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2105600000023

第23章 概说四季养生原则(1)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多次提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可见,阴阳四时五行是天地间的根本规律,既是万物之“根本”,又左右万物之“终始”。人生于阴阳,就必须遵循阴阳的四时运动规律。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谓得道,是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学习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无疑是人类生存、养生的大原则。本章将对《四气调神大论》

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详细剖析,帮助人们理解“理论原则”和五行“生、长、化、收、藏”的实际意义,对一年四季养生“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加以具体说明,以指导人们的养生实践。

一、如何理解、把握春三月的养“生”之道

(一)春三月,此谓发陈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春气,则少阳不长,肝气内变。”

释义如下:

首先,春天(立春至立夏)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自然界气温回升,大地河水解冻,越冬的植物发芽,冬眠的动物苏醒,呈现出一派天地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

其次,要求人们应该入夜而睡,黎明即起,把头发散开,舒缓形体,散步于庭院,使情志愉快心胸宽畅,有利于肝气的生发(春天的踏青、郊游等活动都符合春季养生的要求)。

第三,在这个“生”气主导的季节,不能滥行杀伐,要多给予,不掠夺,多奖励,不惩罚(古代的春问、秋斩,秋后算账,说明古人是了解和遵守自然规律的)。

第四,这是养阳气“生”发的规律,人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伤肝。从五行相生的规律可知,春天木(肝)气受伤,供给夏天(心火)生长的基础就薄弱,到了夏天就会得身体寒凉的病。

(二)春季的主气是温风,主生发

1.生的实质——阳气的生发

古人概括的“天地俱生”包括天气生和地气生两个方面。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冬至,直射赤道时为春分,立春处于冬至、春分之间,由于太阳的北移使太平洋湿暖空气自东南向西北吹来,气象学上叫“东南信风”,标志着北方的春天已经开始到来了,春天的主气是风,东风是信使。古人有“东风至天下皆春”

的说法。所以,春风是天气生的信息,气温升高带来“万物以荣”的勃勃生机。

地气生是指储藏在地下的阳气开始向地面生发。春三月(从立春到立夏)从立春开始,从南到北我们可以陆续看到地面裂缝中冒出浆水和热气。在地下越冬的动物在惊蛰这一天苏醒,植物的种子以及越冬的植物根系开始吸收水分膨胀,树木枝条返青,芽胞鼓胀,蓄势待发。到了春分这一天的前后,大家注意观察:

春分之前,植物(标志性植物是杨树)发芽萌动而不绽放,阳气生而不发,春分的第二天可见芽孢怒放,藏了一冬的阳气喷薄而发。

立春到立夏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动植物们“主要”利用冬天储藏的能量、营养物质使自己生长。地下储藏的阳热释放到与气温基本持平,标志着阳气从生发进入夏季的成长阶段。植物从主要依靠储藏营养生长过渡到以自身光合作用制造营养为主的旺盛生长阶段。所以,“生”的实质是冬天储藏的阳气生发和生机的孕育,从立春开始自然界进入“阳生阴长”的阶段,《黄帝内经》中称作“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概括春天的神、形、景,精炼而到位。

2.春风对应人的肝系统

人秉自然之风气而生肝,春天应东方多东风,故与人体肝系统相对应。《黄帝内经》中有:“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东方生风……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意思是说:东风多生于春季,风伤人病在肝,腧穴位置在颈项。自然的风、木、绿色、酸味儿,人体的筋、肝脏、眼睛、人的情志“怒”、呼声等归为东方(类),都具有生发、萌动之性,与人体的足厥阴肝经相互联系,组成中医概念的“肝”

系统。肝主升发、主疏泄、主动,春天的生发之气,反映到人,就是肝气的生发,是人体一生的生发之机。肝病表现或亢或郁、升发疏泄失常,人的情志很难自控。

3.人体的阳气如何生发

人也和万物一样遵循阳气生发的规律。《黄帝内经》关于春天的养生之道,是告诉人们顺应春天自然界阳气生发的规律保证身体健康的方法。从“逆之则伤肝”

我们可以知道,人体阳气的生发与肝气的升发、疏泄密切相关。上一年冬季闭藏于肾中的精气,通过肝气的升发,而供应人体能量,故有“肾为肝之母,肝行肾气”之说。人应在春分之前抒发肝胆阳气(少阳春生之气),春天的肝气生发与否,影响一年的身体状况。农谚讲“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春季肝气不得生发,会郁而化火,易生肝胆病。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功能对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人体的升降之气包括:肝生胆降、脾升胃降、肾和膀胱的蒸腾与心肺的宣发肃降、十二经络的阴经升、阳经降,人体气血周流左升右降,这些气机升降的总调度是肝。

