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宝贝取名有学问
2085200000013

第13章 宝贝取名有规则(3)

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一次他在填写报考单时,一走神儿,竟在姓名栏里填上了年龄——十四。他情急智生,将“十”字改成“李”字,可是“四”字却无法改了,如果叫“李四”那可太不雅了。忽然他一眼瞥见大厅中挂着“光被四表”几个大字,于是在“四”下又加了一个“光”字。四面光明,光照四方,新名字很有意义。就这样,李仲揆歪打正着地变成了李四光,反而比原名更精彩。这个名字完全是出于偶然的灵机一动了。

钱钟书《围城》中的方老先生,为人正直、迂阔,旧学根底很深。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他给大孙子起了个小名“阿丑”,又根据《荀子·非相》给他取了个学名“非相”。方老先生的二孙子出世时,恰值抗日战争爆发,他有感于“兵凶战危”,触景生情,给孙子取名“阿凶”,又根据《墨子·非攻》给他取了个学名“非攻”。革命烈士赵云霄,牺牲前被囚禁在长沙陆军监狱。在狱中她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取名“启明”,寓意黑暗的社会即将过去,以此寄托自己对全国解放的向往,表达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元朝大画家黄公望,出生时其父已年届九十,所以大喜过望,说:“黄公望子久矣!”意思是我盼儿子盼得太久了。于是为他取名黄公望,字子久,合为“黄公望子久”,五个字一个也没浪费。

着名歌唱家关牧村的母亲李芳芗是河南新乡人,当年曾在新乡郊区牧野村学校教过音乐,据说这里就是周武王伐纣的古战场,据《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百人,与受(纣)战于牧野。”为了寄托怀乡之情,李芳芗给两个儿子取名牧野、牧原、给女儿取名牧村。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果,许多人都想在为子女命名时体现出这一点,即在子女的名字上留下父母的某些标志。这种做法在元代即有萌芽,按照元代制度,庶民百姓不得正式取名,除了以排行为名外,只能以父母年龄之和为名。这种习惯至清代仍有延续,据俞樾《春在堂随笔》载:“现在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名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这种命名法十分可笑,十个数目字颠来倒去,毫无个性可言。

现在较为常见的是以父母双方的姓名或籍贯为素材,这是父母最富于纪念性的标志。譬如洛阳工学院有一对夫妇,男的姓黄,女的姓江,他们的两个孩子,男孩儿叫黄江,女孩儿叫江黄。上海作家、《两代风流》的作者盛李,其父姓盛,其母姓李,于是,他名盛李,他姐姐则叫李盛。着名作家冀原姓陈,夫人姓殷,于是,他的长子叫陈殷,次子叫殷陈。运用父母的姓颠倒回环,组合成子女的两个名字,确实妙趣横生。

还有的利用字音或字形的变化,巧妙地将两个人的姓连缀在一起,组成孩子的名字。

最有趣的莫过于大连市的一对青年夫妇,男方姓王,女方姓贺,他们的儿子取名王勋,原来“贺”与“勋”的构字部件完全一样,都是“力、口、贝”,“勋”只不过是“贺”字的重新组合而已。这些名字构思精巧,可圈可点。

用父母的名字做子女的名字,在过去十分罕见,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传统中,忌讳两代人的名字重复。解放以后,这类名字渐多,常见形式是,父母如果名叫“某”,子女则叫“小某”。

以父母双方籍贯为子女起名也很普遍,例如左鲁豫、张京宁、李苏杭、王北南等。笔者一同事姓黄,黑龙江鹤岗人;爱人姓彭,四川峨眉人,他们的儿子名叫黄龙川,女儿名叫黄鹤眉。这些名字匠心独运,令人称绝。

上述人名看似信手拈来,并无深意,但却于平淡中见新奇,或触景生情,或即兴抒怀,虽为一时的感想,却令人回味再三。

九、期望宝贝有所作为

有所作为就是有出息,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呢?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父母的愿望。只是怎样才算有出息,不同的时代则有不同的标准。在古代社会,立德、立功、立言被认为是不朽的事业,是人生最辉煌的成就。儿子能进入仕途,建功立业,拜相封侯,最后博得个光宗耀祖,封妻荫子,那是老子的体面和风光。隋唐之后,做官的正途是科举,于是天下读书人趋之若鹜,渴望金榜题名,大魁天下。所以,自古以来以魁、榜、仕、印、选、臣等字为名的,指不胜屈。仅《清史稿》有传的人物中,名字与科举有关的就达数十人,例如:唐殿魁、许占魁、郑魁士、蔡廷魁、苏廷魁、黄开榜等。

当代社会思想解放,个性张扬,价值观念已呈多元倾向,很难一言以蔽之。但在期望子女有所作为方面,古今父母倒真是一脉相承。从人名反映出来的期望意向来看,大致可做如下分类:

①期望能报效国家,造福人民。

我们民族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观念根深蒂固,反映在人名上,国、邦、世、民等字的使用率非常高,例如:南京大学教授戴安邦、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着名相声演员郝爱民等,至于以建国、志国、国强、振华、振民、建邦、治邦、建华、耀华、为民、为群等为名的,更是屡见不鲜。这些名字意义庄重,寄寓着命名者的远大抱负和爱国主义情操,表现了对命名对象的殷切期望。

报纸曾披露了孙中山先生为蒋介石、戴季陶和金诵盘的儿子起名的史实,一时被传为佳话。当时,蒋是黄埔军校校长,戴是政治部主任,金是军医处处长。他们共有四个儿子,彼此结为异姓兄弟,恳请中山先生为孩子们起名排序。孙中山经过反复考虑,想定“经天纬地、安邦定国”八个字。于是,蒋介石的两个儿子便叫了蒋经国和蒋纬国,戴季陶的儿子叫了戴安国,金诵盘的儿子就叫了金定国。这四个名字气魄雄大,寄托了中山先生的厚望,原希望他们将来能承担起治国安邦的重任。

②期望子女成才。

很多家长并不指望自己的孩子跻身仕途,只希望孩子能走正道,务正业,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不致庸庸碌碌,虚度一生。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也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愿望,因为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这类名字的用字热点是英、杰、才、贤、彦、达、奇、秀、卓等,例如:姚有才、宋成才、朱良材,王英才、魏广才、周秀才、中杰英、鲁人杰、徐汝杰、刘彦才、李体秀、张大贤、罗贤才、王成贤、徐俊杰、李人俊、陈超人、戴不凡、毛敌雄、刘卓胄、吴奇之等。这类名字过于直白,且使用率太高,显得俗气,但只要精心构思,旧形式也能出新。例如“毛敌雄”,敌是匹敌的意思,与英雄相匹敌,也称得上是人才了;又如“刘卓胄”,“胄”是后代的意思,后代卓越,父母的期冀之情不言而喻。

还有一些名字是借物咏才,寄寓厚望,例如:龙、凤、鹏、鹰、骐、骥、麒麟等,都是同类中的不同凡响者,故入名率很高。常见的人名如李龙飞、马凤鸣、刘大鹏、王小鹰、冯骥才、马文骐、夏怀麟等。我国棋圣聂卫平,其子名聂云骢,更显得志存高远,才具超群了。这类名字极富于活力,能激发人的想像力。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知识激增,一些层次较高的家庭,仍然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成为知识型人才。表现父母这一美好心愿的人名,例如:邓文举、邵重文、李学奋、汪思学、周敏学、王求知、张博闻、陈研、袁博、于硕、孙习之、吴文杰、邹乐读等。

还有一些家长希望子女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例如:音乐、美术、体育、数学、物理、化学等;或希望子女继承父辈的职业或爱好等,也都在命名时有所体现。

③期望奋发进取、自强不息。

孩子长大以后做什么,父母很难预料,有时你希望他成为伟人,但也许他始终是个凡人;有时你希望他成为画家,但他却做了一名工程师。所以,父母为孩子规定具体的人生目标,一开始还满怀期望,结果却一步步落空。于是,有些父母索性不再做主观的预言,只是鼓励他们能奋发进取,自强自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完人生之路。孩子们果真能做到这一点,父母便于愿已足,并未有太高的奢望。另外,人生道路曲折而漫长,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将经常遇到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所以,父母也希望子女能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永远自强不息。

表示父母这种期望的人名也非常多,常用字是前、进、毅、强、立、奋等,例如:肖向前、王永进、陈道远、王任重、张登高、赵步高、王敢峰、黄克难、李克艰、刘无畏、赵无忌、秦发愤、李自强、彭自立、侯远征、梅日新、程思远、宋毅、王毅夫、刚毅、马坚毅、田小毅、乔毅然、龙果毅、史有为等。

《大连工人报》曾刊登过署名陈骊的一篇短文,谈到父母为他们兄妹三人取名骊、骅、骋的用意,他写道:

当初,父母为我们兄妹三人起带“马”的名,是希望我们成为一匹骏马,奋发进取。可时至今日,我们仍没多大出息,真有点愧对长辈起的芳名。

其实,他也大可不必羞愧。父母只是希望他们能奋发进取,不断进步,并不要求他们非出人头地不可。所以,只要他们能严于律己,不虚度年华,便足以告慰父母,也足以问心无愧。

十、期望宝贝人格高尚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道德观念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历史上和现实中那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英雄模范人物,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崇拜和敬仰。我国自古就重视人的品德教育,一个人光有才不行,还要有德,所谓“道德文章”、“德才兼备”,“立德、立功、立言”,都是把德放在前面。作为父母,自然也希望子女有高尚的人格,如果说“期望有所作为”是向外开拓型的命名立意,那么,“期望人格高尚”则是向内收敛型的命名立意,是一种道德的自我完善。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塑造了我们民族的道德观念,形成了道德至上的社会文化氛围。“五四”以后,传统道德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但即使在思想观念大变革的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巨大影响。这一点我们从人名中历历可见。

