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应知的经典教子故事
2087800000021

第21章 楷模式教育:以身作则(2)

闻一多先生是着名的学者、诗人,又是伟大的爱国者,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后,他大胆地站出来怒斥国民党特务,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最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闻一多的学识和道德情操令后人高山仰止,他的教子方法也别出心裁独树一帜。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亲对子女的爱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对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父亲给予儿女的则是如大山般的力量和勇气,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父亲的爱是含蓄而深沉的。

的确,闻一多对子女的爱不仅如山,而且如水,深沉而又含蓄。他主张做一个有着强大精神力量的人,而且正直、勇敢、善良。

闻一多先生经常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据同去的马学良先生说:“那时候,每天记录完毕以后,回到宿营地,稻草铺在地上。他总叫我和他在一起整理文献。我们点着蜡烛,整理完才睡觉。他总是支着一只脚,挑脚上的水泡。挑完了,他把挑下来的脚皮,一个不落地又装进一个小袋子里。”

从脚上挑下来的水泡皮不是什么好东西,自然难登大雅之堂,非常洁净之人更是视若洪水猛兽一般,避之惟恐不及,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却视之如珍宝呢?后来,马学良先生经过观察看出了秘密:闻一多先生把这些脚皮攒在一起,等到能装得满满一袋的时候,就把这些脚皮寄给自己的夫人和孩子,他用这种特殊方法使孩子们记住闻先生所受的苦,告诫他们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就要有吃苦的精神。

这种苦包含两层含义,既是困难当头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所受的非人的煎熬,也是一个真正的大学问家所必须具备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灯红酒绿奈我何”的优良品格。

闻一多是名人,却很清贫,作为父亲,他没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万贯家财、良田美宅,在教育子女上也没有空讲大道理,而是用自己的点滴言行影响着子女的为人处事,鼓舞着子女的斗志。

正所谓“满袋的脚皮,真诚的父爱”,这种爱无疑是一个人一生都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现在有些父母,因为家庭条件好了,又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加之工作太忙,事务太多,便无暇顾及子女,只是一味满足子女的物质欲望而不加以精神思想教育。

又有些父母严厉过头,让子女望而生畏。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本能,但一定要讲究艺术,让父母之爱成为子女的精神食粮。

5、有意识培养孩子的人格

——路易斯·科克对儿子爱华德的培养

为世人所知晓的纽约市市长爱华德·科克,在任职的20年内为纽约的建设做出惊人的政绩,他凭借的人生信条是:“我该怎么做?”

科克是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纽约市和纽华克的贫民窟中长大的。

父亲路易斯·科克是一个犹太和波兰移民的混血儿,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

在来到美国之前,他从一个小商贩开始创业,之后经过努力又开了一家加工毛皮的小店铺,但是生意一直不怎么兴隆,到经济大萧条开始时,小店铺不得不被迫关门了。

用社会的标准来衡量,路易斯·科克几乎没有什么成功可言,但身为父亲的他,由于经历了太多的人生坎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忍耐、坚强、勇气以及付出的品格,让孩子明白了这些品质的真正内涵。

在《市民科克传》中,爱华德这样回忆父亲:

我们移居到美国的时候,我刚7岁,我的生活就像又从头开始一样,之后我又多了一个妹妹,一个伙伴,一个共同生活的家庭新成员。

那时我很理解父亲,他快要崩溃了,因为毛皮制造厂由于经营不善而被迫倒闭,而他知道自己也只能沦为别人的一个员工了。

姑父在纽华克开了一家名为克鲁格尔的舞厅,他给我父亲在舞厅找了一份保管客人衣帽的工作,但是这个似乎是雪中送炭的帮助并没有带给我们所需要的和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

这个时候,我的父亲还得干第二份工作,在曼哈顿一家毛皮加工厂当一名全天候的工人。有一段时间,我父亲还找到了第三份工作,并在那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

对父亲工作的那段时间我记得很清楚:他周末总是工作到凌晨2点半才就寝,平时也是直到午夜才睡,然后第二天早晨4点半就起床,准备乘火车从纽华克到他在纽约的那个工厂上班,这样做的原因是,抢在其他求职者前面,好寻找到另一份临时的工作。

父亲的一生都很勤劳,他一直都在为生计而奔波着,他教给了我们许多道德行为准则。

父亲教会了我们如何以很少的睡眠来维持生活(只有努力地工作、工作、工作,才能维持生计)。一直到今天,我每天总是5点半起床(其实,父亲比我更加坚韧不屈,更加坚强)。

一个优秀的父亲必然是一个优秀的男人,一个优秀的母亲也必然是一位优秀的女性。

这样,他们才能为自己的孩子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崇高却又能够贴近生活的道德标杆。

此外,在孩子早期的成长过程中,更要及时地教会他们勤劳以及努力的习惯。

这样,在今后的成长之路中,他才能更容易、更快地接受其他的优良习惯。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坚韧、自制、勇气以及付出的品格,比什么都重要。

6、走近儿童的心灵

——丰子恺对儿女的教育

丰子恺,着名漫画家、书法家、散文家。浙江桐乡人,师从李叔同。丰子恺多才多艺,一生着作丰厚,光出版的作品达180多部,可谓是一位多产的大学问家。

丰子恺先生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的教育原则是:走进儿童内心世界,保持童心童稚,品德与学问同等重要。在他的悉心教诲下,子女都健康成长。

长子丰华瞻子承父业,不仅在美术方面很有造诣,其人品与文章也为人们所敬仰。儿子丰陈宝、女儿丰一吟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父亲着作的整理研究工作。

