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应知的经典教子故事
2087800000010

第10章 松开孩子的手(3)

左邻右舍也不再夸奖毕加索的绘画天赋了,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还能当饭吃。”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在绘画方面是极有天赋的。

堂·何塞能真正的理解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他对毕加索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毫无能力,你是个绘画天才,你可以去绘画。”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1890年11月,年仅六岁的毕加索,画出了《手握大棒的赫克勒斯》,画布上大力神赫克勒斯英姿神武,形象非凡,人们非常惊叹,惊叹于毕加索的绘画天赋。

赏识、信任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容忍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更不是盲目地溺爱,而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缺点,而做家长的又一味不顾实际情况,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态,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无疑会给孩子心灵上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口,成为孩子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也许全世界都可以嘲笑他、讥讽他,然而作为父母的你却万万不能这样。因为只有父母才能给孩子信心和勇气,鼓励孩子,让他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健康地对待自己、充满信心地学习、生活。

9、锤炼孩子的独立性格

——杰奎琳的教子风格

杰奎琳,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遗孀,后来嫁给了世界船王奥纳西斯。

尽管杰奎琳名扬天下、富可敌国,但她对儿子约翰的要求却十分严格,为了不使约翰日后成为一个花花公子,当小约翰11岁时,她就把儿子送到了英国的德雷克岛“挑战者营地”去接受训练,学习驾驶帆船、独木舟、练习爬山,通过这些来锻炼儿子刚毅果断的独立人格。

约翰13岁时,杰奎琳又把他送到缅因州的一个孤岛上去学习独立生活的勇气和技能。20天的训练中,不给食物,只给一加仑水、二盒火柴以及一本如何在野外谋生的书。

在约翰15岁那年,杰奎琳又送儿子到肯尼亚的荒郊野外里独自生存;在暑假期间,杰奎琳还把儿子送去参加“国家户外学校”的70天训练。

做了这些,杰奎琳还觉得不够,为了更进一步强化约翰独当一面的才能,杰奎琳又送儿子参加赴危地马拉志愿队,从事地震救灾工作,使他经受了许多磨练。

由于种种原因,约翰自幼自卑、羞怯、优柔寡断、依附性强,但是杰奎琳从不放弃锤炼约翰独立人格的任何机会,使他成为一个自信潇洒、积极上进、理智节制、圆通练达的年轻人。

约翰于1983年毕业于布朗大学,在印度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回美国在纽约担任42届发展协会副主任。

1996年,约翰创办了一家杂志社,自己任杂志社的董事长。

约翰由一个自卑怯懦的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与母亲独特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10、“他的道路他自己选择”

——马克思父母的“自主式”教育

卡尔·马克思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律师,是当地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亨利希是崇拜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者。

马克思的母亲出生在一个荷兰家庭,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支持丈夫的事业,关心孩子的成长,对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马克思是亨利希夫妇的第三个孩子,父亲发现马克思聪明过人,他很希望这个智慧过人的三儿子将来继承自己的职业。

马克思小时候和兄弟姐妹们玩耍时,往往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马克思的一个妹妹这样回忆,“我们不敢违背卡尔的命令。为了交换,他会说一些动听的话。”

亨利希十分关心马克思的成长和前途,希望儿子和他一样做一名出色的法学家。

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亲安排他考入了波恩大学的法律系,但是这所大学的学习气氛不太浓厚。因此,父亲感到不大满意。转过年来,亨利希让马克思转到了柏林大学。

不管是在波恩大学,还是在柏林大学,马克思都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专心致志地攻读法律。而是热衷于诗歌的写作和哲学的研究。

为了能够说服父亲,取得父亲的理解和支持,马克思婉转地给父亲写了一封信,陈述了自己选择专业的想法:

……

我懂得,写诗应该是一种附带的事情,我应当把精力放在研究法律上,但我想首先在哲学上试试自己的能力。

这是明摆着的事,这段话的真正含义是他要学习哲学。

为了能说服父亲,讲明自己的志向,卡尔想提前回家探亲,以便于向父亲倾吐自己的“不安心理”,感受一下“在父亲身边的温暖和爱”。

没想到,这一打算遭到了父亲的严辞拒绝。后来亨利希思虑再三,只允许马克思提前十天回家探亲。

马克思终于回到了父亲的身边,他向父亲详详细细地说明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研究方向。马克思说:

“我已经在哲学家雷马路斯的着作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阅读他的《论动物的艺术本能》一书时,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近几年,我又花时间研究了亚里士多德、培根、康德、费尔巴哈等人的着作,并作了许多摘要,同时,也分阶段写了读后感。可以说,我在哲学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我的确深深地被哲学迷住了。”

亨利希不露声色地倾听,追问一句:“卡尔,我想问你,你学习哲学的理由是什么呢?请你告诉我。”

马克思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爸爸,哲学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它可以供人们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研究哲学,还可以研究人生,研究社会,研究世界的过去和未来。这对一个科学研究者来说,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爸爸,您应该支持和尊重我的选择,请您相信我的选择。”

听完马克思的这番话,亨利希不住地点头,脸上漾出了喜悦,他决定改变自己的主意,不再坚持自己要儿子当一个法学家的意见了。

他十分高兴地对马克思说:“孩子,我相信你,就照你选择的路走下去吧!不过,我要给你提一点建议,你要清醒而实际地看待生活,要有真才实学,充分发挥自己由大自然母亲慷慨赐予你的才能,祝你成功。”

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后的马克思更加勤奋努力研究哲学,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11、自己主动找苦吃

——董浩云对董建华的教育

香港船王董浩云,是香港屈指可数的大富翁之一,虽是如此,他却对子女严格要求,不纵容、不娇生惯养。

董浩云共有两男三女五个孩子,按中国的传统观念,董浩云培养两个儿子成为管理家族事务的接班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尤其长子董建华则是重点培养的对象。

事实的确如此,董建华的妹妹董建平说:“父亲很早的时候便栽培大哥接管家族生意,因此对大哥的要求特别严格。在我们兄妹当中,除大哥外,其余都在香港的贵族学校上学,爸爸把大哥送进中文中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哥学好中文。”

后来董建华考入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系。在利物浦大学学习期间,正值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董浩云的船队得到了空前扩张,成了拥有亿万资产的世界级船王。

随着父亲生意的做大,董建华也随之成了一名世界级的富家子弟。

随着自己资产的不断扩大,董浩云对董建华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

当时在欧美留学的富家子弟比比皆是,这些富家子弟常常比高级轿车、比出手大方、比穿着名贵,而董浩云则要求董建华不要参与攀比,把心思全部用在学习上。所以,董建华在英国学习期间,一直遵循了父亲的教导:自律、自好、自强。

董建华没有因为自己是船王的儿子而大搞特殊化,他与普通留学生一样,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往返于校园与宿舍之间,潜心攻读自己的学业。

董建华大学毕业后,很多人认为董浩云一定会安排儿子回香港进董家的海运王国执掌要职,帮助自己经营管理。

可出人意料的是,董浩云却要董建华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打工,到公司的最基层去当一名普通员工。董浩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通过董浩云与董建华之间的谈话,可以看出董浩云教子成材的良苦用心。

董浩云问儿子:“建华,你能明白爸爸为什么要让你进‘通用’吗?”

董建华回答:“我明白,因为‘通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尤其是‘通用’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我想也一定能适用于我们这个国际型的航运企业。我相信,我在‘通用’可以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

董浩云虽然肯定了儿子的观点,但仍然觉得他理解不深。董浩云说:“建华,你的理解是正确的,我并不怀疑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有一点我必须提出来,就是你一定要刻苦,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你不要有依靠思想,必须自己主动去找苦吃,勤奋工作,磨练自己的意志,接受生存压力的挑战,所以你必须全面锻炼自己,从最底层做起。自己先当一名普通的员工,日后才能明白应该怎样对待你下面的职员。一定要记住,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只有充分地学习别人的经验,才能为将来开创新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董建华听从父亲的安排,在美国勤勤恳恳干了4年。

董浩云虽然富可敌国,却对子女要求更加严格,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纵。因为他知道创业容易,守业艰难。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很难把事业发扬光大。

12、独立做属于自己的事情

——罗斯福对孩子的自立教育法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是惟一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不仅治国有方,而且很会教子,四个儿子都在“二战”中浴血战火,建立了功业。战后又都跻身于美国政坛。

“对儿子,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罗斯福的这句话曾对美国人产生过不小的震撼,这也更体现出了他一贯遵循的教子原则。

罗斯福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想,当“二战”如火如荼,愈加激烈时,二儿子埃利奥特请教父亲自己该何去何从。