①期望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尚的道德和完美的人格,所以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以命名者的理想道德为名的现象经久不衰,绵延至今。这既是表达命名者自己的道德评价,也是对后人的行为规范。

这类名字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从道德修养方面立意,二是从道德的具体内容立意。前者泛泛,后者具体。属于前者的人名如:刘敬贤、李崇善、谢希德、赵宗贤、李德伦、张思德、张树德、范克己、林砺儒、孟养心、李正身、曾养浩、沈正志、李淑一、王静淑、唐淑文等。总之,男名好用“德”,女名好用“淑”,在我国人名中出现频度最高的15个字中,“淑”字居第14位,“德”字居第15位。还有一些人名出自儒家经典,意思上较为含蓄,例如长春电影制片厂着名演员王润身,名字出自《礼记·大学》“德润身”,其中暗含一个“德”字;着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省吾”二字是《论语·学而》中“吾日三省吾身”的简缩;我国着名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名字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属于后者的名字就更多了。我国传统道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公认的美德就有忠、孝、仁、义、信、谦、恭、让、谦、诚、俭等。以这些美德名称入名的现象非常多,反映了传统道德评价的制约力量。常见的人名如:刘继忠、李忠义、费孝通、王孝和、晁德仁、王仁、宋学义、李守信、周传信、王信毅、谭天谦、刘思谦、严恭、刘子敬、张克让、赵廉明、黄植诚、李嘉诚、胡树俭、吕培俭、李贞、关渭贞等等。

在当代社会,青年父母在给孩子命名时,已经很少使用忠、孝、仁、义一类的字眼儿。他们已经更新了道德标准,转而追求更新、更美、更富于现代气息的名字了。

除了上述两种形式以外,人们在起名时还喜欢借物喻德,例如松、柏、梅、竹、鹤、鸿等,都是高尚道德情操的象征,故入名率很高。特别是玉,尤为命名者所青睐。玉是美石,晶莹剔透、坚硬润泽,自古以来一直比喻纯洁美好、坚毅顽强的道德品质。在《管子》一书中还概括出玉有仁、义、勇等九种美德。所以古人爱玉、敬玉,喜欢以玉为名,实际上是以良玉比君子。另外,凡是与“玉”有关的字,其入名率都相当高,例如:瑜、瑾、琰、琬、琼、琪、佩、瑶、琦、璋、珪、珏、瑞、琏、琨、玺、璞等。在当代人名中,这些字仍为用字热点,例如:周珏、陈亚琼、方嘉琳、粟秀玉、黄显瑶、李玲玉、周珥、聂壁初、宋玉玺等。这种以玉比德的命名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特有的审美观念,以及崇尚纯洁、正直、坚贞不渝的道德追求。玉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受到命名者的垂青。

②期望子女见贤思齐。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命名者好以先贤时达的名字入名,以寄托自己的仰慕之情;同时,还蕴含着更深层的意思,就是期望命名对象能见贤思齐,将命名者心仪的人物作为自己人生的楷模。毛泽东的儿媳名叫刘思齐,名字出典于《论语·里仁》的“见贤思齐焉”,意思是看到贤人就想和他看齐。见贤思齐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美德。

50年代初,青少年非常崇拜苏联英雄,那时取名卓娅、丹娘、舒拉、保尔、丽雅的非常多,几乎成为时尚。卓娅和舒拉是姐弟俩,都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丹娘是卓娅的化名;保尔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所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公,是忠诚、勇敢、坚毅的革命战士;丽雅是古丽雅的简缩,古丽雅也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女英雄,其母写的《古丽雅的道路》在我国曾风靡一时。例如:我国着名的二胡演奏家张锐,就给他的女儿取名张卓娅,张卓娅现在已是小有名气的作曲家了。又如:我国着名田径运动员马索夫,就是因苏联英雄马特洛索夫而得名,马特洛索夫在卫国战争期间,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敌人的枪眼,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英雄人物都具有伟大的人格,对后人都有强烈的震撼和激励作用。例如作家高兰,原名郭德浩,为了表示对高尔基和罗曼·罗兰的敬仰,分别取首、尾字更名为高兰。笔者一旧识名叫陈思斯,“思”指马克思,“斯”指恩格斯,为了学习这两位革命导师的高尚品质,各取一为名。某拖拉机研究所的一位老干部,五个子女分别叫做张布克、张尔克、张什克、张维克、张克克,取各名中的前一字,可合为“布尔什维克”。这位老干部可谓直抒胸臆,期望子女能成为共产党人。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这类人名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以仰慕的人名入名,例如近代作家严桢,其弟严枚、严樾,三个人的名字都有讲头儿,“桢”指元代文学家杨维桢,“枚”指清代诗人袁枚,“樾”指清代学者俞樾。令人称奇的是这三个名字都有“木”旁,显得更为典雅工巧。二是在仰慕的人名前加一动词,例如:学孔、师孟、希尧、慕白等,用例很多,不需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