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代表大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下令向彼得格勒推进,企图武力镇压革命力量,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科尔尼洛夫的叛乱被粉碎。国内阶级的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临时政府的支柱——军队瓦解。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空前提高,革命形势日趋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通过武装起义把政权交给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苏维埃掌握。
1917年秋冬,俄国人民掀起了新的革命浪潮,武装起义的时机成熟。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了,革命群众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点。晚上,革命群众占领临时政府的最后堡垒冬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当起义军攻打冬宫之际,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1月7日晚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8日,大会一致通过了和平法令,谴责帝国主义战争的罪行,建议各交战国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大会批准了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政府骨干包括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内务人民委员李可夫,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斯大林。代表大会最后选举了自己的领导机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在彼得格勒起义的影响下,到1918年3月,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俄国的首都也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为当时处于同样遭遇的各国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场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19.第一次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列强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主要有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三队矛盾。其中法德矛盾最为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欧洲和西欧的地位,它一直在寻找机会报仇。而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采取了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除此之外,德国还扩军备战,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法德矛盾成为普法战争后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了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和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被刺。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塞尔维亚受到俄国的支持,一直被奥匈认为是在巴尔干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决定于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这一消息,已于当年4月传出。塞尔维亚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民卫社和黑手党,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
5月,黑手党7名成员分头潜入萨拉热窝,为暗杀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入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了一枚炸弹。司机见此情景,加足马力,汽车冲向前方。炸弹落到随后的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查卜林诺维奇当场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他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了斐迪南夫妇。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地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1914年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初,世界大战全面开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顽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至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双方出现了三次大交战: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了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1917年至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20.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8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然后它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捷克斯洛伐克。针对希特勒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径,英法却实行绥靖政策。它们一方面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特别畏惧战争;另一方面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让德国把目光投向苏联。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背着捷克,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必须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得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的欲望更加强烈,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波军奋力抵抗。但由于波军装备陈旧,节节败退。波兰国土大片沦陷。9月3日,英法作为波兰的盟国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4、5月份,德国向西欧国家发起攻击,很快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等。同时德国绕过法国重病把手的马其诺防线,对法国发起猛烈的攻击。法国猝不及防,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宣战。法国由于长期实行绥靖政策,对于战争没有充分的准备,再加上作战思想落后,一直坚守马其诺防线,没过一个多月就向德国投降。
1940年7月,为了获得英国的制空权,德军开始对英国进行猛烈的空袭。德军的狂轰滥炸使得英国的许多建筑遭到了毁灭性损坏,但是它摧不挎英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英国在首相丘吉尔的领导下,坚决执行抵抗政策,全民团结,英勇抗战,使希特勒占领英国的计划成为泡影。
在德军侵入波兰的同时,苏联将疆域向西推进了二三百千米,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1941年6月22日,德国强兵出阵,兵分三路突袭苏联。由于缺乏准备,指挥失误,战争一开始,苏联屡屡失守,“东方战线”也很快被攻克。而德军进展顺利,到11月就已经占领了苏联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控制了苏联将近40%的区域。苏德战争的爆发,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但是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国军队的后勤保障出现了问题,苏联军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这也打破了德军战无不胜的神话。从此苏德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194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在亚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这一计划严重损害了美英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美英等国为了制裁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美日矛盾日益恶化。日本军部为了争取战争主动权,在美国尚未准备之前,决定对美国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发动突然袭击。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对美国驻扎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行突然袭击,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出动了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了。
德日两国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使它们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的公敌。美国也出于自己的利益,改变一度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大西洋宪章》;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意味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一致团结,使得反法西斯的力量大大增强,这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莫斯科战役后,战败的德军虽然实力大减,但是不甘心失败,将首要目标锁定在了斯大林格勒上面,企图利用优势兵力打胜苏军。1942年德军出动大量飞机对斯大林格勒狂轰滥炸,使其成为了一片废墟。苏联军民响应斯大林“不让敌人前进一步,用一切力量消灭敌人”的号召,与德军进行着殊死搏斗,结果德军受到重大伤亡。随后,苏军大规模的反攻分割包围了德军主力,并对其进行了全线总进攻,直至将德军全部歼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终取得完全胜利,它成为了二次大战的转折点。从此反法西斯联盟国家信心大增,而德军则士气低落。德军由全面进攻阶段转入了全线防御阶段。
1942年6月,日本为了增强海上优势,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了针对美军的中途岛海战。由于事先获得情报,美国精心准备,将日军歼灭。日军遭遇了有史以来的首次惨败,从此太平洋战场出现了转折: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由防御转入反攻。
1942年10月,英军大举进攻在阿拉曼的德军。由于军火运送船只遭受到了英国海军的突袭,德军得不到外援,不幸败北。阿拉曼战役作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与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战一起构成了二战的转折。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了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11月28日~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这是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第一次举行的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便尽快打败法西斯德国。1945年2月4~1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但是,参加会议的三大国首脑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和战后世界的安排等许多问题上,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不顾牺牲他国的权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为了分享战争的胜利果实,维护战后世界和平问题,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7月28日后为新任首相艾德礼)在德国的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43年,意大利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发生了政变,使得墨索里尼政府彻底垮台。9月,意大利新政府同英美签署了投降的停战协定。意大利投降,是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瓦解的开始。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同时苏军在柏林东西两面会师,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在优势炮火的配合下,苏军猛攻柏林,为了逃避正义的审判,希特勒于4月30日自杀身亡。5月1日,苏军将胜利的旗帜插在帝国国会大厦上空。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战事结束。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苏联也对日宣战,苏军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中国的八路军等抗日部队向日军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法西斯走投无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这次战争给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战争历时六年多,遍及世界各地,消耗了大量财富,夷平了许多城市和村庄,无数生灵涂炭。第二,这次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法西斯在战争中大肆屠杀无辜居民,毁灭人类文明,残暴本性暴露无遗。战争打败了法西斯,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得人心。第三,这次战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战争彻底打垮了德、意、日帝国主义,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崩溃;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战争中力量得到壮大,为争取民族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战争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战后,中国等亚洲和欧洲一系列国家,在共产党领导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羁绊和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五,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战后用于和平事业,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