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毁了你的孩子:教育孩子父母最易犯的错误
2085300000009

第9章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最易犯的错误(1)

错误1:对婴幼儿只注重保护而轻视教育

场景再现

6个月时,小杉杉参加了一项婴儿潜能开发项目。上门访视组的保教人员把她从“襁褓”里放出来后,为她进行智能测试,当时测得其大动作为1.5个月水平,精细动作和语言都是1.5个月的水平,适应能力和社交行为是2个月的水平,平均智龄为1.7个月水平,其智能发育商仅81分。通过了解,发现该孩子发展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及技能。当时家长认为,零岁的孩子只要保暖、吃饱、不生病就行,智力训练没有多大意义,家长对智力训练存在模糊的只注重保护而轻视教育的意识。

针对上述情况,保教人员采取以下措施:(1)为她制定详细的个别指导计划及训练目标;(2)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智力训练方法及保健知识;(3)建议家长在柔和的音乐气氛中给孩子做婴儿保健操;(4)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晒晒太阳,适量补充鱼肝油、钙剂,以满足孩子生长发育需要,防止生病;(5)给孩子布置一个温馨、祥和、自由、轻松、平等、和谐的环境,选择合适的玩具,如:摇铃、图谱、镜子、方木、儿歌及婴儿故事磁带等;(6)平时要注意视觉、听觉及触觉等方面的刺激训练,使家长的育儿信心增强。小杉杉父母按保教人员的话做后,小杉杉一周岁时,比起周围的小朋友来,显得更活泼健康:她容易与人沟通,理解能力强,聪明可爱,智商为138分,达到超常的发展水平。

小杉杉的优异表现给人们一个启发: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一个不平凡的孩子。

深度诠释

人们常常说:三岁定八十。婴幼儿期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完成期。幼儿期孩子身心发展的速度很快,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人的一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潜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才能。每个人的一生一般仅仅运用其智慧潜能的10%,甚至更少,即使是那些最杰出的科学家也只用了智慧潜能的30%。

心理学家得出结论,人才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学前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人的早期生长阶段进行科学的、卓有成效的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有着长期的、持久的影响。问题的关键是,要想开发人的潜在智能必须要尽早进行,因为每个人的潜在智能开发遵循一条递减的规律。也就是说,智能开发得越早,人的智能开发的程度就越高;反之,则相反。古今中外有见识的教育家都把儿童的智力培养放在首要地位。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使房子建造得牢固,必须打好基础,对人的培养教育道理也是一样。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为他们日后成材打下坚实的基础。早期智力开发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起点,是实施终身教育的关键。

人的各种思想、行为、智力、才能不是天生的。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五六岁前的教育。当孩子大脑发育较快,脑重逐步达到成人的90%以上,幼儿的个性会逐渐形成,加上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会出现个性差异。四五岁被称为智力发展的第一最佳时期。假如父母不好好把握这个关键时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启发、培养就会费力,得到的效果就会差。如果忽视和错过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将是难以弥补的。

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不仅是可行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成长与遗传因素和文化环境有关。教育是支持儿童成长的文化条件,但教育并不一定意味着干涉。对于孩子的某些机能的发育和成长,教育应当是“消极”的;而有的时候对于孩子的某些知识、技能或品质,教育则应当是“积极”的,积极去教授、陶冶和塑造。生物学家劳伦滋提到的关键期理论是教育研究的重大突破,这一理论提到,人脑各种机能发育的关键期是短暂的,主要在0~6岁,特别在3~6岁。我们常常听到有些人说“不用这么早教,长大了不教也能学会”这样的话。但是人的一生只有一个0~6岁,如果错过了就不能追回,所以父母千万不要错过婴幼儿潜能开发的时机。

迷津指点

早期智力开发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要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有作为,智力和身心都很合格,父母必须高度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教育。心理学家特别重视胎教,希望孩子在母体里学会与家长交流,就是这个道理。

