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着》——我的成名曲
《北京土着》是整张专辑最后完成的一首歌,是在回国后才完成的。那时候两年没有怎么在国内呆(洛杉矶耗岁月),猛的回来觉得变化很大。
很多以前记忆中熟悉的地方都旧貌换新颜了,城市里密布着高楼大厦和玻璃幕墙。那时后海的周围正被逐渐改建成酒吧街,一到晚上灯红酒绿,我走在儿时父亲常带我走过的路上,觉得北京正在变,变得不知道像什么。
传统的文化在慢慢地流逝,儿时胡同里光着膀子下象棋的大爷,在什刹海边抖空竹的大妈,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的人们,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消失了。街上的人们脸上没有了笑容,面无表情的人们眉宇之间,透露的都是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的无奈与压力。
是啊,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人们奔波追逐,看着城市霓虹闪烁,物欲横流,现代的商厦此起彼伏,各种国际名品穿插其中,谁还能记得当年5毛钱的小豆冰棍,供销社12块钱的解放鞋,孩子们在树下跳着皮筋,“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这些画面都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就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
我顿时很想儿时那些记不得姓名的玩伴,也许只是夏日的傍晚,在球场的偶遇;也许是在晌午的公园里,捉迷藏的伙伴们;也许是在冷饮摊的收音机旁,凑在一起听相声的,互不相识的孩子们,他们现在都好么?是否还像童年时那样快乐,是否在为了房子和车发愁?想想这些画面,一股伤感涌上心头,我想去记录一些什么,记录那些回忆中,难以忘却的美好画面。
我想起了初中时祥子的网名——北京土着,决定以此为题写一首歌。
《北京土着》的灵感来源于侯宝林的相声《改行》,前四句用的是京剧中的二黄唱腔,第五句转成R&B的小调……
切一片西瓜四五两
真正的薄皮脆沙瓤
当四合院的茶房飘着茉莉花儿香
夏天的炎热全部被遗忘掉
酌一杯佳酿漂远方
胡同里酒香醉人肠
当老城角的夕阳回荡拨浪鼓儿响
北京的土着有一点点感伤
我一个人蹲在墙根儿没人der
眼睛愣着神儿心中纳着闷儿
怎么今天的我这么没有精气神儿哟
好像写歌词写丢了魂儿哟
大清早路边的馄饨摊儿
一个板儿农骑着板儿车拉着板儿砖上班
豆腐脑一块钱一碗
风声中飘着京韵大鼓的小段
喝一碗豆汁就一个焦圈
青花瓷罐滚着麦芽香的油渣
胡同口的小贩串着冰糖葫芦串
旁边的茶馆摆着一张马三立的相片
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子深
Waiting for your consideration
一放好多年它还是这么哏那
北京的土着 pay attention
切一片西瓜四五两
真正的薄皮脆沙瓤
当四合院的茶房飘着茉莉花儿香
夏天的炎热全部被遗忘掉
酌一杯佳酿漂远方
胡同里酒香醉人肠
当老城角的夕阳回荡拨浪鼓儿响
北京的土着有一点点感伤
站累了蹲着蹲累了坐着
坐累了躺着躺累了趴着
趴累了睡着睡不着眯着
养一只八哥是倍有面子
做人要厚道要知道礼貌
见人要问好千万不要迟到
斤斤计较只会自寻烦恼
不如微笑世界无限美好
公园里老头牵着他的老伴
七八十岁走起路来还是那么有范
含一根冰棍穿一件背心
周口店的血统是非常的纯正
就在那右右右右安门的旁边
有一家狗狗狗狗不理的包子
切切切切糕买了半斤
逛一个天桥好似神仙
就在那右右右右安门的旁边
有一家狗狗狗狗不理的门脸
切切切糕买了半斤
逛一个天桥好似神仙
切一片西瓜四五两
真正的薄皮脆沙瓤
当四合院的茶房飘着茉莉花儿香
夏天的炎热全部被遗忘掉
酌一杯佳酿漂远方
胡同里酒香醉人肠
北京的土着有一点点感伤
《北京土着》唱得就是我心中的不爽——就是出国留学后对北京的情感,至于歌词中所说的一点点感伤,就是对那些逝去的文化的遗憾与追忆。
刚开始的时候,副歌的词曲先出来了,rap部分却一直没有着落,我就先录了个DEMO,rap的部分随便说了一些,拿给闻震老师听。闻老师听完还是那句话:“额滴神啊,真牛!”
