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叶
《本草纲目》记载淡竹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药材档案】
别名:竹叶门冬青、迷身草、山鸡米、长竹叶、山冬、地竹、林下竹等。来源: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性味归经: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传统功用】
1.清心泻火:用于心火口疮,心烦口渴。
2.利尿通淋:用于热淋涩痛,浮肿黄疸。
【药理作用】
解热;利尿;抑菌;升高血糖等。
【应用指南】
治疗尿血
淡竹叶、白茅根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治疗心火旺盛之暑热
淡竹叶、木通各12克,生地18克,甘草梢6克,水煎服。
养心
莲子
《本草纲目》记载莲子:“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
【药材档案】
别名:藕实、水芝丹、莲蓬子、莲实。
来源: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甘、涩,平。归脾、肾、心经。
【传统功用】
1.补脾,止泻:用于脾虚久泻、带下清稀等。
2.养心安神:用于气阴不足、心失所养、失眠多梦等。
【药理作用】
收敛;镇静;延缓衰老等。
【应用指南】
治疗萎缩性胃炎
莲子、糯米各50克,红糖1匙。莲子用开水泡胀,削皮去心,倒入锅内,加水,小火先煮半小时备用。再将糯米洗净倒入锅内,加水,大火10分钟后倒入莲肉及汤,加糖,改用小火炖半小时即可。
柏子仁
《本草纲目》记载柏子仁:“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烧沥,泽头发,治疥癣。”
【药材档案】
别名:柏实、柏子、柏仁、侧柏子。
来源: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成熟种仁。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肾、大肠经。
【传统功用】
养心安神:用于心阴不足、心血亏虚、心神失养之失眠多梦、惊悸怔忡以及体虚多汗等。常配伍补气养血药。
【药理作用】
催眠。
【应用指南】
治疗面色萎黄
柏子仁15克,粳米100克,蜂蜜25克,水600~800毫升。将柏子仁去尽皮壳,捣烂,粳米淘净,一起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熬至汤浓米烂即成。每日1~2次,趁温热时服食。粥中以柏子仁少佐蜂蜜,润肤泽面效果更好。
合欢皮
《本草纲目》记载合欢皮:“和血,消肿,止痛。”
【药材档案】
别名:夜合皮、合欢木皮。
来源:豆科植物合欢的干燥树皮。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肝、肺经。
【传统功用】
1.解郁安神:用于忧郁气恼、烦闷不安等。
2.活血消肿:用于痈疽疮肿、外伤瘀肿等。
【药理作用】
镇静,催眠;抗生育;抗过敏;抗肿瘤。
【应用指南】
治疗咳嗽兼有微热、肺痈
合欢皮手掌大1片,细切,以水3升,煮取1升,分3次服。
治疗骨折
合欢皮(去粗皮,取白皮,锉碎,炒令黄微黑色)120克,芥菜子(炒)30克。上药共为细末,酒调,临夜服;粗渣敷于患处。
保肝
代赭石
《本草再新》记载代赭石:“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堕胎。”
【药材档案】
别名:须丸、赤土、紫朱、土朱、铁朱。
来源: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主要含三氧化二铁(Fe2O3)。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心经。
【传统功用】
1.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亢盛、头晕目眩,甚则肝风内动。
2.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所致呃逆、呕吐;或肺肾两虚、气逆作喘等。
【药理作用】
镇静;促进肠蠕动。
【应用指南】
预防反流性食管炎
代赭石、生地黄、白芍药、沙参、枸杞子、玉竹、竹茹、芦根等适量,水煎服。
冬葵果
《本草纲目》记载冬葵果:“通大便,消水气,滑胎治痢。”《神农本草经》记载冬葵果:“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久服坚骨长肌肉,轻身延年。”
【药材档案】
别名:葵子、葵菜子、冬葵子。
来源:锦葵科植物冬葵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甘、寒。归大肠、小肠、膀胱经。
【传统功用】
利水通淋:用于小便不利,浮肿,淋沥涩痛等。
【药理作用】
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活性。
【应用指南】
治疗轻度脂肪肝
冬葵果15克,玉米须60克,赤小豆100克,白糖适量。将玉米须、冬葵果煎水取汁,入赤小豆煮成汤,加白糖调味。分2次饮服,吃豆,饮汤。
山楂
《本草纲目》记载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药材档案】
别名:鼠查、赤枣子、山里红果、映山红果。
来源: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传统功用】
消食化积:用于肉食积滞、脘腹胀满、呕恶腹泻、小儿乳积、消化不良等。
【药理作用】
促进消化;增强心肌收缩力;降压,降脂;镇静,镇痛;利尿;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菌;抗肿瘤等。
【应用指南】
防治肝癌
山楂、干蟾皮、炮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丹参15克,三棱、莪术各9克,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能去瘀积,消肿块,延长生存期。
石决明
《本草纲目》记载石决明:“通五淋。”《本草求原》记载石决明:“软坚,滋肾,治痔漏。”
【药材档案】
别名:鲍鱼甲、千里光、海决明、鲍鱼壳。
来源: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或耳鲍的贝壳。
性味归经:咸,寒。归肝经。
【传统功用】
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上亢、眩晕头痛等。
【药理作用】
抗肝损伤;耐缺氧;抑菌;扩张气管、支气管平滑肌;免疫抑制等。
【应用指南】
治疗高血压
石决明24克,黄芪、当归、牛膝、生牡蛎、白芍药、玄参、桑枝、磁石、补骨脂、牡丹皮、乌药、独活各6克。石决明、牡蛎、磁石先煎30~60分钟,取其煎液加温水适量,入浴盆足浴,每次1小时,每日1次,每次1剂,连续7~10剂。
香附
