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宝贝取名有学问
2085200000004

第4章 名人姓名有学问(3)

鹏飞这个名字,是贺龙的挚友、时任一二○师政委的关向应(1902-1946)给起的。当贺龙的夫人薛明怀孕时,正在延安养病的关向应就对薛明说:“贺龙的孩子应该是学字辈。学什么呢?我们俩都喜欢岳飞,岳飞字鹏举,应在岳飞的名和字上各取一个字,我看就叫鹏飞吧!”关向应英年早逝。如今“贺存关去”,为纪念关向应,贺龙将儿子原名贺雨生改为贺鹏飞。

在文化大革命中,贺龙元帅惨遭林彪、“四人帮”一伙残酷迫害,于1969年6月9日含冤去世。贺龙的4个子女也受到株连。6年后,党为贺龙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贺鹏飞没有辜负关向应为他起名时的期望。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任总参通讯部副部长、装备部部长、海军副司令员。1988年,44岁的贺鹏飞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又晋升为中将。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加加,一个叫贝贝,合起来是个“贺”字。

十一、郁达夫为孩子起名

中国现代着名文学家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县一个穷书生家庭。他青年时期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组织创造社,开始了文学生涯,成为五四以来有影响的着名作家。

郁达夫富于爱国主义精神,他对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父子敬仰备至。

郁达夫与王映霞结婚后,生了三个孩子。孩子叫什么名好呢?郁达夫为长子取名飞,借名于岳飞;次子取名云,借名于岳飞之子岳云。在第三个孩子要出生之前,考虑到命名时,他与王映霞商量说:“若生下一个女孩,那就好了,就给她取名银瓶,银瓶是岳飞之女,这样,正好凑成岳家军全套。”

王映霞说:“若不是女孩,是个男孩呢?”

郁达夫愣住了,一时想不出什么好名来。

他的妻子继续说:“我想,如果生男孩,我们就给他取名‘亮’,三国里,有张飞、赵云二将,我们现在已有‘飞’、‘云’二员猛将,自然少不得一个谋臣。历史上的智谋奇略之士,当推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了。”

郁达夫听了,拍手叫好。

后来,第三个孩子生下果然是个男孩,于是就按王映霞的意见,取名“亮”。

郁达夫不仅敬仰岳飞父子的品格,而且在行动上学习和发扬岳飞父子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时期,新加坡成立文化战时工作团,他任主席,并主编《星洲日报·文艺副刊》,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1年新加坡沦陷,郁达夫与胡愈之、王任叔等抗日文化人一同流亡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身处虎穴仍坚持斗争。

在苏门答腊岛,郁达夫留居在日军占领下的一座名叫巴爷公务的小镇上,化名“赵廉”,外号“赵胡子”,与朋友合开赵豫记酒厂,以老板的公开身份经营酒厂,从事抗日工作。早在1941年郁达夫因感情不和,与王映霞离婚。1943年9月,他与印尼华侨何莲有结婚。何女士是广东籍,因相貌平常,郁达夫跟她开玩笑,改名何丽有,即何丽之有。她不懂华文,欣然接受这个名字。

何丽有对郁达夫感情很好,他们生有一子一女。郁达夫为儿子取名大雅(亚),意在讥讽日本推行“*****圈”,才生出这个儿子;女儿叫美兰,在日本特务杀害郁达夫的翌日出生。何丽有一直以为赵廉只是一个普通酒厂老板,直到丈夫被害,才知道他是文化名人郁达夫。

1944年春,日本宪兵通过有人告密而知道“赵廉”就是着名作家郁达夫,便对他严加监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9日,日本宪兵队竟将郁达夫秘密逮捕;9月17日,郁达夫被日本宪兵队杀害于荒野中,时年49岁。难弟难兄同殉国,春兰秋菊见精神。能埋天地天不死,终古馨香一片真。

1945年,当郭沫若闻悉郁达夫被日本帝国主义者杀害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篇,赞颂爱国作家郁达夫和他的哥哥、爱国法官郁曼佗(1939年被日伪特务杀害于上海),像春兰秋菊那样万古芳馨。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郁曼佗兄弟为革命烈士,并在烈士的故乡富春江畔,为一门双烈的弟兄俩建立起一座庄重挺拨的“双烈亭”,以志纪念。

十二、周恩来的名与字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周恩来(1898-1976),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他出生后,父母为他起名“大鸾”。鸾是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鸾凤常用来比喻贤俊之士。周恩来字“翔宇”,是大鸾一名的引申,父母期望他像鸾凤那样,展起高飞,翱翔于宇宙。

