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小宝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中国有句古语“惯子如杀子”,这是很多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一次,郑板桥听说小宝在家里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别人家的孩子。郑板桥觉得问题很严重,他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五十二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必定要有爱子的办法。‘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
所以,他要求郑墨和妻子对小宝严加管教,不能放纵一点,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
郑墨和郑板桥的妻子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很有效果,于是,郑墨就给兄长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这样下去,小宝长大之后定是个有出息的人,没准儿能像你一样,也能当个官儿。
郑板桥看了弟弟的这封信后,觉得弟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
于是,郑板桥马上给郑墨回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房屋,置田产。一开始便走错了路,总没个好结果”。
他在信中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好人。”这里所说的好人,是指品行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宝长到六岁那年,郑板桥就把他接来早晚自己亲自教诲,他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量的诗文,不仅如此,还经常给他讲述做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艰难,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等到儿子十二岁时,郑板桥又叫儿子每天用小桶挑水,不能间断。
由于郑板桥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这一年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板桥为官清贫自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食。
一天小宝哭着跟妈妈喊饿,妈妈把一个玉米面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的,拿去吃吧!”小宝双手捧着窝头,边吃着边蹦着到门外去玩,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
小宝从眼神就看出了小女孩也好长时间没吃东西了,立刻将手中的窝头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这样做才是个好孩子!”
不仅如此,郑板桥对于女儿也十分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书画方面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转眼女儿到了出嫁年龄,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对象。
郑板桥决定亲自为女儿择婿,他反对婚事大操大办,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道小菜,打了二斤酒,吃吃喝喝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新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
没钱为女儿准备嫁妆,郑板桥很过意不去,特意作画一幅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板桥非常看重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他床前。
当儿子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
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则遗言,虽是信手拈来,却寓意深刻,是对子女的厚望,也是对子女的嘱咐,更是他对教育子女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15、“你应自己体察做主”
——梁启超的“规划式”家教方法
梁启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有着深厚的家学底蕴。
他以呕心沥血的济世精神,叱咤政坛,潜心于学问研究,仅遗留下来的着作就有1400多万字。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梁启超在济世救国、勤奋着书的同时,更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因此,梁家一门优秀个个成才: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则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仅他的子女中就出了三个中科院院士!
那么,这些伟大的“家教成就”是如何做出的呢?不妨从他的家庭生活中探知一二。
梁启超十分崇拜墨子的人格,故自号“任公”。他一直以“吃苦耐劳、修身齐家、严于律己、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他的一生,始终以一个近代思想领袖的大学问大气派,关注着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并以此影响着他的子女。
一般情况下,他晚上都喝一点酒,这时候,他就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故事的内容以中国古代民族英雄为主。
譬如他讲自己家乡新会的忠臣陆秀夫,民族英雄岳飞,如何报国杀敌;戚继光大战倭寇;还有左宗棠等。
这些民族英雄的英勇气节给了孩子们深刻的印象。后来,学贯中西的长子、建筑学家梁思成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为新中国服务,这与父亲当年的教育无疑有着很大关系。
此外,我们只要留心一下就可以看到,梁家涌现的数位专家学者,都抛弃了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无一例外地“学而优不仕”,这显然是受了其父的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梁启超也以坚强的奋斗精神和乐观风趣的博大情怀教育子女:“我平生对于自己所做的事,都是津津有味。什么悲观啦、厌世啦,从没有在我的词典里出现过。”
梁启超生活俭朴,同时也这样要求子女。民国初年,他的家庭条件已然跃入上流社会,但他一如既往,始终秉承寒士家风的原则。他对孩子们说,一个人要好学、坚忍、勤俭。
梁启超在给子女们的信中写道:“一个人的物质需求,只要维持生命就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可以支配的。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呢!”
梁启超崇尚科学,提倡个性自由,主张以兴趣为先导,注重精神引导、毅力培养。他还用自己做学问的体会启发儿女,强调学习定要专心致志。他教导儿女:“做事业不骄不馁,才能有成就。”这一原则成了梁家子女们学习创业的指针。
尤其在教育上,梁启超向子女们传授他的三步读书法:鸟瞰——解剖——会通。
鸟瞰即粗略了解内容大意;解剖即对各部分仔细研究,重点部分细细解剖,疑难处要花功夫仔细研究,使自己有深刻记忆;会通即研究内容融会贯通,把全书全面彻底了解。
除了是子女的“良师”之外,梁启超还是一位“益友”。
他对子女像对朋友一样,尊重他们的生活、学习,尤其在子女选择专业上,更是以子女的兴趣、爱好为主,而不以家长身份横加干涉。他非常细致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对每个孩子的学业方向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
如梁思庄上大学选专业时,梁启超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目光看到生物学及信息科学在不久的将来肯定是热门专业,建议思庄选择当时在中国几乎是空白的现代生物学。
梁思庄上大学后,生物学专业的教授教得不好,她也没兴趣,非常烦闷,便与姐姐哥哥们诉苦。梁启超听说后,忙写信给思庄:
“庄庄,听你的哥姐们说你不喜欢生物学,既如此,为何不早与我说?学问若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会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或者我推荐的学科未必适合你,你应自己体察做主,把哥哥姐姐当顾问,不必拘泥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的治学,因此急急给你写信。”
后来思庄改攻专业考入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系,成为中国着名的图书馆专家。
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艺术造诣,与父亲梁启超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925年,为了支持儿子的学业,梁启超将新出版的“陶本”《营造法式》寄给远在美国学习的思成,这是一本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书,是古籍中很少的建筑专业“珍品”。
梁思成看此书犹如看“天书”,但他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以坚韧的意志力最终读懂看透了此书,这不仅为他打开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宝藏,从此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粹也渗透进了他的思想。梁启超要求思成:“非得到各处经历不可!”
后来,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梁启超写信给思成:“……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的建筑极有特色,严整有思想……到法国后在马赛上船,腾出时间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与艺术……”由此不难看出,梁思成与林徽因的蜜月旅行,是梁启超为其安排的一次西方建筑考察。
信中对行程的具体安排说明梁启超对于建筑决不外行。另一方面,那种细致周到安排,又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子女的拳拳之心!
令梁思成夫妇没想到的是,他们学成回国时父亲已病入膏肓,不久便逝世了。
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第一件设计作品竟然是父亲的墓碑!墓碑高2.8米,宽1.7米,形似榫,古朴但不失庄重,不加任何装饰,不要头衔。这其实正是梁启超人格的真实写照。而他的子女们,也正像他们的父亲那样,勤勤恳恳、为国为民辛勤地奉献着他们的一生。这其实正是得益于父亲长期以来的言传身教。
16、杜绝软弱和无知
——罗科·巴斯卡格利亚父亲的教子之法
利奥·巴斯卡格利亚是一位美国畅销书作家,他经常向人们宣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想法:家庭成员、朋友、邻居以及工人之间,每天见面时相互拥抱一下,定会让人受益无穷。
他经常向自己的学生强调:“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院校的培养,而且需要情感上的关心与呵护。”
巴斯卡格利亚是一个意大利移民的后代,他从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南部长大。父母很少说英语,他们平常的语言就是地方口音很重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