然都指“艺术创作的材料”,但其具体使用的范围涉及人类的思维活动及言语活动等很多领域,相比词典的解释要宽泛的多。对日语和汉语的词典上有关「素材」/“素材”的解释所存在的不足应加以注意。

(三)素质

“素质”一词自西周初期起开始见诸于各种著作,如《逸周书?克殷》中的“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以及几乎同时期的《尔雅?释鸟》中的“伊洛而南,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翬;江淮而南,青质五采皆备成章曰鹞。”上述“素质”意为“白的底色”。《管子?势》的“正静不争,动作不贰,素质不留,与地同极。”中的“素质”意为“事物本来的性质”。而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畅玄》中“冶容媚姿,铅华素质,伐命者也。”的“素质”则意为“肤色美白”。

而在现代汉语里,“素质”一词用来表示“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素养资质”。如柯岩《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中的“我想:正是这些风雨、阳光、大树、小草……长年累月地陶冶了他的品德和素质。”以及孙犁的《澹定集?答吴泰昌问》中的“按照我的身体素质,我已经活得够长了。”

日语「素質」一词的原意和汉语的“素质”一样,意为“白色的底质”,如『経国集?一?棗賦』中的「爾其秋実抱丹心而泛色、春花含素質而飛罄」。另外,「素質」也指“白嫩的肌肤”,如『万葉-五?七九四右詩序文』中的「紅顔共三従長逝 素質子四徳永滅」。「素質」的这些语义和“素质”在古汉语中的语义相同,但从它们产生的时间来看,日语的「素質」源自汉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日语「素質」和汉语“素质”在语义上有什么不同呢?据『明鏡国語辞典第二版』『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的解释,「素質」指“先天具备的性质;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和能力。”

27)SEDは素質が良くても、参入に遅れた不利がある。

28)親が子を育てるように、人間が樹木の素質を見抜き、それにふさわしい環境におかないかぎり、大樹にはならない。

上述例句中的「素質」指「SED」和「樹木」所具备的先天的性质。汉语的“素质”也常用来表示类似的意义。

29)要在面向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高我国企业的素质,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进而增强综合国力。

30)罗马在鼎盛时代,文艺的发达登峰造极,书牍的素质也因之提高。

不过,通过上述例句可以发现,汉语的“素质”虽然和日语同样表示“事物具有的性质”,不过,它的着眼点在于“当前呈现出的性质、状态”,而不在于“先天具有的性质”,这一点和日语有很大的区别。

31)学問に必要なものは何かといえば、素質と修練と学習だという。

32)そのためには、素質と教育の値を高め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のだが、残念ながら素質は両親がつくってくれたものなのでどうしようもない。

上述例句中的「素質」并不表示通过教育及训练而养成的个人能力和性格,而是指先天具备的素养资质。汉语的“素质”也用来表示同样的意义。请看用例:

33)探究其因,颇为复杂,有天生心理素质不强的,有自恃技高而疏于练艺的,有扛不住压力而心急气躁的。

34)有的人却才华横溢,能文能武,这除了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教育条件外,个人的主观努力是起决定作用的。

上述例句中的“素质”与日语的「素質」同样表示先天具备的性格和才能。此外,汉语“素质”还用来表示“通过教育与学习而培养的个人能力及性格”。

35)对政府官员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36)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上述例句里的“专业素质”和“劳动者素质”都是指通过专业培训及职业教育而掌握、提高的技能和技术。在这一点上,汉语“素质”和日语「素質」有很大的不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表示“事物的性质”时,汉语“素质”着重表现事物当前所呈现的性质,而日语「素質」则着重表现事物先天具备的性质;在表示“人的性格和能力”时,汉语“素质”既可以和日语「素質」一样,指“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和能力”,又可以和日语「素質」不同,指“通过教育和学习培养的性格和能力”。

(四)元素

1873年至1884年,日本出版了英国『W.R.Chamber’s “Information for the people” V2, 1868, London』的日译本『百科全書』,收入在这部全书中的『化学』分册中有以下表述:

