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2086400000010

第10章 秋三月,此谓容平(2)

妙用风池穴治疗多种疾病:风池穴位于头部,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见本书第13页)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的用处很大,当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失眠时,睡前按压风池穴能减轻压力,起到催眠的作用;当用眼过度时,按压风池穴能缓解眼部疲劳,长期坚持还对纠正假性近视有极大的帮助。此外,像老年人经常发生的落枕、肩膀酸痛等,都可以按摩风池穴进行治疗。

【食疗加按摩可防处暑的鼻出血】

燥易伤肺,鼻出血多因肺有伏热,复感风热。

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会产生诸多津亏液少的干燥症。鼻乃肺之窍,鼻干燥或鼻出血于处暑之后尤为常见。可用空心菜250克洗净,加白糖捣烂,冲入沸水中饮用,有清热凉血的功效。

这一时节,应少食煎炸及肥腻物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喝水,必要时可服用适量维生素C、维生素A片剂。

【如何调理处暑易得的便秘】

燥气为秋季主气,中医学认为燥易伤肺。此外,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便秘。应服用养阴生津、清热润肺的顺安汤,五味子、天麻、荷叶各2克,薏苡仁、百合、金银花、西洋参各3克,麦冬、石斛各5克。宜于每日卯时(5∶00—7∶00)、亥时(21∶00—23∶00)冲水服用。每日2次,每次1剂。

白露养阴为先,早晚穿暖勿露身

【黄帝内经白露养生经】

时值公历9月7—9日,太阳黄经为165°。

进入白露节气后,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膊容易着凉。这时穿得过于裸露,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热、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

调整饮食,谨防秋燥。白露是真正凉爽季节的开始,秋季主气为燥,这个时候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由于干燥导致的鼻腔出血。饮食上应多吃梨、枇杷、番茄、芝麻、蜂蜜等柔润食物,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白露节气的气候变化】

温差拉大,秋雨登场:进入白露节气后,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白露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一般昼夜温差在10—15℃。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30℃,可是夜晚会下降至20℃。白露前后,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一层水滴,所以称之为“白露”。

阴雨天气多,各地强度不一:华南地区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中下游地区最多,华南中部相对较少,民间有“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白露节前后常有一段连续的阴雨天气,而且华南地区的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

【白露节气的人体反应】

易干燥:气候的燥热使人的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开裂,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

容易发胖:人们在秋季时,往往吃得很丰富,因为既要补充夏季的消耗,又要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如此饮食有可能造成热量摄入过多,从而转化成脂肪堆积在体内。

【白露节气的养生原则】

易得呼吸道疾病: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如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容易在这个时节发病。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者,平时应少吃或不吃海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如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胡椒等。

【进补的大好时机】

秋季人体的精气开始收藏,有利于补品的吸收藏纳,有助于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正是进补的大好时机,可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种作用的食品有桂圆、莲子、红枣、山药、银耳、枸杞子、黑芝麻、核桃仁等。

【防感冒】

白露后早晚天气较凉,呼吸道疾病多因受凉而复发。要保持居室内外空气流通,以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新鲜,在开窗通风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另外,不要到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去,有晨雾的天气尽量不外出,更不能在晨雾中锻炼。夜晚在屋内放一盆水,对缓解秋燥有良效。还可用葱白、生姜、豆蔻、香菜防治感冒。

饮食勿太咸,补维生素,养阴润燥避免吃得太咸: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盐饮食能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哮喘患者不宜吃得过咸。在秋季养生中特别是节气的变更时,不但要体现饮食的全面调理,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营养食物用来预防疾病,还应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使之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

补充维生素:白露是典型的秋季气候,具备了秋季最明显的干燥特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

多吃养阴润燥的食物:秋天雨少天干,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喝白开水、菜汤、豆浆、牛奶等,还要多吃青菜、香菇、白菜、萝卜、葡萄、柿子、梨、芝麻、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食物,少食辛辣,以免引起咽干鼻燥等秋燥病症。