丰子恺先生十分好客,故而经常有美术界人士拜访。每当他与来客切磋答对时,总是让儿子丰华瞻在一旁聆听,有时还鼓励儿子参与讨论。

丰子恺很重视对儿女的礼貌待客教育。每次家有客人来访,他总是向儿女强调:要为客人端茶、添饭。他还教育儿女说:“如果客人送你什么东西,你要双手去接,表示对客人衷心的谢意。”他还幽默地对儿女们说:“假如只用一只手端茶、送饭,就好比皇上对臣子赏赐礼物,或者向穷人做施舍,又或者像是父母给婴儿喝水、喂饭一样,这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父亲说的这些话深深地印在了儿女们的心里,使他们终身难忘。

丰陈宝小时候很腼腆,一见陌生人就脸红甚至紧张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为了锻炼儿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儿子十三四岁时丰子恺把他带到上海开明书店做些抄写文字的工作。

有一天,一位读者慕名来找丰子恺请教问题,客人向丰子恺请教完问题后正准备告辞,看见陈宝在大厅里抄写东西,于是就准备和他打招呼。陈宝从未见过这个客人,一下子愣在那里,手足无措,一言不发,不知如何应答才好。客人走后,父亲便把儿子叫到身边,严肃地说:“刚才客人要跟你打招呼,你怎么可以一言不发呢?这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以后一定要杜绝它。”

还有一次,丰子恺在饭馆里宴请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他把几个子女都带去作陪。吃完饭,孩子们就想先回家去。丰子恺知道情况后,立刻悄悄制止了他们。回家后,他把儿女们叫到一起说:“我们请客人吃饭,你们就是主人,如果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什么待客之道呀?”儿女们听了这番话,都很懂事地点了点头。在丰子恺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子女们后来都成为很有礼貌的人。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懂礼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彬彬有礼的“小绅士”或“小淑女”。那么,就要像丰子恺先生那样,好好利用客人来访这一“教育情景”,让孩子们学习如何做“东道主”,怎样热情、诚恳地接待客人。这对孩子以后的思想品德、学识能力的培养都会起到无可估量的影响。

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是一件长久耐心的培养工作,即使孩子在客人面前有失礼貌,做父母的也不要在客人面前大声斥责孩子,要让孩子保持应有的自尊心。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妨采取讲道理,举例子的方式启发孩子。

7、说故事讲道理

——林宾日对林则徐的启蒙教育

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英雄林则徐,在我们的神州大地上几乎家喻户晓。林则徐的这种爱国思想之所以根深蒂固,与他的父亲林宾日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父亲林宾日是一名教员。当时官府腐败无能,侵略者占我土地、欺我国民,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林宾日忧国忧民,心情非常沉重。在林则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他讲许多的爱国故事,那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立下了读书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林则徐记得父亲常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品学问,需自幼奠基。”年幼的林则徐当时似懂非懂,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把他领进了私塾开始旁听。慢慢地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在学习上也更加用功了。父亲林宾日幽默风趣,能把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描绘得绘声绘色,耳濡目染使得小则徐常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对那些别人看似幼稚可笑的问题,林宾日总是耐心地解答。

他还经常与儿子一起学习,一次林则徐在背诵《诗经》中一篇名为《硕鼠》的文章时,仰起头似懂非懂地问父亲:“爹,什么是硕鼠呢?”“硕鼠就是大老鼠。”“那文章中写大老鼠干什么呀?”林宾日便深入浅出地给儿子解答:“这种大老鼠不劳动,等到农民们辛勤耕作收到粮食后,它就坐享其成,你说可恨不可恨?”“应该把这些不劳而获的大老鼠除掉!”父亲又进一步教育儿子:“一些贪官污吏就像这些大老鼠,他们巧取豪夺,鱼肉百姓。”“等我日后长大了,一定要把这些大老鼠彻底清除掉!”儿子大声说道。

林宾日平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在言行方面给儿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但平时节俭的他,会经常帮助一些穷人。父亲经常告诫儿子:“不妄为一事,不妄取一钱。”一次,一个土豪想用重金收买父亲,给自己的儿子走“后门”,但被父亲严辞拒绝。林宾日说,花自己辛苦得来的钱踏实,花不劳而获的钱可耻。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林则徐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转化成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8、爱之以其道

——曾国藩对子侄的教育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官至总督,他同时又是湘军首领。曾国藩学识渊博,尤其是曾国藩的教子家训,更是风靡于后世,由此可见曾国藩家教之非同一般。

曾国藩生有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按常理这兄弟俩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但是,他们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

曾纪泽天资聪慧,学习勤奋,成为清朝的着名外交家;曾纪鸿英年早逝,对古算学颇有研究。不仅儿子个个才华横溢,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

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两位教育家和学者。难道曾家有什么教子秘诀?

其实就在于曾国藩奉行“爱之以其道”的教子方法。别的不说,只他不为子女谋求什么利益,教子女自立创业,就令人们很崇敬。

由于曾国藩常年在外做官,故而,很难当面教导子弟,所以,以家书的方式多一些,这些家书,有劝学的、有教子侄做人的,方方面面,可见曾国藩教子之良苦用心。

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五日,他给儿子纪泽写了一封勉励的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趋于傲矣……京师子弟中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这封信是教导儿子要戒奢、戒傲的。父亲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曾家子弟都谨遵父命,认真体会父亲书信教诲的含义并最终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