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毁了你的孩子:教育孩子父母最易犯的错误
2085300000022

第22章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时父母最易犯的错误(3)

家长也许都有过这种体验,有异性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一般会感到更愉快,积极性会更高,玩得更痛快,表现得更优秀。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异性效应”。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接近异性的心理需求就得到了满足,于是彼此都获得了愉悦感,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健康的两性交往对孩子的成长有诸多好处,但要把握好两性交往的尺度,防止“过”与“不及”。

迷津指点

许多家长和教师都在担心:如今中学生的异性交往越来越频繁而普遍,很容易发展出过早的专一对象的交往以至“爱情”,令他们产生许多感情上的问题,以致陷于情感上的困惑不能自拔,甚至导致某些失当行为的发生,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业。其实,这一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为人父母和教师者,又怎样去消除这种担心呢?

首先,父母得直面事实并对之有正确的理解。如今中学生异性交往的频繁与普遍,异性同伴关系要好于同性同伴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的一项对5个省市的2万多名中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得到了确证。其原因有二:一是内因。喜欢与人相处,渴望被人疼爱,这是人的本性;况且当代青少年性成熟已提前,进人青春期的他们,性意识开始觉醒,有了一定的性的需求。于是就表现为:要在与异性交往中满足对异性的好奇心,满足被人特别是异性喜爱的成就感,释放性心理能量。二是外因。西方文化的渗透,社会风气的影响,各种媒体的渲染,使他们的观念产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压抑自己对异性的好感了。这一事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不管父母愿不愿意,它都要发生,也无论父母如何阻塞堵截,它都要如春江之水般泛滥的。所以,“防川”不如“引流”,因势利导作教育才是消除父母的担心的正确方向。

其次,父母也要辩证看待中学生的异性交往。中学生异性交往并非都往“早恋”上发展,产生对学业的负面影响。在中学阶段,在正确指导下的男女同学问的异性交往,也有有利的一面。它可以增进男女学生的相互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提高他们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并从中获得智力上的互偿、情感上的互慰、个性上的互补和活动中的互激。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也认为,青少年的异性交往有着8大好处:

(1)带来稳定感;

(2)度过快乐时光;

(3)获得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经验;

(4)具有宽容大度和理解力;

(5)得到掌握社交技能的机会;

(6)得到批评他人和受他人批评的机会;

(7)为将来提供恋爱的经验;

(8)培养诚实的道德观。

所以,中学生的异性交往,非但不能更是不必加以遏止,相反还要加强正确的引导,给予鼓励、帮助和支持。

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这样做:在思想观念上,向孩子讲清发展纯洁友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孩子懂得青少年异性交往是健康成长完善人格的需要,鼓励他们广交同性和异性的朋友;在家庭氛围里,为孩子创设宽松的交友环境,让孩子有更多的群体形式交往的机会,尽量减少孩子独处的个别形式的异性交往;在实际行为中,教育孩子在与异性交往时做到:

(1)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2)胸怀坦荡,平等宽容,以诚相待;

(3)保持广泛接触和群体形式,少与异性单独接触,没有特殊需要不单独约会;

(4)把握和控制性冲动,珍惜少男少女的纯洁,对“性诱惑”敢于说“不”。这样的做法,能使孩子广泛结交众多的同性和异性朋友,获得应有的人格的健康发展,平安地走过他的中学阶段。

告诉孩子,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一定的方法:

1.自然交往

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词;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异性正常交往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像进行同性交往那样进行异性交往。朋友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不自然。

2.适度交往

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到好处,要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既不要因异性交往过早地萌动情爱,又不要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当然,要做到被所有的人接受并不容易,建议只要做到自然适度、心中无愧就不必过多顾虑了。

3.广泛交往

在交往当中要注意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多的异性,对异性有一个基本的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如果只进行有限的小范围的个别交往,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异性的了解不但有限,可能还失之偏颇。所以,让孩子利用每一次集体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在更广阔的人际范围内进行交往,是有必要的。

4.真实坦诚

这是指异性交往的态度问题,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异性朋友。交往中要懂得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端庄诚恳,避免乱开玩笑、动手动脚、满口脏话。

5.留有余地

虽然是结交朋友,但是在异性交往中,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能毫无顾忌。比如谈话涉及到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及时打住,交往中身体接触要有分寸等。特别要注意在与某位异性的长期交往中,把握好双方关系的亲疏程度,既要注意交往的场合,又要留意交往的时间。对学生来说,有些场合是不宜与异性单独相处的:例如在公园、在电影院、在异性的宿舍、熄灯后在教室或在校园的某个角落等。

错误5:担心孩子交的朋友都是坏孩子

场景再现

场景1

刚上初中的薜鹏对表哥说自己特别郁闷,因为爸爸妈妈不允许他和好朋友交往。“连跟谁玩都要受管制,我怎么活啊!”才14岁的薜鹏,身高已接近1.80米,性格也特别开朗,和他要好的朋友都称他“薛老大”。有一次,接他放学的妈妈听到了这个称呼,心里非常警觉:“坏人才喊‘老大’呢!”妈妈由此断定,喊薛鹏“老大”的那些孩子都不是好孩子。于是,不允许他们继续交往。

场景2

靓紫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父母不希望她和喜欢的小朋友玩耍。这是因为和靓紫在一起玩的同学成绩都没有她好,妈妈怕这些孩子把靓紫的学习给“拽”下去,于是横加干涉,要求她们终止朋友关系。有时甚至在午休和课间的时候也会大搞“突然袭击”,只要见到她们在一起玩,就会软硬兼施地“呵斥”女儿。

深度诠释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与一些有不良背景或在学校表现不佳的孩子结为朋友,这种担心不能说是多余的。对孩子来说,如果不慎选错朋友,轻则影响学业,重则会毁掉一生。专家表示,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在学习、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上会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他们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也希望父母和老师把他们当成“大人”来看待,因此对说教式教育很厌烦,他们往往表现出非常向往“自由”,要求摆脱大人的管束。事实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受到生理、知识以及社会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自我意识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因此他们择友、交友时常带着主观的好恶倾向,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

对此,父母如果只是道听途说,整天纠缠在孩子的小错误中,把成人化的要求强加于孩子身上,就会与孩子产生对立,使其无所适从。一味地干涉孩子的交友,容易把孩子推向极端。所以,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在交友中,善于从别人身上发现值得自己借鉴的优点,从而辨别哪些朋友益于交往,哪些朋友不能深交。

迷津指点

1.不要苛刻地为孩子选择朋友

父母为自己的孩子选择的朋友多半是老实、听话、胆小的孩子,和这些孩子玩,父母似乎可以放心一些,不必过分害怕什么石头砸伤了脑袋之类的事故。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遇到了那些胳膊粗、力气大、甚至是好欺负小孩子的大孩子时,他们会怎样呢?他们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而且会因此对外界的环境感到害怕,有的孩子甚至会因此封闭自己,不敢结交小伙伴,宁愿自己一个人玩或请大人陪自己玩。

2.欢迎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