后来,我找到了沈会斌老师编曲。我跟他说要“黑眼豆豆”的感觉,Hip—hop、beats加北京民乐。一开始差点没气死我,为了跟martin叫板,沈老师编了一个重金属的版本……我说这是啥?他说你不是从美国回来的么,我编的就是一个外国人唱北京土着的感觉,多洋气啊。我说:“拜托了大哥,北京土着!土着!我就要土!不要洋气!吼吼!!”
后来经过修改,就成了大家现在听到的版本。
编曲出来以后准备录音了,我的歌词还没有写。闻老师就说,你可以这样,副歌不是说有点感伤么,你的rap就写一些北京民俗的东西,这样能形成一个对比。我受到启发,就写了很多儿时回忆的画面,都是在录音棚里面,录一段,写一段,很快就完成了。
沈老师又找来了戏曲学院的朋友,在背景中加入京剧念白,又找来了老大爷弹三弦儿,最后合成在了一起,大家都很满意。拿给袁老板听了一下,当即被定为专辑的主打。
专辑录制的时候我跟这些老师学了很多,闻老师经常给很多的大牌艺人写歌,萧亚轩、袁泉、伍思凯……很多人都曾唱过他的作品,我最喜欢他的一首歌是给一个儿童音乐剧写的主题曲,叫《想念之歌》——童声合唱,闻老师作曲,姚谦老师填词。那时我还把这首歌贴在了博客上。
当时慢慢接触到圈里很多音乐人,有一首歌被我们奉为神曲很多年,叫做《锁住病毒》,我还记得作者和唱歌的叫“老轩慕”,当时是天娱的音乐总监拿给我们,说是投稿来给“超级女声”作主题曲的,是一首公益歌曲……我们一听就傻了,横跨四个八度,低音的时候像呕吐,高音的时候像鸡叫,旋律写的极度难听,我差点没笑晕过去,但是不得不佩服这位作者的勇气。每次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拿出来听一听,一看这种人都还在坚持,我有什么可放弃的,顿时充满了斗志。
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绝无恶意。
其实,最开始打算是将《魂斗罗》作为《复生弥撒》的主打歌。因此,在录制《魂斗罗》的时候,我唱得非常费力,但是,我虽然能写出这种风格,却不会唱,结果在录音棚磨了好久,最后的效果也不是很满意,所以,很可惜《魂斗罗》没有主打成功,只可惜了那么好的编曲。
专辑的母带在2006年的11月左右就已经完成了,当时的发行公司是环球,由于要错开大牌艺人年底的发片档期,我的专辑一直被拖到2007年的4月底,才在全国上架。
那一段时间很难熬,前期的宣传已经做完,也有了一定的反响,但是专辑迟迟不发,很多之前的宣传就白做了。眼看着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歌迷慢慢流失,那一段连公司同事和我,每天都睡不好觉。公司只好自己在外面做了一批EP专辑,里面有四五首歌,用于外出宣传。所以直到现在,有时候有的人拿着当时那张EP来找我,我就知道是最早的一批歌迷,因为那时候《北京土着》那首歌还没有被公开。
抛开这些制作方面的故事,单纯就作品而言,也就我的词,我最喜欢其中“酌一杯佳酿漂远方,胡同里酒香醉人肠”两句。我都佩服我的灵感,能想出这么好的歌词。大概是我对老北京的流逝太敏感了,感同身受,才灵感涌现。我想说的是,北京的每条街道,每条胡同,每个四合院,老北京的一切元素,都成了正在消失的历史。如果你不珍惜,你还有心,将来只能凭吊。我担心的是,未来的凭吊也将无处可去。
酌一杯佳酿漂远方,胡同里酒香醉人肠。我们可能漂泊四海,浪迹天涯,可是胡同里的酒香却久久难忘。那里系着我们的魂,拴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专辑发行后,影响很大。当然这要归功于《北京土着》。它带来了超酷的人气。专辑里其他的歌曲也是我风格跟实力的体现,虽然没有《北京土着》