化学学習ノ便利ニ由テ六十二種ノ元素ヲ諸般ニ類別ス 就中吾人採用スル所ニ拠レバ大別ノ金属ト非金属ノ二種トスベシ [第一]非金属元素ハ其数十三アリ 酸素、水素、窒素、炭素、蓬素、珪素、硫格魯林、蒲魯民、沃顚、茀律阿林、摄列纽母、及ヒ燐是ナリ、殊ニ酸素、格魯林、蒲魯民、沃顚、及ヒ茀律阿林ハ大抵他ノ元素ト抱合セザルハナク……(小林義直訳P.23)

但是,此处「元素」并非最早的用例,1870年出版的西周『百学連環』一书中就有「右各弊害ある三種の政治を以てelemental forms即ち政体の元素となすなり」。不过,认为「元素」一词大致产生于明治初期应该不会有大的偏差。

明治时期,为在短时间内大量吸收未知的海外文化,日本的学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创制出了很多和制汉语词,「元素」就是其中之一。汉语的“元素”在『百学連環』和『百科全書』出版前的古典中国作品中难觅其踪,出现在汉语里的历史非常短,因而“元素”一词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可能性很大。

据『広辞苑第五版』『明鏡国語辞典第二版』『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的解释,「元素」指“构成宇宙物质,在化学上不能再进行分解的物质。”

37)酸素という元素は、他の元素と化合し、それを安定させる傾向がある。

38)元素が生物体に取り込まれるには、水に溶けていることが必要である。

如上所示,日语「元素」主要用于化学领域。另外,还与其他词语构成符合词,如:「新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必須元素」等等。

汉语从日语吸收了“元素”,并继承了原词的意义用法。

39)据科学测定,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壳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相似。

40)镉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自然界中含量并不高。

上述例句中的“元素”与日语「元素」具有同样的意义用法,多用于化学领域。同时,和日语一样,汉语里也常用“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金属元素”“新元素”等复合词。但是,汉语“元素”也产生了一些日语「元素」所没有的新的语义。

41)荷叶、鸳鸯、鱼、金瓜花演化出的喜字,几乎集合了所有的民间吉祥元素,不过字的感觉明显弱化,而图的美感则凸显出来,构思非常巧妙。

42)这一活动包罗了美食、娱乐、节庆等元素,突出香港好客文化,将为游客带来新体验。

43)其绿色环保理念和元素,深受国际航运界的青睐。

上述例句的“元素”用于各种不同场合,表示“构成事物的要素”。同时,汉语里常用“音乐元素”“民俗元素”“传统元素”“人文元素”“流行元素”等复合词,也是日语里所没有的。

四、结语

“素”/「素」是汉语和日语中常用的汉字,本文对“素”和「素」的意义用法作了系统的归纳和梳理。「素」作为专业术语常接在元素名后,表示某种物质。这种意义用法从日语传入汉语,但汉语在表示气体物质时和日语不同,不用“素”而用“气”。另外,虽然是同一个汉字,但「素(ソ)」和「素(ス)」读音不同,意义不同,词语的构成形式也不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体系。

“素”/「素」有不少相同的意义用法,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汉语和日语中部分由“素”/「素」构成的词语在词义上的差别归因于“素”/「素」在意义上的差异,如“素足”/「素足」、“素肌”/「素肌」等。

汉语和日语中与“素”/「素」有关的同形词有不少,本文选取常用的“素人”/「素人」、“素材”/「素材」、“素质”/「素質」、“元素”/「元素」4组词,对它们的词源以及意义用法上的异同作了初步的探讨。它们有的源自日语,如:“素人”/「素人」、“元素”/「元素」;有的源自汉语,如:“素质”/「素質」;有的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如:“素材”/「素材」。另外,它们的意义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有些虽然词义相同,但使用范围不同,对它们的这些不同之处应该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岑麒祥[编].汉语外来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4](汉)许慎.说文解字[Z],(宋)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影印,200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北原保雄.明鏡国語辞典第二版[Z].大修館書店,2010.

[7]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Z].三省堂,1999.

[8]高野繁男.近代漢語の研究[M].明治書院,2005.

[9]新村出.広辞苑第五版[Z].岩波書店,1998.

例句出处:

汉语例句源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人民网搜索》及《人民日报(1946—2007图文电子版)》

日语例句源自KOTONOHA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