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毁了你的孩子:教育孩子父母最易犯的错误
2085300000024

第24章 培养孩子能力时父母最易犯的错误(1)

错误1:教孩子不正常的争强好胜

场景再现

场景1

长期以来,一些家长已经适应了这个竞争的社会。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向孩子灌输:要竞争,要取胜,要比同龄人强。“去幼儿园,可别叫小朋友欺负了,不用怕他们。”“老师发水果,要挑大个的。”等上学了,又告诉孩子:“要有竞争意识,别的同学问你题目,不要告诉他,他会了就比你强了。”“合唱比赛有什么意思?得了第一名也不是你自己的荣誉,还是省点时间看看书吧!”

场景2

“儿子上大班后,变得争强好胜,赢了得意洋洋,输了大发脾气,还喜欢夸大其辞,弄得我们很尴尬。但让我们感到矛盾的是,在社会充满竞争的大环境中,孩子们不得不为要进个好学校、参加学校活动而和同伴展开竞争。要是淡化他争强好胜的意识,那么他将来能否在这个竞争社会中生存?正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这种矛盾,所以我们给儿子的教导也不明确。比如,我们既想让儿子感觉轻松,体会到童年快乐,不必因为自己不是最棒的而焦虑,又希望儿子在竞争中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对此,我们无法判断,大班孩子竞争意识的程度和他的年龄比起来是否恰当?怎样的竞争行为算是过火了?”

场景3

“我5岁的女儿非常争强好胜,玩什么都得她赢才行。有一次,我和她玩跳棋,还没走几步呢,她发现自己落后就忍受不了,无论我怎么说,她都不服气,最后竟然把棋盘弄得乱七八糟。我想,也许我们太在意输赢了,导致她不能承受任何挫败。那么,为了避免刺激孩子强烈的竞争欲望,是不是不要给他们制造激烈竞争的机会和场合。因为他们毕竟还小,还不能忍受自己被淘汰的现实。”

深度诠释

在当今社会,孩子是大多数家庭生活的“中心”,父母对孩子细心呵护,关爱备至,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而孩子这种只愿当胜利者、做“霸王”而不愿与人合作的个性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走出家门和同伴进行交往时,会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差异,有可能引起心理上的失衡,易于表现为不允许周围任何人对自己有任何质疑或否定,甚至形成不允许任何人在任何事情上比自己强的好胜心理。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但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才不至于发展成病态。

好胜心强的孩子,往往想做好所有的事情,事事都想得第一,这并不是坏事,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把“所为”做得更好,才能发挥特长。父母在教育孩子努力追求目标时,一定要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毕竟孩子不是全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明白:良好的合作精神是现代人走向成功必需的优良品质,“孤军奋战”的人将会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迷津指点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一些父母以为,要从小教会孩子竞争才能使他们今后更好地立足社会。这是对的,但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过分争强好胜常常会损害他们健康的心灵。父母应首先注意自己的言行。例如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胜利和挫折,不当着孩子的面流露出自己争强好胜的性格,用自己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精神来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等。

1.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为了找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更快地进步并取长补短。这本也无可厚非,但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有的妈妈就不失时机地给孩子灌输唯我独尊的思想,如“这是给宝宝的,咱们谁也不给”,等到孩子稍大些,开始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父母又教孩子怎样做才能不吃亏,并且要求孩子事事争第一。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害了孩子。在群体生活中,事事争强好胜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其他小朋友所接纳,长此下去,他会远离群体,缩小交友范围,最终陷于孤立。

父母在教育孩子有上进心的同时,应当教育孩子允许别人胜过自己,而且明白和小伙伴一起游戏、合作完成任务也是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2.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

父母要正确地评价孩子,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适当地进行自我评价。因为,在孩子自我意识刚刚萌芽时,他们不会正确而全面地评价自己和别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以父母和其他成人对自己的评价为标准的。如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他笨,孩子也就会觉得自己笨;而若父母经常夸耀孩子聪明,孩子也就常觉得自己很棒。