这么火,但也口碑不俗。
当时曾有乐评家做出这样评语:
“专辑中比较正的Hip-Hop范儿的歌都还是不错的。没听过张伯宏的现场,狠话还不敢说。不过就从《回收站》这种比较‘不中国’的Hip-单曲里听的话,该同学作词上的韵脚已经比国内许多纯Hip-Hop歌手的创作能力要强,如果现场表演的时候口味像这张录音室作品一样纯正的话,仅从Hip-Hop这个角度我就可以非常负责地说:这兄弟比咱北京磕Hip-Hop的大部分MC要强,Hip-Hop爱好者可以听听看,看我瞎说了没有。张伯宏这把肯定要火了,我周围好几个人都跟我问过他了。要说有什么遗憾,就是张伯宏同学长了张面瓜脸,最终成为偶像明星的难度比较大。不过呢,人家周董刚出道的时候就没几个人说他长得帅,那会儿都觉得周董长得有点儿尖嘴猴腮的还小眯缝眼儿。结果后来人家音乐做得越来越好,号召力越来越大,周董这一款的反倒成为型男典范了。鉴于我也长了一张肉乎乎的面瓜脸,殷切期望张伯宏同学早日上位,成为周董之后的新流行音乐弄潮儿,给咱们北京土着长长脸,也给咱们面瓜脸一族重新定位一下。兄弟,咱们这一挂的以后能不能成为型男新标准就靠你了啊。”
唉,我这张脸,让我欢喜让我忧!
R&B的北京也还是北京
《北京土着》火起来以后,各种评论见诸报端。其中有一篇写得非常好,题目为:R&B的北京也还是北京。这篇评论刊载于《北京娱乐信报》,其文笔风格深入我心,相信也深入每个对老北京怀有感情的人心里。现摘录于下:
《北京土着》的出现和流行,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京味民谣的关注。而创作这首歌的张伯宏当时只有17岁。有人说他是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80后”眼中的北京,更多人愿意相信这首时尚京味民谣会传唱开来、传承下去。
“切一片西瓜四五两,真正的薄皮脆沙瓤。当四合院的茶房飘着茉莉花儿香,夏天的炎热全部被遗忘掉……”《北京土着》这首歌最近在各大榜单上挺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music radio)多周连续上榜,某次还冲到了第一。二黄腔板儿带出来浓浓的京味儿,怎么听怎么像夏天吃完晚饭,大家在胡同里树下纳凉,大爷们喝茶下棋,大妈们拉着家常,小子们在胡同里淘气……而写这首歌的,是才17岁的张伯宏。
见到张伯宏时他正在吃午饭:拍黄瓜、凉拌西红柿,果然是“北京土着”的吃法。一眼看上去,张伯宏长得就和街头胡同里任何一个北京大男孩没多大区别:有点儿胖、有点儿贫、有点儿小爷们儿劲儿——这大概跟他爹打小就管他叫“爷们儿”有关。
对于“北京土着”这一身份,张伯宏本人是十分的在意,“周口店的血统是十分的纯正”。这个在小西天牌坊下胡同里长大的小孩儿,一边儿钻茶馆听相声大鼓莲花落,一边儿听着周杰伦陶潘玮柏,在北京上完初中便去了美国学音乐,然后又回到了北京,2006年写出了《北京土着》。
张伯宏走过很多城市,北京、上海、洛杉矶、伦敦、温哥华……每一个城市都有他自己的味道。“别的城市要么很现代,要么很古老,不像北京,是古老和现代交织的。”
