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一路惊喜:尤金环球游
2078700000037

第37章 马其顿(4)

拾荒者

在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 ,不论是繁忙的大街或是幽静的小巷,总能看到有人俯身从垃圾桶里翻捡东西。

这些为数不少的拾荒者,已在斯科普里这个大都市蔚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观。许多目不识丁或年纪老迈者,无法应付日益高涨的生活费,便非常努力地把垃圾桶里的东西转化为微薄的收入。

到当地最大的废品回收站去,看到川流不息的拾荒者,拖着、拉着、背着或者用推车装着一个一个的大袋子前来。袋子里面,鼓鼓囊囊的,全都是空的塑胶瓶子。

塑胶瓶子是论斤出售的,一大袋(约150个),仅能卖得款项50丁那(折合新币约1.5元)。

我和废品回收站一位名字唤作拉马丹的老板攀谈,他透露,这些拾荒者,大部分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们不闹事,不生是非,只是安安静静地、日复一日地靠拾荒维持生计。他们住在又脏又臭的大桥底下,就连睡觉的垫褥,也是捡拾回来的。垫褥四周,高高地堆叠着塑胶瓶子,蚊虫飞绕,邋遢不堪。当捡拾的塑胶瓶子储存到一定的数目时,他们便送到废品回收站去,赚取少得可怜的生活费。

“他们住在大桥底下,难道政府不干涉吗?”我惊讶地问道。

“当然干涉!” 拉马丹说:“政府人员隔三岔五便去驱赶他们,把他们千辛万苦收集回来的塑胶瓶子悉数毁弃。雪上加霜的是,一些不道德的拾荒者,常常趁桥下没人看守时,卑鄙地偷走别人捡拾回来的塑胶瓶子,使拾荒者的生活变得更加艰苦。”

为了逃避政府人员,这些拾荒者每隔一段时间,便得转换居住的地方,他们由一座大桥“搬迁”到另一座大桥底下;有时,也因陋就简地住在一些废弃的破屋里。由于“拾荒”这种谋生方式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必须有个很大的储存空间,用以放置收集回来的东西。

这些流浪汉常常自嘲地表示,住在大桥底下,虽然没有四道墙壁挡风,但是,至少,有个“屋顶”可以遮阳。我们时常以“家徒四壁”来形容穷困的人,但是,没有想到,对于马其顿贫无立锥之地的拾荒者来说,“家徒四壁”,竟然还是一个奢侈的梦想哪!

拾荒者最担心的是冬季的降临。呼啸的寒风回旋于无遮无拦的大桥底下,体质较弱者,也许会抵受不住寒流而冻毙。然而,令人心酸的是,大部分拾荒者在冬天里最担心的,竟然不是可能把他们卷进死亡深渊的酷寒,而是寻常百姓饮食习惯的改变。

“冬天,人们爱喝热饮,汽水的销量大大减少,塑胶瓶子当然也就相应地少得多了。拾荒者的生活,原已捉襟见肘,冬天降临,更是苟延残喘啦!” 拉马丹同情地说道:“饿瘪的滋味,可真的不好受啊!”

我到市区中心去,发现处处大兴土木,几道大桥底下,都是空荡荡的。向当地居民探询,他们证实,过去,大桥下确实挤满了拾荒者,现在,由于许多工程在市区内如火如荼地进行,“桥民”全被驱赶殆尽了。他们目前多散居于郊区的桥梁底下。

次日清晨,站在旅馆的阳台上,在短短的十分钟里,居然看到三四个拾荒者轻车熟路地在大街上的垃圾桶里翻找东西!

这些拾荒者,夜以继日地“劳动”,所能赚取的钱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对于自己能够自食其力而不必伸手乞钱,他们却是深感自豪的。

在马其顿旅行期间,我们既没有受到任何乞丐的“骚扰”,更没有受到任何扒手的“惊扰”;身为旅客,我们觉得安全而自在。但是,在一个国家里,许多人得靠拾荒来维持生计,应该不是一个健全的现象吧?尤其是当“拾荒者”已变为首都的一道“景观”时,执政者恐怕就得深入探讨并积极谋求解决对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