许多父母无限夸大孩子身上的优点,而忽视了孩子身上的缺点。父母不要因疼爱和喜欢而随意夸大对孩子的评价,以免孩子对自己形成不正确的评价。每个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但过分的表扬,会使孩子认为只有自己好,别人都不如自己,甚至当长辈夸奖别人而没有夸他时,他就难以接受。因此,父母应当学会适度地表扬,掌握表扬的技巧。

在评价孩子长处、肯定优点的同时,父母要适当指出孩子的短处,让孩子明白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小伙伴之间应该互相学习。孩子争强好胜往往会有所表现,输了就哭泣,发脾气,生闷气;赢了就洋洋自得。对此,父母要有一个冷静的态度,正确引导孩子,使他逐渐明白:和同学比赛,想赢是可以的,但要明白“赢”是赢在哪里,“输”又是为什么,不能够对孩子的表现置之不理或粗暴对待。

3.别把争强好胜传染给孩子

“我的孩子比你的强”,“我的教育方法比你的好”。身为父母,这样的话是不是很耳熟?有些人也许听过,甚至还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外界的压力迫使我们自己竞争,还要捎带上孩子。结果,这些原本出于好意的家长,最终却把压力带给了孩子,而孩子也因此受到了伤害。

错误2:缺少对孩子自信能力的培养

场景再现

场景1

“我女儿从小就特别自卑,因为自卑,女儿的学习一直都跟不上去。到了高中后,成绩更是一落千丈。第一次期中考试出现了三门红灯,她整天闷闷不乐。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也想学,但就是学不下去,而且觉得好像怎么学也学不好,成绩也就这样了。

说句心里话,我的女儿非常聪明,也非常文静,在各个方面并不比其他孩子差。可她就是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老感到自己笨,无论如何努力,也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因此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在学校里,她经常低着头,不敢正视老师,更怕回答问题;下课后,不想和同学交谈,觉得“自惭形秽”,低人一等。更不可思议的是,她本来具有较好的表演天赋,但也渐渐变得不愿上台演出,怕出洋相。平时,孩子总叹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没出息,还误认为老师嫌弃她,父母不喜欢她,回到家马上躲进自己的小屋,沉默寡言,性格也变得孤僻起来。

场景2

美国着名心理医生基恩博士常跟病人讲起小时候他经历过的一件触动心灵的故事。

一天,几个白人小孩正在公园里玩。这时,一位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货车进了公园。白人小孩一窝蜂地跑了过去,每人买了一个,兴高采烈地追逐着放飞在天空中的色彩艳丽的氢气球。

在公园的一个角落里躺着一个黑人小孩,他羡慕地看着白人小孩在嬉笑,他不敢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因为自卑。

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后,他才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您可以卖一个气球给我吗?”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温和地说:“当然可以。你要一个什么颜色的?”

小孩鼓起勇气回答说:“我要一个黑色的。”脸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惊诧地看了看小孩,旋即给了他一个黑色的氢气球。

小孩开心地拿过气球,小手一松,黑气球在微风中冉冉升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形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

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上升,一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小孩的肩膀,说:“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而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和出身,关键是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那个黑人小孩便是基恩。

深度诠释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着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圈,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着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认为自己也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这就是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鼓励你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动力。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孩子的自信大都来自家长,他们往往根据父母对他们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家长的信任和积极的评价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认识。

父母对子女的不信任大致可分为两种:对事实的不信任和对孩子潜在能力的不信任。假如来自父母的不信任和压力太多太强,孩子很可能会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失去反抗能力和思考能力,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如果说对事实的不信任,是对子女正直性的怀疑,那么,对潜在能力的不信任,则是对子女实力的怀疑。对子女过低的评价或恶意的嘲讽,甚至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较,从而不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这让孩子更加伤心。