推荐白露养生菜

天冬炖猪肝:取天冬25克,生地黄50克,陈皮1片,猪肝、猪瘦肉各150克,鲜菊花10朵,酱油、植物油、盐各适量。将猪肝、猪瘦肉用酱油、植物油、盐腌渍15分钟。天冬、生地黄、陈皮用水浸泡后,水煎30分钟。将腌渍好的猪肝、猪瘦肉同菊花放入刚煎好的药材水里,煮熟,最后加入盐调味即可。适用于肝血不足、肝气郁结引起的视物不清、心烦失眠、口干口苦。

白果鸡丁:取白果100克,无骨嫩鸡肉250克,蛋清2个,高汤、白糖、料酒、淀粉、鸡精、香油、盐、植物油、葱各适量。白果去壳,在油锅内煸炒至六成熟,捞出剥去薄衣待用。鸡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丁,放在碗内加入蛋清、盐、淀粉搅拌均匀。炒锅烧热放油(量要多些),待油烧至六成熟时,将鸡丁下锅用勺滑散,放入白果继续翻炒,至熟后连油一同倒入漏勺内沥去油;再在锅内倒入少量油,将葱段煸炒,随即烹入料酒、高汤、盐、鸡精、白糖,把加工过的白果鸡丁倒入锅内翻炒,用水淀粉勾薄芡,出锅前淋入香油,搅拌均匀起锅装盘即成。此菜具有补气养血、润肺平喘、止带的功效。

【宜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药膳】

预防白露的秋燥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百合、杏仁、川贝、葛根、桑椹等。

宣肺化痰茶:枇杷叶洗干净后切碎备用。每次取枇杷叶、杏仁各5克,桔梗、川贝、薄荷各3克,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频频代茶饮。亦可加入白糖少许。本方中枇杷叶、杏仁镇咳,桔梗、川贝化痰,薄荷辛散,能疏散风邪,配合杏仁有散风寒、宣肺气之功效。

鲜蒸百合:鲜蒸百合润肺止咳。新鲜百合40克,蜂蜜15克,拌匀,蒸透,每次取数片嚼食,每日数次。适用于燥热咳嗽、咽喉干痛等。服用期间宜辅食枇杷、香蕉、甘蔗、柿饼等润肺止咳之品。

【多做运动,穿长衣长裤】

睡前应关窗:进入秋季后,不要因为贪凉在夜间开窗而睡,因为此时正是冷空气开始活动的时节,如果入睡前开窗可能会导致寒湿之邪入侵。

经常去室外做运动: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但要注意“秋老虎”的威胁,不宜进行过激过量的运动,宜以游泳、散步、打太极拳、瑜伽、打羽毛球或乒乓球等为主。

开始穿长衣长裤:进入白露时节,炎热的天气已经过去,开始寒冷起来,一般不会再有酷暑天气了。民谚说“白露白茫茫,寒露添衣裳”。这时不宜再赤膊短裤,宜穿长衣长裤了,故有“身不露”之说。

常做呼吸操:做操时取平卧或站立位,两手放在上腹部,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呼气时间比吸气时间长1—2倍,吸气用鼻,呼气用口;呼气时口唇紧缩做吹口哨的样子。

同时可用两手按压上腹部,加强呼气的力量,排出肺中残留的废气。呼吸操可以加强支气管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强抗病力,防止感染。

每次20—30分钟,每天1—2次。

【白露时节要预防皮肤干燥】

白露节气是典型的秋季气候,燥是秋季的时令主气,燥易伤肺。肺又外合皮毛,秋季出现的皮肤干涩、皲裂,甚至毛发不荣,都和秋燥有关。

预防皮肤干燥,首先要从饮食上下工夫,多喝水质好的温开水。要少吃辛辣热性食品及牛肉、羊肉、葱、蒜等。

洗浴时,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否则皮肤容易干燥脱屑。用方糖润肤是老一代人的“秘方”,把一块方糖溶在一盆热水里,然后擦身,护肤效果非常好。很重要的一点是,洗浴后一定别忘了擦护肤品。

采用燕麦洗澡法也可以很好地滋润肌肤。用半杯燕麦片、1/4杯牛奶、2汤匙蜂蜜混合在一起,调成干糊状,然后将这些材料放入小棉布袋子中,放在淋浴的喷头下,流水就会均匀地将燕麦、牛奶、蜂蜜的营养精华稀释,冲到皮肤上。如果有条件,可以把燕麦袋放在浴缸中,浸泡20分钟,使其营养成分更加充分地被肌肤吸收。

