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一路惊喜:尤金环球游
2078700000036

第36章 马其顿(3)

吉卜赛人安置区

店铺,栉比鳞次地排开;人潮,一波一波地涌来。长长的街道,满满满满的都是生活的琐碎和甜蜜,即连盈耳的喧嚣,也充满了缤纷的色彩。

吉卜赛人,像飞绕于花丛中的蜜蜂,“嗡嗡嗡、嗡嗡嗡”,勤奋地忙碌着,一张张黧黑的脸,像一方方沃土,快乐得仿佛可以随时绽放出一朵朵丰硕的花。

这个被称为 “Sutka”的地方,坐落于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Skopje),是全欧洲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的“吉卜赛人安置区”。在此安居的吉卜赛人,数量多达五万余人。

无家无国的吉卜赛人,多半目不识丁而又滥生粗养,因此,在他们浪迹四方时,常常以乞讨偷盗扒劫为生,成了人人“避之则吉”的“瘟神”。

然而,眼前的“吉卜赛人安置区”,却让我眼界大开。

市集、商场、学校、清真寺、教堂、住宅,一应俱全。

市集里货品齐全,而且,东西都非常便宜。鞋子、衣服,只要付出区区几百丁那(100丁那折合新币3元),便可满载而归。

安置区内的屋子,设计简单而朴实,打扫得颇为干净,屋前屋后都栽满了怒放的鲜花,把人的心情点缀得很亮丽。

这些自食其力的吉卜赛人,因为自给自足而有了自尊自信,看到拿着相机的我,都笑嘻嘻地说:“来,拍我,拍我!”我一拿起相机,旁边的人都一涌而上,于是,镜头里便出现了许许多多张快乐的笑脸;这和其他地方的吉卜赛人一见相机如见鬼魅的情况相较,着实大异其趣。

谈起 “吉卜赛人安置区”设立的渊源,必须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1963年,马其顿还在前南斯拉夫的版图里。当时,南斯拉夫发生大地震,原本已在生活底层挣扎的吉卜赛人,死伤无数。就在那一年,政府决定为境内居无定所的吉卜赛人建立一个安置区,让他们聚居一处,自力更生。

政府特地在安置区里建造多所“儿童收容院”,收容那些无父无母的吉卜赛街童。这些街童,常常以危险的伎俩来乞钱,比如说,他们会守在交通灯前,当交通灯由绿转红时,他们便如出弦之箭般冲出去,向驾车者讨钱,如果对方不肯掏钱,他们便以瘦巴巴的身子死死地挡住车子,不让开动,险象环生。

安置区设置之后,政府把街童全都送进收容所,给他们干净的床铺、固定的三餐,当然,也给他们提供读书的机会。然而,这些过惯流浪生活的街童,却宁可与邋遢和饥饿为伍,也不愿意失去所谓的“自由”,更不喜欢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室里读书,所以,尽管政府煞费苦心给他们提供安定的生活,他们却三番几次逃离收容所。

吉卜赛人最大的问题便是不重视教育,他们喜欢生育繁衍,但是,孩子生下来后,他们企求的却仅仅只是基本的温饱。即使目前在治安良好的安置区里过着不虞匮乏的生活,他们依然不爱把孩子送进学校。也许,世世代代他们就只能靠做小买卖为生了。因为呀,起飞,是得靠教育为翅膀的啊!

此刻,在安置区里,不计其数的儿童,大的、半大不小的、小的、更小的、蹒跚学步的,处处、处处。他们跑、他们叫、他们跳。

在这个电脑与电视都匮乏的地方,他们成群结队百无聊赖地追在我后面。我一面走一面偷偷地笑,觉得自己好似变成了传说里那个“吹笛子的人”,正把一村子的孩子都引出去、引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