《本草纲目》记载香附:“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药材档案】
别名: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三棱草根。
来源: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传统功用】
疏肝理气:用于肝郁气滞、胁肋胀满等。
【药理作用】
抑制回肠平滑肌;促进胆汁分泌;松弛子宫平滑肌;雌激素样作用;解热;强心;抗炎。
【应用指南】
治疗脘腹胀满
香附12克,缩砂仁(后下)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荔枝核
《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核:“行散滞气。治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
【药材档案】
别名:荔核、荔仁、枝核、大荔核。
来源: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肝、胃经。
【传统功用】
行气止痛,祛寒散结:用于肝经寒凝气滞所致的疝气疼痛、睾丸肿痛等。此外,还可用于肝郁气滞之胃脘胁肋疼痛及气滞血瘀之经前腹痛、产后腹痛等。
【药理作用】
降血糖。
【应用指南】
治疗狐臭
荔枝核焙干研末,调白酒,涂擦腋窝部。
治疗颈淋巴结核
荔枝核50克,海藻15克,黄酒适量,水煮食之,每日一剂。
牡蛎
《本草纲目》记载牡蛎:“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伏硇砂。”
【药材档案】
别名:蛎蛤、牡蛤、蛎房、海蛎子壳。
来源: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
蛎的贝壳。
性味归经: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传统功用】
平肝潜阳:主治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眩晕头痛,外感温病后期、热灼真阴、上扰心神、烦躁不眠等。
【药理作用】
镇静;抗溃疡;增强免疫力等。
【应用指南】
治疗肝癌
牡蛎30克,制鳖甲12克,八月札、太子参、黄芪、郁金、凌霄花、香附各9克,水煎服。能使肝区郁痛减轻,硬结与肿块软缩。宜于原发性肝癌。
罗布麻
《陕西中草药》记载罗布麻:“清凉泻火,强心利尿,降血压。治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肾炎浮肿。”
【药材档案】
别名:吉吉麻、红花草、野茶、茶叶花、红麻、
野茶叶、红柳子。
来源: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的干燥叶。
性味归经:甘、苦,凉。有小毒。归肝经。
【传统功用】
1.平肝清热:用于肝火亢盛,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可单用本品煎服或用开水泡服,也可配伍其他平肝潜阳药。
2.清热利尿:用于湿热蕴结、浮肿涨满等。
【药理作用】
降压;镇静;利尿;强心;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辐射。
【应用指南】
治疗神经衰弱、眩晕、心悸、失眠罗布麻5~10克,开水冲泡当茶喝,不可煎煮。
白芍药
《本草纲目》记载白芍药:“止下痢腹痛后重。”《医学启源》记载白芍药:“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
【药材档案】
别名:白芍、金芍药。
来源: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传统功用】
平抑肝阳,柔肝止痛: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血虚肝郁、胁肋疼痛,肝脾不和、脘腹挛急作痛及血虚引起的四肢挛急作痛。
【药理作用】
镇痛;解除胃、肠、子宫、气管平滑肌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抗肝损伤;解毒;抑菌;抗诱变;抗肿瘤。
【应用指南】
治疗脘腹挛痛
白芍药15克,甘草9克,水煎服。
润肺
乌梅
《本草纲目》记载乌梅:“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药材档案】
别名:梅实、熏梅、橘梅肉、酸梅。
来源: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传统功用】
1.敛肺止咳:用于肺虚久咳、干咳少痰等。
2.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肠滑不禁等。
3.安蛔止痛:用于蛔虫腹痛、胆道蛔虫症等。此外,取其收敛之性,还可止血,用于崩漏等。
【药理作用】
驱蛔;抗病原微生物等。
【应用指南】
治疗久咳不已
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各等份,为末。每服6克,临睡时蜜汤调下。
前胡
《本草纲目》记载前胡:“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药材档案】
别名:信前胡、麝香菜。
来源: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经。
【传统功用】
1.降气祛痰: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等。
2.宣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郁肺之咳嗽咽痛等。
【药理作用】
祛痰;抗炎;抑菌;增加冠脉血流量;抑制心肌收缩力;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等。
【应用指南】
治疗流感
前胡、山栀子各6克,薄荷3克(后下),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各15克,鲜茅根、鲜芦根各30克,黄芩10克,水煎服。
甘草
《本草纲目》记载甘草:“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
【药材档案】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国老、灵通、粉草。
来源: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传统功用】
1.润肺止咳:用于咳嗽气喘等。
2.缓急止痛:用于腹中挛急作痛及四肢拘挛疼痛。
【药理作用】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炎,抗菌,抗病毒;镇咳,祛痰;抗溃疡,解痉;促进胰液分泌;促进胆汁分泌;抗肿瘤;解毒明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