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本草纲目补益中药养生速查
2044200000001

第1章 绪论

补益中药养全身

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祖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在国内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在国外也备受推崇。药物学是中医很重要的部分。

中国两大药物学宝典

在传统药物学中,《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深远。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书中介绍了365种药物,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等都有详细记载。另外,书中还介绍了药物之间要相互配合应用等。

《本草纲目》会更熟悉些,小学课本上就讲了李时珍的故事。《本草纲目》是在前人基础上做的总结、修正与补充。全书收录了1892种药物,都是经过实地考察和亲历实践所得。《本草纲目》对后世影响最大,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本草纲目》采用了“以纲挈目”的体例编写,人们查阅时更方便。“本草纲目”之名也由此而来。

《本草纲目》的深远影响

《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中收录的药物种类相差非常悬殊。在《本草纲目》里就有374种之前没有的新药。这也就是说,更多植物被列入药物的范围内,发挥其价值,从而带给人们更多的福利。《本草纲目》让人们认识到日常中有很多宜药宜食的食物,从心理上对“药”的敏感和排斥感也减轻了。

善用本草保健康

中国古代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已开始探索食物和药物的功用,故有“药食同源”之说。西周时期,宫廷医生分为四科,其中的“食医”,即通过调配膳食为帝王的养生、保健服务。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着作

《黄帝内经》,载药膳方数则。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红枣、芝麻、山药、葡萄、核桃、百合、生姜、薏米等。

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亦载有一些药膳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等,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专列有“食治”、“养老食疗”等内容,药膳方十分丰富。

至宋代,陈直的《养老寿亲书》是中国现存的早期老年医学专着,在其所载的方剂中,药膳方约占70%。该书强调:“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元代御医忽思慧所着的药膳专书《饮膳正要》,药膳方和食疗药十分丰富,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

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许多药膳方,仅药粥、药酒就各有数十则;明代高濂的养生学专着《遵生八笺》,也载有不少养生保健药膳。清代药膳专着各有特色,如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介绍了药用食物300余种,章穆的《调疾饮食辩》所涉及的药用食物更多,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中列出老年保健药粥百种。

善用本草延年益寿

在《本草纲目》中收集了11096个医方,这些医方是什么,就是看病时医生开的方子,治病用什么药,怎样用药。这些医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结晶。

善用本草讲科学

人体正气,来源于五脏,五脏坚强,血气充实,卫外固密,外邪无从侵入,疾病则不发生,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本草养生强调五谷为养,如《黄帝内经·素问·脏器法时论》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指出五谷五味是人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所以偏食、暴食、过饥、过饱皆不利。可见,本草养生是以药物为膳食,以膳食为药物,将药物与食物相配伍,烹制成融养生保健为一体的美味佳肴。

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患者的体质进行相应治疗,药膳食物的应用和药物治疗一样,也要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临床病症不外虚证、实证、寒证、热证。虚证主要表现为: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实证主要表现为: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脉实有力等;寒证主要表现为: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等;热证主要表现为:口渴喜冷、身热出汗、舌红苔黄、脉数等。

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虚证患者根据其不同脏腑阴阳气血虚损的差异,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

另外,在辨证施膳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个人的体质特点。例如形体肥胖之人多痰湿,不宜过食肥甘厚味,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体消瘦之人多阴虚血亏津少,不宜过食辛燥火热之品,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品。还要根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分析不同季节、气候人体生理病理的差异,及其对饮食养生的影响。

食补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预防保健。通过精神调养、药膳食疗、养生功法等整体、自然、综合地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即为养生。其中药膳食疗养生是古代养生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药膳是一种药食相助的特殊食品,由药物、食物、调料三部分组成,既能食用充腹,又可保健养生;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饮食,而是通过药食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保养身体,调整人体阴阳,补养气血,疏通经络。

何为食补

所谓食补,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饮食来达到补益身体的目的。一方面要根据食物的营养功效来定;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身体的情况来定,如体质阴阳、热寒、虚实等。

“药食同源”理论

在中国,“药食同源”理论源远流长。智慧的祖先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许多食物不仅可以充饥、补养身体,而且能够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在此基础上无数的中医学家(尤其是古代食医)、养生学家及道家、佛家等贤哲们又通过不懈的积累、总结,归纳形成了独特的中医食疗养生体系。

认为“食之偏性为药性”,药物和食物不可分,其分类是相对而言的,药物是食物,食物也是药物,只是食物的作用缓和、不良反应小;药物的作用相对显着、不良反应大。何况,食物同药物一样,也具有四气五味归经的特性。

为什么说食补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体所需的营养主要是通过日常饮食中获取的。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安身之本必之于食”,“不知食者不足以存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合理的膳食安排不只是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治疗疾病等作用。另外,人们日常饮食以食物为主,逐渐地,人体功能对其极为适应,食补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再者,食补的和日常饮食不冲突,完全可以结合日常饮食来安排,不用担心是否有服药禁忌等,实行起来极为便利。

如何食补

食补和日常饮食不冲突,但食补并不等于日常饮食,二者不要混淆。如何食补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根据个人情况食补。看个人体质,热性体质多食寒凉性食物;寒性体质,就要多食温热性食物。

二是根据季节食补。这一点在下面详细介绍。

三是根据病情食补。日常有很多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如感冒了喝姜汤,咳嗽煮雪梨。当然大夫问诊时还要望闻问切,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开方,采取不同的饮食策略。

四是注意饮食禁忌。食补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如果弄错了,反而损害身体健康,所以,食补时一定要注意一些禁忌,如一些容易过敏的食物,不宜搭配在一起吃的食物等。尤其是孕妇、小儿、老人、体虚多病者更要注意。

季节性食补

季节性食补是食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影响也是最为广泛。季节性食补就是随着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来调整饮食,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