肝主调畅气机相当于楼房建筑的电梯,它的升降失常会造成人体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就是说,肝气动,五脏六腑的活力才能调动起来,如同大自然万物的生长都要靠自然阳气春生之力一样,春天的肝气调达,才有夏、秋、冬的身体健康。所以要适应春天阳气升发的气候特点,使人的阳气得到生发,预防疾病的发生;对有肝疾的人,可助其康复,这叫“借天力”。俗话说“药力不如食力,食力不如天力”,就是这个道理。

(三)逆春气,少阳不长,肝气内变

1.何谓“逆春气”

少阳为胆气,就像初升的太阳,所以称为少阳。人的一身正气皆取于胆,肝胆互为表里。逆春气,概括起来就是温生不及和伤于风。首先是违反“夜卧早起”

的原则,影响肝气的生发不及,进一步影响肝的疏泄,“肝气内变”指疏泄失常,气郁而化火发生病变。每天的6点相当于春分,在这之前早起床,有利于维护胆之正气和肝气的升发疏泄。

其次表现为不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风为阳邪,易伤人阳位,人的后背、头面部、颈项和肌表怕风,不注意防犯会使人伤风感冒。风为百病之始,可单独伤人,也可挟湿(风湿病)、挟寒、挟暑热等侵袭人体,如风寒高热证,风湿、风热等。所以,春天养生要防风邪伤人。

2.逆春气的后果

经常晚起床的人肝气不得生发而郁滞,久而肝阳上亢;爱生闷气的人怒而不发,久之,则形成肝郁气滞、结石一类的病症。表现眼袋胀鼓,眼球突出,甚者,母病及子伤及心脏,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痨疾、熬夜、赖床等原因肝气生发不足,则肝不养目。表现人的眼窝内陷,二目暗淡无神,眼皮发沉,眼睛昏花、干涩,见风流泪等眼睛不适的症状。

肝气不足,则肝不养筋,使腰腿酸软无力;肝血不足,则血不荣筋,发生抽搐(肝风内动)等症状。肝为心之母,肝气不足,必然心气不足,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容易心灰意冷,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自卑、自闭,发展的趋势就是抑郁症。

所以人要懂得春季保养肝胆的关键是“借天力”。

3.肝病的起伏规律与调养方向

在一年内肝病的起伏变化顺应五行规律。《脏气法时论》中说:“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这一段经文交代了肝病在一年和一天之中的起伏变化和应该掌握的调养方向。其中“愈于夏”指木、火是母子关系,子能养母(借用高等生物有子母反哺行为概念,后面类同),肝病得愈;“甚于秋、下晡(bū,申时,15~17点)甚”,正是五行“秋胜春”或称“收克生(肺金克肝木)”之时;“持于冬”是“水生木”

之时,进入僵持阶段;“起于春”正是肝脏得春天温升之正气而病愈之时;“禁当风”是因为肝胆是一身正气之主,有肝病的人免疫力低,此时要防风邪伤人。

肝欲散,指肝的习性、功能是疏泄、主升降。辛味有宣散并帮助肝脏疏泄的功能。根据脏腑以顺为补的原则,肝病就是疏泄功能减弱的状态,要急食辛味以帮助肝的疏泄。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太过,要用酸味的收敛之性加以调制。

(四)春天养“生”的要点

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春天养阳的要点在于:适应春天由寒变暖的气候,随着温度的升高,使人体和自然界生物一样,从藏的状态变为生的状态。植物种子随气温升高发芽生长,这个过程叫“阳生阴长”,人体的肝脏应春,在这个时期自我更新旺盛。保证这个阳生阴长的条件,就是《黄帝内经》讲的养“生”之道。

落实到生活细节中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跟着太阳走,夜卧早起

人应随着太阳的升起把自身的阳气升起来,对保持健康很重要。方法就是晚上9点以前睡觉,早晨6点以前起床,适当运动,抒发肝气。

2.保持心情愉快

赏而勿罚,予而勿夺,多奖励,少批评,谨防肝气抑郁。

3.注意躲避风邪

初春,要注意晚脱冬装,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平安过渡到夏天。(民谚有“春捂秋冻”)

4.合理饮食

春天的饮食要顺应生机勃勃、万物以荣、阳气生发的规律。从五谷为养的原则出发,春天对应的是麦类,多吃麦类具有帮助人体阳气生发之性。偏阳性的蔬菜,如青椒、豆芽、韭菜、蒜苗等具有生发之性。另外,绿色应肝,适当多吃些绿叶菜类有养护肝脏的作用。

(五)春天护肝的调养方法

常用养肝方:常人每周可选用当归羊肉菠菜汤两次。原料:挂面50~100克,当归10~20克,羊肉100克,菠菜200克,枸杞10粒,葱、姜、盐各少许。制作方法:将菠菜用开水焯后备用。500~1000毫升水烧开,放入羊肉、当归、枸杞,待羊肉煮熟,放入菠菜、葱、姜、盐调味即可。建议早餐食用。