周恩来青年时发表文章常署笔名“飞飞”,这仍与“大鸾”、“翔宇”的名字相关。

“伍豪”,是周恩来的曾用名。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邓颖超在天津成立和领导了革命觉悟社。为了便于进行革命活动,大家用号码抽签,按所抽号码的谐音取化名。当时社员有20人,但代号却是1至50号。周恩来抽到“5号”,便取其谐音“伍豪”为化名,发表文章有时也署“五”。

觉悟社主要成员的化名有:

邓颖超(1904-1992),当时邓文淑,她抽到一号,她的化名为“逸豪”,有时也用“壹”作笔名。她在1920年1月出版的《觉悟》上写了一篇《为什么……?》,署名即“壹”。

郭隆真(1894-1931),是天津觉悟社与女界爱国同志会的发起人之一。她抽到13号,于是化名“石衫”、“石珊”。她在1923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青岛从事工人运动被捕,第二年3月18日为军阀韩复榘所杀害,英勇牺牲。

刘清扬,女,回族人,生于天津。她是一位非常活跃的女性,当时任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长。她在觉悟社抽到25号,化名念吾。1920年刘清扬与张申府同船前往法国,次年由张申府介绍加入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建国后她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1977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3号。

当时任天津学生联合会会长的谌志笃,抽到最后一个号码50号,就用“武陵”作为自己化名。

当时担任女界爱国同志会副会长的李毅韬,号码43,于是她化为“旋珊”,并将自己名字改成“李峙山”。

周恩来一名的含意,为“周惠到来”之意。据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所着《领导者》一书第七章说,“恩来”译过来是“恩赐来临”的意思,“这是一个简明地刻画出他的形象和性格的名字”。

1927年3月,周恩来成功地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政变后,他幸未遇难,后到南昌发动八一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当时大家都尊称他为“铁人”。

1947年3月,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转战陕北,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当时毛泽东化名“李得胜”,寓意离开延安而得胜;周恩来化为“胡必成”,其意为革命必定成功。周恩来同毛泽东、朱德一起,参与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工作,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建国后,周恩来历任政府总理、党中央副主席等。他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人们尊称他为“周公”、“人民的好总理”。

十三、朱自清一生清贫

中国着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他原名朱自华,字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1979年报考北大本科时,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朱自清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是着名的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从1925年起他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潜心于古典文学研究与教学,致力于诗歌与散文的创作。他的诗风格清新,爱国激情在他的诗行里流淌。他的散文委婉绮丽,清隽沉郁,《背影》、《荷塘月色》等皆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朱自清一生都过着清贫的生活。抗战时期他一家流离颠沛,后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穷得买不起棉衣,在饥寒交迫中不幸得了严重的胃病。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清华园,依然清贫如洗。

鉴于朱自清的学识与声望,一些政客以高官厚禄拉拢他,多次请他去做官,他不屑一顾。

1948年,由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腐败,物价飞涨,朱自清每月薪金只可三袋面粉。一家人常常缺吃少穿,他本人骨瘦如柴,体重只有45公斤,胃病日趋严重而又无钱医治。但是,在6月18日那天,当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送到他面前时,他的神情立即高昂起来。宣言上写着:

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合物资,无论是购买的还是给予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给证,特此声明。

他用严峻的目光扫视着这份义正词严的声明,随即用颤抖的手提起笔,毫不迟疑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贫穷和疾病折磨着他。此后,不到两个月,朱自清的病情严重恶化。8月4日送进医院作手术治疗,但终因医治无效,于8月12日与世长辞,终年50岁。在临终前,他还谆谆嘱咐家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也不能买国民党配给的美援面粉!”

朱自清为人名实相符,一生以“自清”而自律。他多次拒绝了旧社会那种早报酬丰厚却要出卖灵魂的职位,一直到死都过着清苦的生活,“自清”了一辈子。毛泽东曾在《别人,司徒雷登》一文中赞誉他“有骨气”:“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十四、聂荣臻为柯棣华儿子起名

1941年9日,日寇向晋察冀根据发动“大扫荡”,军区司令部向河北省阜平县一带急速转移。队伍中有个中等身材,肤色黧黑的青年人,他就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志愿来中国参加抗日战争的印度大夫柯棣华。

柯棣华(1910-1942),生于印度绍拉普尔,孟买格兰特医学院毕业,1938年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来中国。他原名多瓦卡纳特·柯特尼斯,为了表达与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他特改名叫柯棣华。

这位印度医师曾在延安任八路军总医院外科主治医生,1940年到晋察冀边区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兼白求恩卫生学校外科教员。他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而勤奋工作,尽力救治伤员,积极培养医务人员,受到同志们赞誉。

在转移中,柯棣华拄着木棍走在担架旁边,像往常行军时那样,边走连照料着重伤员。长期的艰辛和疾病,使柯棣华长满胡须的双颊深深地陷了下去。

同志们关切地问他:“战争还要长期打下去,你的身体不好,经得住吗?”