1.要敢于玩

众所周知,小孩子玩的时候情绪最高涨,情趣最浓厚。父母陪孩子玩时可以对孩子进行智力渗透。例如,孩子玩积木时,可以充当助手给孩子运输积木并提出一些问题:“明明要搭个什么?”、“你要方形的还是圆形的?”等等。从孩子的心理来说,新奇的、有趣的刺激,会促进他们语言的发展。有趣的东西会引起他们的愉快感。可见,新奇、有趣的事物是孩子语感最佳的刺激剂。让孩子在欢乐中学习语言也是最有效的。让孩子的小脑袋充满新奇的感受,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事物,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人也更加聪明。

2.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孩子从小学习外语是十分必要的,语言训练越早越好。计算机的学习应考虑孩子的年龄阶段、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邓小平曾倡导:“计算机应从娃娃抓起”。作为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想方设法地使孩子多动手、多动脑,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发明创造。这就要求孩子从小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创造与相互协作的关系,与孩子知识信息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引导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优良的品格,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创造中获得乐趣。

3.要因材施教

重视孩子早期智力开发,已成为社会和家长的共识,但在具体的做法上要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要求他们门门功课优秀,事事精通,做事不能求全责备。当前社会上流行“钢琴热”、“艺术热”、“外语热”、“微机热”、“舞蹈热”、“书法热”等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严父慈母们,整天领着娃娃去上课,学完这班学那班,超负荷地运转,造成了孩子很大的心理负担,结果,事与愿违,孩子的智力不但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反而使情绪受到压抑,心理受到极大的损害,从而对学习产生对抗情绪,甚至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父母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是违反科学的。喜欢文学的孩子,家长让他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班;喜欢书法的孩子,父母让他学习钢琴……这都不对,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对的,但要了解孩子的兴奋点在哪里,应扬长避短。

4.要走出去

对孩子来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崭新的、有趣的,因此父母要经常带孩子走出去。每一朵花,每一棵草,甚至每一粒沙子都是一本好的育儿教材,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孩子会在父母的描述中喜欢上它们,懂得爱护他们。河里游动的鱼儿,树上欢叫的小鸟,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成了孩子练眼力的靶子,慢慢地,他的观察力会惊人地提高。

错误2: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

场景再现

“太阳公公为什么起得这样早?”“太阳公公要睡觉吗?”“地球每天在转动,人怎么不会摔下去?”……孩子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时,会经常不断地向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仅是孩子对父母的亲昵和信任,而且表达了孩子希望探求人生和世界的奥秘,希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的愿望。

对于孩子喋喋不休的提问,家长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家长总是一门心思干自己的事,听到孩子的提问就干脆回绝:“你话不要多。”“去去去,烦死了。”或者打发他去问别人,说:“我没有时间和你哆嗦。”有的家长因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就厌烦地说:“你问这么多干什么?”也有些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只是敷衍了事,随意乱说一通,以为孩子反正不懂,讲错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深度诠释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天生具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强烈愿望,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妈妈,怎么有太阳还会下雨呢?”、“汽车尾部干吗要装灯?”等等。寻找问题的答案,既是孩子接触外界环境的方式,也是他们了解外界环境的途径,更是他们关注外界环境的结果。

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许多家长会因为心情不太好,或手头正忙,或回答不了,采取不予理睬或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对孩子的提问粗暴制止。这些做法其实都会扑灭孩子心灵中刚刚燃起的智慧的火花,影响孩子思维、语言和性格的发展。正确的做法是,在任何时候,不管家长多忙,心情多糟,对孩子的提问,都应予以回答,即使不能回答,也要和孩子一起去找答案,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求知欲。

迷津指点

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对象来对待,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表现出兴趣。家长回答孩子问题时,要尽量蹲下或者俯下身子,眼睛和孩子的眼睛在一个平行线,不厌其烦地回答,要有兴趣地回答,注意保护好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家长和孩子的交流。

1.要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大人意想不到的问题。

其实在孩子眼中问题并无简单复杂之分,提问是他们求知的方式,是他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因此,父母对孩子的问题要有耐心有兴趣,要不厌其烦,反复讲解,尽量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

2.要引导孩子进行提问

平时,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除了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应有的兴趣外,还应积极创设情境和有利条件,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多提问题。比如,在游戏时,安排一些情景,引导孩子注意那些“怪现象”,以引起他们的思考,进而提出一些诸如“它是用什么做的”“如果不这样会怎样”“它究竟属于哪一类”等问题。可以询问孩子:“你认为哪一个方法对你最有用?”让他们自己来做决定。