【按压足三里减轻腹痛】

《四总穴歌》中说“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说,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见本书第19页)来治疗。

在按压时要注意按压的方向。胃部疼痛时,按住足三里穴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有不适时,就是脐周出现疼痛,只要往内按足三里就行了;如果疼痛在小腹部位,主要是针对一些妇科病,在按住足三里穴时往下方使力。

秋分地门闭合,补益肺气最重要

【黄帝内经秋分养生经】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24日。秋分这天,太阳黄经为180°,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秋分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真正的秋季已经来临。这一天昼夜时间相等,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不可出现偏颇。

秋分过后,养生保健特别要注意防止寒凉之气伤身,及时添衣保暖,特别是注意胃部的保暖,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饮食养生宜多吃“辛酸”果蔬。秋分的“燥”

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还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

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太多,以免造成肠胃积滞。需要注意的是,秋分后寒凉气候日渐浓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多吃水果反而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运动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比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还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秋分节气的气候变化】

降温开始:秋分时节,气温逐日下降,昼夜温差幅度高于10℃以上,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北方由于降温比较早,可偶见霜降。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转眼,寒意已将夏日的酷热驱散,秋天已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

降水次数增加: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下降。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一场秋雨一场寒”,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秋分节气的人体反应】

凉气入体,易秋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

人们普遍感到早晚凉气袭人。

胃肠常感觉不适:秋分以后,气候渐凉,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中医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不注意防护,会引发胃肠道疾病。

【秋分节气的养生原则】

精神调养: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才能适应秋天的干燥之气。因此需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还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比如爬山等,以舒缓心情。

预防胃肠疾病复发:天气逐渐变凉,胃病患者要防止原来的胃病加重。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疾。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过多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进补切不可乱补:首先,注意不要无病进补。

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损健康。其次,忌慕名进补,如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

【食粥润肠,滋润生津】

早晨食粥润肠道:初秋时节,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食用大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前人对此颇多赞誉。对于胃弱的中老年人,早餐宜食粥,如芝麻粥、大米百合粥等。

滋润生津防秋燥:秋燥常会使毛发脱落增多,大便易干结。这时除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外,还要适当多吃水果和补充水分。中医养生学认为,秋宜甘润,润肺防燥。晨饮淡盐水,晚饮蜂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防止便秘的良方,也是养生、抗衰老的重要法则。秋季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水果及其他食物,如甘蔗、梨、芝麻、银耳、鸡肉、莲藕、菠菜、竹笋、板栗、白菜、燕窝、猪肺、豆浆、橄榄等,可润肺生津、养阴润燥。

对于口燥咽干、干咳痰少的人,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中药,可缓解秋燥。

推荐秋分养生菜

板栗烧子鸡:取处理干净的子鸡1只,板栗200克,香油250克(约耗75克),植物油、鸡汤、鸡精、白糖、水淀粉、酱油、盐、蒜片各适量。

将鸡劈成两半,把胸翅部位切成六块,其他部位切成方块,鸡腿砍成两节,鸡颈切成几段。用刀将板栗的壳面砍成一字形,放入沸水锅中,在旺火上煮5分钟,取出脱壳,剥去内皮。炒锅置旺火上,下香油,烧至七成热,放入鸡块炸5分钟后,用漏勺捞出,倒出锅中余油,加鸡汤、板栗、酱油、盐、白糖,用大火烧10分钟,至肉块松爽、板栗粉糯时,再加植物油、鸡精、蒜片,用水淀粉调稀勾芡,起锅盛盘即成。此菜具有补肾去寒、润肺除燥的功效。

香菇白菜:取大白菜200克,香菇50克,虾仁20克,姜、盐、植物油、鸡精、香菜各适量。

将大白菜切片,香菇泡软切成小片,姜洗净切末。

锅内放油,姜末爆香,放入香菇、大白菜拌炒,再放入虾仁,加一碗水将白菜煮软,加盐、鸡精调味,出锅时拌上香菜即可。此菜可预防感冒、改善口臭、降低血压、解热清肠,对缓解秋燥也有很好的作用。

【宜用益气健脾、润肺生津的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