柯棣华用熟练的中国话诙谐地说:“怎么经不住?我还要娶个中国姑娘,在你们这里安家立业呢!”

这并非一句玩笑话。原来柯棣华与卫生学校的女护理员郭庆兰已在共同的工作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每当柯棣华癫痫病发作时,小郭总是亲自护理。

反“扫荡”胜利后,1941年11月25日,柯棣华和郭庆兰这对有情人终于结婚了。领导和同志们都衷心地祝福他们永远幸福。柯棣华高兴地对小郭说:“毛主席叮嘱我要做好医务工作,学习政治,宣传抗日和国际主义。为了完成这三项任务,咱们要共同努力啊!”

婚后,这对战友共同投身医务工作,小郭无微不至地照料柯棣华,想法给他做可口的饭菜。

1942年8月,郭庆兰生了个儿子,还没来得及给儿子起名字。聂茶臻司令员知道这一喜讯后赶来了,对柯棣华夫妇说:

“这孩子是中印友谊的结合,就叫他印花吧!”

是啊,在艰苦的斗争中凝聚的爱情,结出了幸福的果实。柯棣华夫妇欣然同意了聂司令员的起名。

柯棣华于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9日在河北唐县积劳病逝,年仅32岁。他和白求恩丈夫一样,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柯棣华牺牲时,印花出生才3个月。在延安,周恩来副主席嘱咐郭庆兰说:“要带好孩子,将来孩子是要回印度的,继承他爸爸的遗志!”

1958年,16岁的柯印花在北京101中学初中毕业。这年8月,经周恩来总理安排,郭庆兰事带着柯印花赴印度探亲。临行前,周总理勉励印花说:“你的爸爸是为中国人民牺牲的,将来你也要带几个学生到印度去参加他们的建设。”

为了做个像爸爸那样的医生,1961年,印花考取了第四军医大学。不幸的是,1967年5月7日,25岁的印花意外地死于医疗事故。当年6月,听到印花去世的不幸消息,聂荣臻元帅在京西宾馆接见了郭庆兰,建议将印花的骨灰埋在柯棣华的墓地旁边。

就这样,印花和他的父亲柯棣华一起,静静地躺在苍松翠柏间。

十五、贾平凹“凹则不平”

作家贾平凹,1953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原名贾平娃。商洛人给山里孩子起名往往喜欢叫猫娃狗娃的,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希望孩子平平安安,寄寓老辈人的祝福。

平娃初中毕业时,正赶上“文革”,回家务农几年。1972年4月,他作为首届工农兵学员,告别家乡的青山绿水,来到古城西安,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在大学三年中这位山里孩子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写作。当时刊物也少,稿子寄出后常被退回。为此常遭后一些人的讽刺挖苦。但他对文学创作的追求矢志不移,冷嘲热讽反而成为他愤发进取的动力。自1973年他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后,其新作源源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进大学后不久,贾平娃便改名贾平凹。他觉得自己上了大学,已长大成人了,而“娃”仍有没长大的孩子之嫌。为什么改“凹”呢?“凹”有两种读音,两个字义:其一,读āo,周围高中间低,与“凸”相对;其二,读wā,同洼,凹入处,如低洼。贾平娃改贾平凹后,从字音看,原名音不变,取wā音,凹、娃同音;从字义看,取āo(凹凸不平)之意。这样,贾平凹之“凹”,音义错开,既保留原来“贾平娃”的读音,又有凹凸不平之意。

对于自己的改名,贾平凹曾在他的《小传》中写道:“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通顺;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

贾平凹曾将自己的名草拟成一则条幅:“凹则不平”。大凡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多是不平则鸣,一鸣惊人的忧愤之作。贾平凹既有长期在农村磨炼的生活基础,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庄思想,他的作品在手法上集人、事、理于一体,从内涵看又融道、佛、儒于一炉,逐渐形成了恬淡、诙谐、豁达的艺术风格。他的成名作短篇小说《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老作家汪曾祺戏称贾平凹为“鬼才作家”。

贾平凹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为专业创作员。他的人生道路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凹而不平”,有过磨难,有些作品也褒贬不一。其实这也正常,人世间本来就很少坦途,“凹而不平”本不为怪。好在他已成名,在凹凸不平的道上已闯出了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