3.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有助于他们更广泛地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父母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创造性。例如,孩子奇怪“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缺”,“天上为什么有星星”,“蜗牛身上为什么有一个壳”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对孩子创造思维的形成有很大的好处。家长应适时、合理地鼓励他们,以促进孩子好奇心的发展。孩子在年幼时,始终是活在童话世界里的,有些问题家长不能用成人的方式和他讲太高太深的道理,可以先告诉他们一个可以接受并且相对合理的解释。

4.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孩子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途径是很多的。可以给孩子购买有启发性的玩具,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动脑动手。游戏的时候,父母应放手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去玩去乐,这有利于孩子创造性地去做游戏。父母要做“有心人”,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能力。

错误3:用不恰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不实际的称赞

场景再现

有位中国专家到美国一位朋友家里去做客。这位中国专家看到美国朋友的女儿长得很可爱,出于礼貌也是发自内心,他摸摸小女孩的头,连声称赞“好漂亮的女孩儿”。中国专家本以为美国朋友会对他的赞美表示感谢。可是,那位美国朋友听了不但没有表示谢意或礼节性的谦虚,反而显得很不高兴。因为是很好的朋友,中国专家就向美国朋友打听为什么不高兴。美国朋友告诉他:“你的行为至少有两点是错误的。其一,你未经我女儿允许是不应该去抚摸她的头的。在美国,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告诉他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未经允许,任何人都不能抚摸孩子的身体;其二,你不应该赞美孩子漂亮。孩子长得漂亮是父母给予他的。她没有经过任何努力,是不应该得到赞美的。否则,孩子会因为赞美而使自己产生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进而失去后天努力学习、工作的意识。”

深度诠释

父母效能系统培训的创始人之一戴克斯曾说过:“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鼓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我价值,给予孩子能力肯定的一种历程。为人父母者借由这种历程,一方面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一方面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潜能。

但是,不恰当的表扬会妨碍孩子对自己能力的客观认识,他会在赞美中高估自己的能力,长期以往会形成一种自我认识上的定势思维。真正的考验来临的时候,这样的孩子会比别的孩子更无所适从。同时,长期生活在赞美的环境里,他会非常看重来自外界的承认,而忽略了自己的努力,孩子的耐性、宽容程度以及应对挑战和竞争的能力都会大大降低。

过度地使用称赞还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有些孩子为了能得到别人的称赞而努力表现自己,而有些平时表现不好的孩子内心是沮丧的,因为他们很少得到称赞,他们相信永远达不到别人的期望标准而贬低自己的能力。即使他们偶尔做好某件事而得到称赞,但之后反而表现更差,令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不相信自己会得到称赞,当他们得到称赞时,内心焦虑不安,害怕以后再也得不到父母的称赞,因而影响以后的表现。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会抗拒父母的权威而拒绝做任何可以得到父母称赞的事。如果偶然得到称赞,他们会随后做另外一件不好的事来推翻前次的称赞,因为这类孩子不喜欢通过称赞而受到控制。

迷津指点

不少父母常有这样一个疑问:“总是听到要我们鼓励孩子,我们也试着去做,但是没有用,有时还产生反作用。难道做错了什么吗?还是说鼓励根本没有效果?”很多人都会说“鼓励”这两个字,但是到底怎么做,才是关键所在。鼓励不是挂在嘴边的一个含混的抽象名词,鼓励有其原则和方法。

正确的恰如其分的表扬应是在进行了深入地了解的基础上,使其表扬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最好能涉及细节,而不只是泛泛的无具体所指。表扬与赞美是一柄双刃剑,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感受,是值得每一位家长研究的功课。

1.真诚的容纳:

戴克斯强调:人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而沮丧是人类所有问题的根源。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首先得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这意思并不是说人必须接纳自己或者别人所有的行为,因为人的行为本来就是有些可以接纳,有些不能接纳。我们常因一个人的某种行为来批评或论断一个人,这不是一种接纳的态度。同理,父母可以不同意或不赞同孩子的某种行为,但这与是否接纳孩子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