出国后,在一个华人都很少、压根儿没有北京人的学校里,张伯宏对于北京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而在回国后,看到这个城市一点点悄然变化,很多小时候熟悉的东西渐渐消失,这个“北京土着”也忍不住“有一点点感伤”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我儿时接触到的北京已经被更多的金钱欲望和商业气息所笼罩,自行车变成了地铁,小贩变成了超市,早点摊被快餐店所取代,就连扭秧歌的老人,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人们住进了更高的楼房,开上了更快的汽车,但是城市的活力已经慢慢地被冰冷的机械所取代,每当夜幕降临,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高档奢华的KTV、PUB、CLUB、MALL等等变成了新北京的代名词,而从中间穿梭的也不再是靠下象棋取乐的老少爷们……”
为了描摹记住自己印象里那个“最美好的北京”,张伯宏写下了这首歌——“80后”的北京孩子,也自有对自己生长的这个城市的爱眷深情。而这首歌,也引起了更多北京人对北京城的念想。
R&B味儿的北京,也是北京,还是北京。
“最初听到《北京土着》这首歌,是在朋友博客上,当时觉得有些特别的味道。虽然是时下流行的R&B中国风,歌曲的结构风格也很容易让人想起周杰伦,但是因为有了‘京味儿’,这首歌就跳了出来,有了与时下林林总总的流行歌曲不同的个性。”
乐评人科尔沁夫如是说。
而音乐之声的DJ张东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唱片公司递到电台来的小样儿。第一印象觉得像零点乐队的《粉墨人生》加周杰伦的《我的地盘听我的》。但再细听下去,却发现这首歌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在里面,不知不觉就被其打动了:“第一次听这歌的时候天还不太热,但我当时就特别想冲出去,买个沙瓤西瓜啃上两口。”在张东看来,17岁的张伯宏能写出这首歌,多少跟他非科班出身、在创作上没有太多束缚有关。“他写这歌基本是在‘玩儿’。玩儿他的想法、玩儿他的理念,最后就玩儿出了彩儿。”比起许多专业音乐人,张伯宏的创作有难得的清新。
《北京土着》在电台刚刚播出,很快就有学生听众打电话来询问,“刚刚那个有京戏的歌叫啥啊?网上哪儿能下啊?”接着在网络上,很多北京人听了觉得“范儿正”,有股子“老北京的闲散味道”,一位在美国学习的“北京土着”听完,险些落泪。
《北京土着》正以一种星星之火的姿态火起来,迅速风靡。
收录有《北京土着》的张伯宏个人专辑已经发片,客观地说,其他作品还显得比较稚嫩。对此张东建议,张伯宏还需要继续上学,眼光放远一些,在创作上也应该有更多更勇敢的突破:
“北京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评书、相声、山东快书、快板……其实都可以用进去。”
当时,香港歌手林一峰在北京开音乐会,这个当今香港城市民谣的代表人,演唱了一首他自己喜欢了很多年的京味儿歌曲《冰糖葫芦》。“这首歌是我10年前在深圳听到的,10年后,我在北京把这首歌唱给你们。”然后,林一峰模仿北京人的腔调,努力用并不纯熟而可爱的儿话音,唱起了“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透着甜……”
现场的观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才发现原来京味歌曲早已走出北京,成为北京的一个独特标志。
确实,每一个年代都有那个年代的京味儿歌曲诞生。虽然音乐形式风格不同,但都传达出了北京城的味道,也因此得到了广泛传唱。《前门情思大碗茶》、《说唱脸谱》、《北京的桥》、《钟鼓楼》、《冰糖葫芦》……一直到现在的《北京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