父母用嘲讽的语气或与别人家孩子对比的方法来责难孩子,这样做的后果,除了抑制孩子的自信心力和潜力外,不会再有别的好结果。父母可以去指责、批评孩子的某种行为,但是决不能贬低孩子的人格。否则,会给孩子带来难以愈合的伤痕,而父母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你这个臭小子,什么本事也没有”、“你真笨,一点用都没有”、“你怎么会有好人缘,一点儿人情世故也不懂”等等,这些以“你”为主语的话,明显是在否定孩子的人格。“你的做法太差劲了”和“你太差劲了”这两种表达形式,在用词上虽然区别不大,但在意思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父母总是反复地说“你总是如何如何,我没法相信你”、“你怎样怎样,以后也难有改变”这种十分不信任孩子的话,那么孩子以后也很容易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有时候,一句话就像一粒种子,你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日后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我们总是抱着这种不信任的态度,重复那些不信任的语言,孩子慢慢就会真的相信“我能力有限,我不会有太大进步,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孤独的人”。孩子一旦有了这种自我否定的想法,就必然会出现相应的行为。

据调查,没有自信和自尊心的人大脑会缩小,随之会出现记忆力、学习能力等大脑机能的退化。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苏尼亚·卢皮昂博士对92名老人的大脑机能进行了历时15年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自信心薄弱的人比自信心强的人大脑小20%,其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也显着下降。对于这个研究结果,剑桥大学的派尔希奥·郝伯特博士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事情,只有采取积极和肯定的态度,在面对那些比较棘手、比较头疼的事情时,才会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把它当成是一种乐趣,从而增强自信。

迷津指点

1.让孩子感受到爱

做父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不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感知自己被爱,意识到自身的价值,逐渐获得自尊,继而发展出自信。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父母对待他的态度之上。如果父母显示出珍视孩子的价值,孩子也会渐渐对自己感觉良好。如果父母总是注意孩子的缺点,孩子就会发展出不良的自我形象感,从而影响自尊和自信。

2.珍视孩子的独特之处

父母应经常称赞孩子的成就,指出他的天赋所在,给孩子更多的口头嘉奖,如:“你的微笑会让每个人感到愉快。”经常就孩子的成功方面进行交谈。如果孩子肯于参加学校的公共活动,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孩子在某方面有特别的天赋,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在这些领域中获得成功,建立自信心,不要说“你还小,做这些事还早”之类的话。如果我们把判断强加给孩子,就会损伤他们的自信心。如孩子想学游泳,那么父母可以满足他的要求,让他在水中嬉戏,即使没学会,他也会兴高采烈地喊:“我会游泳啦!”当孩子实现自己愿望时,就会增强一份自信心。所以我们应该格外留心孩子的“第一次”尝试,这将是他人生道路上良好的起步。

3.鼓励孩子正视自己的缺点

父母可以就孩子缺乏自信的问题进行讨论:“个子再高一点真的会使你更加完美吗?”,“腼腆一点有什么关系”。

4.经常让孩子体验成功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寻找一些对他来说容易成功的事情去做。如他不善于参加体育竞赛,可以让他进行个人身体锻炼,比如游泳、跳绳、做体操等。鼓励孩子追求特殊的兴趣爱好,如计算机、音乐、艺术或舞蹈。还可以让孩子参加社区服务,帮助他人会使孩子获得更好的自我感觉。孩子在幼儿园得到的一朵小花、一张画片、一面红旗,那都是他得到的奖励,父母应细心地为其保管,对他进行表扬,在他幼小心灵里种下自信的种子。

5.建立孩子学习上的自信

如果孩子在学校得不到鼓励和支持,家长应当帮助他解决课程中的难题和疑问。适当情况下,还可以为他聘用家教,或者让他参加特别的学习培训,让他在学习上建立信心。

6.父母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即使发现孩子的某些缺点或阻止他们干某件事情,也要用暗示法。如孩子在玩一块脏布条,父母不能生硬地去夺,而应该说:“这东西真脏呀,你一定不喜欢它,咱们去找一块干净的布条来玩吧!”孩子听了,会很乐意地接受。

7.父母不要过度保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