春天风多,特别是北方高纬度地区的人,用当归羊肉汤时,可适当加入滋阴润燥的食材,如麦冬、沙参、玉竹、百合等药食同源的材料。也可以把羊肉换成鸡或鸭,去挂面煮汤食用。

护肝大穴——太冲(图8-1)。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跖(zhí)骨连接处,用拇指沿足拇指、次趾夹缝上移,按压感觉酸胀处即是太冲穴。每天按摩太冲穴3~5分钟,对肝脏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防治各种与肝有关的病有特效,如两肋胀痛、失眠、烦躁、食欲不振、腰痛、腹泻、遗尿等。

对症调养方:

对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人要滋阴平肝。推荐方:当归生地牡蛎汤,或舒肝丸、龙胆泻肝丸(根据说明使用,症状消除即止,不可常用)。按摩太冲穴15分钟,每日两次。

对肝气不足的人,可选用山茱萸黄芪牡蛎汤,适当选用动物肝脏。每天早起做八段锦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同时强打“哈欠”,使眼泪流出即可。

对肝郁气滞引起的两肋胀满、情志不舒的人,多兼脾虚,运化水湿障碍,造成腹胀二便不通、积食、积水等症。有食热者可选用加味逍遥丸;有嗳气食嗅者,可选用越橘保和丸;轻度抑郁不眠者,可选用晚睡前半小时服人参归脾丸,早起饭后服加味逍遥丸(无热证可服原方逍遥丸)或越橘保和丸。

另外,春、秋、冬三季,身体弱的人容易患风寒感冒,推荐两个笔者和朋友经常用的、老幼皆宜的小方:一是大葱白2根,豆豉10克,同煮趁热服下,躺下盖好,待汗出后即痊愈。二是生姜30克,葱白2根,红糖适量,同上述躺下汗出即愈。这两个方子无论是《伤寒杂病论》的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在感冒之初都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遵循春天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跟上节气的变化,步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使人体长寿健康。如果春天人体少阳之气不生,夏天就无“长”的基础。就像植物春天无苗,夏天无从谈“长”一样,会导致一年之内身体不适。

二、如何理解、把握夏三月的养“长”之道

(一)夏三月,此谓蕃莠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讲道:“夏三月,此谓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释义如下:

首先,夏季的三个月(立夏至立秋),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中国在北半球,太阳到达北回归线(时至夏至),我国大部分地区阳光几乎直射地面,气温升高,地面的水汽蒸发到空中为云,遇到冷空气下降为雨(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植物开花结果,动物繁衍生息。构成“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的景象。

其次,人们应该晚睡(21点)、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

第三,保持情志舒畅。心情愉快,切忌发怒。使人的精力集中于所从事的事业,倾注满腔的热情,展现最美好的业绩,像含苞怒放的花朵一样容色秀美,热爱自然的一切,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第四,人应该多在户外、树下、湖边等宽阔的地方活动,使体内的阳气得到宣发,使身体气机宣畅。

第五,这是人要适应夏季暑热而养“长”的规律。否则,就会伤害心脏,使提供给“秋收”的物质不足。到秋天人就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就会加重病变。这就像夏天植物没长好,秋天就没有收成一样,冬天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二)夏天主气为热,主长

1.“长”的实质——阳气鼎盛、生物的增殖

夏季(立夏到立秋)天气炎热,万物生机旺盛,阳光、雨水充足,植物生长迅速,是自然界“阳生阴长”的旺盛阶段。植物白天利用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在晚上利用白天制造的营养,使各生长点的细胞分裂、增殖,完成植物个体生长(在五行是属于“长和化”的过程),所以夜间在庄稼地里可以听到植物拔节的声音。

夏天也是人体代谢旺盛、充分发育的时期。白天充分吸收能量、营养,夜间新生细胞代替衰亡细胞的新陈代谢旺盛。人在青少年阶段,新生的细胞多于衰亡的细胞,为人的个体生长期。中年人,新生细胞与衰亡的细胞几乎相等,人体就不长高了,但新生的细胞代替衰亡的细胞,这个自我更新、修复的过程会贯穿人的一生,对保持人体健康非常重要。到了老年,衰亡细胞多于新生细胞,直至人体缩小到死亡。

小孩身高增长期如同植物的拔节旺盛期,男16女14岁之前,一年中身体长高的旺盛期在春夏二季,这时小孩会明显长高。这个时候保证充足的睡眠很重要,因为白天睡觉身高不会增长。晚上9点到早晨3点,对小孩来说是“金不换”,少睡一个小时,就少长一个小时。中老年人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修复更新,防止病态细胞的积累,永葆青春活力。

2.夏季暑热,对应人的心系统

人秉大气之暑热而生心,夏季多南风生热,故与人体心系统相对应。立夏时节太阳直射赤道以北,受暖高压控制,热气北移故多南风、天气暑热。《黄帝内经·金贵真言论》讲道:“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讲道:“南方生热,……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