父亲说:“我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做,你们的事是你们自己的事,我从不干涉。你应该清楚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不久,埃利奥特便放弃了自己的公司,走进了美国陆军部的大门,在四兄弟中带头参了军,走向了“二战”的战场。

不仅如此,罗斯福还竭力反对孩子们过分地依赖父母,过着类似于寄生虫式的生活。他更不允许儿子们多花1分钱,让他们凭自己的能力去开辟事业,赚自己该赚的那份钱。

一次,大儿子詹姆斯20岁时独自去欧洲旅行。

临归前看到一匹好马,便用手中的余款买下了这匹马,然后打电报给父亲,让他汇旅费来。

父亲回了一个电话:“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碰了这个钉子,詹姆斯不得不卖掉马,买了船票回家,从此他懂得了不能随便无计划地乱花钱。

而更让世人为之钦佩的是罗斯福身为总统,却从不庇荫孩子,从不让孩子们享有特权。他的子女就像普通的孩子一样,想得到什么必须靠自己去争取。

“二战”时,他把四个儿子都送上了前线,并严正告诫他们:拿出良心来,为美国而战!

在父亲这样的教导下,孩子们不得不凡事靠自己,慢慢地养成了独立的习惯。罗斯福的教子方法,难道不能给我们中国那些一味娇惯孩子的家长提个醒吗?

13、让孩子自己上台阶

——南希对幼年林肯的教育

一位年轻的妈妈牵着一个刚刚蹒跚走路的小男孩,来到公园的广场前,母子二人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了。小男孩努力地挣脱妈妈的手,他决定自己爬上去。他用胖乎乎的小手支撑着向上爬,同时他的妈妈也没有要抱他上去的意思。

当这个小男孩爬上两个台阶时,就感到很吃力了,回头瞅一眼妈妈,似乎是在向妈妈求助,妈妈并没有去扶他的意思,但是眼睛里却充满了慈爱和鼓励。于是,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瞅了瞅,他放弃了让妈妈帮他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努力地向上爬。

小男孩爬得越来越吃力了,小脸蛋也累得通红,小屁股抬得老高,浑身上下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弄得脏兮兮的,但他最终爬上去了。

见儿子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走上去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他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这个小男孩不是别人,就是后来的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这位年轻的妈妈便是南希·汉克斯。

林肯的家境十分贫穷,他父亲是个农民,在林肯9岁那年,母亲南希去世。生在贫寒之家,没有条件念书,所以林肯断断续续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够一年。但林肯从小就养成了热爱知识、追求真理、善良正直和不畏艰难的积极性格。他没钱买纸和笔,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写字,用小木棍在地上写字。他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看。并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练习演讲。

林肯失过业,做过工人,当过律师。他从29岁起,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过11次,失败过9次。

林肯51岁那年,终于问鼎白宫,并取得了辉煌的政绩,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被马克思称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林肯的成功,南希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用坚强而伟大的母爱抚养了林肯,使林肯勇敢而坚定地走向未来。

这个故事其实也对应着一个教子的道理:对于孩子,是牵着手、扶着上,还是抱着上?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父母牵着、扶着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把父母当成了拐杖而难以自立。

如果父母抱着孩子上台阶,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被“抱大的一代”,不经风雨,不见世面,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平时,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陪读,甚至考上大学父母还要跟着做“保姆”,这样的孩子是温室里的花,经不住大自然的风雨。

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又得父母托人找关系,当“职介”……这样,孩子是很难成就一番事业的。

再穷不能穷孩子,但是同时,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让孩子吃点苦,这样,孩子也许能“一鼓作气”,登上光辉的顶点。

14、“自己的事自己干”

——郑板桥给孩子的箴言

郑板桥是清代着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皆有很高的造诣,自成一家,被人称为“三绝”。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名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

郑板桥自幼丧母,生活贫困。

五十多岁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等地做了十二年知县。

郑板桥为官清廉,勤于政事,政绩显着。后因荒年主张赈济饥民而得罪权贵,继尔辞官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五十二岁时才有儿子,老来得子,自是十分喜欢,他为儿子起名小宝。为了能够让儿子成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时,把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和弟弟郑墨负责照看。当时社会风气腐败,富贵人家的子弟娇纵奢侈,不求上进,郑板桥看到这种情况,担心小宝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中时时念及在家的儿子。他知道把儿子托给弟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